2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数学符号由来简介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
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数学符号由来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一)关系符号:<、>、=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由英国数学家郝瑞奥特首先使用的,距今已有300多年。
等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雷科德最早开始使用的。
他说:“再没有任何记号比等长的两条线表示相等更为恰当。
”<、>、=真正为大家公认并普遍使用已经是18世纪的事了。
(二)结合符号:()、[]、{}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
中括号[]和大括号{}是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的,小括号()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
这些符号到18世纪才得到普遍使用。
(三)数量符号:x、y、zX几乎成了未知数的代名词,传说在古代埃及,在讨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时,其中一人就随手抓起地上一把小石子※表示未知数,如:300+※=800,※=800-300=500。
1585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创用大写元音字母AEIO等表示未知数,辅音字母BGD等表示已知数。
到了17世纪,数学家笛卡尔对韦达的字母作了改进,他用字母表中最前面的字母表示已知数,最后面的三个字母xyz表示未知数。
从此,xyz就被广泛使用了。
相关阅读:数学符号的发展历程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目前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一开始简写为m,再因快速书写而简化为“-”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
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
—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
-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
×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加减乘除(+ -×÷)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纪,才得到广泛使用。
加法符号,开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加)的字头p。
在德国,使用了相当于英语“and”(和)的词“et”。
随着欧洲商业的繁荣,写“et”也嫌慢了,为了加快速度,把两个字母连着写,因此“et”慢慢地变成了“+”。
减法也是同样,使用英文minus(减少)的字头m,而它为了便于速写,逐渐变成了“-”号。
在“+”号出现了100年左右后,英国的奥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为乘号。
据说乘法符号是根据加法符号得来的。
因为乘法运算是从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例如,13×5就是13+13+13+13+13。
也就是说乘法运算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运算,所以将加法符号“+”稍做变动,就变成了现在的乘号“×”。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作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但也有人觉得,“〃”容易与小数点相混,仍坚持采用“×”号。
除法的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例如,100个水果分给10为小朋友,每人得多少,就是100÷10。
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但在德国,莱布尼兹是使用“:
”表示比,因为比的含义和除的含义是一致的。
1/ 1。
500多年以前,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威德曼。
他在横线上加一竖(+),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在(+)上去掉一竖(-),用来表示减少、去掉的意思。
于是,加号“+”和减号“-”就产生了。
但是它们被大家公认,作为运算符号,是从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荷伊克正式应用开始。
“=”是155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列科尔德引入的。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倡议把“=”作为等号。
“>”和“<”分别表示大于和小于。
这两个符号是17世纪的哈里奥特首创的。
表示计算方法的符号叫做运算符号。
如四则计算中的+、-、×、÷等。
加号“+”是加法符号,表示相加。
减号“-”是减法符号,表示相减。
“+”与“-”这两个符号是德国数学家威特曼在1489年他的著作《简算与速算》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在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赫克作为代数运算符号,后又经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获得大家的公认。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四则运算符号:“+、-、×、÷、=”,发明于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发明的。
他在工作中发现用横线加一竖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加号。
而从“+”号中拿去“-”竖,就可表示减少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减号。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他觉得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不同,于是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
“÷”号是瑞士学者哈纳发明的。
他在算帐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就发明了“÷”号。
“=”号发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十六世纪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认为用两条线平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相同,是最合适的。
于是他把“=”取名为等号。
远古时期,古希腊人和印度人都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表示加法,把两个数字写得分开一些来表示减法。
中世纪后期,欧洲商业逐渐发达。
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由来“+”、“-”出现于中世纪。
据说,当时酒商在销售酒后,习惯用横线由上向下在酒桶上标出存酒位置,而当再往桶里加注酒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加)号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迈所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一竖,是表示增加的意思。
“-”(减)号也是魏德迈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是表示减少的意思。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
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
后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乘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把加号斜过来写。
“×”号是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因此把加号斜过来写。
据记载,在163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度角,便成为了沿用至今的“×”乘号。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另一种乘号“·”是数学家赫瑞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的。
数学家奥曲特首先提出了用“:”表示“除”或“比”,但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人们公认,除号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用一条横线将两个圆点上下分开,意为“分解”。
但也有人认为,“·”(乘)号和“:”(比或除)号都是在17世纪末由发明微积分的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并引入数学运算的。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
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符号,因为不光在数学学习中离不开它们,几乎每天的日常的生活也离不开它们。
别看它们这么简单,直到17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
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
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
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Word 文档1 / 1小学数学趣味故事:加减乘除的由来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马上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 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 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数数学家F 韦达的宣扬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 缩写成"m -',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商量,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削减。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削减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转变 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把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 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 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 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数学符号的来历
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符号,如+,-,×,÷,=,>,<,∽,()
上
的等,你知道它们都是谁首先使用,何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吗?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十七世纪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广泛使用了这个符号,从此人们普遍使用.
大于号和小于号“>”“<”:1631年为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相似号“∽”和全等号“≌”是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用.
括号“()”: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括线,1629年格洛德开始使用括号.
平方根号“: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
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
号.“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巡河车搜集整理2017/3/23
课堂教学引用素材杂记 1。
“加、减、乘、除、等于”这些运算符号是怎么来的?+加号的由来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
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
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写当成运算符号。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
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
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了加号“+”- 减号的由来最初减号由拉丁文“minus”缩写成“m-”,意为“减去”,后来又被略去字母m,表示为“-”。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创造出来“+”后不久,经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又创造了减号,即“-”。
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也有人说,“-”出现于中世纪。
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橫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了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以表示增加的“+”。
中世纪酒商用横线或竖线标示存酒量的变化×乘号的由来人类很早就掌握了乘法运算。
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现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语乘法“multiplicntio”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1631年英国数学家W·奥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于“×”号易与拉丁文“x”相混,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国,这两种符号都采用,数字的乘法用“×”,而数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间相乘则用“·”或者省略不写。
数学运算符号的由来
小朋友们做数学作业时,常常要和“+”、“-”、“×”、“÷”这四个运算符号打交道,可是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四个运算符号是由谁发明的,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出现的要数加号和减号了,5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横线上加了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反之,在加号上去掉一竖,就表示减少的意思.这两个符号被大家正式公认,则要从荷兰数学家褐伊克1514年正式应用这个符号开始.
乘号和除号出现的就晚一些了.乘号是3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奥曲特最早提出使用的.而除号是由瑞士数学家拉哈创造的.在200多年以前,他写了一本数学论著里最先提到了除号,“用一根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分成几份的意思.”。
数学符号由来简介(一)关系符号:<、>、=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由英国数学家郝瑞奥特首先使用的,距今已有300多年。
等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雷科德最早开始使用的。
他说:“再没有任何记号比等长的两条线表示相等更为恰当。
”<、>、=真正为大家公认并普遍使用已经是18世纪的事了。
(二)结合符号:()、[]、{}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
中括号[]和大括号{}是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的,小括号()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
这些符号到18世纪才得到普遍使用。
(三)数量符号:x、y、zX几乎成了未知数的代名词,传说在古代埃及,在讨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时,其中一人就随手抓起地上一把小石子※表示未知数,如:300+※=800,※=800-300=500。
1585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创用大写元音字母AEIO等表示未知数,辅音字母BGD等表示已知数。
到了17世纪,数学家笛卡尔对韦达的.字母作了改进,他用字母表中最前面的字母表示已知数,最后面的三个字母xyz表示未知数。
从此,xyz 就被广泛使用了。
相关阅读:数学符号的发展历程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目前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一开始简写为m,再因快速书写而简化为“-”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
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代数学通用两种。
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符号:“+、-、×、÷、=”,发明于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发明的。
他在工作中发现用横线加一竖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加号。
而从“+”号中拿去“-”竖,就可表示减少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减号。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他觉得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不同,于是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
“÷”号是瑞士学者哈纳发明的。
他在算帐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就发明了“÷”号。
“=”号发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十六世纪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认为用两条线平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相同,是最合适的。
于是他把“=”取名为等号。
数学符号的由来(一)关系符号:<、>、=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由英国数学家郝瑞奥特首先使用的,距今已有300多年。
等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雷科德最早开始使用的。
他说:“再没有任何记号比等长的两条线表示相等更为恰当。
”<、>、=真正为大家公认并普遍使用已经是18世纪的事了。
(二)结合符号:()、[]、{}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
中括号[]和大括号{}是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的,小括号()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
这些符号到18世纪才得到普遍使用。
(三)数量符号:x、y、zX几乎成了未知数的代名词,传说在古代埃及,在讨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时,其中一人就随手抓起地上一把小石子※表示未知数,如:300+※=800,※=800-300=500。
1585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创用大写元音字母AEIO等表示未知数,辅音字母BGD等表示已知数。
到了17世纪,数学家笛卡尔对韦达的字母作了改进,他用字母表中最前面的字母表示已知数,最后面的三个字母xyz表示未知数。
从此,xyz就被广泛使用了。
数学符号是人们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发明的。
采用数学符号不仅为了省事、简化,更重要的是,符号是正确地表述概念,说明方法和建立定理必不可少的。
法国数学家韦达是第一个将符号引入数学的人。
韦达的代数著作《分析术新论》是一部最早的符号代数著作。
现在的数学符号体系主要采用的是笛卡儿使用的符号。
那么,你想知道数学符号的由来吗?请看:运算符号:+、-、×、÷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纪,才得以广泛使用。
“+”号,开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的字头p。
在法国,使用了相当于英语“and”(和)的词“et”。
随着欧洲商业的繁荣,写et也嫌慢了,为了加快速度,把两个字母连平着写,因此,et慢慢地变成了“+”。
“-”号也同样,使用英文monus(减)的字头m,也是为了便于速写,逐渐变成了“-”。
四则运算符号的来历
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
公元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加号“+”、减号“-”。
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
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
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对平行线,即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如“=”。
大于号“>”和“<”,是17世纪哈利阿创造的。
数学简单符号的由来(除号)在教学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时,就可以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价值界定: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运算符号,简称四则。
小学生、还有一些学前幼儿也已懂得它们的意义以及用法,在高等数学里也当然少不了它们。
使用虽普通,多不知道其由来。
“+、-、×、÷”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们的来历确实经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
代了17世纪,才得到广泛使用。
四、案例改编:(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件逐一出示13页情境图,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竹笋。
(二)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明确含义1、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三)规范表象,建立概念,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教师归纳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可以用除法做。
1、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①除号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12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4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③整道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3、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四)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1、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
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2、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
加减乘除的来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加减乘除是基本的数学运算,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计算购物花费、分割食材还是设计建筑物,它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你是否想过这些数学运算的来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加减乘除的源起。
一、加法的来历加法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用于将两个或多个数值合并为一个总和。
加法的概念早在古代就已存在。
最早的加法实际应用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古巴比伦文明。
在古巴比伦的泥板上,可以找到一些被称为“格林斯菲尔德数学文本”的记录,其中包括了加法运算的例子。
这些数学文本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学文献之一。
格林斯菲尔德数学文本中的算术问题基本上是用图形符号和刻线表示的。
人们根据问题中的记号在计算板上划线来解决问题,而这种计算方式实际上就是加法运算的原始形式。
所以可以说,古巴比伦文明是加法运算的起源。
二、减法的来历减法是用来求两个数之间差的运算方式。
与加法类似,减法也是早期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
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减法。
古埃及人使用一种被称为“沙雕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在沙子或泥板上绘制线条和符号来执行减法运算。
这些线条和符号可以代表具体的数值,通过擦除或计算来求得差值。
古埃及人通过这种计算方法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为后来减法运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乘法的来历乘法是用来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方式。
乘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时期。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使用一种称为“列式法”的方法来执行乘法运算。
这种方法使用刻线记录数字,并通过将相应的数字连在一起来计算乘法。
这种列式法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乘法运算,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场景,如计算土地面积、物品的总价等。
四、除法的来历除法是用来求两个数的商的运算方式。
除法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800年的巴比伦。
在巴比伦的教育体系中,已经包括了除法的基本概念。
四则运算符号的由来
四则运算符号:“+、-、×、÷、=”,发明于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它的由来是怎样的呢?
“+、-”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发明的。
他在工作中发现用横线加一竖可以表示增加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加号。
而从“+”号中拿去“-”竖,就可表示减少的意思,于是把“-”作为减号。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他觉得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不同,于是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
“÷”号是瑞士学者哈纳发明的。
他在算帐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就发明了“÷”号。
“=”号发明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十六世纪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创造的。
他认为用两条线平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相同,是最合适的。
于是他把“=”取名为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