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理清脉络为思维主线,全取情节题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77
概括故事情节的答题技巧01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答题格式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例题1、2010年广东卷《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②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③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④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例题2、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参考答案:五一节董师傅在校园内领小翠游湖。
例题3、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参考答案: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答题格式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中国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
如果生不能做夫妻,死后也要同墓穴。
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江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惠女子,夫妻相爱却不能相守,演绎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
【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1.根据学生预习,出示课件介绍汉乐府诗歌特点及《孔雀东南飞》。
明确:“乐府”原是官署的名称,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演变成诗体的名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完全由机构的名称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注重写实;表现形式上是杂言和五言,取代了《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疏通文中重点字词,掌握字形字音。
明确:(1)箜篌公姥伶俜葳蕤(2)通假字:取,通“娶”。
帘,通“奁”。
(3)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公姥,公公和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4)古今异义词守节情不移(古:遵守府里的规则,今:妇女不改变情操)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发展,复述选段的故事。
明确:兰芝被遣——夫妻誓别。
选取部分复述。
焦母刁难兰芝,兰芝表明态度,毅然请归。
焦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三)深入研读1.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9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B【解析】A项,迸溅(bèng)。
C项,虚妄(wàng)。
D项,推崇(chóng)。
【提示】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
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考点】汉字的字音2.【答案】C【解析】A项,见异思迁。
B项,袖手旁观。
D项,鞠躬尽瘁。
【提示】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考点】汉字的字形3.【答案】A【解析】A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
病句类型是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即可。
【提示】本题考病句的辨析。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4.【答案】B【解析】B项歇后语中的人物和情节与《水浒传》无关。
刘备、孔明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不是《水浒传》中的人物。
【提示】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作家作品常识、人物、主要情节等进行全面的把握。
根据对《水浒传》的积累回答即可。
【考点】名著人物;名著情节5.【答案】D【解析】A项“你快点,别耽误了我卖货,影响了我的收入”语气过于强硬。
B项“你别着急”不符合题干“顾客说:‘我只能等半个小时’”的语境。
C项“务必”“耽误了卖货,老板扣你工资,别说我没提醒你”语气过于强硬。
所以选D项。
D.“小张,请你在半小时之内把刚到货的新型号相机送几台来,有顾客等着看。
辛苦你了,谢谢!”【提示】答题时要注意说话对象,说话要符合说话的身份,口气要委婉,要易于人接受。
【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6.【答案】C的【解析】本题是语句衔接题目。
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技巧:理清行测段落脉络,做题先行一步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技巧:理清行测段落脉络,做题先行一步在谈行文脉络之前,先和大家聊一聊言语理解与表到达底是什么。
从这一名称来谈谈我们解题的角度。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把这一概念分为两个局部,一是言语理解,二是言语表达。
言语无需赘述,试卷从封皮到结尾都是言语的表达。
咱们先来谈谈理解:顺着脉理或条理进展剖析称作理解。
面对一道言语题,我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也就是顺着行文逻辑去把握文字材料内涵,正确的理解材料中的词语含义,并能觉察作者想要透露的意思。
再来看表达: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
那么在行测考试中,表达就是将你思维的成果与题中给予的选项进展匹配。
无论理解还是表达都要通过字词句这一载体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p 文段的构造与表达的重点。
今天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
例1:全世界有超过 15000 个海洋保护区,绝大多数保护区都允许商业活动。
人类已经充分利用甚至开发了全球 89%的鱼类资,并且摧毁了世界上近半数的珊瑚礁。
科学家认为,为保护海洋生物健全的多样性,全球至少 30%的海洋需要划入保护区。
重要的是,大局部保护区应该靠近繁华的海岸。
假如一片海域被隔离了足够长的时间,鱼类和生物多样性就会出现反弹。
繁盛的鱼类也会逐渐向邻近的水域扩散。
智能化的海洋保护区甚至可以在多种压力(如污染、变暖和酸化)下使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恢复力。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意在呼吁:A. 加大海洋保护区的建立B. 应该大力去保护珊瑚礁C. 制止海洋保护区商业活动D. 防止过度捕捞,保护鱼类【解析】读完这个文段,我们发现整个文段都在围绕海洋保护区做的相关阐述。
文段在一开场,是描绘了一些事实。
第一个,关于当下海洋保护区的事实:全世界有超过15000个海洋保护区,绝大多数保护区都允许商业活动。
第二个:通过并且告诉我们,开发有点过度,并且珊瑚礁被摧毁了。
专题十写作指导之深刻立意学习提纲【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排兵布阵谋定后动——中考写作之巧妙构思1.巧列提纲,条理清晰2.兼顾呼应,浑然一体3.详略分明,主体突出第二课时灵动表达精细描写——中考写作之表现手法1.语言灵动,文采斐然2.精细描写,情在其中3.表达方式,灵活运用第三课时周密审题精准领会——中考写作之深刻立意1.周密审题,抓住关键2.拓宽视野,精心选材3.广泛阅读,专题突破一.学习材料第三课时周密审题精准领会——中考写作之深刻立意(一)阅读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题,按要求完成任务:1.比较三年作文题目的异同。
思考如何审题。
2.独立审题,圈出关键词,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3.思考自己会选择什么素材来表现题目。
4.尝试用一百字概括出要写的内容。
比如:通过叙写……事情,略写……重点描写……,着重表现自己的……。
2015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5分,其中含写字5分)人生何处不相逢。
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以“一次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经历和切身体验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016年: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5分,其中含写字5分)世间万物,彼此分享,将生命千丝万缕地关联。
高山流水,春华秋实,我们分享自然的馈赠;诗书礼乐,衣食住行,我们分享人类文明,至爱亲情。
分享与成长一路相伴。
分享知识、见解、体验,激活思维,启迪了智慧;分享美食、雅趣、乐事,升华情谊,斑斓了岁月。
分享是爱的给予式,令幸福加倍,痛楚减半,还原了生命原本的亮丽。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专题07:理清顺序,体会作用第一部分:方法指导1.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其优点是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2.倒叙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主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其优点是突出结果或最精彩的部分,适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使文章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运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内容)******(作用)。
第三部分:真题演练一、(2022·江苏宿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节选)梁晓声①在这一个淫雨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
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②最堪怜是中秋、国庆、新年、春节前夕的母亲,她每日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
③五个孩子都要新衣穿,没有,也没钱买。
母亲便夜夜地洗、缝、补、浆。
若是冬季里,洗了上半夜搭到外边去冻着,下半夜再取回屋里,烘烤在烟筒上。
母亲不敢睡,怕焦了着了。
母亲是太刚强的女人,她希望我们在普天同庆的节日,没条件穿件新衣服,也要从里到外穿得干干净净。
尽管是打了补丁的衣服,还想方设法美化我们的家。
④家像地窖,像窝,像上丘之间的窝。
土地,四壁落土,顶棚落土。
它使不论多么神通广大的女人为它而做的种种努力,都在几天内变为徒劳。
母亲却常说:“蜜蜂蚂蚁还知道清理窝呢,何况人!”母亲拼尽她那毫无剩余可淡的精力,也非要使我们的家在短短几天的节日里多少有点像样不可。
“说不定会有什么人来!”母亲心怀这等美好的愿望,颇喜悦地劳碌着。
然而没有个谁来。
没有个谁来,母亲也并不觉得扫兴和失望。
生活没能将母亲变成个懊丧的怨天怨地的女人。
母亲分明是用她的心锲而不舍地衔着一个乐观。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分析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王老师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
下面我就今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记叙文阅读部分。
谈一谈我的一些认识,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命题思想初中毕业生升学语文考试是义务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学习方面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的语文学业水平的程度。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新课标的要求在这几年中考记叙文当中是有所体现的,考查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符合新课标要求。
实现了学生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内容的交融整合。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二、试题结构:我们来看一下近几年记叙文知识点考察分布:品味情感这几个知识点是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常考考点。
2018是新凤霞的《回忆齐白石先生》,2017是苏培成的《至真至纯师生情——回忆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2016年是老舍的《骆驼祥子》(节选),今年是《远行的童年记忆》,以朴实的语言和饱满的感情,回忆小时候关于麦客的生活状况。
由连续两年出现在真题中的写人类记叙文,,改成了叙事性记叙文阅读,提问形式中规中矩,涉及到记叙文基础题型中的人物形象、句子的赏析、对文本的理解、段落作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试题中与核心素养的结合下面我就具体题型来进行分析:(一)记叙文阅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的能力。
今年中考记叙文阅读16题题目是: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克夫妻的人物形象。
(3分)这个题的考点是分析人物形象。
语文里说的“人物形象”不是指外貌长得怎么样,而是“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
2019年高考全国语文一卷答案及详要解析1、正确答案B解析A项混淆关系,据材料第②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一句可知,“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与“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另一种说法)是必要条件关系,而A项中的“就能”变成了充分条件关系。
C项强加因果,据第④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说明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过于绝对,歪曲原意,据第⑤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可知。
2、正确答案D解析第①段用设问的形式点明论述话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提出问题)第②段说明当下时代变化超乎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难以理解“更深层的东西”;(分析问题)第③段从碑文的角度切入,进一步得出“更深层的东西”指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分析问题)第④段讲作家应与人民建立深切的情感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分析问题)第⑤段讲作家与艺术家应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最后解决问题。
所以A项是正确的。
B项,第②段是对当下创作的分析,第④段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所以B项正确。
C项,第③段的碑文内容是为了回答前文的“‘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是“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据。
所以C项正确。
D项,第⑤段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精品就是表现“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而不是简单地“正面人物的塑造”。
“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可见,选项中“正面人物的塑造”缩小了语义的范围。
3、正确答案D解析“少而精”错,无中生有,最后一段讲了应“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但没有讲多与少的问题。
4、正确答案A解析A项为治理工作中的脱水,不属于修复工作;B项为“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属于修复工作;C项“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属于修复工作。
第二讲:理清思路、梳理情节由《母亲的贺卡》引入:写贺卡——送贺卡——收贺卡【考题形式】: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文章中一共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依据文章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将空缺的情节补全。
【答题模式】(1)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么样(除了材料本身没有涉及的外,都不能忽视)(2)主语要一致,注意隐含的提示。
(3)注意试题上的一些要求,如答题范围、字数限制等。
【知识点一:划分段落】1、为什么要划分段落层次?划分段落从层次是理清文章思路、梳理里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
它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对于处理材料、安排材料的技巧,有助于了解文章的布局与谋篇,甚至有助于培养我们缜密的思维。
完成了这一环节,既弄清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把握了文章的层次大意,答题时就能做到大方向不偏离。
2、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
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3、概括段意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
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概括段意的模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洋溢驾驭.(yù)戒奢靡.(mí)永不停滞B. 锃.(zènɡ)亮口角.(jué)双引擎鉴古知今C. 重磅斡.(wò)旋物联网履.(lǚ)职尽责D. 告罄解.(xiè)数钉.(dīnɡ)钉子攻艰克难【答案】D【解析】【详解】D钉—( dìng);攻艰克难—攻坚克难。
故选D。
【点睛】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白石与徐悲鸿尽管年龄悬殊,人生背景各异,艺术风格大相径庭....,但丝毫不妨碍两人成为艺术上的挚友。
B. 王教授当年在德州住的时间很短,谈及此地,只是浮光掠影....,早已人地生疏。
C. 因质量过硬,实力超群,这款SUV的地位无动于衷....,连续几年都是销量冠军。
D. 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
【答案】C【解析】【详解】C无动于衷:衷:内心。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根据句意此处可以用不可撼动。
故选C。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
B. 习主席讲话时曾引用唐诗“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其中的“钧”与“锱铢必较”“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锱”“铢”“仞”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C.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 鼎最初是炊具,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亦有变革之义。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答案】B【解析】【详解】B千钧:古时一钧三十斤,千钧即三万斤。
但一般用千钧表示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专题01:理清记叙文的叙事线索一、理清记叙文的叙事线索常见的考察形式: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文中的xx事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1.含义: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类(1)以实物为线索。
如:《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
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2)以人物为线索。
如:《邓稼先》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3)以事件为线索。
如:莫怀戚的《散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先后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3.如何找文章的线索。
(1)看文题。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尤其是以人和物为标题的文章。
(2)看反复。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3)看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4)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注:一篇文章行文的线索不一定只有一个,可以有多个线索,要看哪一个线索是最突出的,一般来说,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一一对应,一明一暗展开叙述。
4.线索作用(1)可以集中表现主题,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如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明的;(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整体。
突破一梳理脉络,找出关联,精准分析情节结构[导语]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高考非常重视情节考查,所考查的题型:情节梳理、概括题,情节及其技巧作用分析题,情节安排、构思题。
解答这三类试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才能很好地解答情节类试题,当然,解答的背后还是以过硬的情节知识为支撑的。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1.情节线索(说明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依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依其他人物为线索。
) 2.情节安排技巧(1)制造情节波澜技巧(2)情节安排严密技巧3.情节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2)外国小说模式4.情节段落作用(1)小说开头方式和作用(2)小说结尾方式和作用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令人伤感的结局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令人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戛然而止的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以景作结的结局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说明:情节叙述方式见下一突破)1.填空:(1)《林黛玉进贾府》的线索是林黛玉进贾府,属于事线(线索类型)。
2019年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语文(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5分)1.中华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请欣赏书法作品,按要求答题。
(1)对这幅书法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幅草书作品,笔画连绵省简,龙飞凤舞。
B.这是一幅隶书作品,横画长直画短,呈扁宽形状。
C.这是一幅行书作品,笔画相互牵连,舒展、流畅。
D.这是一幅篆书作品,笔画瘦长圆滑,有古代象形字的特点。
(2)请用简化楷体,将这幅书法作品工整、规范地写在田字格内。
【答案】(1)C(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解析】【详解】(1)①篆书的笔法和结体有规可循。
篆字多横竖直画,写法两头都圆,中间粗细不变。
横竖连接的折笔,则用变形。
所以篆书变化,多用弧画。
弧有圆弧、方弧和不规则的弧。
初学篆书要弄清楚它的起笔、收笔和连接处。
运笔方法是回锋起笔,提笔运行,收笔略顿。
小圈可一笔或两笔,大圈可分三四笔,要求连接处无明显痕迹。
②隶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隶书的结体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隶书的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隶书的笔划有折无转,并有波挑。
方笔和圆笔兼用。
③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④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始于汉初。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字字区别,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不拘章法,笔势秀丽流畅,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字文》、怀素《自叙帖》等,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