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承载力对照表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参考资料: 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 7-89附录五土(岩)的承载力标准值(一)当根据野外鉴别结果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应符合附表5—1、附表5—2的规定:岩石承载力标准值(kPa) 附表5-1②对于强风化的岩石,当与残积土难于区分时按土考虑.碎石土承载力标准值(kPa) 附表5-2注:①表中数值适用于骨架颗粒空隙全部由中砂、祖砂或硬塑、坚硬状态的粘性土或稍湿的粉上所充填,②当粗颗粒为中等风化或强风化时,可按其风化程度适当降低承裁力,当颗粒间呈半胶结状时,可适当提高承裁力。
(二)当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应按下列规定将附表5—3至附表5—7中的承载力基本值乘以回归修正系数:回归修正系数,应按下式计算:ψf=1-2.884/√N+7.917/N^2)*δ粉土承载力基本值(kPa) 附表5-3注:①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折算系数ξ为0;②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新近沉积的粉土,其工程性质较差,应根据当地实践经验取值.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kPa) 附表5-4注:①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②折算系数ξ为0.1③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其工程性能一般较差.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老粘性土,其工程性能通常较好.这些土均应根据当地实践经验取值。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基本值附表5—5注:对于内陆淤泥和淤泥质上,可参照使用.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kPa)附表5-6注:①本表仅适用于定义范围内的红粘土②折算系数ξ为0.4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附表5-7注:①本表只适用于堆积时间超过十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五年的粉土②压实填土地基的承载力,可按本规范第6.3.2条采用。
(三)当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轻便触探试验锤击数Nl0。
自附表5—8至附表5—11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现场试验锤击数应经下式修正:N(或Nl0)=μ一1.645σ(附5—6)计算值取至整数位。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是用于评估地基承载力的工程表格,其中列出了不同类型的土壤或地质条件下的特征值。
这些特征值通常是经验值或根据地质勘探和实验测试得出的数据,用于进行地基设计和结构计算。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的示例,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常见土壤类型及其典
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土壤勘探和实验测试,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此外,还需遵循相关的国家或地区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地基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资料: 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 7-89附录五土(岩)的承载力标准值(一)当根据野外鉴别结果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应符合附表5—1、附表5—2的规定:岩石承载力标准值(kPa) 附表5-1②对于强风化的岩石,当与残积土难于区分时按土考虑.碎石土承载力标准值(kPa) 附表5-2注:①表中数值适用于骨架颗粒空隙全部由中砂、祖砂或硬塑、坚硬状态的粘性土或稍湿的粉上所充填,②当粗颗粒为中等风化或强风化时,可按其风化程度适当降低承裁力,当颗粒间呈半胶结状时,可适当提高承裁力。
*(二)当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应按下列规定将附表5—3至附表5—7中的承载力基本值乘以回归修正系数:回归修正系数,应按下式计算:ψf=√N+N^2)*δ粉土承载力基本值(kPa) 附表5-3注:①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折算系数ξ为0;②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新近沉积的粉土,其工程性质较差,应根据当地实践经验取值.;粘性土承载力基本值—(kPa) 附表5-4注:①有括号者仅供内插用:.②折算系数ξ为③在湖、塘、沟、谷与河漫滩地段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其工程性能一般较差.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老粘性土,其工程性能通常较好.这些土均应根据当地实践经验取值。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基本值附表5—5红粘土承载力基本值(kPa)附表5-6注:①本表仅适用于定义范围内的红粘土}②折算系数ξ为素填土承载力基本值附表5-7注:①本表只适用于堆积时间超过十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五年的粉土②压实填土地基的承载力,可按本规范第6.3.2条采用。
(三)当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轻便触探试验锤击数Nl0。
自附表5—8至附表5—11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现场试验锤击数应经下式修正:N(或Nl0)=μ一1.645σ(附5—6)计算值取至整数位。
\砂土承载力标准值(kPa) 附表5-8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附表5-9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附表5—10素填土承载力标准值附表5-11注:本表只适用于粘性土与粉土组成的素填上.。
国内现有确定地基承载力表格资料汇总1.1根据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1.2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1.3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1.4根据岩土的物理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构成边坡的岩性不同,将边坡分为岩质边坡与土质边坡,而岩质边坡按岩石的软硬又分为软岩边坡和硬岩边坡。
一般认为,软岩高陡边坡是坡度大且高、构成边坡的岩石介质为软弱岩体的边坡,但现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有人认为,岩质高边坡是指高度为15m~30m、坡度为30度~60度的边坡,而高度超过30m、坡度为60度~90度的边坡为超高急坡[1,2]。
但不同系统对岩石高边坡的定义有所不同。
黄润秋建议城建系统为大于15m,公路系统为大于30m,铁道系统为大于50m,而矿山系统和水电系统为大于100m[3],但未对坡度进行界定。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对城建系统,软岩高陡边坡是指其地质软岩岩体抗压强度介于1.5MPa~25MPa之间、坡度为30度~60度、高度为15m~30m的边坡。
[1] 杨宇航,颜志平,朱赞凌,等.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周培德,张俊云.植被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 黄润秋.中国岩石高边坡工程及其研究[A].工程地质原理分析精品课程建设[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