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20
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一)我今天和妈妈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我深有感触。
我懂得了我和我的同学都是未成年人,因为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属于未成年人。
我非常感谢我们祖国为我们未成年人设定这样一个规定,在国外一定没有。
其中我最赞成第九条,那条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力,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构接受义务教育的辍学。
有了这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受到义务教育,在校的学生也能在校安安全全,不会有辍学危险了。
同时我也很喜欢第26条,那一条说: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安全与健康。
这样就很少有喝变质牛奶而变成的大头娃娃了。
有了这一条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就有了保障。
我还很赞成第37条,那条说:未成年人已经学规定年限不再升学的话,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
这样不升学的未成年人就可以劳动就业了,不会做一个失业游民。
真感谢祖国为我们未成年人设了一个保护法,让我们未成年人有了自己的防护伞。
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二)“笨死了”、“都笨成这样了你还活着干吗”,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如果老师再这样骂学生,将是一种违法行为。
教师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
我赞同教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体罚、变现体罚或者侮辱学生的人格,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报道:一个8岁小女孩因为感冒流鼻涕,被老师信手拈来作为班级的.命题作文,因为这件事情伤害到了主人公的自尊心,一节短短的语文课后,聪明的跳级生反而成了班里的“异类”,再没有人愿意与其玩耍,小女孩渐渐的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与实施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共七章五十六条,于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从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行填补了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空白,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一、立法宗旨和意义(一)立法宗旨1、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身心指人的生理、心理两个方面,身心健康指生理与心理的健康。
未成年人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生理方面,未成年人身体的各种器官发育尚不完备,显得非常柔弱;青春期的未成年人身体发育速度加快,并渐趋成熟,特别是性成熟所产生的性差别明确化及性本能出现,身体各器官及功能急剧变化,此时,他们对物质、精神上的渴求极为强烈。
这种生理变化使他们在适应社会方面常遇到困惑与不安,若不能及时地加以保护与引导,很容易导致人格、心灵的扭曲。
心理方面,童年期的未成年人对成年人的依恋感、依赖性较强,角色意识、自我中心意识较强;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心理上渐趋成熟,独立意识产生,对成年人的依赖性减弱,情感色彩强烈,易冲动,此时的心理矛盾性明显,心理处于较复杂的状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体系也正处在形成之中。
这个时期非常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心、爱护、引导与帮助。
2、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合法权益是指公民实际享有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利益。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就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利益,防止和制止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的发生,并对已被侵害的未成年人的权益予以救助和回复。
幼儿园未成年保护法教案解读一、法律背景1.1 幼儿园未成年保护法的颁布201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于2019年正式实施。
该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中心的专门立法,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以及相关责任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部法律中,对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也做出了相应规定,以保障未成年人在幼儿园中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法律责任2.1 幼儿园保护未成年益的责任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有责任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权、生存权、发展权等。
对于幼儿园来说,保障未成年人在园内的安全、健康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责无旁贷的。
2.2 幼儿园应履行的监管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幼儿园对教职员工进行严格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也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幼儿活动、饮食、医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管理。
2.3 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幼儿园与家长应共同合作,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和成长。
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加强幼儿的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三、幼儿园教案解读3.1 针对法律规定,幼儿园如何制定相关教案?幼儿园应妥善安排未成年人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保障其在校期间的安全和健康。
教案应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内容。
3.2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未成年益保护?幼儿园教案应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差异,不以过高的要求和强制性的手段对待幼儿。
教案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参与决策和表达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需求。
3.3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监管责任?幼儿园教案应对教职员工在课堂管理、学生巡视、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
3.4 如何在教案中体现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责任?幼儿园教案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协作,及时将幼儿在校表现、学习情况与家长分享,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发展和成长。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亮点解读及完善对策探析作者:王萍来源:《桂海论丛》2021年第02期摘要: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文章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总体思路着眼,归纳总结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亮点,如进一步强化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教育职责,建立了家校合作机制,重新定义了严重不良行为,明确了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实施主体,明确了专门学校及专门教育的地位并对专门学校的入学程序进行完善,对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分级矫治教育并增加了专门矫治教育,与其他相关法律充分衔接促进了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方面。
提出进一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一些思路,以期为今后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亮点;解读;对策中图分类号:DF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2-0102-06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国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我国最早于1999年11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该法经过2012年的一次修正及2020年的修订,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行大的修订是为了积极应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之前收容教养制度的沉睡問题等),是为了进一步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对预防未成年犯罪工作的新要求。
我国此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行修订,能够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出党的方针政策对未成年人加强保护,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精神实质。
(一)各方面协同发力共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屏障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如家庭监护的缺失,管教的不严,关爱的匮乏,社会保护的不力等。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7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心得体会1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
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
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
如:在一些学校里,侵犯学生权利、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或多或少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如有时罚站,有时一个学生违纪全班同学挨批,优待尖子生,有时对后进生态度粗劣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我们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应该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
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法律,于1991年首次颁布,之后经过多次修订。
该法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提供的法律保障措施。
一、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是国家的基本政策。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益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权、监护权、健康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等。
1. 未成年人教育权的保障未成年人教育权的保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
法律规定,禁止剥夺、限制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同时,国家还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确保未成年人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2. 未成年人监护权的保障未成年人监护权的保障是指保护未成年人充分发挥监护人职责和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与教育条件,并承担相应的抚养、教育和保护责任。
同时,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还要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不得有虐待、遗弃、剥夺合法权益等行为。
3. 未成年人健康权的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权的保障是指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进行虐待、遗弃、剥夺合法权益等扰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行为。
国家还积极开展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工作,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权得到保障。
4. 未成年人生存权的保障未成年人生存权的保障是指确保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确保未成年人的生活水平符合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同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还要提供必要的生活指导和帮助,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学科研修教,参IJ1'y\E-m ail:***********************摘要: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修订版未保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
“网络保护”专章坚持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目标.展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协同化、常态化、制度化实践指向。
筑牢网络保护“防火墙”要深化增智之行,凝聚网络舆论的正能量;夯实植德之行,激活网络时代的关心品质;推进守法之行,兜住网络空间的法律底线。
关键词:网络保护;网络素养;青少年模式“网络保护”专章(即第五章)聚焦网络环境管理、未成年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欺凌防治等关涉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目标,细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多方责任,展现了尽精微之用心、致广大之愿景。
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目标“网络保护”专章第六十四条聚焦网络素养培育,强调切实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开宗明义阐释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目标。
第一,从背景维度来看,从立法层面明确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目标导向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的应然之举。
从人的社会交往层面看,信息时代的复杂性劳动以创造、发明、交往为核心,这倒逼从业者由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工作者”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心灵工作者”。
从人的自我实现层面看,个体在尽情遨游互联网海洋的同时,不能忽视虚拟世界潜藏的风险。
信 息失真、信息焦虑、信息疲劳等“副作用”极易诱发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的症结。
未成年人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未来社会的“心灵工作者”。
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是信息时代赋予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这也意味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具有思维启迪、心灵互动等积极深刻的意涵。
第二,从内涵维度来看,网络素养是内嵌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的关键“链条”。
当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回应如何培育在复杂情境中获得个人成功、促进社会进步的时代新人这一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