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格式:docx
- 大小:15.83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卢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当年轻教师来请教时,卢老师说:哪有什么妙计,我只不过是把教学当做是教孩子走路,只需要走到带着走,最后让学生自己走,卢老师的做法()。
A. 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性B. 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C. 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D. 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其中,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意味着:(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将学生视为独立意义的人,就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题干中,在教育教学中,卢老师从最初的“背着学生走”到“带着学生走”,再到“让学生自己走”,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出了学生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C项正确。
2.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某校的高三年级所有自习课都安排给语文、数学、英语上辅导课,高考时这几科取得了好成绩,该校的做法()。
A. 适应了均衡发展的要求B. 背离了学生全国发展的要求C. 遵循了学生发展的规律D. 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等。
题干中提到的学校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背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B 项正确。
3.在学习惰性气体,在张老师给学生讲述了科学家发现惰性气体的故事:“同学们要向科学家学习,千万别做惰性气体’。
【考情洞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属于常考知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都会涉及到,所以在备考时一定要牢牢掌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生观的内容。
【什么是“学生观”】学生观概述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
我们知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学生观”有什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全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全国教师资格证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中,学生观的考查是一个重点,不仅会考查单选题,也会考查材料分析题。
对学生观的理解和有针对性的应用是不少同学所欠缺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两全)1.学生是发展的人(理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解释)材料应用:教师遵守或违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中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任何一个,都可以写这一条。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解释)材料应用:教师对学生有耐心、有信心,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尤其是对后进生能够包容,进行容错教育,相信学生能够变好。
反之亦然。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解释)材料应用:一般和上一条结合出现,教师能够看到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引导可以变好,不管学生的话可能会变坏。
2.学生是独特的人(理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解释)材料应用:教师能够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不单独或孤立培养学生身上某一个或某几个优秀品质,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尤其是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让学生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解释)材料应用:世界上没有哪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个性。
教师能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发现学生的独特性并加以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尤其是材料中的后进生,只被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自身的其他优点。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解释)材料应用: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教师不应该只用自己的视角看待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
材料中体现为教师能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材施教。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理论)①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解释)材料应用:材料中教师能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想法,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因势利导不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学生的本质特征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1)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有主体性的人(3)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性(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015下半年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成绩优良的学生才是好学生B.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从属的地位C. 成绩差的学生也有可能获得成功D.头脑笨的学生怎么教都教不好答案:C解析:从学生方面考虑,每个学生都不同,各有差异,所擅长的内容也不一样,而且评价成功的方式不只是看成绩,成绩不是唯一标准,故选C。
B项,学生在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
二、“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1.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注重教育机会的公平性3)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期望与需求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在关心尊重、关心学生的前提下,教育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2、学生是发展的人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记忆口诀】独立/发展/个性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发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均衡;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均衡性。
第二章 学生观一、学生观概述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独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这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着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三、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实现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是当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必考内容。
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是高频考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更是大家以后为人师者所应该践行的教育理念。
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举通过。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教育内涵1.“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人为本”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①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是学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强加给学生。
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成长。
②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真题:第二章学生观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中,教师的做法违背了( )。
【2014年下半年小学】A.教育公平B.因势利导C.因材施教D.循循善诱【答案】A【解析】教育公平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
图中教师因为公开课而不让学生上课,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没有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违背教育公平。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关注( )。
【2013年上半年小学】A.学生的独特性B.学生的自主性C.学生的发展性D.学生的主体性【答案】A【解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3.常言道“数子十过,莫如奖子~长”,这句话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坚持( )。
【2013年上半年中、小学】A.以实战锻炼为主B.以情感体验为主C.以表扬奖励为主D.以说服教育为主【答案】C【解析】ABCD都是从知情行等不同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
题干中“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明显体现的是一种肯定的方法,选C。
二、材料分析题4.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文。
上课伊始,老师说:“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
”说完,便转过身去板书,他刚写完课文题目,便听到有学生喊“报告”。
“什么事?”老师问。
“老师,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
”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
“为什么不同意呢?”老师和蔼地问。
“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而且我们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大部分同学应该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花两节课了。
”老师听了该学生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到:“你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结果同学们都赞成。
于是老师说:“很好!我也赞成大家的意见,那么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同学们立刻发出了满意的欢呼声。
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中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一综合素质考试中,职业理念一章涉及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章的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是需要大家着重识记的一章。
现就“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进行备考指导。
一、知识链接
“以人为本”学生观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安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成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二、深度解读
1.考试题型:这部分主要单选题和材料分析,单选题型比较简单,重点是材料分析,一般的问题形式为“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某教师的行为”,所以需要同学识记,还要理解每个特点的含义。
2.备考口诀:两独一发
口诀对应内容如下:
两独--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一发--学生是发展的人;
3.材料题备考战略: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中老师的教学行为。
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还是错误,值不值得发扬。
正确:该老师的做法是科学合理的,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错误:该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需要我们以此为戒。
第二步(分):理论+解析+结合材料(分条列点,3-5条)
1.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
+在材料中,(结合材料分析)。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材料中,(结合材料分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在材料中,(结合材料分析)。
第三步(总):总结
正确:总之,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错误:总之,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我们要警戒。
三、试题演练
1.【单选题】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时,总是期待丰富多彩的答案,鼓励学生多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在读“自己的”课文。
从学生观角度分析,语文老师遵循的是( )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答案】C。
解析:学生是独特的人,强调老师尊重学生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题干中语文老师鼓励学生多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在读“自己的”课文。
所以选择C。
2.【单选题】陈涛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总是爱举手回答问题。
有时候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回答时他又不会,不时被其他同学识笑。
老师课下向陈涛问明原因后给予鼓励。
老师的做法( )。
A.正确,不得罪每一个学生
B.正确,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C.不正确,挫伤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D.不正确,伤害了其他同学的正义感
2.【答案】B。
解析: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
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题干中的描述及时陈涛经常冲动,但是老师仍然没有放弃他。
故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