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4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由《现代教育报》副总编辑雷玲老师主编,此书通过一些具体教学案例和评析,介绍了8位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
通过学习,我认识了天真快乐、诗意高雅,从诗歌里走出来的童话老师——郭学萍(南京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了解了认为好课堂就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的孙双金(南京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老师的情智课堂;领略了周益民(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老师的“诗化语文”教学,懂得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儿童“梦”的故园;沐浴在张祖庆(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老师“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风格中;深刻感受何捷(福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老师“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将文本的秘妙转化为对写作奥秘的领悟、对写作技能的掌握;赞同闫学(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老师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心中有“人”的教学,实现孩子“五个解放”(陶行知语: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语文之“道”就是人“道”;欣赏课堂内涵“绘画美”、课堂情感“音乐美”、课堂结构“建筑美”,将“雅”“俗”完美结合,盛新风(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老师的“和美课堂”;更深深折服教育大枷王崧舟(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老师“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诗意课堂。
在学习中,我积极调动自身知识底蕴、认知理解和教学积累,去领悟、感受、理解大枷的教学风格,有如下感悟。
一、精彩语文课堂的特点一是指导学生学会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多数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不管是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课堂”,还是盛新风老师的“和美语文”,亦或是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都将指导学生朗读放在了教学的首位,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思考,读中领悟,读中升华,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已在三尺讲台上磨练了二十五年, 虽说基本的东西都已掌握, 可越是随着时间的增加, 迷茫与思索更加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到底怎样的课堂才使学生真正收益, 如何让死板的教学踏进艺术的殿堂。
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心中的疑惑也就慢慢豁然开朗起来。
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我并不奢想当名师, 因为自知本身内功不够, 但想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当代教育要求, 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让领导满意自己的课。
翻开《名师教学艺术》, 我首先看到了于永正的“艺术人生”, 回想以前聆听过于老师的课, 多次为他那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所折服, 真可谓“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看到专家对他教学艺术的总结, 从理论联系实际予以剖析, 我获益匪浅。
尤其是于老师的“五重教学”——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 给我深刻的启迪。
本书收录了当今语文教学界的诸多名师, 于永正的艺术教学, 孙双金的情智教学, 王崧周的诗意教学, 赵景瑞的魅力教学, 盛新凤的和美教学, 周益民的诗化教学, 闫学的人“道”教学, 他们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追求浓缩在短短的篇幅当中, 并且通过经典课例, 解读语文, 课堂教学艺术等多个环节, 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名师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 精妙艺术。
为我的课堂教学铺上了一条平坦大道, 使我在这艰难的道路上, 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一. “于氏引导法”, 将讲堂变成天堂听了于老师的课, 不由地感叹, 如果我也能坐在教室里听他讲学, 那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于老师上课“鬼点子”很多, 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绝”。
大到整节课的结构, 小到具体的读文习词, 他总能变着法儿让孩子“进圈套”。
他极会煽情, 看似很随意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欲罢不能, 积极自主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身心和智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摘要:假期翻了《学语名师教学艺术》介绍永正老师深深地被老教学技巧折了,提到课堂教学艺术老首先指出教学艺术准确把握教学容,老师又指出教学艺术二对学生理和尊重《学语名师教学艺术》笔记假期翻了《学语名师教学艺术》介绍永正老师深深地被老教学技巧折了提到课堂教学艺术老首先指出教学艺术准确把握教学容到课结构至句话、词都要了然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首先哪怕教几遍朗课是备课步也是重要步、词把拿不准音落实绝不想当然每新词都词不能有半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己思考是从没上让他满课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教材就没有法儿反思我们老师有多少教学前下如功夫呢?是否举行教师朗专项训练先让老师朗头才能更上课呢?老师是这么做我们也能够如做如《水上飞机》课老师指导学生理究竟他课前先仔细了词弄明白了究竟两含义先让学生句子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我都见就是没见这种长翅膀船它心看究竟接着让学生说说己生活遇到想看究竟事说完将看擦先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生活遇到要问究竟、探究竟事学生很活跃发言也精彩老师又指出教学艺术二对学生理和尊重他指出课堂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上不是)因老师精彩而精彩而是因学生精彩而精彩很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而是送给学生理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就是要发现平只能举起50公斤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500公斤微进步老师课堂上能够看到他对学生真诚期待、深情教诲、默默关怀这切融化了孩子心也使老师课上师生和谐融洽氛围浓厚不忘记己曾是孩子才会理孩子老师多次提到斯多惠句话那就是教学艺术质不传授领而唤醒、激励与鼓舞[教师吧编辑]教学艺术三老师艺术修养看看老师课前准备吧把课了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活了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备课总忘不了备把每生照着上正楷认真临写直至己满再看看课上技巧吧肯定学生朗笼统地说得很有感情就不如说听了你朗我们心情很、你把活了、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地方。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假期翻阅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篇介绍于永正老师的文章,深深地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
提到课堂教学的艺术,于老首先指出:教学艺术来自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
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
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
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
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
反思我们的老师有多少在教学前下过如此的功夫呢?是否举行教师朗读专项训练,先让老师朗读过头才能更好的上好课呢?于老师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能够如此做的。
如《水上飞机》一课于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究竟”,他在课前先仔细查阅了词典,弄明白了“究竟”的两个含义之后,先让学生读书中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
”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说完,将“看”擦掉,先后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
学生很活跃,发言也精彩。
于老师又指出教学艺术来源的第二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他指出:课堂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在很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解,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举起50公斤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50.01公斤的微小进步。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时时能够看到他对学生真诚的期待、深情的教诲、默默的关怀,这一切融化了孩子的心,也使于老师的课上师生和谐融洽,氛围浓厚。
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这本书通过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位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名师形象。
于永正: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
孙双金: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
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王崧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赵景瑞:语文为何又被称为母语呢?为何是基础的基石出、发展的基础呢?根本原因是语文的用途太广泛了,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来生活的一部分。
闫学:语文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
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春亚: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
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盛新凤: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或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痴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
这样的语文课,可谓“过瘾”也!周益民: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多彩的梦而存在的。
在这儿,荷花会与“我"共舞,小蝌蚪在着急地寻找着妈妈,多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多少个方块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让人产生奇思妙想。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一书,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作品。
作者以自己多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验为基础,结合理论和实践,对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一书中,作者通过分析和研究了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总结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深有体会: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和情感认同,是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情感,那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主动探索和思考。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首先,我注重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活跃的语文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我会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帮助和学习,激发彼此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的潜力。
其次,我注重将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中,我会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和材料,如家庭、友情、校园生活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共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此外,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让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注重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资源。
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为学生展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乐趣。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
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
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
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___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
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
读了它,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书中介绍了他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让我眼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 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读此书,长足迹。
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归结起来有八字真言为纽””“美”。
他以“爱为立足点,以“情””“”“”““新”“活实”“疑爱”“情趣”“,设疑实新”为氛围,以带,“趣”以“美为手段,着眼教学的“”“活”“”,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舞台”变成了启思。
他把“三尺讲台”“。
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表演演化为一种“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
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爱‘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
也是的表现之一。
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心里上无论是学习上的、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对于老师,我有一句话记得很深,在他的课堂的,还是生活上的。
”上提倡把句子读短,把书读薄。
在品读时,他要求学生再反过来,把句子读长,把书读厚。
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是在告诉学生怎样读书,怎样学习。
20条贴心建议》对我来说更是受益菲浅。
这他的《给女儿的20倒不如说是给每位年轻教师提条贴心小建议,与其说是给他女儿的,条建议是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出的,这20们的谆谆教诲,它包含了对我们教学中的指导,要我们上好课,把握也包含了对我们教学细节的关注,好教学重难点,选择好教学的手段,如要我们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同时在交拉近师生的距离。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一本我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他们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愉快地参与和积极思考。
这些名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好语文。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了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语文的美和乐趣。
同时,它也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
它教给了我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评价学生的语文作品等等。
这些教学案例和资源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教学理念,还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思路和借鉴。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它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快乐。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假期翻阅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篇介绍于永正老师的,深深地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
提到课堂教学的艺术,于老首先指出:教学艺术来自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
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
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
半点含糊。
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
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
反思我们的老师有多少在教学前下过如此的功夫呢?是否举行教师朗读专项训练,先让老师朗读过头才能更好的上好课呢?于老师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能够如此做的。
如《水上飞机》一课于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究竟,他在课前先仔细查阅了词典,弄明白了究竟的两个含义之后,先让学生读书中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
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说完,将看擦掉,先后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
学生很活跃,发言也精彩。
于老师又指出教学艺术的第二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他指出:课堂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
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在很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解,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举起50公斤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公斤的微小进步。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时时能够看到他对学生真诚的期待、深情的教诲、默默的关怀,这一切融化了孩子的心,也使于老师的课上师生和谐融洽,氛围浓厚。
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
于老师多次提到第斯多惠的一句话--那就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
[教师范文吧http:///为您编辑]
教学艺术的第三点来自于老师的艺术修养。
看看于老师的课前准备吧:把课文读好了,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备课时,总忘不了备字--把每个生字,照着书上的正楷字,认真临写,直至自己满意。
再看看课上的技巧吧:肯定学生的朗读,笼统地说读得很有感情,就
不如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情很--、你把--读活了、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