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82.15 KB
- 文档页数:6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建筑十书读书心得篇一:《建筑十书》读后感《建筑十书》读书心得——读第一书有感《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
因而是学习外国建筑史重要的一本课外拓展书籍,本篇文(:建筑十书读书心得)章就谈谈我阅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建筑十书》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其中第一书主要介绍了作为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建筑的构成,建筑学的部门,建筑的选址,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城内建筑的划分以及简单介绍了神庙的划分这七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最深。
一、建筑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到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维特鲁威阐述了他的观点,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
“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
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
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
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
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建筑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
“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同样都是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就不仅精通建筑,而且还是伟大的美术家、雕塑家,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能够流传千古。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一个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等名作都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流派密切相关。
要精通这么多的学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甚至会觉得高不可攀。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
”——黑格尔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
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
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
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
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
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
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
我国城市大角逐读书笔记一、引言在当今世界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备受关注。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也愈发迅猛。
我国的城市不仅是人口集聚地,也是经济繁荣的中心。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我国城市大角逐》这本书中提炼核心观点,探讨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二、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我国城市大角逐》一书从多个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
作者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无疑是令世人瞩目的壮举,但与此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发庞大,给城市管理和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更何况,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三、我国城市面临的挑战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城市面临着种种挑战。
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社会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治安环境不容乐观。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拥堵、水电供应紧张等问题时有发生。
城市内部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凸显,贫富差距、社会福利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我国城市的未来展望尽管我国的城市面临着重重挑战,但也不能忽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增长,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
未来,我国的城市将朝着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方向不断努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将会逐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迎来更为美好的未来。
五、个人观点及总结作为我国的一名普通市民,我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充满信心。
虽然城市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未来,我相信我国的城市将会变得更加宜居、宜业,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城市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我国城市大角逐》这本书中学到了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深刻观点。
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而我国城市的未来也是充满希望。
《拼贴城市》读书报告作者科勒罗威————探寻当代规划文脉的足迹摘要:《拼贴城市》是作者科勒罗威于20世纪后期创作,此书包含的学科领域很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学乃至艺术等方面来阐述现代城市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
此书是一本针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哲学批判作品,书中详尽的阐述了针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城市,想要找回失去了的世界,现代的“乌托邦”还没有诞生,勒柯布西耶的机械主义城市或许只是工业社会的一个缩影,什么样的城市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关键词:城市、文脉、精神、理性1作者简介科勒罗威是一个后现代派的英国建筑师和规划师。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教了四十年书,1995年获得英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女王伊利萨白金奖”,称他为二十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师,“现代城市”不倦的批判者之一。
2.内容简介2.1乌托邦消失了吗?当代规划的思想变化在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我们是否能寻找到“乌托邦”的影子,尽管从“一种不明的期望目标”转变为“一种清晰的社会变革工具”,但这只是“沉思性的柏拉图式模型让位于一种更具活力的乌托邦指令”。
牛顿力学、笛卡尔主义、黑格尔主义在带给了人们确定性知识的同时,也延续了乌托邦式的向往,从而演化成一种普遍道德和社会公正批判的乌托邦,这就是柯林•罗所批判的“行动乌托邦”——正是以此为源头带来了后叙的现代主义与历史主义、科学集权与民主参与等等之间的种种困境与矛盾。
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书中涉足的范围很广,从经典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到现代艺术、城市建设史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因此阅读起来非常困难。
我不知道自己对书里的内容吸取了多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各个章节进行一个大概的整理。
2.2畸形的现代建筑作者在第二章里对乌托邦幻灭之后的建筑发展提出质疑。
他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倾向划分为两种,即对城镇景观的崇拜和对科幻世界的崇拜,一个是回头看一个是向前看,一个是感性主导一个是理性主导。
前一个名称源自英国人戈壁卡伦(所著《城镇景观》一书。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在阅读《城市意象》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城市的窗户。
作者凯文·林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意象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意义。
书中开篇,林奇就指出城市意象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堆砌,更是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记忆。
他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观察,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这五个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地图。
道路是城市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它们不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是人们在城市中移动和感知方向的线索。
一条清晰、连续、有特色的道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帮助人们建立起对城市的整体认知。
比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宽敞而繁华,两侧的建筑和景观富有魅力,成为了巴黎城市意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边界则是城市中区分不同区域的界限。
它可以是自然的,如河流、山脉;也可以是人为的,如城墙、铁路。
清晰明确的边界能够让人们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区域范围,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
例如,北京的二环路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边界,将城市中心与外部区域划分开来。
区域是城市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范围的地段。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氛围、功能和景观,人们往往会根据这些特征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区域。
像上海的外滩,以其独特的历史建筑和繁华的商业氛围,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节点是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交通枢纽、广场等。
它们是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聚集点和转换点,往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重要性。
纽约的时代广场就是一个典型的节点,它汇聚了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成为了纽约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
标志物则是城市中容易被识别和记忆的突出元素,如高塔、纪念碑等。
它们往往具有独特的造型或历史价值,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
悉尼歌剧院独特的建筑外形,使其成为了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重要标志物。
林奇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意象应该是清晰、可识别、有特色的。
一、作者简介(一)生平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
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
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
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
“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
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
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
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西特认为:如果我们能得到一些建筑物间的开敞空间,步行者就会从漫长的隧道式的街道中得到解脱,小的开敞广场就能使朝向他们的建筑物与之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室外空间就能提供改善了的外观,以及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物中的占有者提供阳光和空气。
三、文章核心内容本书作者在研究中世纪广场和城市平面的基础上找寻它们美的因素,然后总结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被人理解后,就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一)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在中世纪,重要的建筑物往往集中于一个地方并有喷泉、纪念物和雕塑的装饰。
这一形象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并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共鸣。
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个广场都有适当的比例,装饰广场的雕塑等与广场的比例是在一个体系内的,两者相辅相成,整合出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宜人空间,吸引的大量市民的参与。
而当时西特所生活的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
各个重要的建筑松散地布置着,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缺乏联系,公共广场也游离于这一整体之外,充其量只是一些停靠机动车的地方,不再有人的参与,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广场已经‘死去’。
”此外、广场的比例也失真了,装饰它的雕塑的尺度与之不匹配。
作者举了个例子——关于大卫像的位置,通过对比其前后的位置,说明当时在公共空间的有多么的糟糕。
大卫像在原先的凡奇欧宫(Palazzo Vocchio )显得非常经典,主体与相对平淡的背景形成对比,并且便于与真人尺度相比较,巨大的雕像似乎变得更宏伟而超过了它的实际尺寸。
但自从移至一个研究院玻璃圆顶的大厅中,其周围是一些复制的雕像、照片等,这时它成了一个研究的模型和历史学家及批评家探讨的课题,它的艺术价值荡然无存。
当然,作者也并非建议完全模仿中世纪城市,毕竟时代是发展的。
他更多的是认为:考察祖先作品的深层特点,批判地运用到当时的城市建设中。
(二)中心宽敞的公共广场作者研究古代人布置喷泉和纪念物的方式,并探讨他们为何总是能够对手头的条件运用自如是大有裨益的。
在古罗马甚至中世纪,纪念物和喷泉不会布置在交通频繁的位置,而往往偏于广场的一侧。
这些布局给人于美的享受。
他举了一个相似的例子——儿童堆雪人,通过类比说明这些雕像是在广场上“生长”出来的。
假设雪覆盖了一个城市广场,踩出的雪路是街道,那么雪人就是广场上的纪念物,雪人和雪路在空间上有着一定的距离。
正是在这些相似的避开交通的位置上,古代社会建立了他们的喷泉和纪念物。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广场铺地会变,但喷泉的位置始终不变。
对于每座城市和每个广场的纪念物坐落的位置不同,作者认为“是因为在各自的情况下,街道通往广场的方式不同,交通流向不同,因而留下了一些其它的点空着。
简言之,公共广场的历史发展依地方而变化。
”此外,作者认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布置在中等大小的公共广场侧边,有利于建筑它们更好地被使用并能从一个适当的距离上被欣赏。
西特所处的时代,纪念物、喷泉和教堂等大多布置在基地中心,这样不仅造成浪费(如教堂四个立面 都有昂贵的装饰物),而且造成人们生活的不便,“试想,一座城门不是让我们从它下面通过,而是让我们围绕它散步,的确是件‘美妙’的事情! ”(三)公共广场的封闭特征从古罗马、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公共广场具有围合、封闭的特征。
它们的做法通常“是广场的每个角落只有一条道路进入广场,如果有第二条道路必须与第一条路成直角进入广场,它就被设计成终止于距广场一段距离之外,以避开来自广场的视线。
”然而,西特生活的年代广场已不再封闭,它可以为任何一块由四条道路围绕形成的空地,而与其周围的建筑毫无关系,广场的连续感已消失。
(四)公共广场的形式与大小作者把公共广场分为深远型和宽阔型两类,然而这种分法是相对的,主要依据看者的位置和他所观看的方向。
因此,依据观看者相对于建筑物的位置在广场的主要一侧还是次要一侧,一个广场可能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但是一般说来,一个广场形式的特征取决于一座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高耸的教堂配深远型的广场较好;而市政厅的广场图1 喷泉(b )位于广场一侧 图2 教堂靠其它建筑布置于广场一侧多为宽阔型。
在处理广场的大小和围绕它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很难确定其确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
此外,西特建议对城市建设有兴趣的人应该研究一下他自己居住的城市一些小广场和大广场的尺度以取得对广场和周围建筑物之间良好的大小比例关系的认识。
作者还指出广场的最小尺寸应等于它周围的主要建筑的高度,而最大尺寸不应超过主要建筑高度的两倍。
广场的长度和宽度之间也应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宽型广场比深型广场的长宽比要大一些。
最后,西特提出一种现代精神病——广场恐惧症。
深究其病因,其实就是广场尺度问题造成的。
(五)古代公共广场的不规则性中世纪或更早的人们认为好的广场是不规则的,是经过历史演变逐步形成的。
当时的广场大多是在现场根据人对空间的感觉营造出来的。
由于人的眼睛常常忽略轻微的不规则而且不善于估计角度,常常把实际上不规则的形式看的较为规则。
而这种不规则性只有在图面上看出。
作者生活时代的技术人员常常刻意的追求矩形街道和绝对对称的公共广场。
当然也有不规则的构图,但仍然不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它是用直尺娇揉做作的生造而成。
它通常以三角形广场的形式出现,这是由于在图板上绘图必然产生的糟粕,它们的效果十有八九是不佳的。
与其前的广场相比,它们不能给人们造成视觉错觉,因为建筑线不可调和的交叉总处于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补救这种广场的不足的唯一方法是使广场的每一个面本身不规则。
这会造成若干凹进、部分的对称,并使开敞空间避开交通,这样就可以有利于布置雕塑。
不幸的是今天不可能做到。
”(六)公共广场群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大多广场都以群集的方式出现(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将城市的主要建筑物组合在一个单个的广场的周围)。
事实上,每一个值得注意的建筑立面都有自己的广场,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它们。
此外,这些建筑立面对广场也很重要,因为这些壮观的石头立面十分难能可贵,它们给予广场足够的特征并使之提高艺术价值,而这并不是随处可见的。
例如,圣马可广场是由三个各具特色的子广场组成,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空间感受。
而这一手法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已不再适用,因为当时的广场已经不再是封闭的。
(七)北欧公共广场的布局上面的讨论主要基于意大利的城市,作者为了较为全面地说明问题特此研究北欧公共广场图3 不规则广场示意图图4 圣马可广场平面图 图5 北欧教堂广场平面图的布局。
在北欧,大教堂通常独立布置,即使不在广场的中心,至少也用街道把它与其它建筑物分开。
当然也有一些次要的教堂后退紧靠其它建筑物布置,其原因是当地教堂通常建造在原先的墓地中心。
即便如此,这种独立布局和作者生活年代的做法仍不相同。
“哥特式教堂的布局通常是住宅沿教堂的两侧和耳堂排列,只以狭窄的通道与教堂稍稍隔开。
通常在教堂主要入口前有一个大广场,以便保持哥特教堂高耸特点时,又能全面观看教堂的立面和高大的塔楼。
”因而,教堂紧靠其它建筑物建造的老原则在北欧一直被遵循,只是具体的处理方式不同,两者殊途同归。
其实北欧国家与意大利古老广场的不同点仅仅是在形式和大小方面,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共同的特征:不规则性。
“随着透视原理运用到建筑中,建筑师开始用这种原理来建造建筑物、纪念物、喷泉和方尖碑。
正是这种透视艺术逐渐控制了三面封闭的大广场、教堂、宫殿规则的花园、通往重要建筑的豪华通道,甚至自然风景的视景布置。
”有三个封闭面和开敞的第四面的舞台式建筑布局成为每一个群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正是这一原则促使巴洛克风格达到其顶峰。
试比较作者时代的设计和古代巴洛克大师的作品,虽然两者都有前院,但两者的比例不同。
巴洛克时期尺度宜人,便于欣赏;而作者所处时代的设计尺度较大,效果较差。
(八)现代城市规划的艺术贫乏和平庸无奇的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师成了艺术领域的贫儿,他们只能在过去的艺术财富旁建造沉闷不堪的成排房屋和令人厌烦的“方盒子”。
现代教堂及纪念物屹立在巨大的基地之中。
城市界面缺口很大,产生了不连续性。
究其原因是现代城市建设完全颠倒了建筑物和室外空间之间的适当关系。
在过去时代,室外空间(街道和广场)设计图7 现代平庸的广场平面图得具有封闭特征以取得某一特定的效果。
今天,我们通常是先划出建筑基地,任意留下的地盘作为街道和广场。
(九)现代体系作者认为现代体系是僵死的,不能给生活带来乐趣的。
当时的城市建设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它们的变体。
这三个体系是: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
一般来说,变体就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