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59.25 KB
- 文档页数:3
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流程
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流程如下:
1.准备设备和药物:静脉注射用药物、注射器、脉管扩张器、导管及其对应的导丝。
2.确保导管套在导丝上,并用药物润滑导丝和导管。
3.将导管插入或穿刺进入异位位置到达需要治疗的静脉内,导丝可在插入导管前先插入静脉内,以便导管比较容易顺畅地进入静脉内。
4.导管和导丝移向阻塞的区域,用脉管扩张器扩张静脉。
5.将溶栓药物注入导管,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和速度进行注射。
6.注射药物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
深静脉导管堵塞是指在静脉插管过程中,导管内出现血栓阻塞,导致
导管通路受阻。
深静脉导管堵塞发生后,不仅会影响药物输注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引起栓塞,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需
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一、机械溶栓:
机械溶栓是通过物理力量去除导管内的血栓。
机械溶栓的方法主要有
以下几种:
1.导管反复抽吸法:可通过连续反复地抽吸导管内的血栓,从而清除
血栓阻塞。
此方法适用于血块较小或血栓团较松的情况。
2.导管拔出法:当导管内的血栓较大或血栓团较密集时,可考虑拔除
堵塞的导管,然后用适当大小的导管重新插入,以清除血栓。
二、药物溶栓:
药物溶栓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从而恢复导
管的通畅。
常用的药物溶栓剂有尿激酶(urokinase)、重组组织型纤溶
酶原激活剂(rt-PA)等。
1.尿激酶溶栓法:尿激酶是一种通过激活自体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的溶栓剂。
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者,其作用是使血栓内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达到溶栓的效果。
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法:rt-PA是一种可直接激活纤溶
酶原生成纤溶酶的溶栓剂。
与尿激酶相比,rt-PA具有更强的溶栓效果和
更短的半衰期。
3.其他溶栓剂: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溶栓剂,如安慰血栓酶、链激酶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久适合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由于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常见于长时间久坐、体力劳动、妊娠、年龄较大、癌症、手术、心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病史等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溶栓是DVT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将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多久适合溶栓、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何时适合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是在经过药物治疗(如肝素、华法林等药物)后仍然存在血栓形成或患者症状严重或恶化而选择的治疗方法。
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包括:1. 血栓威胁生命:如因大面积肺栓塞、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2. 严重症状:如下肢水肿、疼痛、晕厥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
3. 非急性血栓,但血栓存在时间较长:血栓已经存在时间较长,且在抗凝治疗下未完全吸收,导致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搏动静脉开口闭合功能障碍,增加了患者再次发生DVT的风险。
4. 血栓不适合介入治疗:如由于肿瘤侵犯、脂肪肝等原因,使得介入治疗存在风险。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时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一般而言,溶栓治疗应在DVT确诊后24小时内开始。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有出血倾向、手术等特殊情况,溶栓治疗可以推迟。
同样,对于慢性血栓或血栓存在时间较长的患者,溶栓治疗可以采取缓慢渐进的方式进行,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后果。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方法1. 内科溶栓治疗内科溶栓治疗是指使用血栓溶解药物(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直接注射入静脉内,以溶解深静脉内瘤栓的治疗方法。
内科溶栓治疗可以在急诊室等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通常需要住院治疗,以便密切监测患者病情。
2. 经皮穿刺机械旋切治疗经皮穿刺机械旋切治疗是指通过皮肤穿刺的方式,将机械旋切装置直接置入深静脉内,将血栓破碎并吸出来的治疗方法。
经皮穿刺机械旋切治疗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需要进行术前检查确定治疗方案和治疗部位,并在治疗期间配合药物治疗。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近年来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而得到广泛应用。
本科在2010年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12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病人,男性8例,女性4例。
年龄53-73岁,平均65岁。
患者术前常规彩超及术中造影确定病变类型及部位。
中央型3例,混合型9例。
病史平均7.6天1(1-12天)。
诊断:Cockett综合征、左下肢DVT 5例;诊断:右下肢DVT 7例。
对发病一周内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经外踝至腘窝部小隐静脉穿刺,选择性插管置溶栓导管于深静脉血栓内,持续尿激酶直接溶栓。
(二)、诊断方法全组患者均先行小隐静脉彩超检查,确定小隐静脉的部位及走向,标记小腿后方较粗且走向较直的小隐静脉段,后行患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术中行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和范围。
深静脉造影方法:患者取头高脚低30o位,患肢踝关节上扎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回流。
头皮针穿刺足背远端浅静脉,弹簧推注器持续注入48%复方泛影葡胺60-120ml,在透视下,连续摄取小腿、大腿以及骨盆静脉影像,最后放开止血带显示小隐静脉走向并摄片。
(三)、治疗方法1.经小隐静脉穿刺导管直接溶栓:患肢标记的小隐静脉段做1cm小切口,暴露小隐静脉,插入4F鞘管。
DSA下先进入带0.035交换导丝4F直头导管,选择性插管从小腿交通支进入深静脉、或沿小隐静脉直接进入腘静脉,继续上行插过血栓近心段头部,交换合适灌注段4F溶栓导管,至灌注段完全插入血栓近段内,换入溶栓导管芯(Unifuse,带芯侧裂隙灌注的溶栓导管)。
5-10万IU/小时尿激酶持续注入直接溶栓。
深静脉留置导管溶栓操作规程
1、适应症:深静脉留置导管出现血流不畅或感染考虑管腔内或外有血栓形成者。
2、溶栓前应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脑血管意外病史,并签溶栓风险知情同意书。
3、溶栓前应检测出凝血功能,控制好血压。
4、根据患者的病史、检查综合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对出血风险高者,溶栓时应尽量只封管,不输入;对风险相对较高、单纯封管效果不佳者,应控制尿激酶的输注量和速度,一般采用尿激酶10万单位+生理盐水50毫升微量泵6-8小时持续泵入。
对出血风险低又须增加用药剂量者,可用尿激酶25万单位+生理盐水50毫升6-8小时持续泵入。
5、溶栓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注意有无出血情况,酌情进行出凝血功能和其它指标的监测。
深静脉血栓治疗流程
深静脉血栓治疗流程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治疗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
早期治疗阶段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可以选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还需要根据DVT的
临床分期进行治疗。
在溶栓治疗阶段,可以选择尿激酶、重组链激酶等溶栓药物,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或系统溶栓方法进行治疗。
此阶段的时间一般为发病后14天以内。
手术取栓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
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
此阶段的时间一般为发病后7天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或发病后15-30天。
对于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需要在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后同时矫正髂静脉狭窄或闭塞,以提高通畅率,改善治疗效果,减少PTS的发生。
如果发现髂静脉狭窄超过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还可以采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和物理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
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后者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并进行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
深静脉导管堵塞处理流程深静脉导管是一种用于治疗重症患者的管道,可以输送药物、营养物质和输液等。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深静脉导管可能会堵塞,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扰。
下面将介绍深静脉导管堵塞处理的流程,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正确且及时地处理。
首先,发现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征兆非常重要。
患者可能会出现输液速度减慢、无法抽血或抽血困难、患者显示有感染症状等。
一旦发现这些征兆,就应立即对深静脉导管进行检查。
其次,检查深静脉导管是堵塞的原因。
常见的原因有血液凝固、药物残留、管腔内异物等。
通过观察导管的引流情况、检查导管是否有凝血块、检查引流管道是否有异物等方式,可以初步确定导管堵塞的原因。
确认导管堵塞的原因后,就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对于血液凝固的导致的堵塞,可以进行引流管道冲洗,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凝块,或尝试轻轻推推引流管等方式。
对于药物残留,可以试着用生理盐水或抗坏血酸溶液冲洗导管。
若检查发现管腔内有异物,需要小心取出异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导管堵塞时,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安全性。
医务人员应洗手并戴上手套,准备好所需的仪器和消毒液,确保整个操作区域的清洁。
对于溶栓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注射方式,注意监测患者的反应。
最后,处理完深静脉导管堵塞后,应及时评估处理效果和患者的症状。
观察导管引流情况和输液速度是否恢复正常,检查患者的症状是否减轻。
如果处理无效或出现并发症,应及时通知上级医生,并进一步采取措施。
总之,对于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处理,医务人员需要敏锐地发现征兆,正确判断导管堵塞原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尽早恢复导管的通畅,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佳治疗方法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一般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机械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抗凝治疗是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规和首选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抑制凝血系统的活化,预防和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和扩展。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具体选用哪种药物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溶栓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病变部位血栓较为严重的患者,通过注入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深静脉的通畅。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但是溶栓治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机械治疗主要包括导管取栓术和滤器置入等方法。
导管取栓术通过引导导管到达血栓所在部位,然后使用机械装置取出血栓,恢复深静脉的通畅。
滤器置入适用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同时存在肺栓塞风险的患者,通过置入滤器来捕获移行性血栓栓塞的栓子,防止其进入肺动脉系统。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机械治疗等方法的综合应用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是在进行任何治疗之前,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治疗过程中,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以及药物选择。
一、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
(1)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肝素和华法林。
肝素是一种直接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来起到抗凝作用。
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栓的程度来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
(2)溶栓药物溶栓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已形成的血栓。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这些药物能够溶解血栓,使其逐渐恢复通畅。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外压治疗和活动疗法。
(1)外压治疗外压治疗包括弹力袜和压力绷带等。
这些用具能够施加适度的压力,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活动疗法活动疗法主要通过主动进行肌肉活动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
行走、屈伸踝关节等锻炼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促使血栓逐渐溶解。
二、药物选择1.抗凝药物选择抗凝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血栓的程度以及相关的并发症来决定。
对于无明显出血风险的患者,肝素和华法林是常用的抗凝药物。
对于有明显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者凝血酶抑制剂等替代治疗。
2.溶栓药物选择溶栓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已形成的血栓。
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激酶是常用的溶栓药物之一。
对于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能更适合。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进行。
自行使用药物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三、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又要进行适度的物理治疗。
深静脉留置导管内血栓的应急预案第一篇:深静脉留置导管内血栓的应急预案深静脉留置导管内血栓的应急预案一、发生原因患者高凝状态,封管肝素用量不足或血液反流入导管腔内所致。
二、血栓表现当导管内血栓形成时,用空针用力抽吸无血液抽出。
三、血栓预案1、先用空针用力抽尽官腔内残留的肝素溶液,接装与官腔容积等量的尿激酶溶液的注射器9(浓度为2万u/ml),用力抽吸缓慢放手,如有阻力不可向导管腔内灌注,如此反复多次,使尿激酶缓慢进入官腔保留1-2h,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
2、如果透析中经常出现血液中段,静脉造影显示导管侧口处有活动絮状物,说明导管周围有纤维蛋白鞒形成,可用尿激酶滴注法,在透析前用尿激酶25万U溶于200ml生理盐水中,每支导管分别滴注100ml(含尿激酶12.5万U),滴速为10-15gu/min,时间为1.5-2.5h,滴注完毕后采用无肝素透析,时患者血液中代谢的尿激酶弥散到透析液中,排除体外,防止患者出血。
3、如果溶栓失败应拔管或通过引导导丝进行更换新导管。
四、预防措施1、封管前用生理盐水冲至双腔内透明。
2、用肝素原液封管,剂量比管腔容积多0.1-0.2ml,一边推一边关闭导管夹,确保正压风管,防止血液逆流回导管内发生凝血第二篇:静脉留置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应急预案静脉留置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应急预案1、发生原因:患者高凝状态,封管肝素用量不足或血液返流入导管腔内所致。
2、临床表现:当导管内血栓形成时,用注射器用力抽吸无血液抽出。
3、应急预案:⑴先用注射器用力抽尽官腔内残留的肝素溶液,接与管腔容积等量的尿激酶溶液的注射器(浓度为2万/ml),用力抽吸缓慢放手,如有阻力不可向管腔内推注,如此反复多次,使尿激酶缓慢进入管腔保留1—2h,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⑵如果透析中经常出现血流中断,静脉造影显示导管侧口处有活瓣蓄状物,说明导管周围有纤维蛋白鞘形成,可用尿激酶滴注法,在透析前用尿激酶25万溶于200ml生理盐水中,每支导管分别滴注100ml,滴速为10—15滴min,时间为1.5—2.5h,滴注完毕后采用无肝素透析。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方法尿激酶1支(10万U/支)加入0.9%NS10-20ml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000-5000u/ml的尿激酶溶液。
1、部分堵管:回抽无回血,推入时有阻力,静脉滴注速度减慢。
(1)连接:将堵塞导管处肝素帽取下连接三通阀,使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三通阀直臂接口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侧臂接口连接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2ml注射器;关闭连接有尿激酶溶液的三通阀口,开放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三通阀口并回抽、放松,反复几次以便松动血栓,(因部分堵塞导管推注时有阻力但通畅,切勿用力推注,防止血栓进入血液,形成更大栓塞);关闭此三通阀口。
(2)注药:打开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2ml注射器三通阀口,推入0.5ml后关闭三通阀所有接口(单根导管充满溶液约0.5ml)。
(3)检查是否通畅:5-30min后再次开放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三通接口抽回血,若见回血抽取2ml血液弃去,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用肝素钠封管液行正压封管。
若未见回血,更换注射器,重复以上方法再次注入尿激酶溶液,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回抽可见回血,管腔通畅。
2、完全堵管:回抽无回血,推入时阻力大,液体完全不能滴入。
(1)连接:将堵塞导管处肝素帽取下连接三通阀,使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三通阀臂接口连接20/50ml空针筒,三通侧臂接口连接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10ml注射器;关闭连接有尿激酶配制液的三通阀口,打开空针筒侧的三通,回抽10ml左右,使导管腔内呈负压状态,然后立即转向含溶栓剂针筒一侧的三通、同时关闭空针筒一侧三通,利用负压原理使少量尿激酶溶栓剂自动吸入导管,使导管充满溶栓剂后夹闭管道。
(2)检查是否通畅5-30min后回抽空针筒,若见回血,则尽量回抽出管腔内剩余尿激酶液体(必须大于1ml)弃去,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用肝素钠封管液行正压封管。
若未见回血,则抽回导管内全部药液及血凝块弃掉,再重复以上方法,可反复数次直至管道通畅见回血。
picc溶栓方法PICC溶栓方法。
PICC(穿刺置管)溶栓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等血栓性疾病。
相比传统的静脉溶栓治疗,PICC溶栓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便于操作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PICC溶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PICC溶栓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适当的药物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和剂量。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血栓情况和溶栓药物的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 确定PICC置管位置,在进行PICC溶栓治疗前,需要先行置管,确保置管位置准确,通畅。
一般情况下,PICC置管位置选择在上肢的深静脉系统,通常是锁骨下静脉或肱静脉。
3. 进行溶栓治疗,将溶栓药物通过PICC导管输送到患者的血管系统中,溶解血栓。
在此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药物输注速度和剂量。
4. 监测溶栓效果,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测等方法来监测溶栓效果,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其次,进行PICC溶栓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密监测患者情况,在进行PICC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2. 防止出血并发症,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特别是在患者有出血风险的情况下,需要谨慎选择溶栓药物和剂量,严密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3. 防止导管相关并发症,PICC置管和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导管相关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PICC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血栓溶解方法,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要严格掌握操作技术,合理选择溶栓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进行PICC溶栓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
方法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
方法尿激酶 1 支(10 万 U/支)加入 0.9%NS 10-20ml溶解,配制成浓度为10000-5000u/ml的尿激酶溶液。
1部分堵管:回抽无回血,推入时有阻力,静脉滴注速度减慢。
(1)连接:将堵塞导管处肝素帽取下连接三通阀,使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三通阀直臂接口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侧臂接口连接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2ml注射器;关闭连接有尿激酶溶液的三通阀口,开放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三通阀口并回抽、放松,反复几次以便松动血栓,(因部分堵塞导管推注时有阻力但通畅,切勿用力推注,防止血栓进入血液,形成更大栓塞);关闭此三通阀口。
(2)注药:打开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2ml注射器三通阀口,推入0.5ml 后关闭三通阀所有接口(单根导管充满溶液约0.5ml)。
(3)检查是否通畅:5-30min后再次开放连接1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三通接口抽回血,若见回血抽取2ml血液弃去,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用肝素钠封管液行正压封管。
若未见回血,更换注射器,重复以上方法再次注入尿激酶溶液,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回抽可见回血,管腔通畅。
2完全堵管;回抽无回血,推入时阻力大,液体完全不能滴入。
(1)连接:将堵塞导管处肝素帽取下连接三通阀,使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三通阀臂接口连接20/50ml空针筒,三通侧臂接口连接吸有尿激酶配制液的10ml注射器;关闭连接有尿激酶配制液的三通阀口,打开空针筒侧的三通,回抽10ml左右,使导管腔内呈负压状态,然后立即转向
含溶栓剂针筒一侧的三通、同时关闭空针筒一侧三通,利用负压原理使少量尿激酶溶栓剂自动吸入导管,使导管充满溶栓剂后夹闭管道。
(2)检查是否通畅:5-30min后回抽空针筒,若见回血,则尽量回抽出管腔内剩余尿激酶液体(必须大于1ml)弃去, 用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用肝素钠封管液行正压封管。
若未见回血,则抽回导管内全部药液及血凝块弃掉,再重复以上方法,可反复数次直至管道通畅见回血。
尿激酶溶栓的机理尿激酶(urokinase,UK)是从人尿中提取或肾组织培养获得的高效血栓溶解剂。
溶栓机制为激活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可以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其中一部分进入血栓中溶解栓子,另一部分则激活血液循环中的纤溶酶原。
尿激酶是人体内存在的蛋白质,溶栓特异性强,全身纤溶作用弱,出血率低,临床已广泛用于溶栓治疗,是用于深静脉导管堵塞再通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尿激酶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对陈旧性血栓无效。
尿激酶使用注意事项(1)对于药物之间发生不良反应的堵管在短时间内有效,所以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应尽早实施再通。
(2)尿激酶虽然为抗纤溶药物,但是小剂量只会停留在中心导管内而不会进入血液循环,本组只用了0.5ml尿激酶溶液,再通后会完全抽出,不会增加患者的出血危险。
(3)尿激酶应现配现用,操作时要求准确掌握浓度、剂量。
(4)如果反复再通困难,建议拔除深静脉管道重新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