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4
柏浪涛刑法案例整理(三)51案例:甲坐在公交车上,看到乙钱包外露在口袋,便趁乙不备,拔出来,然后向车窗外扔去,看到街边一群不认识的人,故意扔到人群中,人群中的丙捡到了,拿走了。
甲构成什么?解析:盗窃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在于非法占有目的中的利用意思。
盗窃罪要求的非法占有目的,包括为自己非法占有,也包括为第三人非法占有,也即为自己利用的意思,和为第三人利用的意思。
这里的第三人不是泛指任何第三人,而是指与行为人有关联的第三人,如亲友等,不包括毫不认识的第三人。
基于此,甲没有利用意思,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盗窃罪,而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52案例:甲周一盗窃到一辆自行车,价值二百元,周二盗窃到一辆自行车,价值二百元,周三盗窃电瓶车(价值二千元),刚推走,被保安发现,保安抓,甲为抗拒抓捕,将保安打成轻伤。
对甲如何处理?解析:周三的盗窃用给后面的使用暴力,就构成转化抢劫,用给前面的两次盗窃,就构成多次盗窃。
由于不能重复评价,择一重,定转化抢劫。
前两次盗窃只能不作犯罪处理,而是治安处罚。
53案例:甲盗窃了乙的银行卡,由于没有密码,无法取钱,便找到乙,用刀将乙劫持到一个ATM机前,逼乙说出密码。
乙第一次故意说错,甲未取成功,打乙,乙第二次说对,取成功,便放了乙。
对甲如何处理?解析:本案不适用“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一律定盗窃”,因为该款的使用指平和手段使用。
甲盗窃卡本身不重要。
甲构成抢劫罪。
54案例:甲入室盗窃,窃得财物,被主人乙发现,甲逃,乙追,甲逃至户外,看到朋友丙,喊道:我强奸了他家女儿,你帮我断后。
丙相信,答应照办,将乙打成轻伤。
甲顺利逃脱。
对甲丙如何处理?解析:甲先盗窃,后为抗拒抓捕而利用他人对主人使用暴力,构成事后转化抢劫的间接正犯,但不构成入户抢劫,因为暴力发生在户外。
丙不构成转化抢劫,因为不知道甲先前犯盗窃罪。
丙至少知道甲是犯罪分子,帮助其逃匿,构成窝藏罪。
丙又构成故意伤害罪,想象竞合,择一重论处。
刑法柏浪涛观点展示汇总目录1.夫妻间的救助义务 (2)2.辨认偶然防卫的标准 (2)3.正当防卫 (2)4.偶然避险 (3)5.打击错误(方法错误) (3)6.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结合 (3)7.打击错误与偶然防卫的结合 (4)8.结果的推迟发生(事前故意) (4)9.结果的提前实现(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5)10.犯罪未遂的成立要件 (5)11.既遂认定 (6)12.易考情形(按主流观点判断): (6)13.共同犯罪中的观点展示: (7)14.教唆、帮助他人自杀 (7)15.绑架罪中杀人未遂。
杀害被绑架人,但没能杀死。
(8)16.侵占罪中观点展示 (8)17.盗窃行为方式 (8)18.死者占有问题 (9)19.数额在法定刑升格条件中的地位 (9)20.盗窃行为方式 (10)21.抢劫罪中的观点展示 (11)22.诈骗罪的观点展示 (11)23.交通肇事罪中的观点展示 (13)24.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体系地位,存在观点展示。
(14)1.夫妻间的救助义务第一,妻子非自愿陷入险境,丈夫有救助义务。
例如,妻子身患重病、遇到歹徒等,丈夫有救助义务。
第二,妻子自己决定陷入险境,例如,妻子自残或自杀。
对此,丈夫有无救助义务?以前有定论,也即丈夫有救助义务。
目前变成观点展示:观点一(多数观点):有救助义务,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观点二:没有救助义务,因为妻子作为成年人,精神正常,没有被骗、被胁迫,自己主动陷入险境,属于被害人自陷风险,不应让丈夫承担刑法义务。
2.辨认偶然防卫的标准在制止不法侵害这一点上,没有做到主客观相一致,也即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但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点。
对此,理论上存在观点展示。
目前没有一种观点成为多数说。
考试考查的是观点展示,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
防卫认识不要说(结果无价值论):一个行为是好行为(正当行为)还是坏行为(违法行为),取决于其制造的客观结果,客观上制造了好结果(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行为就是好行为,是正当防卫。
法考柏浪涛刑法案例总结第二波1、肖昌勇案:肖昌勇为逃离传销窝点,在遭受连续拘禁与暴力殴打时,持刀向对方乱捅,造成1 人死亡,1 人重伤得后果。
法院认为肖构成防卫过当。
如何评价法院判决?如何处理本案?解析:防卫行为就是否过当得判断标准有两个,一个就是必要性原则,只要就是制止不法侵害得必要手段,就不过当。
一个就是相当性原则,就就是比例原则,衡量不法侵害得程度与防卫行为得程度.必要性原则就是第一位得原则.肖昌勇被非法拘禁,被多人虐待暴力殴打,在此处境下,要想突围逃出去,只有实施严重得暴力行为。
这种手段就是逃亡出去得必要手段,因此并不过当.2、案例:日本实务案例:甲高速开小轿车不慎撞到行人丙,丙得身体被撞得翻滚到车顶,甲没有注意到丙在车顶,仍继续往前开,坐在后排得朋友乙瞧到了,伸手将丙拉下来。
对乙得行为,甲不知情。
十分钟后,交警赶到,发现丙已经死亡,但无法查明,丙被甲撞死得,还就是乙拉下来摔死得.如何处理本案?解析:针对无法查明得情形,只有两种可能情形。
第一就是甲撞死了丙.此时乙与丙得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第二就是乙拉下来摔死得丙。
乙与丙得死亡有因果关系.但还要考察此时甲与丙得死亡有无因果关系?这时候乙得行为就属于介入因素。
根据介入因素三标准,甲得行为对死亡作用很大;乙得行为很异常;乙得行为对死亡作用很大。
综合判断,甲得行为与丙得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将这两种可能得情形汇总以后,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死亡结果都不能归属于甲与乙。
接下来探讨甲乙得罪名问题。
甲涉嫌得罪名就是交通肇事罪,由于死亡结果无法归属于甲,所以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乙涉嫌得罪名就是故意杀人罪与故意毁坏尸体罪。
如果乙有杀人得故意,根据上述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就认为乙当时在杀一具尸体,接下来得问题就就是对象不能犯还就是故意杀人罪得未遂,对此需要根据辩证得眼光来判断有没有侵犯丙得生命得危险性,即使丙当时在车顶已经死亡,但也就是属于刚刚死亡,所以有侵犯丙得生命得危险性、可能性,因此乙构成故意杀人罪得未遂。
目前小编已经为大家总结出了柏浪涛刑法案例总结第一波,一起来瞅瞅~巩固巩固。
准备参加19年法考的萌新们,你们要拿小本本记起来啦!冲呀!1.案例:甲拉一门大炮,对乙说:不给钱,就轰你!乙被迫给钱。
甲是否构成持枪抢劫?2018年考试考了“大炮是否属于枪支?”解析:将大炮解释为枪支,在理论上有争议,有的认为扩大解释,有的认为是类推解释。
共识是,枪支与大炮的区别,只有口径大小之分。
200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有一个司法解释认为,以火药为动力发射弹药的大口径武器属于枪支。
基于此,大炮也属于枪支。
题中甲构成持枪抢劫。
2.案例:张三向工厂卖煤,流程是张三开着煤车,进入工厂仓库前,煤车开上地磅,由过磅员称重,张三在仓库里面倒掉煤后,空车出仓库时,由过磅员再次称重。
两个数字相减,就是张三出售煤的重量。
过磅员开好购买煤的重量的单子,张三拿着单子到工厂的财务处领取货款。
张三买通了过磅员李四,张三空车出仓库时,一只轮胎还没有上地磅,李四就称重,由此空车的重量就变得很轻,导致出售的煤的重量变多了。
张三拿着这样的单子向工厂财务处领取了货款,多领取专业提供法考众合、万国、瑞达(内部)、指南针(内部)、华旭、厚大等名校全程原版高清视频,以及8余校全程音频和了一万元。
对张三和李四如何处理?和以前案例有所不同,有点难度。
解析:张三和李四相互勾结,共同骗取工厂的货款,李四是诈骗罪的实行犯,张三是诈骗罪的帮助犯。
有人认为李四虚假计算重量的行为,还构成职务侵占罪,实行行为是盗窃行为。
这种观点存在问题。
如果李四的行为是盗窃行为,那么李四只能是盗窃财产性利益,也就是盗窃债权。
然而多数观点认为,基于行为与行为对象同时存在原则,盗窃债权或财产性利益时,要求债权或财产性利益已然存在。
然而李四在实施虚假计算重量时,单位的财产性利益或债权尚未存在。
因此李四不构成盗窃财产性利益。
李四这种虚假计算重量的行为也不属于侵占行为或诈骗行为。
所以李四虽然利用了职务便利,但是没有实施职务侵占罪的实行行为,因此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柏浪涛众多刑法问题判断标准总结刑法中的众多标准:1,犯罪构成采纳——两层次:危害行为正当防卫Ⅰ:客观要件危害结果———客观违法性阻却事由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责任年龄Ⅱ:主观要件犯罪过失———主观有责性阻却事由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2,单位犯罪,要求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
为单位谋取合法利益,不构成犯罪。
3,不作为犯罪公式:应为→能为→而不为→具有等价性。
这是指具有作为可能性。
是否具有履行能力的判断标准:从行为人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两方面进行判断。
要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和不履行义务具有因果关系。
除此还有个量上的要求,也即:要与相对应的作为犯具有等价性。
4,判断着手的标准:行为对法益是否造成现实而又紧迫的危险。
5,设立防卫装置问题。
①不能危害公共安全;②防卫手段与不法侵害要具有相当性。
6,防卫不适时分为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对此处理办法:第一,故意为之,成立故意犯罪。
第二,过失为之,成立过失犯罪。
第三,无故意过失,成立意外事件。
7,相互斗殴:注意①一方突然升高战斗级别;②一方退出8,防卫手段也要有最低限度,即相当于实行行为的程度,否则就不算是正当防卫。
9,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分①在认识因素上,直接故意是明知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间接故意是明知可能发生。
如果明知必然发生,就只能是直接故意。
②在意志因素上,直接故意是希望发生,积极直接的追求;间接故意是放任发生,听之任之。
注意:行为人如果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但是又“放任”,仍是直接故意。
在对象认识错误的场合,行为人是直接故意而非间接故意。
10,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①相同点:二者都已经预见到结果可能发生。
②区分标准:(1)主观上,间接故意,行为人持放任态度,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人意志;过于自信过失,行为人持谨慎态度,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愿。
(在对待结果发生的态度上,可以总结:直接故意投了赞成票,过于自信过失投了反对票,间接故意投了弃权票)。
(2)客观上,间接故意,行为人没有采取避免措施;过于自信过失,行为人采取了避免措施。
必看!柏浪涛刑法案例汇总1~101、抛尸案甲乙二人杀丙,将丙打成重伤昏迷,血肉模糊,以为其已经死亡。
二人开车将“尸体”拉到一口井边,准备将“尸体”扔下去。
这时候,“尸体”忽然睁开眼睛,对二人说:你们想干嘛?二人吓得魂飞魄散,将丙丢在井边,赶紧开车逃离。
丙呼救,被路人救活。
甲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形态是怎样的?抛尸案解析:许多同学根据吓得魂飞魄散逃离来判断未遂或中止,然而,此时甲乙的行为不是故意杀人行为,而是过失行为,而过失行为是没有犯罪形态的。
这个点是个坑。
本题的答案其实比较清晰,就是杀人未遂,想杀人,因为意志以外原因,前面的故意杀人行为没有导致人死亡,未得逞。
2、熟睡案一男子看见一个女子在草坪上熟睡,感觉十分漂亮和喜欢,就把一个最新的苹果手机放在她包里给她,然后留上自己电话号码。
男子走后,甲把女子包里的手机拿走,当时女子仍熟睡。
甲是定盗窃还是侵占?熟睡案解析:本案的焦点问题是,女子是否占有手机。
一个人占有财物,原则上要求客观上具有占有事实,主观上具有占有意思。
男子将手机悄悄地放到女子包里,在客观上该手机处在女子的实际控制范围内,女子具有占有事实。
主观上由于女子睡着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占有意思。
但是占有意思是可以推定的,不要求有现实的占有意思。
例如送奶工将牛奶放在顾客家门口,顾客当时不在家,也不知道该牛奶的存在,但是仍然推定顾客有占有意思,顾客在占有牛奶。
同样的道理,男子将手机赠送给女子,并放进女子的包里,就可以推定该女子具有占有意思,该女子占有手机。
因此甲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占有,构成盗窃。
3、煤气中毒案一个长期受丈夫虐待的妻子想通过打开自家天然气的方式把丈夫杀死。
某天,她趁着房间里只有丈夫一个人睡觉,就打开了厨房的天然气,带着自己的儿子出了门。
过了一段时间后,等她带着儿子回到了房间,就以为躺在床上的丈夫已经被天然气给熏死了。
但儿子马上打开了房间的窗户,并哀求自己的母亲去救父亲。
法考柏浪涛刑法案例总结第一波目前小编已经为大家总结出了柏浪涛刑法案例总结第一波,一起来瞅瞅~巩固巩固。
准备参加19年法考的萌新们,你们要拿小本本记起来啦!冲呀!1.案例:甲拉一门大炮,对乙说:不给钱,就轰你!乙被迫给钱。
甲是否构成持枪抢劫?2018年考试考了“大炮是否属于枪支?”解析:将大炮解释为枪支,在理论上有争议,有的认为扩大解释,有的认为是类推解释。
共识是,枪支与大炮的区别,只有口径大小之分。
200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有一个司法解释认为,以火药为动力发射弹药的大口径武器属于枪支。
基于此,大炮也属于枪支。
题中甲构成持枪抢劫。
2.案例:张三向工厂卖煤,流程是张三开着煤车,进入工厂仓库前,煤车开上地磅,由过磅员称重,张三在仓库里面倒掉煤后,空车出仓库时,由过磅员再次称重。
两个数字相减,就是张三出售煤的重量。
过磅员开好购买煤的重量的单子,张三拿着单子到工厂的财务处领取货款。
张三买通了过磅员李四,张三空车出仓库时,一只轮胎还没有上地磅,李四就称重,由此空车的重量就变得很轻,导致出售的煤的重量变多了。
张三拿着这样的单子向工厂财务处领取了货款,多领取了一万元。
对张三和李四如何处理?和以前案例有所不同,有点难度。
解析:张三和李四相互勾结,共同骗取工厂的货款,李四是诈骗罪的实行犯,张三是诈骗罪的帮助犯。
有人认为李四虚假计算重量的行为,还构成职务侵占罪,实行行为是盗窃行为。
这种观点存在问题。
如果李四的行为是盗窃行为,那么李四只能是盗窃财产性利益,也就是盗窃债权。
然而多数观点认为,基于行为与行为对象同时存在原则,盗窃债权或财产性利益时,要求债权或财产性利益已然存在。
然而李四在实施虚假计算重量时,单位的财产性利益或债权尚未存在。
因此李四不构成盗窃财产性利益。
李四这种虚假计算重量的行为也不属于侵占行为或诈骗行为。
所以李四虽然利用了职务便利,但是没有实施职务侵占罪的实行行为,因此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李四的行为实际上是故意让单位多负担了债务,让张三多拥有了针对单位的债权(请求权)。
1、肖昌勇案:肖昌勇为逃离传销窝点,在遭受连续拘禁和暴力殴打时,持刀向对方乱捅,造成 1 人死亡,1 人重伤的后果。
法院认为肖构成防卫过当。
如何评价法院判决?如何处理本案?解析:防卫行为是否过当的判断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必要性原则,只要是制止不法侵害的必要手段,就不过当。
一个是相当性原则,就是比例原则,衡量不法侵害的程度和防卫行为的程度。
必要性原则是第一位的原则。
肖昌勇被非法拘禁,被多人虐待暴力殴打,在此处境下,要想突围逃出去,只有实施严重的暴力行为。
这种手段是逃亡出去的必要手段,因此并不过当。
2、案例:日本实务案例:甲高速开小轿车不慎撞到行人丙,丙的身体被撞得翻滚到车顶,甲没有注意到丙在车顶,仍继续往前开,坐在后排的朋友乙看到了,伸手将丙拉下来。
对乙的行为,甲不知情。
十分钟后,交警赶到,发现丙已经死亡,但无法查明,丙被甲撞死的,还是乙拉下来摔死的。
如何处理本案?解析:针对无法查明的情形,只有两种可能情形。
第一是甲撞死了丙。
此时乙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第二是乙拉下来摔死的丙。
乙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但还要考察此时甲与丙的死亡有无因果关系?这专业提供法考众合(内部)、瑞达(内部)、指南针(内部)、华旭(内部)、厚大等名校全程原版高清视频和考前内部冲时候乙的行为就属于介入因素。
根据介入因素三标准,甲的行为对死亡作用很大;乙的行为很异常;乙的行为对死亡作用很大。
综合判断,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将这两种可能的情形汇总以后,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死亡结果都不能归属于甲和乙。
接下来探讨甲乙的罪名问题。
甲涉嫌的罪名是交通肇事罪,由于死亡结果无法归属于甲,所以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乙涉嫌的罪名是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毁坏尸体罪。
如果乙有杀人的故意,根据上述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就认为乙当时在杀一具尸体,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对象不能犯还是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对此需要根据辩证的眼光来判断有没有侵犯丙的生命的危险性,即使丙当时在车顶已经死亡,但也是属于刚刚死亡,所以有侵犯丙的生命的危险性、可能性,因此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刑法分则1.法律拟制。
①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分四种情形,一是在行为未构成刑讯逼供罪之前,致人伤残死亡的,直接认定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二是在为构成刑讯逼供罪之前,直接故意伤残杀人的,认定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
三是在构成了刑讯逼供罪后,致人伤残死亡的,拟制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四是构成了刑讯逼供罪后,故意伤残杀人的,要按照刑讯逼供罪和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②虐待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拟制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同上。
③非法拘禁罪致人伤残死亡的,拟制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同上。
④聚众斗殴致人伤残死亡的,拟制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同上。
⑤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致人重伤的,按照故意伤害罪论处。
⑥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拟制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⑦携带凶器抢夺的,拟制为抢劫罪。
⑧犯盗窃、抢夺、诈骗,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拟制为抢劫罪。
2.故意杀人罪。
法益是他人的生命权。
3.过失致人死亡罪,结果加重犯有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强奸致人死亡、绑架致人死亡、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抢劫致人死亡、暴力干涉婚姻致人死亡;虐待致人死亡。
4.强奸罪:侵犯妇女的性自主权。
公式:使用暴力或胁迫或宣告威胁等强制手段,使妇女无法反抗、不敢反抗、不知反抗。
5.非法拘禁罪:侵犯的人身自由。
非法拘禁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是法定量刑情节。
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是结果加重犯,此处指的是拘禁本身的暴力过失致人重伤死亡。
如果非法拘禁使用暴力(拘禁之外的暴力)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的,拟制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
上述两种情况下,如果是故意重伤、杀人的,直接认定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
6.绑架罪。
非法拘禁+敲诈勒索,以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为目的(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有利用第三人对人质的担忧),实力控制人质,向第三人提出不法要求。
只要非法拘禁了,也就是实力控制了被害人,绑架罪就既遂(间接目的犯),此外的间接目的犯还有拐卖妇女儿童罪、传播淫秽物品罪。
《柏浪涛讲刑法》笔记摘要:一、柏浪涛讲刑法背景及作者简介二、刑法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3.罪刑相适应原则三、刑法的功能与目的四、刑法的体系与具体规定五、案例分析与思考1.盗窃罪2.抢劫罪3.故意伤害罪六、刑法学习方法与建议正文:【柏浪涛讲刑法背景及作者简介】柏浪涛,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长期从事刑法研究与教学工作。
他的《柏浪涛讲刑法》是一部深入浅出地讲解刑法基本原理与实践应用的著作,深受广大学习者的喜爱。
作者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深厚的理论功底,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知识。
【刑法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刑法制定与适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柏浪涛在书中详细讲解了三个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这一原则旨在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滥用刑罚权。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即对于相同犯罪行为,应当适用相同的法律规定,体现法律的公正与平等。
3.罪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既要保证犯罪的惩处,又要防止过重或过轻的刑罚。
【刑法的功能与目的】刑法作为一部法律,其主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刑法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惩治犯罪行为,教育、感化犯罪分子,使其改过自新,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刑法的体系与具体规定】我国刑法分为总则与分则两部分。
总则主要规定了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刑事责任等内容;分则则按照犯罪的性质与危害程度,对各类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
柏浪涛在书中对刑法的体系进行了梳理,并重点解读了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常见犯罪的具体规定。
【案例分析与思考】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刑法知识,柏浪涛在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
例如,在盗窃罪部分,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情况下盗窃行为的性质与处罚,让读者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在抢劫罪部分,作者详细解析了抢劫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以及加重情节的认定;在故意伤害罪部分,作者讨论了伤害程度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提醒读者注意行为的后果。
柏浪涛刑法案例汇总(二)221、购买假币案案情:甲对乙说,我有10万元假币,你要不要买?乙答应用一万元购买。
乙收到10万元假币后,发现不是假币,全部都是白纸。
甲收到1万元后,发现全部都是假币。
对甲乙该如何处理?请全面分析。
【解析】甲不构成出售假币罪,而构成诈骗罪,意图诈骗乙的1万元,但由于这1万元都是假币,所以甲的诈骗罪构成未遂。
乙不构成购买假币罪,而不是构成购买假币罪未遂,因为甲欺骗乙,根本不出售假币,乙的购买行为不可能购买到假币,没有侵犯货币公共信用的危险性。
不过乙的行为构成使用假币罪既遂和诈骗罪未遂,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
乙构成诈骗罪未遂,是因为乙想通过假币,诈骗到甲的10万元假币,然而到手的却都是白纸。
案件的有趣地方在于,甲乙两人相互构成对对方的诈骗罪,而且都是未遂。
222、买摩托车案案情:甲将摩托车停在路边,进到商店去买东西。
乙在摩托车旁边抽烟。
丙以为乙是摩托车的主人,问乙,卖不卖这辆摩托车?乙明知摩托车不是自己的,仍然以5000块钱卖给丙。
对乙如何处理?【解析】乙的行为对甲构成盗窃罪,对丙按照主流观点,构成诈骗罪,因为丙存在财产损失,因为对盗赃物不能善意取得。
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
这个案件的模型和卖掉邻居的树一案是一样的。
223、买摩托车第二案案情:甲将摩托车停在路边,进到商店去买东西。
乙在摩托车旁边抽烟。
丙以为乙是摩托车的主人,问乙,卖不卖这辆摩托车?乙明知摩托车不是自己的,仍然以5000块钱卖给丙。
丙推走摩托车,乙收到丙的5000元,发现全部都是假币,原来丙故意对乙使用假币。
对乙丙如何处理?【解析】乙对甲构成盗窃罪既遂,对丙构成诈骗罪(多数观点),由于想诈骗丙的钱财却得到的是假币,所以诈骗罪是未遂,两罪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
丙构成使用假币罪既遂,同时构成诈骗罪未遂,构成诈骗罪未遂的原因是,丙想用假币骗到乙的财物,实际上不是乙的财物,而是赃物。
使用假币罪既遂与诈骗罪未遂想象竞合,择一重罪。
⼲货汇总⼁柏浪涛刑法案例分析(案例解析福利)刑法观点展⽰柏浪涛1.甲欲伤害⼄,⽤⼑砍⼄,⼄反击致甲重伤倒地。
⼄不予救助,甲死亡。
⼄有⽆救助甲的义务?观点⼀:有。
理由:甲死亡,意味着⼄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有防⽌过当结果(甲死亡)发⽣的义务。
甲的死亡是由⼄的作为(先前防卫⾏为)和不作为(后⾯不救⼈)共同导致的,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观点⼆:没有。
理由:已致甲重伤的防卫⾏为具有正当性,正当⾏为不应被附加作为义务。
如果甲后来死亡,认为⼄构成防卫过当,这个过当结果只是由作为⽅式(防卫⾏为)导致的。
⼄欲杀死丙,正要开枪时,被窗外的甲开枪打死。
甲没有认识到⼄正要杀⼈,甲只有杀害⼄的故意。
经事后查明,如果当时甲不将⼄打死,⼄就会将丙打死。
2.成⽴正当防卫,是否要求防卫⼈具有防卫认识?(1)传统观点:成⽴正当防卫要求具有防卫认识。
甲没有防卫认识,只有杀⼈故意,所以构成故意杀⼈罪,既遂。
(2)张明楷观点:成⽴正当防卫不要求防卫认识,甲成⽴正当防卫,⽆罪。
理由:⾏为是不是危害⾏为,应该从事后的结果来判断。
结果好,那么制造好结果的⾏为便是好⾏为,甲制造了好结果(救了丙),其⾏为便是好⾏为。
(3)周光权教授观点:成⽴正当防卫要求具有防卫认识。
甲没有防卫认识,所以不构成正当防卫。
甲的⾏为具有侵害合法法益的危险性和可能性。
甲的⾏为属于危害⾏为,所以甲成⽴故意杀⼈罪。
但是,坏⾏为偶尔会制造好结果,在结果上,甲救了丙,是个好结果。
所以甲不构成故意杀⼈罪既遂,因为既遂结果是个坏结果。
甲构成故意杀⼈罪未遂。
3.甲故意伤害⼄,⼄反击甲,情急之下捡起⼀块砖扔向甲,击中了甲,同时也击中了旁边的丙。
⼄对甲⽆疑构成正当防卫,但对丙构成什么,对此没有定论,有观点展⽰:观点⼀:⼄对丙也构成正当防卫。
理由:对⼀个⾏为只能认定同⼀个性质。
观点⼆:⼄对丙构成假想防卫。
问题是,假想防卫要求防卫⼈主观上以为存在不法侵害,也即假想存在不法侵害。
柏浪涛刑法小案例汇总(二)整理自@柏浪涛的刑法观案例:甲因打架被派出所治安拘留十日。
五年后,甲找工作,应聘某单位,被录用,在办理入职手续时,单位要求甲提供无违法犯罪证明。
甲找派出所,派出所因其曾被治安拘留,拒绝提供该证明。
甲因失业已久,求职心切,便花二百元,从乙处购买了伪造的该证明。
甲事后被抓。
对甲如何处理?解析:派出所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证明属于国家公文。
买卖国家公文罪中,买卖包括购买和贩卖,这里的国家公文包括虚假的公文。
因此甲构成此罪。
但考虑到曾经只是违法,长期失业,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或期待可能性降低,可免责或减轻责任。
古代案件:有个太子,担心被其他皇子暗杀,出门打猎时,让太监与自己互换衣服。
某皇子派的杀手将太监当作太子,向其射箭,但箭法太烂,射偏了,却未料射中附近的太子,太子死。
杀手以为没完成任务,逃遁。
对皇子和杀手如何处理?解析:杀手对太监是对象错误,该错误不重要,对太子是打击错误,法定符合说认为,杀手对太监是杀人未遂,对太子是杀人既遂,想象竞合定杀人既遂,依此,皇子是教唆犯既遂。
具体符合说认为,杀手对太监是杀人未遂,对太子是过失致人死亡,想象竞合定杀人未遂,依此,皇子是教唆犯未遂。
案例:甲因停车问题,与小区保安发生矛盾,保安乙丙将甲打成重伤,乙丙赶紧打电话向保安队长丁汇报,丁指示:乙送人去医院,丙负责将摄像头摄像记录消毁,因为打人场面有摄像头录下。
丙正在消毁时,警察赶到,丙已消毁一部分。
对乙丙丁如何处理?解析:乙丙构成故意伤害罪。
丁教唆本犯销毁证据,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该罪的帮助包括教唆。
丁不构成包庇罪,该罪是向司法机关积极作假证明,帮助掩盖罪行。
丁,一没向司法机关,二没积极作假证明如伪造证据。
【案件:幼儿园补助案】案情:甲是民办幼儿园园长,根据政策条件,可申请到财政补助十万元。
申请人很多。
甲向教育局申请。
局长乙答应批给,但要求甲收到后返还四万元。
甲照办。
对甲乙如何处理?解析:由于甲得到十万元是合法所得,因此,不能算作与乙共同贪污所得。
2021年法考刑法主观题柏浪涛解析柏浪涛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法学界新秀,他在刑法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2021年的法律考试中,柏浪涛对刑法主观题的解析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柏浪涛的解析观点,深入探讨刑法主观题的相关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法律知识点。
一、对主观题立意的深刻理解柏浪涛在解析中指出,刑法主观题的立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犯罪主体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的分析和评判;第二是对犯罪行为责任能力的认定和界定。
这两个方面是刑法主观题的核心内容,也是考生在答题时需要重点关注和准确把握的内容。
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复杂的刑事案件,包括故意伤害、盗窃、抢劫等,而这些案件的核心问题往往就在于对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的分析和判断。
柏浪涛的解析提示我们,在解答刑法主观题时,需要深入思考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和驱使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焦点。
二、主观题案例分析和案例法引用柏浪涛的解析中,对刑法主观题的案例分析和案例法引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了在解答主观题时对相关判例和司法解释的引用和分析的重要性。
刑法主观题往往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法律实践和分析能力,对法律案例和司法解释的掌握和运用至关重要。
在撰写主观题答案时,我们应当积极利用各种法律案例和司法解释,通过对类似案例和权威解释的分析和借鉴,来完善自己的论证和观点阐述。
柏浪涛还强调了对于新兴的互联网犯罪和跨境犯罪等特殊情形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在这些领域,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案例分析和案例法引用,以准确把握案件的关键点,提高解答的深度和准确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柏浪涛的解析中,对刑法主观题的解析全面深入,展现了他对法律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学术造诣。
通过学习他的解析观点,我深刻认识到在解答主观题时,需要注重对案例分析和法条解释的运用,以及对犯罪主体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的深入思考和评判。
在解答主观题时,需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对案例分析和案例法引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形成有价值的文章。
柏浪涛刑法读后感读完柏浪涛老师的刑法相关著作,就像是在法律的神秘大森林里探险了一圈,而且是那种又刺激又长知识的探险。
柏浪涛老师讲刑法,那真的是一绝。
感觉他就像一个特别厉害的导游,带着我这个啥都不懂的游客在刑法的世界里穿梭。
他不会一上来就给我甩一堆干巴巴的条文,而是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刑法概念给盘活了。
比如说讲到犯罪故意的时候,不是简单说什么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定义,而是讲一个小偷去偷东西,他知道屋里可能有人,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进去了,结果把主人吓出了病。
这时候就很容易理解,小偷对主人可能被吓出病这件事,是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
通过这些例子,就好像是在看一部部小短剧,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
以前我总觉得刑法离我特别遥远,好像只有在电视上看到那些重大刑事案件的时候才和它有点关系。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刑法就像一张大网,悄无声息地笼罩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大街上看到有人打架,到底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犯罪,是简单的治安处罚还是触犯了刑法里的故意伤害罪,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
柏浪涛老师的讲解就像是给我戴上了一副透视眼镜,让我能透过现象看到法律关系的本质。
而且他讲的内容还特别有逻辑。
就像是在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把刑法的体系构建起来。
从犯罪构成的四要件,到各种罪名的辨析,再到最后的刑罚适用。
每个部分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小零件,最后组合成一个庞大而又严密的刑法大厦。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脑子也像是被梳理了一遍,以前混乱的法律思维开始变得有条理起来。
不过呢,刑法这东西毕竟还是比较复杂的。
有时候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那些相似的罪名就像迷宫里长得差不多的岔路口。
比如说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区别,我得反复琢磨那些案例和解释才能有点明白。
但是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每一次搞清楚一个混淆点,就像是在迷宫里找到了正确的路,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
总的来说,读柏浪涛老师的刑法相关内容,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厚⼤法考刑法主讲⽼师柏浪涛⽼师的案例及解析厚⼤法考刑法主讲⽼师柏浪涛⽼师的案例及解析甲在⾷堂吃饭结账时刷饭卡,刚把卡靠上刷卡机,发现⼀个同班同学就和他说话去了,旁边等待的⼄发现了,就指着⾃⼰的菜对⾷堂阿姨说刷卡结账,阿姨以为这个刷卡机上显⽰的是⼄的卡,于是阿姨就扣掉了饭钱15元,然后⼄⾛掉了。
假设不考虑⾦额,问:⼄构成什么罪?这⾥主要的疑惑是⼄到底是构成三⾓诈骗还是盗窃罪的间接正犯三⾓诈骗和盗窃罪的间接正犯的区分标准是看受骗⼈有⽆处分⾏为。
三⾓诈骗与盗窃罪的间接正犯的区分。
区分标准:看是否具备诈骗罪的第三步,也即受骗⼈有⽆处分⾏为。
受骗⼈的举动要能评价为“处分⾏为”,就要求受骗⼈具有处分被害⼈财物的权利或地位,也即具有处分⼈的资格地位。
柏神的书P261页下⽅这个案例中受骗⼈是⾷堂阿姨,受害⼈是同学⼄,阿姨刷卡扣钱这⼀⾏为有处分意识,有处分⾏为,这⾥不清楚的⼀点就是阿姨对于刷卡机上显⽰的⾦额有没有处分权利呢?也即同学甲将卡靠在刷卡机上准备付钱的这⼀⾏为有没有赋予阿姨处分的权利呢?或者说同学甲是否处分了占有权?饭卡案解析:该案补充完整就是,甲指着卡说,这是我的卡,请在这卡⾥扣钱。
类似的,在商场收银台,甲指着柜台信⽤卡(顾客⼄的,⼄在旁边打电话),对收银员说,这是我的卡,请在这卡⾥扣钱。
这都属于冒⽤他⼈的卡,属于三⾓诈骗,作为收银员,有处分地位和处分⾏为及处分意识,是受骗⼈和处分⼈。
饭卡、银⾏卡都有明确主⼈,具有⾝份属性,记名,可挂失,所以收银员属于被骗。
如果甲指着柜台上⼄的购物卡(不记名、不挂失),对收银员说,这是我的卡,请扣钱,收银员不存在受骗⼀说,甲是盗窃。
如果甲捡到⼄的银⾏卡、饭卡在⾃动售货机⽤,是盗窃罪。
饭卡案设问2:甲捡到⼄的饭卡,对收银员丙说,这是我同学的饭卡,她借给我⽤。
丙扣钱了。
设问3:甲捡到⼄的饭卡,对收银员丙说,这是我捡来的⼄的饭卡,⼄不知道,我买饭,请扣钱。
丙照办。
甲丙如何处理?不考虑数额,设问2:甲欺骗收银员丙,是三⾓诈骗。
刑法案例分析方法——柏浪涛第一部分方法论一、考查目标刑法案例分析题旨在考查三项内容:1.重点知识板块的掌握程度。
案例分析题首先是一种知识考查,但不是对所有考点的考查,而是对重点知识板块的考查。
常考的知识板块有:(1)总则:①犯罪未完成形态;②共同犯罪;③自首和立功。
(2)分则:①财产犯罪;②人身犯罪;③贪污贿赂犯罪;④金融犯罪。
对上述知识板块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是解答案例分析题必要的知识储备。
2.萃取关键事实,找出对应法条的能力。
近几年的案情都比较长,而且复杂。
这就要求考生同时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萃取关键事实的能力,以及快速找出所考法条的能力。
有些考生在这个环节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
例如,2008年有考生在阅读刑法案例分析题时,开始以为是公司法的试题,读到最后方知是刑法试题,义需重读一遍。
这无疑会浪费时间,并造成心慌。
3.事实与规范的连接能力。
案情是事实,法条是规范。
案例分析本质上就是运用法条来分析案情。
从逻辑上看,这是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大前提是法条,小前提是案情,最后得出结论。
博主补充:关于洗钱罪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1年卷二12题)A.《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虽未明文规定侵犯财产罪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但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罪,依然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B.将上游的毒品犯罪所得误认为是贪污犯罪所得而实施洗钱行为的,不影响洗钱罪的成立C.上游犯罪事实上可以确认,因上游犯罪人死亡依法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影响洗钱罪的认定D.单位贷款诈骗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合同诈骗罪不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
为单位贷款诈骗所得实施洗钱行为的,不成立洗钱罪考察知识点:罪刑法定原则、洗钱罪的认定第一部分:通用解题思路解题思路:如何避免罪刑法定原则成为口号,就要求定罪时遵循规范的判断方法。
定罪活动基本上是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
大前提是法律规定(构成要件),小前提是案件事实,结论是有罪无罪。
但是,实务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颠倒大前提与小前提,将案件事实作为大前提,将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作为小前提。
例如,某个单位组织盗窃电力。
实务中有人如此推理:这是单位盗窃(大前提),刑法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盗窃罪主体(小前提),所以该案件应做无罪处理。
第二部分:本题解题思路本题正确的推理应是: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自然人带着为自己或第三人(包括单位)非法占有目的的实施贷款诈骗,在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有关自然人自己实施贷款诈骗的行为,那么该自然人完全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贷款诈骗罪。
该自自然人实施贷款诈骗罪属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其犯罪所得收益及其收益属于洗钱罪的对象。
因此,为单位贷款诈骗罪所得实施洗钱行为,构成洗钱罪,因此,D选项错误。
从操作上看,这是一个互动往返的过程,需要考生不断往返于案情与法条之间,努力将二者的距离拉近,最后得出结论。
这项能力是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是考试的考查重点。
4.综合联系能力。
案例分析题不可能像单选题一样只考一个考点,而会考查多个考点。
这些考点分散隐藏在案情巾。
这就要求考生具有将众多考点进行综合联系的能力,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
例如,考题有时会将犯罪形态与共同犯罪联系起来,将罪数与累犯联系起来,将未成年人犯罪与死刑联系起来,将人身犯罪与财产犯罪联系起来。
5.组织答案的能力。
案例分析题也是一种文字表达题。
特别是近几年有些真题的提问只有一句话:“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解答这种题,就要求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答案的能力。
例如,有些考生将案情所涉罪名作为一级框架来组织答案,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解答策略虽然案例分析题层出不穷,但是仍有一定的解答规律。
根据多年总结的规律,在解答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读题:找关键行为。
(1)先瞄一眼提问,看是“一句话”式提问,还是分步式提问。
如果是“一句话”式提问,那么在读题时应全面仔细。
如果是分步式提问,那么在读题时应注意分步提问中的要点,比如人物、关键行为等。
(2)在第一遍读题时,以“人物”——“行为”为线索,厘清案情主线,明确“有什么人”,都实施了“什么关键行为”。
所谓关键行为,是指在刑法上有意义的行为,有可能构成犯罪的行为。
至于无关紧要的琐碎行为不用关注。
建议在读题时,用笔将“人物”和“关键行为”的地方都划出来,为下一步做准备。
2.解题:找对应考点。
在读完题后,就会对案件事实有了基本了解。
接下来就开始解题:(1)先逐个分析各个关键行为,看构成什么罪。
这就要用到罪与罪区分的知识。
(2)再综合联系,看各个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各个罪名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就要用到一罪与数罪的知识。
(3)然后再分析各个“人物”(犯罪人)的关系,看是共犯关系,还是单独犯罪。
对有些犯罪结果是共同负责,还是各自负责。
这就要用到共同犯罪的知识。
(4)接下来再分析犯罪人所构成的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
这就要用到犯罪形态的知识。
如果题中没有问到犯罪形态,就不需要关注这个问题。
(5)最后再分析有没有责任年龄、自首、立功、累犯等涉及从重从轻等法定量刑情节。
注意:只需要关注法定的量刑情节,至于酌定的量刑情节无需关注。
当然,如果题中没有问到这些点就不需关注这些问题。
3.重审:查漏补缺。
再次迅速浏览一遍案情,然后再检查一下自己解题的要点,看有没有遗漏的事实和考点。
如果没有问题就开始写答案。
4.写答案:表述清晰。
(1)如果提问是分步式,也即问一步、答一步,则写答案比较简单。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重审阶段要检查各步的答案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
有时答第一问,感觉没问题,但是答到第二问、第三问,发现照此推理下去,结论会有问题。
这就要求在写答案前务必将各步答案整体理一遍,做到整体合理,不要写着写着发现矛盾,中途夭折,然后又推倒重来。
这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造成心慌。
(2)如果提问是“一句话”式,也即“请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那么写答案就有组织框架结构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一级框架的确立。
应以什么标准作为一级框架?行为主体?行为?罪名?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行为主体来设计一级框架。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有多个行为主体,是将二人的共同犯罪放前面,还是将各自单独犯罪放前面?合理的做法是将共同犯罪放前面。
分析完共同犯罪,再分析各自单独犯罪。
在将行为主体作为一级框架后,在行为主体之下,应将行为作为二级框架。
对行为的安排,应根据行为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列答案。
确定好以行为作为二级框架后,就可以写实体内容了。
写实体内容时,应注意横向的而的问题和纵向的深度问题。
写实体内容,只需写要点,不要在横向上把面扯得很广、面面俱到,也不要在纵向的深度上过分深入分析、拔不出来。
重要的是写要点,主要是写“有什么行为,构成什么犯罪”,然后写一两句理由根据,但不需要写法条根据(如根据刑法第××条),更不需要写出量刑(判多少年)。
“一句话”式提问的答题模板(一)两个行为主体(共同犯罪部分)1.(第一个行为)两个行为人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
因为……。
2.(第二个行为)两个行为人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
因为……。
3.看有没有犯罪形态的问题,如既遂、未遂、中止等。
(二)行为主体甲(单独犯罪)1.(第一个行为)行为主体甲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
因为……。
2.(第二个行为)行为主体甲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
因为……。
(三)行为主体乙(单独犯罪)1.(第一个行为)行为主体乙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
因为……。
2.(第二个行为)行为主体乙实施了…行为,构成…犯罪。
因为……。
三、真题演练(2004年·卷四.6题)案情:甲男与乙男于2004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
7月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
甲持水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
丙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
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
”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
”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
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可以穿上衣服了。
”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
甲逃出校园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
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
问题:请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原理,对本案进行全面分析。
分析:1.读题:找关键行为。
(1)先瞄一眼提问,发现是“一句话”式提问,这就要求在读题时全盘注意,(2)在读题时,找出“有什么人”,都实施了“什么关键行为”。
在题中用笔划出。
2.解题:找对应考点。
(1)先一一分析各个关键行为,看构成什么罪。
①甲乙共谋人室抢劫,乙望风,甲人室实施。
结论:两人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②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
”结论:甲放弃抢劫,也即巾止抢劫,另起犯意,欲实施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③甲逼迫丙脱光衣服,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
结论:甲实施了新的犯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④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
结论:甲实施了新的犯罪:盗窃罪。
⑤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
结论:甲、乙销售赃物,实施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004年时,该罪叫做销售赃物罪)。
(2)再综合联系,看各个行为之问有什么联系,各个罪名有什么联系。
这就要用到一罪与数罪的知识。
在本题中,会产生联系的是上述②行为与④行为,④行为与⑤行为。
首先,看②行为与④行为。
由于②行为巾,甲是放弃了抢劫罪,这种放弃不是临时性停顿,而是终局性结束,而且是主动放弃,所以构成抢劫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一种终局性形态。
在同一个犯罪中只能出现一个终局性形态,也即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之间是排斥关系,不能并存。
所以甲成立抢劫罪中止,就意味着抢劫罪的终局。
然后,甲又实施了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接着又实施了盗窃罪。
注意,由于前面的抢劫罪已经是犯罪中止,呈现了终局性形态,因此千万不要将甲盗窃的结果算到抢劫的头上,认为甲构成抢劫罪既遂。
甲是抢劫中止+盗窃既遂。
毕竟,抢劫罪既遂要求财物是使用暴力等强制手段抢来的,而盗窃罪是使用平和手段转移来的。
其次,看④行为与⑤行为。
甲实施了盗窃罪,然后将赃物让乙出卖。
根据“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的原理,盗窃后销赃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因为没有侵害新的法益,从始至终只侵害了同一个财产权,因此不需要再单独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更不需要数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