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法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15.20 MB
- 文档页数:32
膀胱切除有怎样的后果呢?文章导读有许多人由于身体原因切除了膀胱,膀胱的切除的确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
尤其是尿液的引流问题,膀胱切除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尿流的改道手术,目前医学上主要分为外引流的方式和内引流的方式,这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来决定。
一、膀胱切除影响膀胱切除后一般会进行尿流改道手术,让尿液会流出至病人整天佩戴的集尿袋中,最大的影响就是你以后的生活都将离不开一个尿袋。
目前,国内外倾向利用肠道来替代“膀胱”,按照整形的手术方法,制作成新的贮尿囊,上端连接输尿管,下端直接连接尿道,避免了尿液从腹壁皮肤改道。
这种原位膀胱重建术近年来在国际上越来越流行,新的“膀胱”不但有一定容量,而且保持较低张力,经过一定的训练后,病人基本能做到较为自如的排尿,满足其“正常排尿”的生理需求,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膀胱切除尿液引流途径目前临床采用的全膀胱切除后尿液引流途径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外引流及内引流两类。
1、外引流方式外引流即直接将尿液引流至体外,通过体外尿液收集装置持续收集尿液,最常用的有两种方法:输尿管皮肤造瘘法和回肠输出道法。
前者直接将输尿管由后腹壁转移至前腹壁,通过前腹壁的造口,将肾脏产生的尿液经过输尿管直接引流到体外;后者则先要切取一段小肠,然后将输尿管连接到这段小肠的一端,随后将小肠的另一端由前腹壁引出,肾脏产生的尿液需经过输尿管,小肠,再流出体外,虽然回肠输出道较复杂,还需切取一段额外的小肠,但不容易出现输尿管皮肤造瘘中常见的输尿管无法拉出腹壁,皮肤造瘘口挛缩,逆行肾盂感染等并发症。
内引流则需要以部分消化道作为尿液储器,将尿液通过消化道经体内途径排除体外。
膀胱癌尿流改道作者:盛勇斌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496-01【摘要】目的:探讨膀胱手术与尿流改道的观察。
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回肠膀胱术后进行尿流改道。
结果:本组80例手术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
随访1-10年,最长者10年,2、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69/75)、60%(39/65)、13%(3/23)。
结论:理想的尿流改道应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排尿,无或很少有上尿路感染,对肾功能及内环境无或仅有轻微影响,手术操作简单,远期效果可靠。
【关键词】膀胱手术,尿流改道,观察。
膀胱腺癌是少见的肿瘤,在尿路肿瘤中,腺癌可以单独发生于膀胱,也可以与其他种类的肿瘤混合发生,例如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或者癌肉瘤,纯膀胱腺癌约占膀胱上皮癌的2%,生物学行为较特殊,有明显的浸润性、弥漫性和转移性,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
我院根据这一情况于2001年6月至2011年9月对80例膀胱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进行治疗后疗效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般资料:本组80例,男62例,女18例,全部病例均以血尿就诊,病史平均6个月左右,有膀胱癌手术史7例,全部病例均行膀胱镜检查活检确诊。
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伴有尿路刺激症状。
所有病人术后均行病理检查,其中高级尿路上皮癌67例,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4例,肉瘤2例。
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1.2 手术方法:(1)回肠膀胱术(Bricker手术):根治性膀胱全切后,距离回盲部10~15cm处,取一长约20cm的带系膜游离回肠袢。
恢复回肠的连续性及缝合回肠系膜,关闭游离回肠袢近端。
双侧输尿管与之端侧吻合,常规置输尿管支架管。
回肠远端于右下腹壁造瘘。
(2)回肠新膀胱术:根治性膀胱全切后,距离回盲部15~20cm处取一长约40cm带蒂回肠段,重建回肠连续性,关闭肠系膜裂口。
膀胱癌尿流改道手术的应用现状易贤林;程继文【摘要】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致死性疾病,其标准治疗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膀胱全切后需行膀胱重建及尿流改道。
输尿管腹壁造口术、回肠通道术、原位新膀胱重建术仍是目前尿流改道的主要术式,但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回肠通道术(经典的Briker尿流改道术)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原位新膀胱重建术更接近生理排尿,是相对理想的改道方式;输尿管腹壁造口术适用于不能耐受复杂手术、有肿瘤转移的患者。
人工或组织工程膀胱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04【总页数】3页(P108-110)【关键词】膀胱癌;尿流改道;进展【作者】易贤林;程继文【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
美国男性中,膀胱癌发病率在所有癌症中排第四位,这还不包括膀胱原位癌数据在内,为80岁以上男性的第四位死因。
美国癌症协会预测美国2015年新发膀胱癌人数超过70 000人,占所有新发肿瘤的7%[2]。
我国90%以上膀胱癌组织类型是移行细胞癌,大部分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NM分期中的Tis、Ta、T1),但有14%~45%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NM分期中的T2以上)[1]。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致死性疾病,其标准治疗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膀胱全切后需行膀胱重建及尿流改道,但二者尚无统一的标准化术式。
自Hayes于200多年前首次对膀胱全切患者行尿流改道以来,尿流改道术一直在不断的改进。
现就尿流改道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尿流改道手术大致经过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肤造口术、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和原位新膀胱术三个阶段的发展。
1.1 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肤造口术 1811年Hayes首次行膀胱全切后输尿管双侧腹直肌外侧皮肤造口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较此后出现的Bricker术等肠道代膀胱流出道术,具有操作更简便、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对腹腔内脏干扰少、无电解质紊乱等优点,适用于有远处转移、全身状态不能耐受手术、肠管无法利用等姑息性膀胱全切患者。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患有膀胱膀胱肿瘤或者囊肿的病患在经过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如何正确选择尿流改道术的研究分析和比较结果。
方法在我院2005年3月至2012年7月运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使用尿流改道术的患者共70名进行调查,其中利用旧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的共有40人,采用新一代切除手术的有30人,将对两种尿流改道手术的术后结果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状况予以探究。
结果 70名患者都没有出现手术过程或过后的死亡现象。
旧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出现酸碱反映、血浆晶体渗透压失衡、肛肠梗塞等后期症状的有8人,而采用新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出现以上情况的只有5人,其中三人需要医护人员按压腹部或者导管排尿,还有两人在术后当夜不能自主控制排尿。
膀胱检查过后也未出现复发现象。
结论采用新一代回肠膀胱切除手术的患者比采用不可控制性切除术的患者具有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应该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适合患者身体情况的尿流改道术,保证患者能尽快恢复,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关键词】膀胱全切术;尿流改道术;回肠膀胱切除手术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67-02采用根治性的膀胱全面切除手术可以用来治疗皮肤肌底层膀胱癌或者膀胱肿瘤,以及可以用于病情危急或者反复持续复发的病患。
在膀胱被切除以后选择合适的尿流改道手术能够保证患者身体尽快恢复,并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7年间我院采用根治性的膀胱全面切除手术治疗患者的膀胱疾病,并采用两种回肠膀胱切除手术为患者进行尿液引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在将对这些病患治疗及恢复情况做一项系统性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用参与手术的患者70名,其中男性患者36名,女性患者34名,最小年龄为33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大小为50.3岁。
采用旧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的有34名,采用新式回肠膀胱切除手术的有36名。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的临床比较研究作者:邓春红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6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33例患者行回肠膀胱术,30例患者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回肠膀胱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意愿进行个体化治疗,选择适当的术式,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标准、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1]。
术后对患者尿流进行改道重建,以恢复患者排尿功能,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主要包括回肠膀胱术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而对改道方式的选择在临床上颇有争议,也是泌尿外科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2]。
术后选择适当的尿流改道方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3]。
本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意愿分别选择回肠膀胱术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手术方式,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3例,其中男47例,女16例;术前经膀胱镜及病理检查等确诊,无治疗史,符合手术适应证。
病理检查报告显示膀胱移行细胞癌57例,移行细胞癌伴鳞状细胞癌5例,腺癌1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33例患者行回肠膀胱术,男24例,女9例,年龄24~73岁,平均(62±6)岁,合并高血压6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