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诊治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9
脑梗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脑部血液发生供应障碍,导致脑缺血及缺氧现象发生,从而造成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该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等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所以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分析,可为临床治疗探寻有价值的有效依据。
本文中简单讲解了关于治疗时机以及溶栓药物等多方面的内容,给脑梗死患者治疗提供一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溶栓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研究;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急促,并且患者的症状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特征[1]。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大约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脑梗死患者,其中20%的患者会由于脑梗死死亡,并且其中也有50%的患者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国每年的脑梗死患者,发病率大约在120万至150万,患者5年复发率高达41%。
在欧美国家,脑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约可占到所有疾病的第3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癌症。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对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查,能够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建立合适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对于患者后续的病情恢复和治疗工作开展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2]。
脑梗死急性期在目前临床上不仅发病率较高并且致残致死率均较高[3-4]。
而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由于进展性脑梗死死亡的患者,大约占我国所有脑脏病死亡患者的10%~20%左右。
对患者进行治疗在目前临床上依旧建议选择药物方式进行保守治疗,而用药选择成为了医务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1.缺血性脑梗死的血清标志物研究脑梗死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加剧社会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医学上将脑梗死与冠心病和癌症并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所以及时有效的确诊,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时,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估,有助于开展后续的治疗工作,而采用单一或多种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能够有助于医生对脑梗死的病情判断和分型,这样能够在最佳的时间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6]。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不同的发病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在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所以,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治疗、改善侧支循环治疗、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最近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行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及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严重[1],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2]。
所以,临床医师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溶栓治疗1.1“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脑卒中中心的发展,为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赢得了时间,保障了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该科学地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才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临床症状[3]。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得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间[4],超过6小时后恢复血流,可引起再灌注损伤、继发出血和脑水肿。
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的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出现供应障碍,使脑部组织出现局部的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引起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
现在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疗脑梗死,我们对脑梗死的治疗进行研究。
关键词:脑梗死;治疗现状;研究进展现在,脑梗死对患者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其中脑卒中有80%的患者都是由于脑梗死造成的,并且脑梗死有着很高的复发率,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残疾,更严重的会出现死亡[1]。
脑梗死在我国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致残率在各种病情中排在首位,致死率仅仅在心肌梗死、癌症的后边,位列第三[2]。
脑梗死的出现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给我国的医疗机构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所以,现在这种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3]。
现在我们对脑梗死病情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1治疗现状1.1基本治疗1.1.1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正常。
在病情的急性期,要对患者进行呼吸道的护理,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在必要的时候,给患者提供机械通气,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处于正常值以上。
?控制患者的体温[4]。
患者的体温大于39°或者患者的意识不清楚,要了解患者的发热原因,对患者及时的采取降温措施,或者给予患者抗生素的治疗,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正常的水平。
?控制患者的血压。
患者在急性期血压往往会升高,当患者的血压大于210/120毫米汞柱时,要对患者进行降压措施,并且要时刻的观察血压的变化,防止患者血压变化过快[5]。
④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监测。
少数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会出现肌钙蛋白增高的状况,要及时的处理这种情况[6]。
1.1.2维持患者的血糖保持平稳,并且保证水电平衡[7]。
出现急性脑梗死的病患要时刻注意体液的控制,每天补充液体1500毫升左右;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液中钾的浓度和钠的浓度。
脑梗死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较低,但是,低血糖会导致脑部出现缺血损伤,并且会发生水肿,所以要尽快的调整患者的血糖浓度[8]。
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受阻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死亡。
过去,脑梗塞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效果有限。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出现,为脑梗塞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
一、药物治疗进展药物治疗一直是脑梗塞的基础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脑梗塞患者的再发风险,并改善预后。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药物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例如,新一代抗凝血药物普拉达木(Pradaxa)对于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华法林(Warfarin),且无需监测凝血指标。
这些新的药物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二、介入治疗技术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血管再通术(Endovascular Therapy)逐渐成为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脑血管再通术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或使用支架植入脑血管,以恢复脑血流,解除梗阻。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一部分无法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近年来,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和设备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例如,机械取栓器(Mechanical Thrombectomy)能够更加精确地取出脑血管中的血栓,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三、神经调控技术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脑梗塞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或磁刺激调节患者大脑活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梗塞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神经调控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些后遗症,并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目前常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包括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这些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可调节性强等特点,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非常有帮助。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12T07:18:07.79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4月4期作者:唐吉辰杨福义通讯作者[导读]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唐吉辰杨福义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脑梗死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会在短时间内给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致死率、致死率高,治疗难度大。
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分类抗栓治疗等,每一种疗法均有其临床优势,可以为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提供重要帮助,以下文中便简单探析了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方法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脑梗死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极大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生活质量。
据悉,脑梗死的发生与脑血管血栓形成有关,以至于无法为中枢神经系统供血、供氧,目前在其临床治疗中,要重视急性期间的治疗,即发病后1个月内的时间,而且这一时间段内的有效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时间窗”内溶栓治疗脑梗死是因脑血管的急性血栓形成而引起,以至于短时间内的供血不足,经影像学检查来看梗死位置附近存在明显的半暗带,那么在此急性期的治疗中,要重视恢复血供、溶解血栓。
当前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中有“时间窗”的概念,即在脑梗死后3~6h内予以溶栓,理论上来看越早溶栓治疗,患者脑组织受损情况便越小。
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时的溶栓治疗方法推荐使用静脉溶栓,其中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首选药物,经过相关研究表明,在该药物的作用下,患者的致残率可以明显降低,脑组织功能的受损情况也看有效减轻;不过对于一些无使用rt-PA条件的患者也可选择尿激酶治疗,同时有相关研究比较了rt-PA与尿激酶在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虽然rt-PA的溶栓效果更优,但是在治疗时也有一定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溶栓药物[1]。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与趋势摘要: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具有阶梯式加重表现,且致残致死率高于急性脑梗死。
本病早期并无严重症状表现,但病情进展快,能否及时开展治疗干预将对患者预后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就其急诊治疗方法等展开综述,希望为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趋势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种病症,主要是因为脑部供血突然中断造成,本病发病机制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而引起急性脑供血匮乏问题。
根据文献报道,在脑血管疾病总发病率中,急性脑梗死所占比重达到了75%左右,其中10%的患者因此死亡,另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残疾,且治疗后复发率极高[1]。
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种严重亚型,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在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为26%~43%[2]。
患者发病后具有阶梯式加重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可达数天。
动脉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血小板则被认为是始动因素,同时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
随着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内斑块破裂后可导致内皮下胶原组织大量暴露,受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刺激,血小板大量黏附在破裂部位,继而活化并将二磷酸腺苷、凝血酶以及血栓素A2等物质释放入血,血小板聚集率提升,并且和纤维蛋白交联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
血管狭窄影响正常血流速度,进一步导致管腔狭窄加重,梗死部分慢慢增加[3]。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限性脑缺血持续进展,患者神经功能持续减退,有较大几率导致残疾且加重残疾程度。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通常与血管壁、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成分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存在相关性,而糖尿病、高龄、高血压、肥胖、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高血脂均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4]。
脑梗死诊治进展【关键词】脑梗死脑梗死是人们所关心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残率都很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以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缺乏有效方法,经过科研人员及临床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目前对该病的诊治有了很大进展,尤其在影像学的早期诊断及早期、超早期溶栓治疗等方面。
1 诊断对于该病的诊断,由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特点,提供了第一手重要的诊断依据。
目前更为突出的是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完善、发展,使早期、超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1.1 CT 目前,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颅CT平扫检查是常规影像检查,因其能迅速而敏感地发现脑出血的存在,进行第一步最重要的鉴别诊断。
先进的CT设备可在卒中发生数小时内提供诊断信息,最常见的CT改变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时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其他的早期缺血改变包括豆状核密度下降、岛带消失、半侧脑沟消失和半侧脑实质密度下降,后两种CT异常提示了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及进行溶栓治疗的危险性增加[1~3]。
近年,随着螺旋CT的发展,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1.1.1 CT血管成像(CTA) CTA为通过静注碘化造影剂后,经螺旋CT扫描进行血管重建成像,其成像质量正在接近常规血管造影。
这项技术可以检测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形态,还可以可靠地检测颅内血管狭窄、栓子和中等大小或一些更大的动脉瘤。
因可较直观地看到脑的血液循环情况,故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1.1.2 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团注碘对比剂显示毛细血管内对比剂通过时引起的脑组织密度变化状态。
在急性脑缺血早期,特别是发病2~4h的超早期,常规CT平扫改变轻微或无异常改变,一旦出现低密度病灶,就被认为是缺血性梗死形成,代表形态结构的破坏。
而灌注成像能早期发现灌注异常区,对估计侧支循环和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4,5]。
近年来,多层CT灌注成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可快速、准确、无创和三维地评价脑循环内血流动力学变化[4]。
1.2 核磁共振(MR)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最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在采用T 1 加权和T 2 加权成像上,早期在6h后就可出现异常,表现为长T 1 和长T 2 信号,T 1 为低信号,T 2 为高信号。
更为早期的诊断方法为弥散加权像(DWI)和灌注成像(PWI),可以自症状出现数分钟发现异常,最多在发病后1h左右即可出现。
1.2.1 DWI DWI是利用磁共振中弥散(布朗运动)效应显示被检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运动,对早期缺血改变非常敏感,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其在缺血后105min即可看到高信号[4]。
其反映的是细胞内水肿情况,是细胞死亡的标志[6]。
在梗死早期,DWI的检测很敏感,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其表现显示出较高诊断准确性,但在很多急性神经综合征中可呈阳性,应同时观察ADC(表观弥散系数)图,以除外多发硬化等引起DWI异常的疾病[4,7]。
对多发性梗死的患者,DWI明显优于T 2 加权像,但最近证实对小的脑干腔隙性梗死有可能漏诊。
1.2.2 PWI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获取脑灌注状态的相关信息,最常用的是团注对比剂追踪技术。
PWI反映的是血流灌注的情况,可提供最早和最直接的血流下降的信息,在缺血区呈现高信号,发现早期缺血较DWI更为敏感[4]。
从脑梗死早期直到病后48h这段时间内,DWI和PWI联合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MRI。
DWI与PWI的联合应用十分重要,因为发病后数分钟内二者即可观察到梗死的位置及范围。
而PWI面积和DWI面积之差,即缺血但无细胞坏死的区域,也就是半暗带的面积,据此可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6]。
1.2.3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其对血液流动非常敏感,是在流动的血液与静止的脑组织之间信号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产生颈部和颅内血管的血管造影样成像。
此技术是一项血流依赖性技术,血流信号的消失并不肯定意味着血管完全闭塞,而只能说明血流速度降低到了某个临界值。
其成像方法有许多序列,其中2D相差MRA只捕获真正开放的血管,因此对区分缓慢血流、无血流与正常血流是一项特别有帮助的技术。
各序列应联合应用,以免误诊。
1.2.4 磁共振频谱(MRS)是MR技术的新进展之一,可以评价指定脑区的代谢活动及某种代谢物的浓度。
其可以早期诊断脑梗死,并对预后做出判断,脑梗死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和大小,MRS表现有所不同。
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检查时间长,使高龄及体弱者的检查受限,也可能使开始治疗的时间延迟[8]。
2 治疗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一般的治疗是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应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防止误吸等手段预防呼吸道的并发症。
有学者指出[9],除要防止呕吐物被误吸外,急性期饮食也应非常谨慎。
在意识不太好时,或有吞咽障碍时,均应严格禁食,采取肠道外途径维持营养,或用鼻饲管维持营养及给药。
对脑梗死目前研究及临床所关注的是超早期溶栓治疗、抗凝、降纤治疗等方面。
2.1 溶栓治疗该疗法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其目的是希望使血管尽早再通,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抢救那些缺血但尚未坏死即“半暗带”区的神经元,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1.1 适应证和禁忌证现认为溶栓治疗无绝对的年龄限制,溶栓应在发病的3h内进行,国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可至6h。
如有下列情况不宜进行溶栓治疗:3个月内有卒中和严重头颅外伤史;2周内有外科大手术和严重躯体外伤史;既往脑出血病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21天内有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1周内在非压迫部位有动脉穿刺或腰穿史;同时口服抗凝药物;查体血压≥185/110mmHg;血小板<100×10 9 /L;PT>15s;APTT超过参考值范围;血糖<2.7mmol/L或>21.6mmol/L。
头颅CT发现颅内出血为绝对禁忌证,在首次CT扫描即出现大面积梗死的早期征兆时,溶栓治疗应谨慎。
2.1.2 药物溶栓常用的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tPA等。
其中只有tPA是唯一经过FDA批准的药物,现链激酶很少应用[10]。
临床使用的tPA为重组DNA技术生产,是国外常用的溶栓药物。
其血清中半衰期为4~6min,但同血块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后半衰期延长。
成人剂量为0.9mg/kg,首先在1min以上的时间内静脉推注总量的10%,余量在1h内静脉滴注,总量≤90mg。
用药过程中定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如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和呕吐、急性高血压,应停止用药,并急做CT检查。
另一种溶栓药物尿激酶为国内所常用,其半衰期约(14±6)min,入血后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通过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而发挥作用。
半衰期后其溶栓和抗凝作用仍可维持6~8h。
用法为先给予25万U左右的负载剂量,然后继续给予,以达溶栓目的。
总剂量一般认为为75~150万U,也有主张100~200万U [9]。
另有认为[11],溶栓成功后6~8h应追加尿激酶25~50万U(先在总量中扣除),1h内滴完,以防止复发梗死。
根据溶栓途径,有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之分。
利用溶栓药物进行治疗,经研究,动脉、静脉途径均可利用。
一般认为,动脉溶栓的时间窗可为静脉溶栓的2倍。
如通过介入手段,则再通率相对较高。
2.1.3 机械溶栓机械溶栓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是利用导管将血栓破坏装置直接送入闭塞动脉中的血栓栓子处,这些机械采用超声、激光能和产生吸力的生理盐水喷射治疗卒中。
其具有能够在数分钟内破坏血栓的优点,而即便动脉内溶栓治疗也需要2h才能溶解1个血栓。
有些装置已进入临床试验,另有一些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早期的临床试验已表明,此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可行的[12]。
2.2 抗凝、降纤治疗抗凝药物常用的有肝素、肝素类似物和华法林等。
抗凝治疗不能溶栓,没有使血管再通的作用,只能防止血栓的进展及防止栓子的再次形成,从而防止再次栓塞。
目前许多专家建议,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足量肝素治疗适应证:(1)有心源性再栓塞的高度危险性;(2)有症状脑动脉夹层分离;(3)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溃疡形成;(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在动脉内溶栓治疗前;(5)高凝性凝血病;(6)静脉窦血栓形成,即使是在与脑出血有关时[13]。
应用抗凝治疗前必须进行CT检查以排除不典型的出血,现有争议的是抗凝的时机。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相对于普通肝素安全。
降纤治疗主要是应用蛇毒制剂,其主要成分是类凝血酶(TLE),TLE与凝血酶相似,但对凝血因子Ⅷ无作用,不会使纤维蛋白交联成不溶凝块,因此不会导致凝血,而起降纤和抗凝作用。
目前所用蛇毒制剂有国产的蝮蛇抗栓酶、降纤酶等,国外的有安克洛酶、东菱克栓酶等,此外尚有口服的蚓激酶等也有降纤作用。
最近国内研究显示,虽然给药后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活性均有明显下降,但发病2周及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两组无明显差异[9]。
2.3 其他治疗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血压的控制。
在2003年版AHA指南中,指出除非舒张压>120mmHg或收缩压>220mmHg,否则应拒绝降压治疗[14]。
一般认为,与患者的年龄和高血压病史有关。
年龄越大,高血压病史越长,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控制越应谨慎进行,以免引起低灌注而加重缺血。
每24h降压幅度不宜>30/20mmHg [11]。
药物可选用静脉给予拉贝洛尔等,应避免舌下含服心痛定等钙拮抗剂,因为其可被快速吸收导致血压急剧下降。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也为人们所关注,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潘生丁、抵克力得等。
目前阿司匹林的预防性作用已得到肯定,有学者认为与潘生丁合用比较理想,对不能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例,应在发病24~48h 内给予阿司匹林[10,14]。
3 神经干细胞移植―未来的希望利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不仅胚胎期未成熟的神经组织,而且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也存在神经干细胞,这些特定部位的神经干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再生能力[15]。
因此,希望通过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或植入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对一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伤引起的神经元脱失进行治疗。
神经干细胞移植不是对抗神经病变的病理过程,而是通过其潜在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受损组织得以新生。
现该方法已试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我们期待它的成功。
参考文献1 殷小平,张苏明,姜亚平.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1):50-52.2 赵湛,曾进胜.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的早期诊断.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32-434.3 王艳,杜桂芹.大脑中动脉闭塞CT的早期改变.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6):557.4 赵静霞,李春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新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3):182-183.5 董江宁,熊克仁.急性脑缺血的CT灌注成像.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5):383-385.6 王拥军.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临床进展学习班讲义汇编,2004,35-41.7 金银华,李吉,黄砚玲,等.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1):65-67.8 李华钢,章军建.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42-444.9 王新德.神经病学(第8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22-432.10 肖勤,余慧贞(译).卒中的内科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73-476.11 张微微.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利与弊.神经疾病临床进展学习班讲义汇编,2004,126-129.12 王介明,梁建华(译).急性卒中的机械溶栓.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5):398-400.13 路德力,田静(译).卒中的抗凝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6):468-472.14 曲东锋,陈兴洲,李宏建,等(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卒中学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5):323-339.15 刘爽,田增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策略.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