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组网部署实验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3.42 KB
- 文档页数:3
“5G”专题即松耦合方案(Option 2+Option 1):松耦合方案中,口,L T E和N R无线网5G N R接入5G C,两网元U D M、P C F、S MP C R F、P G W-C、P G WA M F和E P C M M E之略该接口可选,支持P G W-C+S M F和U P F+作,这种基于核心网融合,可以在5G C和息、策略、M M上下直接的映射,避免了更多的交互过程,有利于减少切换时延。
核心网互操作方案可能存在于5G网络初期,5G网络以SA(Standalone)方式部署,通过此方案保障业务连续性。
由于对现有无线网络改造较少,且终端简单(SR,Single前期快速部署5G网络。
除此之外,这种方案可以4G、5G网络异厂家部署,商。
2.2 紧耦合方案5G和4G融合组网紧耦合方案主要包括了双连接方面经S1-U接口接入EPC(如图2-3x所示)。
这种网络部署可能存在于5G网络初期,在5G标准和5G 核心网还未成熟前,为快e M B B业务和对4G 的容量补充,只引入了基且5G基站只起到分担用户面流量的作用。
图3展示的是5GC控制的Option 7系列融合组网方案,这种方案也是NR NSA方案之一,方案的关键点是:1)核心网由5GC控制,UE和核心网之间通过5G NAS信令连接;2)U E 和网络之间的控面信过L T E e N B (必须升级成Evolved eNB,以支持5G网络N2和N3接口),即通过LTE Uu和N2接口;3)支持LTE和5G RAN双连接。
这种方案相比于Option 3的差异在于引入了5GC (5G核心网),5G业务从Option 3的EPC控制改为5G C 控制,4G 基站也必须升成Ee de N B 接入5GC。
5G基站gNB也只有用户面,通过三种方式接入5GC:1)MCG split bearer(Option 7方案):通过Evolved eNB汇聚Evolved eNB和gNB的用户面经N3接口接入5GC(图3-7);2)MCG bearer(Option 7a方案):Evolved eNB 和gNB分别通过N3接口接入5GC(图3-7a);3)SCG split bearer(Option 7x方案):通过gNB汇聚Evolved eNB和gNB的用户面经N3接口接入5GC(图3-7x)。
5G网络的部署SA(Standalone,独立组网)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RRU至BBU之间的通信协议,Fronthaul(前传)多集中在分析BBU与RRU之间的传统的CPRI接口。
目前LTE系统中,2x2 MIMO,20MHz小区带宽,峰值速率170Mbps,所需的CPRI带宽约为2.5Gbps。
随着载波数和MIMO流数的增加,CPRI带宽资源也几乎成倍增长。
5G的话准确的就是指AAS与DU之间或CU之间的通信网络,即拉远光纤建立的传输网络,CPRI是两者之间的通信协议,AAS光口一般叫做CPRI接口或eCPRI接口“回传”是指从基站到基站控制器之间的网络,可以是PTN/MSTP/OTN组网Hybrid口(混合型接口)ICMP: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用于传输出错报告控制信息它属于网络层协议从技术角度来说,ICMP就是一个“错误侦测与回报机制”,其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检测网路的连线状况﹐也能确保连线的准确性。
当路由器在处理一个数据包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可以通过ICMP向数据包的源端报告有关事件其功能主要有:侦测远端主机是否存在,建立及维护路由资料,重导资料传送路径(ICMP重定向),资料流量控制。
ICMP在沟通之中,主要是透过不同的类别(Type)与代码(Code) 让机器来识别不同的连线状况。
ICMP 是个非常有用的协议﹐尤其是当我们要对网路连接状况进行判断的时候一个新搭建好的网络,往往需要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来验证网络是否畅通;但是IP协议并不提供可靠传输。
如果丢包了,IP协议并不能通知传输层是否丢包以及丢包的原因。
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协议来完成这样的功能–ICMP协议。
RSL:Recevice Signal Level 接收信号电平TSL:发送信号电平RSSI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电压(实际上是电压表的值)与RSL有直接关系.。
5G网络中传输接入光缆的建设及组网研究摘要:4G网络技术出现以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5G技术的正式出现并面向社会,也势必会赋予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相较4G技术来说,5G技术更具有效率性、时效性与连接性,能够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互联网用户,丰富其网络应用体验。
我国对于5G技术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而若想真正实现5G技术的普及,还需要做好光缆网的建设以及组网的研究。
关键词:5G网络;光缆网;建设;组网5G技术,又被叫做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通过对5G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全人类社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建设水平,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
4G网络发展并应用至今,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传输网络的数据信息拥堵问题,一旦在同一区域内的同一时间点存在多个信号传输工作同时进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拥堵现象,从而导致传输速度变慢,在一定程度上会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不便,而5G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然而,5G技术的面世与应用,对于通信建设行业来说,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需要其能够进一步提升光缆网与组网的建设水平,从而为5G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5G技术应用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终将迎来5G时代,届时,信息的传输速度将会得到飞跃性的提升,相较4G时代来说,一些依托于网络的功能效率也将同样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数据分析时,5G技术的运行效率是4G技术的百倍以上,因而相对应的,现阶段需要耗费一定量时间才能够得到的分析结果,届时将极大地缩短分析时间。
除此之外,5G技术还赋予了人类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4G时代,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由于受到传输速率的限制而无法具备更多的功能,而通过应用具有更高速率的5G技术,智慧城市与智能驾驶将会迎来更加良好的发展;再比如,依靠人工智能机器人所进行的远程医疗工作,在4G网络下,机器人可能会由于数据传输的不及时而出现错误操作或操作不及时的问题,从而对患者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应用5G技术,提升了传输速率,便能够大大提升智能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得以为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奠定技术支持。
5G 共建共享场景下“辅站(SGNB)添加成功率”提升总结案例XX目录5G 共建共享场景下“辅站(SGNB)添加成功率”提升总结案例 (5)一、问题描述 (5)二、分析过程 (6)2.1电联5G 网络“共建共享”简介 (6)2.1.1现阶段NSA“共建共享”架构 (6)2.1.2XX电联“共享共建”共享基本方案 (11)2.1.34G 双锚点(电信LTE 侧)+5G 共享载波(联通NR 侧) (13)2.2NSA 辅站添加基本流程 (14)2.2.1NSA 组网辅站添加基本信令流程 (14)2.2.3NR B1 测量流程 (15)2.2.4随机接入gNodeB (16)2.2.5DRB 建立 (17)2.3NSA 辅站添加指标统计原则 (18)三、解决措施 (20)3.1参数配置优化 (20)3.1.1性能类参数优化 (20)3.1.2接入关键参数优化 (21)3.1.3参数配置优化效果 (23)3.2X2 链路优化 (23)3.2.1X2 链路自建立功能开启 (24)3.2.2X2 满规格优化 (25)3.2.3X2 链路故障优化 (25)3.2.4X2 链路优化效果 (27)3.3“共享站”锚点重规划 (27)3.3.1锚点站规划合理化原则 (27)3.3.2锚点重新规划效果 (28)3.4锚点侧外部邻区数据核查 (29)3.4.1GC 平台锚点侧配置核查简述 (29)3.4.2核查结果与优化效果 (32)3.5辅站添加成功率优化小结 (33)四、经验总结 (33)5G 共建共享场景下“辅站(SGNB)添加成功率”提升总结案例XX【摘要】随着X5G“共建共享”进入加速期网络规模快速扩大,现阶段 5G“共建共享”主要采用NSA 结构组网(联通为承建方、电信为共享方),在 NSA 结构组网情况下如何保证 5G用户顺利接入 5G 网络是XX电信现阶段重点优化目标。
本文针对 5G 用户“连的上”的需求,总结了一套提升 NR 辅站变更成功率的合理方法。
史上最完整的5G NR介绍5G部署选项:一说到“部署选项”这事,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有点“奇葩”。
4G系统构架主要包括无线侧(即LTE)和网络侧(SAE),准确点讲,这个4G 系统构架在3GPP里叫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EPS指完整的端到端4G系统,它包括UE(用户设备)、E-UTRAN(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和EPC核心网络(演进的分组核心网)。
▲EPS、EPC、E-UTRAN、SAE和LTE的技术定义这个EPS是为移动宽带而设计的。
从3G演进到4G,我称之为”整体演进“,即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的EPS 整体演进到4G时代。
可到了5G我这儿就不一样了,那个3GPP组织把接入网(5G NR)和核心网(5G Core)拆开了,要各自独立演进到5G时代,这是因为5G不仅是为移动宽带设计,它要面向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和mMTC(大规模机器通信)三大场景。
于是,5G NR、5G核心网、4G核心网和LTE混合搭配,就组成了多种网络部署选项。
嗯,主要有这些组合:选项3/3a/3x、7/7a/7x、4/4a为非独立组网(NSA)构架,选项2、5为独立组网(SA)构架。
选项3系列:3/3a/3x2017年12月完成的3GPP Release 15 NSA NR标准正是基于选项3系列。
在选项3系列中,UE同时连接到5G NR和4G E-UTRA,控制面锚定于E-UTRA,沿用EPC(4G核心网),即“LTE assisted,EPC Connected”。
对于控制面(CP),它完全依赖现有的4G系统——EPS LTE S1-MME接口协议和LTE RRC协议。
但对于用户面(UP),存在变数,这就是选项3系列有3、3a和3x三个子选项的原因。
选项3、3a和3x有啥区别呢?选项3选项3其实就是参考3GPP R12的LTE双连接构架,在LTE双连接构架中,UE在连接态下可同时使用至少两个不同基站的无线资源(分为主站和从站);双连接引入了”分流承载“的概念,即在PDCP层将数据分流到两个基站,主站用户面的PDCP层负责PDU编号、主从站之间的数据分流和聚合等功能。
综合分析4G不下发B1事件导致 5G 的SN无法添加的问题总结XX分公司XXXX年XX月目录一、问题描述 (3)二、分析过程 (4)2.1 B1测量事件的触发 (4)2.2 节点定位分析 (5)2.3信令定位分析 (6)三、解决措施 (7)3.1 LTE承载配置错误 (7)3.2 EN-DC开关未打开 (8)3.3 UE能力查询问题 (11)3.4锚点SCTP参数配置错误 (13)3.5 NR小区站点数据配置问题 (15)四、经验总结 (18)4.1 实践指导意义 (18)4.2 对相似问题分析的借鉴意义 (19)综合分析4G不下发B1事件导致5G SN无法添加的问题总结XX【摘要】XX电信5G工程建设区域为XX主城区,主要覆盖区域为城区内主要交通干道、人流聚集中心、重要的5G新业务试点企业区域等。
XX5G采用NSA组网方式,eNB作为MN,gNB作为SN,适合于5G商用初期热点部署,能够实现5G快速商用。
由于NSA组网较为复杂,涉及到4G&5G参数较多,XX现场出现B1不下发情况较多,导致SN无法添加问题,影响UE接入,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梳理出排查流程,对现场开网后的优化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价值。
基于多案例分析和研究的思路对相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NSA组网SN添加B1事件【业务类别】NR一、问题描述目前XX采用NSA组网方案,NR锚定在LTE上,连接4G核心网,终端的控制面数据必须通过LTE承载传递,用户面数据分别在LTE和NR侧业务承载上传递,用户面数据在LTE PDCP层进行分发,组网方案如图1:NSAEPC5GCLTE NR图1:NSA组网架构在NR与LTE锚点之间配置正常、UE支持双链接的情况下,NR下发测量控制通过LTE 到UE,UE进行异系统测量并上报测量报告,进而进行SN添加流程,UE接入到5G。
对于LTE不下发B1测量控制,将导致UE不进行NR测量,UE不会进行SN添加,从而无法接入到5G。
5G NSA网络切换问题优化方法总结XX【摘要】5G NSA网络相对以往的网络架构而言,无线侧涉及网元增多,切换问题隐患增多。
随着5G NSA网络建设的开展以及商用的临近,如何确保网络切换顺畅,保障用户使用感知是目前较迫切的工作。
本文从NSA网络切换的原理、流程入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几个实际案例,对切换优化的方法和具体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对5G网络优化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5G NSA 切换【业务类别】移动网一、问题描述目前XX电信5G网络采用NSA组网方式,已经开通了NSA基站210个,在NSA组网场景下,5G终端与eNodeB和gNodeB同时保持连接,利用两个基站的无线资源进行传输,4G 基站承载信令,5G基站承载业务。
相比4G网络而言,5G NSA网络增加了更多的网元,基站间的切换涉及场景多、网元多,切换流程更加复杂,所以NSA网络的切换优化更显得重要。
本方法结合实际NSA网络优化中发现的问题,从切换原理、优化流程等方面入手,对NSA网络切换的优化方法进行了讲述。
二、NSA网络切换流程分析2.1 NSA网络无线侧信令架构XX电信5G NSA网络采用Option 3x的组网模式,此时4G基站eNodeB为主站,即Master eNodeB(简称为MeNB),与EPC连接;5G基站gNodeB为辅站,即Secondary gNodeB(简称为SgNB),通过X2链路与eNodeB相连。
gNodeB产生的测量控制消息通过X2链路传递给eNodeB,由eNodeB下发给UE。
其信令架构如图2-1所示:图2-1 5G NSA网络无线侧信令架构图2-2描述了初始接入,辅小区添加,辅小区变更,主小区切换等流程。
图2-2 5G NSA网络接入、切换示意图MeNB:主基站,是NSA 终端驻留小区所属的LTE基站。
SgNB:辅基站,是MeNB通过RRC连接信令配置给NSA终端的NR基站。
由于gNB/eNB并不知道UE所处的位置和无线质量情况,需要控制UE上报相关的无线质量信息来判断,UE上报无线质量信息的方式有周期上报和事件上报两种方式,当前gNB/eNB是采用事件测量报告的方式来监控UE所处的无线质量变化临界点,当eNB收到测量或切换的事件上报时,会下发切换命令给UE,UE收到切换命令后,中断与源小区的交互,按切换命令要求切换到新的目标小区,并通过信令交互通知目标小区,以完成整个切换过程。
5G无线网络架构l5G在实现G比特级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端到端延时和网络能耗效率大幅提升等方面拥有超强的能力。
在无线侧引入新的关键技术的同时,网络架构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在5G整体架构的云化趋势之下,无线侧又能否实现ICT融合?l本章课程主要介绍5G的无线网络架构演进。
l学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p掌握传统的DRAN、CRAN架构p理解5G无线接入网重构需求p掌握Cloud RAN的架构及部署p理解Cloud RAN的应用价值2.1 传统无线网络架构2.2 Cloud RAN架构及部署l在4G网络中,无线侧基本完成了宏基站向分布式基站(Distributed Base Station,DBS)站型的转变。
分布式基站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射频模块的形态由机柜内集中部署的单板演进为独立的模块单元,可以脱离机柜部署。
基于射频拉远单元(Romte Radio Unit,RRU)或有源天线单元(Active AntennaUnit,AAU)的射频单元和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之间采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Interface,CPRI),并通过光纤连接,所以射频模块可以进行较长距离的拉远,从而使整个站点的覆盖范围扩大,并且灵活可控。
l分布式基站(Distributed Base Station,DBS)常见的应用场景5G的基站仍然采用DBS站型,部署无线接入网的时候,既可以沿用传统的分布式无线接入网(Distributed RadioAccess Network,DRAN)架构和集中式无线接入网(Centralized RadioAccess Network,CRAN)架构,也可以采用新型的基于云数据中心的云化无线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Network,CloudRAN)架钩。
1、架构部署在DRAN架构中,每个站点均独立部署机房,BBU与RRU/AAU共站部署,配电供电设备及其他配套设备均独立部署。
5G网络架构与组网技术教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5G网络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本文旨在为读者详细介绍5G网络的架构和组网技术,并探讨其对未来通信行业的影响。
一、5G网络架构1. 5G网络的核心架构5G网络的核心架构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用户设备(UE):是指连接到5G网络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 无线接入网(RAN):是指连接用户设备和核心网的无线网络,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
- 核心网(CN):是指支持移动通信系统的主干网,负责处理用户身份识别、接入控制、数据传输等核心服务。
- 业务支持系统(BSS)和运营支持系统(OSS):是指支撑整个网络运营的管理和计费系统。
通过以上几个组成部分的协同工作,5G网络能够提供超高速率和低延迟的通信服务。
2. 5G网络的多层次架构为了实现更好的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5G网络采用了多层次架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蜂窝层(Cellular Layer):是指由基站和相关网络设备组成的网络层次,负责提供基础的无线接入服务。
- 基站层(Base Station Layer):是指由一组蜂窝基站组成的网络层次,负责提供对用户设备的接入服务。
- 边缘计算层(Edge Computing Layer):是指将计算和存储资源放置在网络边缘,提供更快速、更低延迟的服务。
- 云计算层(Cloud Computing Layer):是指采用云计算技术来提供更大规模、更复杂的计算和存储服务。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指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的网络层次,如视频通话、物联网等。
通过这种分层架构,5G网络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网络环境。
二、5G网络组网技术1. 射频技术射频技术是5G网络中非常重要的组网技术,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通过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来增加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SA接入成功率优化思路总结及案例分析XX目录SA 接入成功率优化思路总结及案例分析 (3)1概述 (3)1.1SA 网络架构 (3)1.2SA 接入信令流程图 (4)2SA 接入信令解读 (5)2.1SA 接入前台信令 (5)2.2SA 接入后台信令 (11)3SA 接入相关参数 (12)4SA 接入相关KPI (16)5SA 接入问题分析思路 (19)5.1排查方法1--终端没有读出SIM 卡 (20)5.2排查方法2--无信令 (20)5.3排查方法3--只读取其他小区SIB/MIB 或只接入其他小区 (21)5.4排查方法4--可读取系统消息,但不发起接入 (21)5.5排查方法5--随机接入过程失败 (22)5.6排查方法6--注册过程中核心网回复register reject (25)5.7排查方法7--PDU 会话建立异常 (26)6SA 接入优化案例 (27)6.1终端注册完成后,未发起PDU 会话建立 (27)6.2语音接入时收到PDU Session Release (28)6.3PDU Session 响应中携带slice_not_supported (28)7经验总结 (29)AMF/UPF AMF/UPFXngNBgNBSA 接入成功率优化思路总结及案例分析XX【摘要】中国电信于 11 月智能生态博览会宣布 SA 商用,对于用户来说要使用到 SA 网络提供服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 SA 接入问题。
本文对 SA 接入信令流程进行研究,提出 SA 接入参数优化推荐值,从接入的四个建立阶段解读相关 KPI 所代表的含义。
在提出 SA 优化思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 SA 接入问题排查“七步法”,最后给出现网的案例分析。
【关键字】SA 接入、信令流程、参数优化、七步法【业务类别】优化方法、流程类、参数优化1概述1.1SA 网络架构StandAlone (SA ):独立组网,顾名思义,就是不依靠其他网络,自己单独成一张网络。
关于SCG添加被拒绝导致5G接入失败问题的总结
一、关键词:
S1-U漏配、链路故障、接入失败、SCG添加拒绝
二、案例分类
1.问题分类:接入问题
2.手段分类:配置完善
3.关于问题和手段分类项如有其他建议,可补充
三、优化背景
福州移动5G实验网项目业务测试中,较多站点出现SCG添加被拒绝的现象,导致终端无法接入5G。
四、问题现象
福州移动5G实验网项目业务测试中,较多站点出现SCG添加被拒绝的现象,导致终端无法接入5G。
五、原因分析
1)站点1:某营业厅进行5G部署,采用商用终端进行演示准备,发现终端无法接入5G。
首先检查基站告警,发现不存在传输相关告警。
查看终端占用小区,终端正常接入锚点载波,基于标口信令跟踪查看是否存在SGNB ADD REQ,进行LTE/NR侧问题界定,发现存在SGNB ADD REQ消息,锚点侧LTE载波配置流程正常。
进行信令分析,终端在LTE入网后,基站下发B1测量控制,终端回复测量报告,eNB 向gNB发起SGNB ADD REQ请求,随后被gNB拒绝,如下图所示:
查看SCG ADD Reject消息原因值为传输资源不可用。
检查基站告警,发现不存在传输相关告警。
检查NR配置文件,发现gNBCUS1未配置,导致S1-U链路不通。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确认,发起SCG添加请求时,NR侧S1-U不通,导致MME UGW回复拒绝。
5G组网部署实验总结
5G组网部署将包含增强型挪动宽带,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以及超可靠和低时延通信三类用例。
每一代的通信技术都致力为挪动设备获得更快的网络速度和更多的网络功能,5G不同于传统的几代挪动通信,它不仅是更高速率,更大带宽,更强才能的空口技术,更是面向业务应用和用户体验的智能网络;它将是一个多业务多技术交融的网络,通过技术的演进与创新,满足将来包含广泛数据和连接的各种业务的快速开展需要,提升用户体验。
5G不再以单一的多址技术作为主要技术特征,而是一组关键技术来共同定义,即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全频谱接入,新型多址技术,以及新型网络架构将成为5G的最核心技术。
以下是这组关键技术的特点:
1.大规模天线阵列可以大幅度提升系统频谱效率。
2.超密集组网通过增加基站部署密度,可实现百倍量级的容量提升。
3.新型多址技术通过发送信号的叠加传输来提升系统的接入才能,可有效支撑5G网络的千亿设备连接需求。
4.全频谱接入技术通过有效利用各类频谱资,有效缓解5G网络频谱资的宏大需求。
5.新型网络架构:采用SDN,NFV和云计算等技术。
5G网络关键技术在网络技术方面,集中化的、协作的、“云”化的无线接入网〔C-RAN〕技术,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超密集网络技术UDN,自组网技术SON,Multi-RAT技术,设备到设备D2D等是5G网络架构的候选关键技术。
1.C-RAN是基于集中化处理,协作式无线电和实时云计算构架)
的绿色无线接入网构架。
其本质是通过实现减少基站机房数量,减少能耗,采用协作化、虚拟化技术,实现资共享和动态调度,进步频谱效率,以到达低本钱,高带宽和灵敏度的运营。
2.软件定义网络SDN,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是网络虚拟化的一种实现方式,其核心技术OpenFlow通过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别分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敏控制,实现控制功能和转发功能的别离,结合云计算实现硬件资按需分配和动态神缩,以到达最优的资利用率。
3.NFV,即网络功能虚拟化。
通过使用_86等通用性硬件以及虚拟化技术,来承载很多功能的软件处理。
从而降低网络昂贵的设备本钱。
可以通过软硬件解耦及功能抽象,使网络设备功能不再依赖于专用硬件,资可以充分灵敏共享,实现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按需定制网络资和业务逻辑,增强网络弹性和自适应性。
4.UDN--超密集网络技术,核心技术包括:干扰协调,无线回传,网络动态部署,SDN,UDN结合四个方面。
可显著进步频谱效率,改善网络覆盖,大幅度提升系统容量,具有更灵敏地网络部署和更高效的频率复用。
5.D2D--设备到设备通信系统,5G系统引入D2D通信后,大量设备通过D2D方式接入邻近的终端,可以获得资空分复用增益,进步频谱效率;由于数据在终端之间直接传输,从而缓解基站的压力,提升数据传输效率;由于D2D直接在终端时间传输数据,从而降低端到端的传输时延,降低终端发射功率;由于D2D利用了广泛分布的终端,可以改善覆盖,拓展覆盖范围,当无线通信根底设施损坏,或者在无线网络的覆盖盲区,终端可借助D2D实现端到端通信甚至接入蜂窝网络,提升链路灵敏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