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新品种塔粳5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40.79 KB
- 文档页数:6
优质杂交粳稻常优5号的特征特性及高效栽培技术摘要介绍杂交粳稻常优5号的特征特性,总结其栽培技术,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
关键词杂交粳稻;常优5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常优5号(原名常优07-1)系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以常01-11MCR-205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粳新组合,2007-2009年参加江苏省区试、生产试验,2010年2月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019)。
2008-2009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单晚粳组区试、生产试验,2010年8月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10037)。
为进一步促进常优5号的推广种植,分析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结合生产实际,总结其栽培技术。
以指导生产。
1主要特征特性1.1品质优出糙率84.0%,精米率73.6%,整精米率71.8%,粒长6.2mm,长宽比2.6,垩白率10%,垩白度0.8%,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80mm,直链淀粉含量15.0%,达到新颁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
该组合在2007年江苏省粳稻优质米食味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无锡、江阴等市进行的蒸煮食味品质评比中综合得分均列第1位,目前已成为优质米开发公认首选组合。
1.2高产稳产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杂粳组区试2年平均单产9216.0kg/hm2,较对照增产9.3%,均列第1位。
2009年参加江苏省杂粳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23.5kg/hm2,较对照增产3.6%。
中试表现高产,大面积种植也表现高产稳产。
2009年在常熟市辛庄镇、支塘镇、古里镇、董浜镇示范方种植机插常优5号94.67/hm2,平均有效穗数318万穗/hm2,每穗粒数137.4粒,结实率89.83%,千粒重26.2g,单产10284kg/hm2。
2009年在句容市试种常优5号666.67m2,旱育秧栽培,5月15日播种,播种量225k/hm2。
6月14日移栽,移栽时秧龄30d,叶龄5.7叶,单株带蘖2.4个,带蘖率85%。
移栽24.75万穴/hm2,基本苗82.5万株/hm2。
2015年第12期(下半月)[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较为迅猛。
众多粮食品种不断被研发,而一些比较经典、受欢迎的粮食品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淮稻5号”自推广以来,种植效果突出,其具有的抗倒能力强、灌浆速度快、产量高和米质优等优势一直使其占据江苏水稻品种市场的重要份额,本文通过分析“淮稻5号”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促进其应用推广。
[关键词]淮稻5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2-0221-01淮稻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张崇智1谢鹏飞2(1.金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金湖211600;2.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金湖分校,江苏金湖211600)科研◎技术推广金湖县位于江苏省中部,属里下河农业区。
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县域的北、东、南,分别被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环绕,淮河入江水道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境内沟、塘、渠星罗棋布,河网纵横。
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mm 左右。
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6℃,无霜期218天。
土壤肥沃,有机质2.52%。
县域总面积1348.7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420平方公里,低洼滩地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49万亩,水稻种植面值55.59万亩,“淮稻5号”在其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种植份额。
“淮稻5号”是江苏特有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系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市农科所用复交材料7208/武育粳3号杂交选育而成,在200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审定编号为苏种审字第358号。
该粳稻品种以其独有的优越性在粳稻市场中占有重要竞争份额;具有抗倒伏能力强、灌浆速度快且产量高等多种优点,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本文就其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
1“淮稻5号”品种的特征特性1.1产量高“淮稻5号”是江苏的特有品种,具有千粒重高产量高的优点。
其生产中分蘖性呈中上等,能达到每亩茎蘖数28万。
•华粳5号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直播稻技术•机插秧技术•抛秧稻技术•不同稻作方式的比较与选择目•华粳5号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前景与展望录品种特性030201栽培技术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华粳5号种子进行育苗。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季节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
选种与育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水分管理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一般以每亩1.5-2万株为宜。
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保持田间湿度适宜,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灌溉。
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等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直播稻特点直播稻技术要点01选种选择适合直播的粳稻品种,如华粳5号。
02整地直播稻田块要精细整地,保证田面平整。
03播种适期早播,控制播种量,一般每亩用种量在3-4公斤。
04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进行科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以化肥。
05除草在播种后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06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尤其要防治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害。
问题对策直播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标准化种植机插秧采用标准化种植模式,使得秧苗生长整齐,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高产高效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插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实现高产高效。
适用范围广机插秧技术适用于多种稻作方式,包括单季稻、双季稻等。
机插秧特点机插秧技术要点培育适龄壮秧精细整地适时机插合理密植机插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秧苗质量问题适用范围局限机械性能问题抛秧稻特点省工、省力、省种子高产、稳产、早熟适应性强塑料软盘育秧选择土壤肥沃、无病虫害的田块,按照秧盘规格进行整地、施肥、浇水等操作,然后按照规定的播种量进行播种,并覆盖薄膜以保温保湿。
当秧苗长至适宜高度时,进行抛栽。
在抛栽前,应将本田水层控制在1-2厘米左右,以便于秧苗漂浮并均匀分布。
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一般来说,每亩抛栽秧苗1.5-2万穴为宜。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育种思路及主要技术措施刘贺梅 王书玉 刘经纬 孙建权 张 栩 殷春渊 田芳慧 张金霞 刘翼成(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453002)摘要:主要论述了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继水稻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抗性育种之后,食味育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早熟、高产、优质、食味佳、抗病水稻新品种选育的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优质食味粳稻;选育;技术措施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水稻育种的目标是主攻产量,对品质重视不足,近10年来虽然加强了品质育种工作,但着眼点主要是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而对食味品质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1]。
“十三五”以来,继水稻高产育种、品质育种和抗性育种之后,水稻食味育种已在我国各地相继展开,呈现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另外,随着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劳作的人口锐减并老龄化,依靠人工操作的传统手插秧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稻作的发展需求,培育适于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轻简化栽培的水稻新品种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焦点。
因此,加强高产、优质、食味佳、抗病、适于轻简化栽培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是现阶段的育种方向。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科研工作始于1950年,历经7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育种资源和实践经验,取得了累累硕果。
先后育成水稻新品种(组合)35个,其中9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6个品种通过省级审(认)定;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3项,其中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截至目前育成的新稻系列品种在黄淮稻区推广应用累计约700万hm2,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约130亿元,为黄淮稻区水稻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2]。
1 育种思路与技术措施1.1 育种思路 通过认真分析黄淮稻区水稻生产现状,提出了每667m2产量达650kg以上,品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抗多种水稻病害的育种目标。
本着综合兼顾的育种思路,选育出高产、优质、食味佳类参考文献[1] 宿庆连,易懋升,周晓云,张志胜.药用石斛育种方法研究进展.广东农业科学,2018,45(10):30-38[2] 杨林,姜运力,杨成华,颜凤霞.贵州石斛属植物种类资源研究.种子,2020,39(2):57-62[3] 龚建英,王华新,龙定建,陈宝玲,陈尔,苏莉花.我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及其主要种类观赏特性.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33-235,261[4] 赖泳红,王仕玉,萧凤回.中国石斛属植物资源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397-400[5] 梁泉,白燕冰,张雅琼,徐文婷,贾阳映,仲一卉,李泽生,孙文丽,杨生超.云南石斛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热带农业,2012(4):24-27[6] 丁小余,张卫明,王峥涛,徐珞珊.石斛属民族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生药学研究.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1):1-14 [7] 黄玉玲,高建莉,王春全,李罡.云南石斛属植物研究现状//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论坛,2012:345-349[8] 李振坚,谷景敏,刘俊祥.中国石斛兰生境特征与区系分布规律研究.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48-51[9] 聂明建,张雁雯.品种审定制与品种登记制的比较分析.中国种业,2015(10):1-6[10] 郑宝强,朱胜蕾,李奎,缪崑,王雁.中国原生种石斛兰的育种价值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40(4):102-108 [11] 黄璐琦,陆建伟,郭兰萍,张小波,赵润怀,张本刚,李昱,苏刚强,李大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施与实施.中国中药杂志,2013,38(5):625-628[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阶段性成果公布:79个新物种近六成有潜在药用价值.(2019-08-08)[2021-09-03].http://www.satcm.gov.cn/hudongjiaoliu/guanfangweixin/ 2019-08-08/10525.html[13] 张殷波,杜昊东,金效华,马克平.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科学通报,2015,60(2):179-188(收稿日期:2021-09-03)型水稻新品种。
中国名人劳动模范事迹5篇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创造文明。
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中国名人劳动模范事迹,希望能帮助大家!中国名人劳动模范事迹1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
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的研制。
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和第一颗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中国名人劳动模范事迹2“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这就是30多年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
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
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可她只用2分50秒。
她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赵梦桃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让一个伙伴儿掉队!”在她的影响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
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稻种栽培技术,通过优质播种底肥、高品质幼苗培育技术、科学密植技术、合理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优质播种底肥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高品质幼苗培育技术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科学密植技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水稻的单产;合理施肥技术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优质播种底肥、幼苗培育、密植、施肥、病虫害防治、推广应用。
1. 引言1.1 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淮稻5号是一种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直播是一种有效的稻田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淮稻5号基础上结合直播方式进行的一种栽培技术,通过优质播种底肥、高品质幼苗培育、科学密植、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实现对淮稻5号的高产高效栽培。
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在于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操作,充分调动土壤、气候、水肥等资源的优势,使淮稻5号能够在较短的生长周期内实现高产。
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性和经济效益也受到了农民和专家的肯定。
通过对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的引入和推广,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优质播种底肥优质播种底肥是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播种前,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子,确保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势。
底肥的施用也至关重要。
通常可以采用有机肥和复合肥进行底肥施用,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给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有机肥可以帮助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的吸收养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水稻新品种塔粳3号及高产栽培技术滕玉芬1 朱品芬1 刘树林1 王桂枝1 安正云3 秦永云3(1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玉溪653100;2云南省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玉溪653100;3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玉溪653100)塔粳3号是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水稻新品种,组合为云粳优3号//云粳优3号/云粳4号。
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4025号。
一般产量650 750kg/667m 2,高产可达800kg 以上。
适宜云南省海拔1500 1850m 的粳稻区种植。
1 选育经过2004年在昆明基地用云粳优3号作母本,与云粳优3号/云粳4号品系作父本杂交(F 0),同年冬季在海南冬繁加代获得F 1种子;2005年在红塔区黄官基地种植(F 2),2006年在红塔区王大户基地种植(F 3),2007年在红塔区春和基地种植(F 4),2008年在红塔区赵桅基地种植(F 5),2009年在红塔区赵桅基地种植(F 6),2010年在红塔区赵桅基地种植(F 7),经多点试种,在各点表现均好,定名为塔粳3号。
2011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常规粳稻品种区域预备试验,2012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常规粳稻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品种区域试验续试和生产试验;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4025号)。
2 特征特性2.1 农艺性状 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79.4d 。
株高103.4cm ,株叶型一般,叶色绿,成熟期褪色好,分蘖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34.38万/667m 2,穗长19.7cm ,穗总粒数128.8粒,穗实粒数93.3粒,结实率72.4%,千粒重26.44g ,落粒性适中;子粒金黄色,颖尖无色,穗子顶部有短芒,丰产性好,熟色好,耐肥 抗倒。
2.2 抗性表现 2011年经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鉴定:抗稻瘟病(发病级别3级)、白叶枯病(发病级别3级)。
优质杂交粳稻常优5号在安徽省沿江稻区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常优5号以其米质优、食味佳、熟期适宜、高产稳产、抗性好等综合优势深受农民尤其是种粮大户和稻米企业的青睐。
总结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从播期选择、移栽、施肥、管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粳稻;常优5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安徽省;沿江稻区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 (2016) 09-0033-02Abstract Changyou 5 favored by farmers especially rain-production households and rice enterprises with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its good quality, good taste, suitable maturity, high yield , good resista nee etc , the charac 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 , and the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proposed from selection of sowing period , transplanting , ferti 1 ization,water management, pest control etc. ,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Key words hybrid japonica rice; Changyou 5; 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 techniques;Anhui Province;rice production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常优5号是江苏省常熟市农科所用“常01-11A”与“CR-27”配组育成的三系朵交晚粳新组合,201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019)和国家审定(国审稻2010037)。
浅谈水稻新品种常农粳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关键词水稻;常农粳5号;主要*状;直播;栽培技术论文摘要常农粳5号具有株高适中、分蘖中等、抗逆*强、熟*佳、穗型大、产量高等优点。
对常农粳5号进行直播栽培技术的探索,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种、水肥、化控、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是直接将稻种撒播田间生长的一种稻作方式,具有省工、省力、省本和高产高效优点,但也存在着根系浅、易倒伏等不足之处。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短缺,导致农田劳力大幅度提高。
针对这一情况,2006年从常熟市农科所引进优质、高产、抗*强的水稻新品种常农粳5号,根据本地的水稻栽培方式,进行直播栽培,经2年实践,获得成功。
该品种在栽培中表现出茎秆粗壮、生长清秀、熟相好、分蘖中等、穗形大,产量高,米质优,抗倒*强等优点。
据对35hm2田的实际产量,平均产量8933kg/hm2,其中高产田块达9863kg/hm2。
1主要*状常农粳5号(又名99-295)是由常熟市科学研究所用常农粳3号/99-96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熟晚粳新品种。
2008年1月通过*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2年种植,该品种丰产*好,一般产量达9000kg/hm2;其品质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率、碱消值、胶稠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等11项指标均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
生育期适中,全生育期153d左右。
株高适中、分蘖中等,抗逆*强,一般植株高度在95cm,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倒*强、后期熟*佳、穗型大、着粒密度中等、易脱粒。
2栽培技术2.1适期适量播种,力争全苗齐苗根据该品种生育特点,要适期力争早播,宜在6月5~10日播种。
为力争全苗齐苗,首先做到精细整地,田面平而不积水,每2~3m起1条竖沟,每块田有1~2条横沟,做到能排能灌。
其次提高播种质量,一要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用种量60kg/hm2;二要做好种子处理,重点做好剂浸种,防止恶苗病发生;三要催芽播种,催芽要比常规移栽稻多催芽1~2d,以芽谷不团结,撒得开为标准;四要在起沟整平后趁泥浆还未沉实时立即播种;五要坚持匀播,分畦定量播种。
杂交粳稻秀优5号高产栽培技术摘要论述了秀优5号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水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为秀优5号的推行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粳稻;秀优5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濮院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在浙江省农技推行基金会嘉兴市执行部和市农经局具体指导下,2008年在濮院镇新东村立项成立650优质粳杂秀优5号高产示范方,依照基金会的具体要求,各项技术办法取得了充分落实,同时在种植农户陈金发的踊跃配合下,2009年hm2杂交粳稻示范方总产量达到82 698 kg,其中m2高产攻关田于2009年11月9日通过嘉兴、桐乡农技部门验收,总产达到kg,单产达t/hm2,创该镇历史单产最高纪录,超过了项目的目标。
为进一步探索杂交粳稻秀优5号的特性,充分发挥杂交优势,提高单产和品质,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生育期在濮院镇,秀优5号移栽田:5月中旬播种,6月中旬移栽,9月上旬齐穗,11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74 d左右[1];直播田:5月下旬播种,9月上旬齐穗,11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64 d左右。
农艺性状秀优5号生长繁茂,茎秆粗壮,叶片厚挺,前期长势旺,出叶速度快,后期青秆黄熟,移栽田:株高cm,穗长cm,平均每穗总粒数211粒,结实率87%,千粒重26 g;直播田:株高cm,穗长cm,平均每穗总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g[1]。
抗逆性耐寒性好,抗倒性强。
产量表现按照示范方4块移栽田共hm2的抽样调查,平均产量100 20 kg/hm2。
比常规稻增产近1 650 kg/hm2。
陈金法农户种植田经省农技推行基金会嘉兴执行部验收,直播田单产达11 712 kg/hm2。
2主要栽培技术适期播种5月10—15日播种,秧龄30 d左右,秧田播225 kg/hm2左右,大田用种量18 kg/hm2,精细播种,播后塌谷,并维持畦面无积水,沟中有水,畦面湿润[2]。
粳稻新品种灵谷粳6号选育经过及高产栽培技术粳稻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粳稻的产量和品质,不断进行选育工作。
灵谷粳6号就是其中一种具有高产潜力和优质特点的新品种。
灵谷粳6号的选育经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我们从大量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潜力的亲本材料。
这些亲本材料经过鉴定和评估,具有一定的抗性和适应性,并且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然后,我们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将这些亲本材料进行组合,得到第一代杂交种子。
接下来,我们对第一代杂交种子进行选择和筛选。
通过对生长速度、抗性、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综合评估,筛选出表现较好的个体。
这些优良的个体作为第二代杂交种子的亲本,继续进行杂交,得到更优良的杂交种子。
这个过程需要多次重复,直到得到较稳定的优质品种。
在灵谷粳6号的改良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技术手段。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以更快速地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的个体,提高选育的效率和准确性。
我们还利用遗传工程技术进行基因编辑,进一步优化品种的性状。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最终成功地培育出了灵谷粳6号这一优良品种。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灵谷粳6号的高产潜力,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高产栽培技术。
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土壤条件。
灵谷粳6号适合种植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避免过湿或过干的土壤。
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科学施肥,提供适量的氮、磷、钾等元素,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科学调控水分。
根据灵谷粳6号的生长特性,合理浇水,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浇水,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
及时防治病虫害也是灵谷粳6号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定期检查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药剂。
注意及时清除田间野草,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和阳光照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灵谷粳6号是经过精心选育出的具有高产潜力和优质特点的新品种。
通过科学的培育和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粳稻的产量和品质。
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淮稻5号是一种高产、高质、抗逆性强的稻种,通过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淮稻5号的优势,实现稻谷的丰产。
下面将介绍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土壤选择选择肥沃的、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直播稻田的建设。
土壤PH值适宜,有机质含量高,富含有机肥,这是淮稻5号生长所必需的。
要选择离水源较近的土地,便于灌溉和排水,以确保水分供给。
二、田块平整在选择好土地之后,要对田块进行平整。
通过耕地整地,消除地表的凹凸不平,确保整块田地的平整度。
这样可以保证水稳定地灌注到每一个田块,充分发挥水分的使用效率。
三、施肥在田地平整之后,就可以进行施肥工作了。
适量施入有机肥料和化肥,提供必要的养分和矿物质。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作物需肥量,确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
这一步骤对于淮稻5号的长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直播播种在施肥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直播播种了。
首先要准备好淮稻5号的种子,质量优良,无病虫害。
在播种前,要将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增强种子的活力。
播种方法可以采用直播播种,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田地上,可以采用机械化的播种方式,提高播种的效率。
五、灌溉在播种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灌溉工作。
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来调节灌溉的频次和用水量。
确保水分充足,但又避免积水,以防止淹水对稻作的不利影响。
灌溉是稻田管理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直接关系到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六、病虫害防治在淮稻5号的生长过程中,要及时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手段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农药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来进行,避免农药残留对农产品的安全产生影响。
七、田间管理在稻田生长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田间管理工作,比如除草、松土、追肥等。
这些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稻作的生长,提高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可以通过适时的田间管理,促进淮稻5号的生长,提高其产量。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法和步骤,可以实现淮稻5号直播高产栽培的目标。
粳稻新品种塔粳5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佚名【摘要】塔粳5号是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水稻新品种,2017年9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株型适中、叶色绿,分蘖中等,丰产性好,熟色好.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450~1 800 m的粳稻区种植.【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3页(P167-169)【关键词】塔粳5号;选育;应用【正文语种】中文云南是一个多山省份,水稻栽培面积不大,品种类型受海拔高度的影响非常明显[1]。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云南省水稻种植面积呈逐年减少的态势。
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水稻品种成了现阶段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2]。
塔粳5号是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水稻新品种,组合为“云粳优2号//云粳4号/云粳优1号///合系35号(ta2)”。
2017年9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7004号。
一般产量9 750~11 250 kg/hm2,高产可达12 000 kg/hm2以上。
适宜云南省海拔1 450~1 800 m稻区种植。
稻谷的产量除了受其本身的遗传基因控制外,还受栽培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3-5]。
因此,文章对塔粳5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1 选育经过2004年7月在云南省农科院昆明基地用“云粳优2号//云粳4号/云粳优1号”作母本,“合系35号(ta2)”作父本杂交获F0代种子,同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代,田间种植号“H448号”。
2005年夏在昆明种植F2代,田间种植号“KF20号”,成熟时进行单株选拔,经外观品质鉴定,选择外观品质最好的1个单株同年在海南种植F3代(H335)。
2006年夏在昆明种植F4代,田间种植号“K2080”,同时进行稻瘟病鉴定,冬季在海南种植F5代(H416)。
2007年在宜良县基地种植F6代,田间种植号“KH29号”,成熟时中选了5个单株。
2008年在红塔区赵桅基地种植F7代,田间种植号“YK19-23号”,成熟时从4个株系中,中选6个单株。
2009年在红塔区赵桅基地种植F8代,田间种植号“YH83-88号”。
成熟时从4个株系中,中选4个单株。
2010年红塔区赵桅基地种植F9代,田间种植号“YH102-105号”。
成熟时从“YH105号”中,中选 1个单株。
2011年红塔区赵桅基地种植F10代,田间种植号“YH52号”,成熟时表现较好,全收,折合产量为933.4 kg/亩。
2012年进行两组品种比较试验F11代:塔粳5号面积30 m2,折合产量815.6kg/亩,比对照楚粳27号增112.0 kg/亩,增15.92%。
经多点试种,在各点表现均好,2012年定名为塔粳5号。
2014-2015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常规粳稻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品种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稻2017004号)。
塔粳5号杂交组合为“云粳优2号//云粳4号/云粳优1号///合系35号(ta2)”,经多年单株和系统选育而成的粳型常规水稻新品种,其系谱图见附图。
2 特征特性2.1 农艺性状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品种。
株高102.1 cm,株型适中,叶色绿,分蘖中等,最高茎蘖数619.65万/hm2,有效穗491.7万/hm2,成穗率79.35%,穗长19 cm,穗总粒数129.9粒、穗实粒数91粒,结实率70.05%、千粒重25.75 g、易落粒、颖尖无色,有少量顶芒,全生育期175 d左右,丰产性好,熟色好。
2.2 抗性表现2014年经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鉴定:抗性鉴定感稻瘟病(7级)、高抗白叶枯病(1级)。
各试点两年都无重病记载。
2.3 品质分析2014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糙米率85.9%、精米率73.4%、整精米率63.5%,粒长5.4 mm,长宽比1.9,垩白粒率35%,垩白度8.1%,直链淀粉16.6%,胶稠度72 mm,碱消值6.8,透明度2级,水分113.9%。
3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品种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0 548 kg/hm2,比对照品种(合系41号、云粳26号)增产8.82%,增产点率88.23%;2016年参加云南省中海拔粳稻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255.5 kg/hm2,比对照品种云粳26号增产21.74%,增产点率75%。
4 高产配套栽培技术4.1 种子消毒,适时播种恶苗病是云南高原粳稻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 d,增强稻种的通气性和吸水力,促使酶活化,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使出苗整齐一致。
播种前用浸种灵、硫酸铜等种子处理剂浸种48~60 h,进行种子消毒,预防恶苗病等种传病害。
为了充分利用水稻生长期间的最佳光、热时期,尽量做到适时播种。
根据各种植区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确定播种期,一般在3月10~25日播种,达到适期秧龄移栽。
4.2 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育秧期气温低和倒春寒天气是云南高原粳稻区水稻育秧苗期主要育秧障碍之一。
采用普通平铺薄膜或拱架薄膜育秧方式,解决以膜调温防冻、促生长、促分蘖,达到培育壮秧、适龄移栽的要求。
为有效培育带蘖壮秧,宜扣种稀播,湿润育秧用种量675 kg/hm2左右,旱育秧375 kg/hm2左右为宜。
移栽前5~7 d,每公顷秧田用75%三环唑900 g对水900 kg喷施一次秧苗,预防稻瘟病,培育无病带蘖壮秧。
4.3 适时早栽,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旱育秧最佳移栽35~40 d,湿润育秧最佳移栽40~45 d,叶龄为4.5~5.5叶。
条栽密植。
浅水浅插,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肥力状况,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合理密植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旱育秧移栽密度为30.0万~37.5万丛/hm2,移栽规格12 cm×23 cm或12 cm×27 cm;湿润薄膜育秧密度为45万~51万丛/hm2,移栽规格12 cm×16 cm或12 cm×18 cm;每丛栽2~3苗。
4.4 配方施肥,合理调控大田施肥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在肥料运筹上,需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磷、钾肥。
在重施底肥(中层肥)的基础上少施分蘖肥,合理施用早穗肥(视群体而定),肥料的前后期用量以苗肥(底肥和分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8∶2或7∶3较好。
每公顷本田施肥总量:尿素 525~600 kg(纯氮241.5~276 kg),普钙 375~450 kg(纯磷 63~76.5 kg),硫酸钾 150~180kg(纯钾 75~90 kg)。
具体施肥方法,水皮肥(田耙平时施用):每公顷施普钙375~450 kg,尿素150 kg;分蘖肥(栽后5~7d施用):结合化学除草,每公顷施碳铵600 kg加稻田除草剂拌均匀后施用,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快发;促花肥:栽后40 d左右(主苗幼穗见毛头时施用),每公顷施尿素150 kg,硫酸钾120 kg;保花肥:栽后55~60 d左右(主苗幼穗2~3 cm 施用),每公顷施尿素 75 kg、硫酸钾 75 kg,促进水稻穗大粒多,提高千粒重。
4.5 科学管水掌握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规律,按水稻生长需水特性进行科学管水,即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分蘖末期苗够凉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寸水促穗,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湿润壮籽。
4.6 综合防治病虫害根据各生态区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适时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在稻瘟病高发区(玉溪、保山等地),在分蘖盛期和抽穗期间区75%三环唑防治稻瘟病2~3次,一般在5%破苞及齐穗期每公顷用75%三环唑900 g对水900 kg均匀喷雾预防穗瘟;圆苞期及齐穗期每公顷用40%菌核净1 500 g或20%井岗霉素1 500 g对水900 kg均匀喷雾防治稻曲病两次;6月中旬每公顷用15%金好年(吡虫啉+丁硫克百威)450~600 m L 或 50%~70%吡虫啉 45~75 g,对水675~900 kg均匀喷雾防治稻飞虱。
在白叶枯病常发地区,孕穗期每公顷用25%叶枯宁1 500 g对水600~750 kg喷雾预防,水淹没的田块及暴风雨袭击过的田块,水干及天晴后及时用叶枯宁预防1~2次。
4.7 适时收获。
确保丰产增收稻谷要求九成黄十成收,防止养青掉黄,造成损失减产。
从稻穗外部形态看,谷粒全部变硬,穗轴上干下黄,有70%枝梗已干枯,达到这三个指标时,要及时收割,实现增产增收。
5 讨论亲本选配是育种成败的关键[6],加强优异稻种资源的收集和研究,有目的的发掘或创造优异种质——有利基因,并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转导利用,是决定育种效能的主导因素。
突破性水稻品种的选育依赖于突破性的优异稻种资源的利用,优质稻品种选育更是如此[7]。
塔粳5号选育成功就是综合利用了三斛七十箩的丰产性,轰早生的强抗性,越光的优质性,“合系”的强适应性等性状优势,集成了“塔粳5号”的优秀特性。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蒋志农.云南稻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2]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3]刘军,余铁桥,贺汉林.超高产水稻产量形成的气候生态特点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4):12-15.[4]周阮宝,肖本如,盛援纲,等.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基础生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2,20(2):109-113.[5]赵强基,郑建初,赵剑宏,等.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双层库源关系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5,9(4):205-210.[6]刘华招,杜欣谊,吴洪然,等.黑龙江省早熟粳稻育成品种亲本选配研究[J].北方水稻,2009(3):4-6.[7]王桂枝,马泽启,滕玉芬,等.“云粳26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685-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