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的由来和历史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9.99 KB
- 文档页数:3
传统糕点的文化背景糕点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
这些传统糕点饱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象征。
本文将以传统糕点的文化背景为主题,探讨其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和传承。
1. 传统糕点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传统糕点起源于古代,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展壮大。
古时候,糕点常被用作祭祀活动的食品,代表着对神灵的供奉和祈福。
例如,端午节时食用的粽子,即代表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2. 糕点的寓意与象征传统糕点常常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例如,元宵节时食用的汤圆,象征着美好团圆的家庭生活;中秋节时吃的月饼,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这些糕点的寓意和象征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情感和价值观。
3. 糕点的制作技艺与传承传统糕点的制作技艺世代传承,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技术。
每一种糕点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步骤,需要经验丰富的熟练师傅传授和继承。
这种传统的手艺正在逐渐被现代化和工业化所替代,但仍有许多人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传统的糕点制作技艺。
4. 传统糕点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各地的传统糕点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味。
例如,福建的荔枝糕,象征着丰收和富饶;广东的莲蓉月饼,象征着吉祥和团圆。
这些糕点既是当地美食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传统糕点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传统糕点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喜庆纪念日,糕点都是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它们给人们带来了美食的享受,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6. 传统糕点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糕点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些新的糕点品种和口味涌现出来,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食品的需求。
然而,传统糕点的保护和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使传统糕点的文化背景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结:传统糕点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中式糕点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式糕点的历史渊源中式糕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食品文化,其起源可以回溯到楚文化和秦汉时期。
当时,中国的糕点主要是用谷物制成,如粳米、糯米、小麦等,通过发酵、粉碎、煮制等加工过程制成。
其中,属汉族的皇帝糕、元宵、龙眼糕、南瓜饼、月饼等糕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被列入宫廷的一系列珍品。
而在唐代,随着对面粉和糖的使用,糕点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增加了更多花色和造型的品种。
而宋代时,因“将吃为乐”的穷通,糕点品种更加丰富,烹饪技术开始充分融入了糕点的制作。
明清时期受西方文明的冲击,面包、糕点这一系列西式甜品进入中国,也对中式糕点的制作工艺和食材带来了影响。
二、中式糕点的种类中式糕点的种类繁多,根据口味和代表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北方糕点和南方糕点。
1. 北方糕点北方糕点的特点是口味清淡,制作方法主要包括蒸、炸、煮和烤。
常见的北方糕点有(1)月饼。
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由馅料和面皮组成,馅料包括豆沙、莲蓉、五仁等,口味多样。
(2)包子。
是一种流行的早餐食品,馅料有肉馅、蔬菜馅、豆沙馅等,口味丰富。
(3)馒头。
是中国北方主要的小吃之一,口感松软,可搭配不同的配菜食用。
2. 南方糕点南方糕点的特点是甜度较高,制作方法主要包括蒸、煮、炸和糖炒。
常见的南方糕点有(1)年糕。
是中国南方传统的节日食品,口感软糯,又分为甜年糕和咸年糕两种。
(2)饺子。
是一种广泛流行的传统食品,馅料丰富多样,包括猪肉、鲜虾、鲜蔬菜等。
(3)油条。
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早餐食品,口感酥脆,美味可口。
三、中式糕点的制作方法中式糕点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都是通过传统手工制作方式,结合现代烹饪技术,制作出口感细腻、风味独特的糕点。
主要的制作方法包括烘焙、蒸、炸、炒等。
1. 烘焙烘焙是一种以烤箱为工具制作的糕点制作方式,常见的糕点包括月饼、蛋糕和饼干等。
这类糕点以面粉、鸡蛋、奶油、砂糖、酵母等为主要原料,利用高温加热使其发酵膨胀,并形成多种口味和造型。
珍馐之味中国糕点文化糕点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数百年的历史使得中国糕点拥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各具特色的糕点品种,其中的制作工艺和独特口味,让人们享受到珍馐之味。
本文将介绍中国糕点文化的起源、传承及糕点的种类等内容,带您一起探索中国糕点文化的魅力。
一、糕点文化的起源与传承中国糕点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糕点了。
起初,糕点作为祭祖和祈福的一种食品存在,其食用对象也比较局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糕点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美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中国糕点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和师承的方式进行。
一方面,技艺娴熟的糕点师傅会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代,这样的传承方式可以确保糕点制作的技艺和口感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糕点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借助书籍和媒体等渠道,将这些宝贵的糕点制作经验记录下来,以便后人学习和发扬。
二、中国糕点的特点和种类1.地域特色糕点中国各个地域都有着独具特色的糕点品种。
比如,广东的“广式月饼”以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香甜可口的口感而闻名,被誉为“四大名点”之一。
而浙江的“杭州糕”以其独特的发酵工艺和筷子一夹就碎的酥脆口感让人念念不忘。
每个地方的糕点在原料、制作工艺和口味上都有所不同,展现了中国各个地域的独特风貌。
2.节庆糕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都离不开糕点的参与。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年糕”来庆祝新年,这是象征着团圆和吉祥的糕点。
在端午节,人们则会食用“粽子”,这是一种用粽叶包裹糯米和馅料而成的糕点。
每个节日都有着与之相关的特色糕点,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3.婚庆糕点中国传统的婚庆仪式少不了糕点的参与。
在中式婚礼中,新人会准备“喜糖糕点”作为结婚喜糖的一种形式,分发给亲友们表示喜悦和感谢。
而婚宴上的蛋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品,象征着新人的美好祝福和甜蜜爱情。
三、糕点文化的影响与发展中国糕点文化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逐渐在国际上受到认可。
点心的典故
北方人把每日早上用来充饥的食物叫“点心”,而南方人凡正餐以外的小吃都叫点心,也可加到正餐中和饭菜同时食用。
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点心单》云:“梁昭明以点心为小食,郑修嫂劝叔且点心,由来旧矣。
”称“点心”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创。
他曾带一批御厨到扬州研究菜肴和点心,将点心列为小食。
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世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
从唐代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将饥饿时略进食物称之为“点心”。
又南宋时,韩世忠和金兀术大战。
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时,看到本军将士日夜浴血沙场,奋勇杀敌,很受感动。
于是,便命令部属烘制各种民间特色糕饼,送往前线,慰劳战士,以表“点点心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点心”一词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糕点、饼干之类小食品的代名词了。
什么是点心?点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流传了数千年并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它是一道小吃,制作精细,品种多样,口感丰富,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那么,什么是点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科普文章来了解点心的奥秘。
一、点心的定义与起源1.1 定义:点心是指以面粉、豆粉、米粉等作为主要原料,通过搅拌、揉捏、发酵、蒸煮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小吃。
它以色、香、味、形俱佳,营养丰富,独具地方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1.2 起源:点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东方文化。
中国是点心的发源地,早在唐朝就有专门供应点心的小店铺。
而后,点心传入港澳地区与南洋地区,受到不同风味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点心品种。
二、点心的分类2.1 按制作方法分类2.1.1 烤制类:包括糕点、酥皮类、焗烤类等。
其中,糕点类如蛋糕、蛋挞等,口感丰富,甜而不腻;酥皮类如酥皮点心、派类等,外酥内软,层次分明;焗烤类如蓝莓面包、蜜汁烧卖等,香气四溢,鲜嫩可口。
2.1.2 蒸制类:包括包子、馒头等。
蒸制点心多以面粉为主料,与内馅相结合,蒸熟后呈现出柔软绵密的口感。
2.1.3 煎制类:包括煎饺、锅贴等。
这类点心采用煎制的方式,使其底部金黄酥脆,内部鲜香多汁。
2.2 按地域分类2.2.1 广东点心:以广州的早茶点心最为有名,包括肠粉、流沙包、凤爪等,细腻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令人流连忘返。
2.2.2 港式点心:香港自古以来就是点心的发源地之一,以叉烧酥、菠萝包、流沙包等著名。
港式点心追求色香味俱佳,每一口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2.2.3 台式点心:台湾是点心的热门地区之一,以小笼包、蛋黄酥、清香饼等为代表。
台式点心偏重于细腻的制作工艺和精致的外观。
三、点心的独特之处3.1 千姿百态:点心的外形千变万化,有的如花朵娇艳绽放,有的如小动物栩栩如生。
不仅充满了视觉的享受,也赋予了人们更多的惊喜和乐趣。
3.2 口感丰富:点心不仅外形精致,更以其独特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糕点的由来你知道吗
我国糕饼最源于商周,据传,当年武王发兵讨伐纣王,纣王派闻太师随军出征,为了减少埋锅造饭,缩短进兵时间,闻太师便亲自设计了一种用饴糖与炒熟谷粉掺合、粘结起做成的条块状糖饼,作为士兵的干粮。
这可说是我国糕点的雏型。
此后,民间效仿闻太师制作的糖饼加以改进,几进演变,逐步发展为酥皮、包馅、油炸的糕饼。
然而,“点心”一词的源出,历来诸说不一。
民间传说:宋代巾帼名将梁红玉在黄天荡击鼓退金兵时,见士兵日夜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甚为感动,于是命令后勤兵烘制各种民间喜爱的糕饼,送往前线,慰劳将士,表示“点点心意”。
从此,“点心”一词便传下来了。
糕团、茶食、京八件,来说说“点心”的悠久历史《诗经*大雅*生民》写周的始祖后稷的事,其中着重写了后稷稼穑。
收获了粮食以祭祀神祇,粮食要做成熟食。
制作的过程写得很详细。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奴隶们捣米去壳舀出,扬去糠皮、揉搓去米壳,淘米,蒸熟。
可见脱粒做饭是繁复的集体劳动。
春秋末期,公输般创制了石磨。
石磨可以磨砻谷物,能磨脱谷物皮壳又能进一步加工让小麦的麸皮从麦面中分离出来加工成面粉。
如此一来,各种粉制食品应运而生,才开始有了“粉食”。
汉代有了人工手推或是畜力牵动的石转磨,簸选谷物用的木制农具枣风车被创制出来,可以利用扇板回转生风的动力对粮食进行加工。
自两汉开始,杵臼、踏碓、水碓、风车、石转磨盛行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村。
元代发明了机械传动磨面的办法,把磨设在楼上,楼下用机轴旋动产生动力。
粉食在磨面机械化的基础上也大力发展起来。
所谓“粉食”,包括的种类很多:饼、面、糕、团等等都属于粉食之类。
“饼”即用面粉调和而成,有蒸饼、胡饼、汤饼等等。
“蒸饼”是一种很古老的粉食,顾名思义即用水蒸而成。
后赵石虎最喜欢吃蒸饼,用面粉做皮,用干枣、胡桃瓤为心,蒸熟而食。
汤饼其实是指现在我们说的“面”。
古代的“面”指面粉,面粉制成的一概称“饼”,用汤煮面就叫“汤饼”。
宋代的面就有很多种了,如“鸡丝面”、“卷鱼面”、“三鲜面”等都是《梦梁录》里所载。
宋代的粉食极其丰富,南宋《武林旧事》里提到有“千层饼”、“油酥饼”、“月饼”等等。
我们现在吃的“烧饼”古代也吃,叫作“火饼”。
我们现在吃的“馓子”古代也吃,叫作“环饼”。
此外还有种类丰富的包子、饺子,大抵以“面”做皮,有各种馅儿:糖馅、豆沙馅、蜜蜡馅、饭馅、酸馅、筍肉馅、枣栗馅等等,或甜或咸、或荦或素。
古代的饼面类食物现在基本都属于“点心”,不算作正餐。
“糕”也是早有渊源的食物。
《周礼*天官*笾人》记载,“羞笾之实,糗饵粉餈。
”“餈”又作“粢”,本指稷米。
传统糕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糕点在中国的家庭聚会、节庆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糕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糕点的历史渊源、种类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渊源中国的糕点制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贵族的宴会上,糕点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
糕点制作技艺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烘烤到现如今的精致制作,每一道糕点都蕴含着大师级的手艺和匠心。
二、种类丰富中国传统糕点种类繁多,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品味和制作工艺。
首先,有月饼、汤圆、元宵等与中秋节和元宵节相关的糕点。
这些糕点以其丰富的馅料和精美的外形而闻名,成为了人们共度节日的重要食物。
其次,有龙眼糕、花糕、年糕等与婚庆和新年有关的糕点。
在中国传统的婚礼和庆祝活动中,这些糕点往往是宴席上的主角,象征着幸福和团圆。
另外,还有蛋糕、杏仁饼、麻糬等与生日和其他庆生活动相关的糕点。
在中国,蛋糕成为了庆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美食,让人们感受到温馨和快乐。
最后,还有荷花糕、杖子糕、香芋糕等与地方特色相关的糕点。
不同地区的糕点制作工艺独特,口味各异,因地制宜,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偏好。
三、文化意义传统糕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们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瑰宝,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无论是过年时的年糕,还是庙会上的元宵,这些糕点都成为了人们共同的回忆和文化符号。
其次,糕点制作过程中的工艺技巧和口味传承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
正因为糕点制作的复杂和独特,使得这一技艺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另外,糕点在中国社交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亲人朋友之间的拜访,还是商务会议上的招待,糕点常常是作为一种美食礼品被赠送。
糕点代表了人们的情谊和祝福,通过赠送糕点表达了人们之间的亲近和友好。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糕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美味的传承传统中式点心的制作工艺美味的传承:传统中式点心的制作工艺中式点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些精美的小吃既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艺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传统中式点心的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如何传承并延续至今。
1. 点心的起源中式点心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起源于中国南方的茶文化。
人们为了陪伴喝茶,开始制作各种小吃,逐渐形成了点心的概念。
传统中式点心在制作过程中注重细致和讲究,强调原料的选择和新鲜程度。
2. 制作工艺的核心中式点心的制作工艺包括面皮的制作、馅料的准备以及整形和蒸煮等环节。
其中,制作面皮是整个点心制作的关键环节,通常需要经过多次发酵,以使面皮松软弹性。
馅料也是点心的灵魂所在,多样化的馅料选择为点心带来了丰富的口味。
3. 传统制作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中式点心制作工艺逐渐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制作技艺,一些点心制作师傅和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和传授点心制作的工艺和细节。
他们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和工具,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传统制作工艺。
4. 用心制作的成果传统中式点心的制作工艺需要细心、耐心和用心,但制作出来的点心却值得一试。
无论是艳丽的菜肴造型还是丰富的口味品种,中式点心无疑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代表。
它既给人们带来了美味,又传达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讲究。
5. 传统点心与现代社会在当代社会,传统中式点心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现代快餐的普及和外来食品的冲击给传统点心制作工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另一方面,一些创新的中式点心店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以新颖的包装和新口味吸引他们的兴趣。
结语:中式点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和口味一直赢得人们的赞誉。
通过传承和创新,传统中式点心不仅在中国国内得到了延续,也逐渐走向了世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品尝传统中式点心,欣赏其中的精湛工艺和美味享受。
周记点心典故周记对“点心”是十分讲究的。
若客人是第一次上门,主人会煮一碗线面作“点心”,碗面上放煎鸡蛋或水煮蛋、肉类、香菇、青菜、紫菜、金针、油炸花生米等。
日常生活中除一日三餐外,还有多种多样可以随时进食的糕饼等,俗称“点心”。
“点心”这一名称由来已久,源于唐,宋人吴曾《能致斋漫录》载:“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
按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家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点心’”。
由此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我们现在把吃早饭又叫吃“早点”,显然还保留着“点心”与早晨饮食有关的意义。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上微觉馁,孙见之,即出怀中遂饼云:‘可以点心’”。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健啖》“闻健啖,朕欢作小点心相请,如何?糕饼之类的小食,并称“点心”。
其实,“点心”和涵江白塘东墩村(今属洋尾村)李富颇有渊源。
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大举进攻北宋,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
李富毅然移孝为忠以赴国难,慨捐家财招募义旅三千,稍加操练备足粮草,择日率旅乘船,取海道兴化湾直航长江前线。
途中,李富闻南宋将韩世忠被金兵围困城中,正临断粮之危。
李富立即率义旅从水路突入城中,韩军待李富送来的粮草,坚持到南宋援军的到来。
里外夹攻,杀得金兵落荒而逃。
班师回朝后,韩世忠将李富和义兵举拔建洲、破大仪、迫使金兵北撤之事奏报朝廷。
高宗皇帝封李富为殿前统制司干办。
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率30万大军进犯镇江。
当时镇守在镇江的大将韩世忠,在其夫人梁红玉的协助下,黄天荡一役杀得金兵死伤过半,金兀术狼狈而逃。
梁红玉看到战士们日夜浴血沙场,奋勇杀敌,深受感动,于是便命令部属烘制各色民间喜爱的糕饼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她的“一点心意”!将士们亲昵地简称为“点心”。
岳飞被秦桧害死后,李富愤而弃官回乡,捐巨金修府学、筑海堤、建桥梁。
他为了纪念工人们的辛勤劳动,就仿效梁红玉的做法,对他们除工钱之外,还给以“点心”。
传统糕点与饮食文化的关系传统糕点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美食,是食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糕点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在饮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作为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的代表,中国传统糕点不仅是口感诱人,颜值优美,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地域融入其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慰藉和滋养。
一、糕点的历史和成分糕点是指用米、面、豆、芋、果等为原料,经过加工、蒸、烤、煮、炸等处理而成的甜、咸或酥的食品,种类繁多。
中国糕点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在古代,糕点是贵族的珍馐美味,非常昂贵。
到了宋朝,糕点开始逐渐普及,成为适合广大人民食用的食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糕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材料、口感和工艺方面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性。
糕点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糯米粉、豆类等,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不同的调料和糖,制作成各种口味的美味糕点。
不同的糕点所使用的原料、制作工艺、口感和营养成分都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由纯天然食材制作而成,富含各种不同类型的营养成分,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口味和营养需求。
二、糕点与文化糕点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糕点关联着很多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少不了各种传统的糕点。
这些糕点既有甜味型的,也有咸味型的,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符号。
如中秋节的月饼,是中国糕点中的代表之一。
月饼有着丰富的外形、口味等,每一种月饼通常都带有不同的寓意和祝福的言语。
除此之外,婚礼、寿宴等仪式上也有许多糕点的使用,这些传统的糕点也成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味和追忆。
三、糕点的地域文化中国各地糕点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糕点都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比如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叉烧肠粉,山东的锅盔,福建的沙糖粿等等都是各自地区的特色糕点,它们通过传承和创新,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国山东省的锅盔,是一款典型的地域性糕点,尤以东部苏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锅盔最为有名,又称“风筝糕”,因为那个糕点在风中飘扬的形状像风筝,色彩鲜艳,且风味鲜美。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国传统美食——中式糕点。
糕点作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风味独特。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中式糕点。
一、中式糕点的起源与发展中式糕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制作米糕、面糕等简单的糕点。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式糕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品种。
在唐宋时期,糕点制作技艺达到了鼎盛,当时的糕点制作技艺已经非常精湛,品种也相当丰富。
到了明清时期,糕点制作技艺更加成熟,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糕点品种,如月饼、年糕、元宵等。
二、中式糕点的种类与特点中式糕点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米糕类:以糯米、粳米等为原料,通过蒸、煮、烤等方式制作而成。
如:年糕、八宝饭、汤圆等。
2. 面糕类:以面粉、米粉等为原料,通过蒸、煮、炸等方式制作而成。
如:馒头、包子、油条等。
3. 花糕类:以面粉、米粉、糯米粉等为原料,通过蒸、烤等方式制作而成,表面装饰有各种花形。
如:梅花糕、荷花糕等。
4. 糖糕类:以糯米粉、面粉、糖等原料,通过蒸、煮、烤等方式制作而成,甜味浓郁。
如:桂花糕、红豆糕等。
5. 油糕类:以面粉、糯米粉、油脂等原料,通过炸、烤等方式制作而成,口感酥脆。
如:油条、炸糕等。
中式糕点的特点如下:1. 原料丰富:中式糕点原料多样,有米、面、糖、油脂、豆类、果仁等,品种繁多。
2. 制作工艺独特:中式糕点制作工艺讲究,有蒸、煮、炸、烤等多种制作方法,形成独特的风味。
3. 营养丰富:中式糕点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4. 文化内涵丰富:中式糕点与节日、习俗密切相关,如月饼与中秋节、年糕与春节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中式糕点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式糕点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适应现代人口味的新品种。
如:将传统糕点与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方便快捷的速冻糕点;将传统糕点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推出低糖、低脂、低盐的健康糕点等。
中国糕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其故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中国,糕点是一种受欢迎的食品,尤其在节庆和重要场合。
它们采用各种原料制作,如面粉、糯米、芝麻、豆沙、果蓉、核桃等,口味各异,形状美观。
中国糕点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
月饼:月饼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最初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习俗。
传说在古代中国,人们为祭祀月亮而制作了一种形状像月亮的食物,这便是最早的月饼。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不断演变和创新,成为现在丰富多样的传统糕点之一。
汤圆:汤圆又称元宵,是中国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糕点之一。
据传,汤圆起源于南宋时期,当时百姓们为了纪念元宵节,将糯米做成圆球状,取名“浮元宵”。
后来发展成加入各种馅料的圆形糕点,成为人们欢庆春节的固定食品。
豌豆黄:豌豆黄是中国南方广东地区的传统糕点,以豌豆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
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出家人在道教典籍中学习到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秘方,采用豌豆磨成豆浆,加入蜜糖、植物油等调制而成。
这种豌豆黄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广东地区的特色糕点。
中国的糕点有着丰富多样的故事背景,每一种糕点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传承。
无论是传统的月饼和汤圆,还是地方特色的豌豆黄,它们都是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吃、点心文化溯源宋代,在吴氏的《中馈录》中出现了“甜食”一词,指甜点心。
元代在无名氏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出现“从食”一词,指饼类小食。
同时该书卷十二庚的“饮食类”中详细记述了湿面食品14种、干面食品12种、从食品12种、煎酥乳酪品5种、造诸粉品(粉制食品)3种。
由此可见,吃点心的习惯在当时已十分普及。
到了明清两代,烹饪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这时的点心制作已更加完善。
在清人顾仲的《养小录》中记载:饵之属(粉食类)16种,果之属(果实类)24种,粥之属(粥类)24 种,粉之属(用粉加工的食品)2种。
李石亭的《醒园录》中记述了清代特有的点心,其中的“蒸西洋糕法”和“蒸鸡蛋糕法”,是采用西方的蛋糕制作技术。
该书中的用“满洲饽饽法”制作的点心,也代表了清代特有的点心。
在汪日桢的《湖雅》中列举了约20种点心。
小吃,《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三种,这里所指的是“饮食业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统称”。
北京人又叫小吃为“碰头食”,大概指的是有别于主食的“冷盘”。
小吃的类型可谓五花八门,遍及粮食、果蔬、肉蛋奶各类,酸甜辣各味俱全,热吃、凉吃吃法不一,远远超出了词典中关于“小吃”所下的定义范畴。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特色小吃成为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地的特色小吃也走出了地方特色,比如四川的酸辣粉、麻辣烫。
“酸辣粉”是重庆、四川城乡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名小吃,由于价廉物美,长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特点是“麻、辣、鲜、香、酸且油而不腻”素有“天下第一粉”之美名。
小吃一般根据本地的特产制作,中国北方的小吃讲求制作需时短或可以比较长时间储存,随吃随取,不必像烹调主餐那麽费事。
有的小吃由于取材比较普遍,很快流行到其他地区;但有的小吃由于口味独特或只用本地材料,只能局限在一个地区。
现代由于人口流动大,材料运输方便,许多原来局限在一个地区的小吃,迅速向各地扩散。
著名小吃则靠著口耳相传而与大众文化紧密交缠,甚至可能成为当地代表的饮食。
中式点心介绍一、起源与发展中式点心,源自中国的传统点心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式点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色,成为中华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作工艺与特色中式点心的制作工艺精湛,注重细节和技巧。
常见的制作方法包括蒸、炸、烤、煮等。
其中,蒸点是中式点心的重要特色之一,通过蒸制工艺,能够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使点心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此外,炸、烤、煮等制作方法也使得中式点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形态。
三、不同地区的中式点心代表1.广东点心:广东地区的中式点心以精美、细腻著称,如肠粉、糯米鸡等。
2.四川点心:四川地区的中式点心以辣味、麻味为主,如龙抄手、麻辣烫等。
3.江浙点心:江浙地区的中式点心以清淡、口感鲜美著称,如小笼包、灌汤包等。
4.华北点心:华北地区的中式点心以面食为主,如饺子、煎饼等。
四、材料与配方中式点心的制作材料丰富多样,包括面粉、糯米、豆类、肉类等。
不同的材料搭配和配方使得中式点心具有丰富的口味和口感。
同时,中式点心的制作过程中还注重材料的营养搭配,使得点心在满足口感的同时也具有营养价值。
五、营养与健康价值中式点心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例如,糯米鸡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小笼包则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中式点心的制作过程中注重选用健康食材和低油低糖的烹调方式,使得点心具有较低的热量和较高的营养价值。
六、创新与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式点心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新的制作工艺和配方使得中式点心更加多样化和时尚化;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西式点心的制作技艺和食材,中式点心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中式点心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中国名点心起源及发展历史系列中国名点心作为中华美食文化瑰宝之一,凝结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智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丰富多样的品类和口味。
本文将为您带来中国名点心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一、起源中国名点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民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尝试制作各种美味的食品。
这些食品主要是由农产品制成,如米、面、豆类等。
古代的匠人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逐渐研发出许多独特的点心。
这些点心既能满足人们的味蕾需求,又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二、发展历史1. 商周时期在商周时期,中国点心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传统的汤圆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汤圆有着圆润的形状和独特的口感,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必备的食品之一。
同时,馒头、包子等面食也开始出现,成为民间的主要食物之一。
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中国名点心的品种越发丰富多样。
随着中原地区的统一,各地的饮食文化开始融合,点心的制作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如今人们熟悉的月饼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的。
月饼有着丰富的馅料和精致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象征之一。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名点心发展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点心品类,如粽子、饺子、花卷等。
粽子是一种用粳米裹以芦苇叶或者竹叶蒸制而成的点心,有着浓郁的咸香味。
饺子是以面粉为主料,包裹各种馅料,并通过水煮、蒸、炖等烹制方法烹饪而成。
花卷则是一种以面粉为主料,用酵母发酵制作的点心,外形酷似一朵花。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名点心的制作技艺进一步提高,品种和口味更加多样化。
例如,糕点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分为了很多不同的类别,如福建的南糕、江苏的杨枝甘露、广东的绿豆糕等等。
这些糕点制作工艺精湛,口感独特,广受人们喜爱。
5. 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名点心在现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不仅传统的点心品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点心,如奶黄包、凤梨酥、银耳羹等。
“点心”俗称早餐。
“点心”一词由来已久。
据传说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之时,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士兵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
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点心”由来的说法还有很多。
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
如下的一段描述: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zhuàn
,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结,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吴曾与梁红玉同一时代,并其成书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间,所载唐人郑修一事有按有据,
应当足信。
这样,“点心”一词的出现,比传说的要早两百年
以上。
“腊八粥”的
“点心”的由来
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
在这一天,人们总爱煮上一锅美味可口的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有这样一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经常饥肠辘lù
辘。
有一次,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老鼠洞,心想:“抓个老鼠充饥吧。
”于是,伸手掏了下去,掏出来的却是大米、
豆子、粟米、红枣等。
他把这些粮食煮了一锅粥,喝起来感到比什么都香。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整天吃山珍海味。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从老鼠洞掏粮食煮粥的事,于是传命御厨将各色五谷杂粮混合熬煮。
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吃后大悦,因此,就将粥赐名为“腊八粥”。
,比传说的要早两百年由来
历腊月传统的在这一天,人们总爱煮上16。
点心的由来和历史文化
点心的由来和历史文化名字历史
唐宋
“点心”的名字,有关烹调资料记载,例如,宋人吴曾撰的《能改斋漫录》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
世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
按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结,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吴曾与梁红玉同一时代,并其成书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间,所载唐人郑修一事有按有据,应当足信。
清朝
清顾张思的《土风录》卷六,“点心”条下云:小食曰点心,见《吴曾漫录》。
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由文中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
同书又引周辉《北辕录》云:“洗漱冠柿毕,点心已至。
”后文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一名,据《土风录》云:“干点心曰茶食,见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婿先期拜门,以酒撰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又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
’”萨其玛近代
从文献上看来,点心与茶食两者原有区别,性质也就不同,但是后来早已混同了。
据考察,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明朝中叶吧。
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
———周作人《南北的点心》
传统点心
中国的传统点心一般最常见的是“八大件”和“八小件”。
八大件
也称北式糕点,以北京地区为代表。
京式糕点,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滋味各异,具有重油、轻糖,酥松绵软,口味纯甜、纯咸等特点。
代表品种有京八件和红、白月饼等。
其中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细八件之分。
八件是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枣泥、椒盐、葡萄干等八种馅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种图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而成。
形状有腰子形、圆鼓形、佛手形、蝙蝠形、桃形、石榴形等多种多样且小巧玲珑。
入嘴酥松适口,香味纯正。
特制是细八件,制作精细层多均匀,馅儿柔软起沙,果料香味纯厚。
外形也有三仙、银锭、桂花、福、禄、寿、喜桃等八种花样,是京式糕点中的优质产品。
八小件
旧时,北京人探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讲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
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丧典礼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品和摆设,后来配方由御膳房传到民间。
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猪油、蜂蜜及各种果料籽仁。
所谓“八件”,即
八样点心,一般有麻饼、枣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禄、寿、喜等不同字样。
有圆形、桃形、正方形等,装在一个长方形纸板盒内。
“小八件”是双份,十六件装在一个纸盒子里。
过去,遇到女儿回娘家,给长辈拜年等,都要去糕点铺买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
大八件一般是八件一共一斤,小八件一般是八件一共半斤。
大八件、小八件。
以八块不同品种糕点配搭一组为一斤称大八件,一般作送礼用最相宜。
小八件也是八个品种分十六小块为一斤。
作为礼品,都以大八件为主,质量都是很高的。
八种不同糕点的名目,大八件为:一、翻毛饼,二、大卷酥,三、大油糕,四、蝴蝶卷子,五、幅儿酥,六、鸡油饼,七、状元饼,八、七星典子。
小八件比大八件小一号:一、果馅饼,二、小卷酥,三、小桃酥,四、小鸡油饼,五、小螺丝酥,六、咸典子,七、枣花,八、坑面子。
后四种最受小孩子欢迎。
特别是枣花,用枣泥扭成花瓣,非常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