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的分类及国产原油的性质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38
原油的分类原油按性质分为矿物燃料和石油产品两大类。
原油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途是作为燃料,可用于制造汽油、煤油、柴油、机油、润滑油、石蜡等石油产品以及沥青、石油焦、石油沥青等化工产品。
也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制取合成氨、合成纤维、人造橡胶等。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它是比较重要的能源之一。
石油主要分布在陆地上稠密的地下沉积岩中,石油的形成,通常需要上亿年的时间。
石油在自然界中通过不同的沉积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而转化形成。
原油是指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温度在250 ℃以上的黑褐色可燃粘稠的液体。
广义地说,凡是经过原油蒸馏所得的燃料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都是原油。
世界上原油储量最多的是中东地区,中东的原油主要是重质原油(包括凝析油、混合油),还有少量的中质原油。
石油主要分布在陆地上稠密的地下沉积岩中,石油的形成,通常需要上亿年的时间。
石油在自然界中通过不同的沉积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而转化形成。
石油通过管道运输到各地炼油厂后,进行一系列的提炼,然后装车销售。
主要的生产流程:原油脱水脱盐、原油预处理、原油加氢精制、原油加工。
一般原油经脱水、脱盐、原油预处理等工艺处理后,可改善其使用特点并降低其危害;但由于这些工艺均属物理变化,故又统称为二次加工。
根据原油所含轻、重组分的不同情况和对产品性质要求的差异,原油可以再进行加工,以获得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基础油、石蜡基础油、沥青等产品或其他用途。
2、炼油工艺(1)裂解工艺—将原油加热到250~280 ℃,利用催化剂作用把碳氢化合物裂解成烃类气体,该法具有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操作简单、便于控制、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2)热加工工艺—将原油加热到400~450 ℃,干馏将残留在原油中的非碳氢化合物彻底氧化,此法适应性强且不受炼厂规模限制,产品纯度高,但能耗较大,废气排放量往往超标。
(3)催化裂化工艺—将原油加热至260~300 ℃,使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类饱和烃断链、环化,得到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将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因此发达国家已很少采用。
原油分类和理化性质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杂质含量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氧化、燃烧等。
颜色:原油的色泽按产地和成分不同,一般有褐色、黄褐色、深棕色和黑色。
通常颜色越深则比重越大,同时含沸点成分就越少,反之亦然。
然而原油中纯粹烃类为无色物质,原油的颜色是由石油中含有的其它物质所形成的。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溶解性:原油很难溶于水中,但却能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如苯、氯仿、酒精、乙醚、四氯化碳等。
虽然原油几乎完全不能和水相溶解,但仍有少量水分会“包溶”于原油中,一定条件下可自然析出。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原油分类和理化性质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杂质含量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氧化、燃烧等。
颜色:原油的色泽按产地和成分不同,一般有褐色、黄褐色、深棕色和黑色。
通常颜色越深则比重越大,同时含沸点成分就越少,反之亦然。
然而原油中纯粹烃类为无色物质,原油的颜色是由石油中含有的其它物质所形成的。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溶解性:原油很难溶于水中,但却能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如苯、氯仿、酒精、乙醚、四氯化碳等。
虽然原油几乎完全不能和水相溶解,但仍有少量水分会“包溶”于原油中,一定条件下可自然析出。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
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原油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原油基础知识的必学知识点:
1. 原油的定义:原油是一种混合烃类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的硫、氮、氧和金属组成。
原油在地下形成并存在于地球的沉积岩层中。
2. 原油的分类:根据原油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可以将原油分为轻质、中质和重质原油。
轻质原油富含较短的烃链,燃烧后产生较少的
污染物,而重质原油含有较长的烃链,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污染物。
3. 原油的采集和提炼:原油通常通过钻井从地下开采出来,然后被送
往炼油厂进行提炼。
提炼过程中,原油会被加热至不同温度,不同分
子量的烃类会在不同温度下蒸发和冷凝,从而分离成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4. 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原油价格受到供需关系、地缘政治因素、经
济形势、货币汇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供需关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之一,当供应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原油价格通常会下跌,反之则上涨。
5. 原油市场的交易方式:原油市场通常通过期货合约来进行交易。
期
货合约允许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和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原油。
期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对于石油生产商、炼油商和消费者等各方都具
有重要意义。
6. 原油的全球产量和消费量:世界原油产量和消费量巨大,主要产油
国包括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和伊拉克等。
同时,世界上一些国
家也是主要的原油消费国,包括美国、中国、印度等。
以上是关于原油基础知识的一些必学知识点。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油市场和能源产业的运作。
原油相关常识知识点总结1. 原油的产地原油主要存在于地球的沉积岩层中,通常形成于海底或湖底腐殖质淤積并经过几百万年的生物和非生物作用。
全球原油的主要产地包括中东地区、北非、拉丁美洲、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
2. 原油的分类原油可以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
轻质原油密度较小、比重小、黏度小,燃烧时释放的热量较大,适合于汽油、柴油、喷气燃料等的生产;中质原油处于轻质和重质原油之间;重质原油密度大、比重大,黏度大,因此适合于生产燃料油、沥青等。
3. 原油的开采原油的开采通常分为陆上开采和海上开采两种。
陆上开采一般是通过钻井机将原油从地下钻出,然后通过管道输送至处理厂进行加工;海上开采则需要通过海底油井进行钻探,之后原油通过管道或船只输送至岸上进行加工。
4. 原油的加工原油加工是将原油中的各种组分分离出来,以及对这些组分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最终得到所需的石油产品的过程。
原油加工通常包括蒸馏、裂化和重整等工艺流程,最终得到的产品包括汽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和石油化工原料。
5. 原油的市场原油市场是全球最活跃的商品市场之一,主要受到供需、地缘政治、货币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原油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紧张关系以及国际能源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6. 原油的交易原油交易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期货市场之一,主要分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主要是通过期货合约进行的交易,主要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期货交易所等;现货市场则是以现货价格进行交易,主要有伦敦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等。
7. 原油的使用原油主要用于燃料生产和化工原料的生产。
石油产品包括汽油、航空燃料、柴油、润滑油、燃料油、石油化工产品等。
此外,原油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合成纤维、塑料和橡胶等领域。
总之,原油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它的产地、分类、开采、加工、市场、交易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点将影响到原油在全球的地位和发展。
对原油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全球能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原油产品种类一、轻质原油轻质原油是指相对密度小于0.85的原油,也称为低粘度原油。
由于其粘度低、流动性好,轻质原油是石油化工领域中常用的原料和燃料。
二、中质原油中质原油的相对密度在0.85~0.92之间,也称为中粘度原油。
其特点是粘度较高,但低于重质原油,含蜡量较少。
中质原油是石油化工和燃料油的重要来源。
三、重质原油重质原油的相对密度大于0.92,也称为高粘度原油。
由于其粘度高、流动性差,重质原油加工难度较大。
重质原油含蜡量高,常用于生产润滑油、石化原料等。
四、超重质原油超重质原油的相对密度极高,粘度极大,加工难度极大。
超重质原油中含有的沥青质和胶质较多,用途相对有限。
五、石蜡基原油石蜡基原油是指含蜡量较高的原油,其特点是凝固点较高,含硫量较低。
石蜡基原油主要用于生产石蜡、润滑油等产品。
六、环烷基原油环烷基原油是指环烷烃含量较高的原油,其特点是粘度较大、含硫量较低。
环烷基原油主要用于生产润滑油、变压器油等产品。
七、混合原油混合原油是指由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原油混合而成的。
混合原油的特点是性质不稳定,加工难度较大,需要针对不同的组分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
八、天然气凝析油天然气凝析油是指在天然气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凝析作用得到的轻质油品。
天然气凝析油常用于燃料油和石化原料的生产。
九、原油的硫含量硫含量是指原油中硫的质量百分比。
硫是原油中的有害元素之一,会对设备和环境造成腐蚀和污染。
根据硫含量的高低,原油可以分为低硫原油、中硫原油和高硫原油。
不同类型的原油在加工和用途方面也有所不同。
原油的类别
原油是一种天然的矿物油,是地球上的一种化石燃料。
它是由生物残骸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
原油的类别主要根据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来区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1.轻质原油
轻质原油是指密度较小、粘度较低、易于提炼的原油。
它的主要成分是烷烃类化合物,含硫量较低,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少。
轻质原油的产地主要在中东地区,如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
2.重质原油
重质原油是指密度较大、粘度较高、难以提炼的原油。
它的主要成分是芳香烃和脂肪烃,含硫量较高,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多。
重质原油的产地主要在南美洲、非洲等地区。
3.酸性原油
酸性原油是指含有较高酸值的原油。
它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盐和酚类化合物,含硫量较高,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多。
酸性原油的产地主要在南美洲、非洲等地区。
4.甜原油
甜原油是指含硫量较低的原油。
它的主要成分是烷烃类化合物,燃
烧时产生的污染物较少。
甜原油的产地主要在中东地区、北海等地区。
5.酸性甜原油
酸性甜原油是指含有较高酸值但含硫量较低的原油。
它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盐和烷烃类化合物,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较少。
酸性甜原油的产地主要在北海等地区。
总的来说,原油的类别主要根据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来区分。
不同的原油类别在提炼和使用过程中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利用。
原油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组成分类;按硫含量分类;按比重分类。
原油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
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
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
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胶量: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
原油的含胶量一般在5%~20%之间。
石油原油定义1.原油的定义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呈淡黄色到黑色、流动或半流动的可燃粘稠液体。
它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原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2.原油的化学组成组成原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硫、氮、氧。
通常碳的含量占83~87%,氢含量占11~14%,两者合计达96~99%,其余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总共不过1~4%。
但是,有的原油例如墨西哥原油仅硫含量就高达3.6~5.3%。
大多数原油含氮量甚少,约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也有个别原油如阿尔及利牙原油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原油含氮量可达1.4~2.2%左右。
除上述五种主要元素以外,在原油中还发现微量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
在金属元素中最重要的是钒(V)、镍(Ni)、铁(Fe)、铜(Cu)、铅(Pb),此外还发现有钙(Ca)、钛(Ti)、镁(Mg)、钠(Na)、钴(Co)、锌(Zn)等。
在非金属元素中主要有氯(Cl)、硅(Si)、磷(P)、砷(As)等,它们的含量都很少。
从元素组成可以看出,组成原油的化合物主要是烃类。
现已确定,原油中的烃类主要是烷、环烷、芳香这三族烃类。
至于不饱和烃,在天然原油中一般是不存在的。
硫、氮、氧这些元素则以各种含硫、含氧、含氮化合物以及兼含有硫、氮、氧的胶状和沥青状物质的形态存在于原油中,它们统称为非烃类。
3.原油的物理性质世界各地所产原油在性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从颜色上看,绝大多数原油都是黑色的,但也有暗黑、暗绿、暗褐的不同;更有一些原油是呈赤褐、浅黄,乃至无色的。
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含量的体现,含的越高颜色越深。
以比重论,绝大多数原油的比重介于0.8~0.98之间,但也有个别例外,如伊朗某原油比重高达1.016,美国加利福尼亚原油比重有低到0.707的。
原油在一定试验条件下开始失去流动性的温度称为凝点。
各种原油的凝点差异很大。
我国有的原油凝点高达36℃,而新疆克拉玛依原油凝点则低到-50℃。
原油的性质分类原油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组成分类;按硫含量分类;按比重分类。
原油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
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析蜡温度高,油井容易结蜡,对油井管理不利。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单质硫分)的百分数。
原油中含硫量较小,一般小于1%,但对原油性质的影响很大,对管线有腐蚀作用,对人体健康有害。
根据硫含量不同,可以分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胶量:含胶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胶质的百分数。
/解读我国主要原油的性质及类型摘要:原油的理化性质因产地而异,如按密度分为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环烷基和中间基;按含硫量分为低硫、含硫和高硫三类。
原油的理化性质因产地而异,如按密度分为轻质原油和重质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环烷基和中间基;按含硫量分为低硫、含硫和高硫三类。
目前国产原油除胜利油田和南疆油田为含硫原油外,其他都属于低硫原油。
我国主要油田原油的共同特点是API度小、密度较大、含蜡量高、轻馏分含量较少等。
我国有十几个油区,其中大庆、胜利、辽河、新疆等油区的产量最大。
这些油区的原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石蜡基原油/我国此类原油的产量最多。
大庆、中原、吉林、新疆油田所产的原油都属于石蜡基原油。
它们一般具有含硫低、镍和钒含量不高、残炭低、无庚烷沥青质、蜡含量高、凝点高等特点。
2、中间基与石蜡、中间基原油该类原油包括胜利、辽河和大港等原油。
与石蜡基原油相比,这类原油的蜡含量较低,镍含量一般较高。
3、环烷基与环烷、中间基原油属于此类原油的有孤岛、单家寺(胜利油区)、羊三木(大港油区)、高升(辽河油区)等原油。
该类原油的产量较少,含蜡不多,凝点较低,而胶质、残炭、酸值和镍含量较高。
尽管不同地区的油田所产的原油性质千差万别,但其元素组成却基本一致,主要由碳、氢、硫、氮、氧5种元素组成。
其中主要是碳和氢,这两种元素在原油中含量一般占95%以上。
原油的氢碳比是反映原油化学组成的一个重要参数。
对于烃类化合物来说,氢碳比是一个与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大小有关的参数,随着石油及其产品中环状结构的增加,其氢碳比下降,尤其是随芳香环结构的增加,其氢碳比显著减小。
硫、氮、氧一般称为石油的杂原子,它们在原油中的含量只有百分之几,但是含有这些杂原子的非烃化合物的含量却非常高。
我国主要原油的硫含量一般都较低,而氮含量相对较高。
除碳、氢、硫、氮、氧外,原油中还含有微量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原油中的微量元素有几十种,目前已经检测出59种,其中金属微量元素4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