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的分类及国产原油的性质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38
原油的分类原油按性质分为矿物燃料和石油产品两大类。
原油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途是作为燃料,可用于制造汽油、煤油、柴油、机油、润滑油、石蜡等石油产品以及沥青、石油焦、石油沥青等化工产品。
也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制取合成氨、合成纤维、人造橡胶等。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它是比较重要的能源之一。
石油主要分布在陆地上稠密的地下沉积岩中,石油的形成,通常需要上亿年的时间。
石油在自然界中通过不同的沉积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而转化形成。
原油是指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温度在250 ℃以上的黑褐色可燃粘稠的液体。
广义地说,凡是经过原油蒸馏所得的燃料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都是原油。
世界上原油储量最多的是中东地区,中东的原油主要是重质原油(包括凝析油、混合油),还有少量的中质原油。
石油主要分布在陆地上稠密的地下沉积岩中,石油的形成,通常需要上亿年的时间。
石油在自然界中通过不同的沉积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而转化形成。
石油通过管道运输到各地炼油厂后,进行一系列的提炼,然后装车销售。
主要的生产流程:原油脱水脱盐、原油预处理、原油加氢精制、原油加工。
一般原油经脱水、脱盐、原油预处理等工艺处理后,可改善其使用特点并降低其危害;但由于这些工艺均属物理变化,故又统称为二次加工。
根据原油所含轻、重组分的不同情况和对产品性质要求的差异,原油可以再进行加工,以获得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基础油、石蜡基础油、沥青等产品或其他用途。
2、炼油工艺(1)裂解工艺—将原油加热到250~280 ℃,利用催化剂作用把碳氢化合物裂解成烃类气体,该法具有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操作简单、便于控制、环境污染小等优点。
(2)热加工工艺—将原油加热到400~450 ℃,干馏将残留在原油中的非碳氢化合物彻底氧化,此法适应性强且不受炼厂规模限制,产品纯度高,但能耗较大,废气排放量往往超标。
(3)催化裂化工艺—将原油加热至260~300 ℃,使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类饱和烃断链、环化,得到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将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因此发达国家已很少采用。
原油分类和理化性质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杂质含量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氧化、燃烧等。
颜色:原油的色泽按产地和成分不同,一般有褐色、黄褐色、深棕色和黑色。
通常颜色越深则比重越大,同时含沸点成分就越少,反之亦然。
然而原油中纯粹烃类为无色物质,原油的颜色是由石油中含有的其它物质所形成的。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溶解性:原油很难溶于水中,但却能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如苯、氯仿、酒精、乙醚、四氯化碳等。
虽然原油几乎完全不能和水相溶解,但仍有少量水分会“包溶”于原油中,一定条件下可自然析出。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原油分类和理化性质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杂质含量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氧化、燃烧等。
颜色:原油的色泽按产地和成分不同,一般有褐色、黄褐色、深棕色和黑色。
通常颜色越深则比重越大,同时含沸点成分就越少,反之亦然。
然而原油中纯粹烃类为无色物质,原油的颜色是由石油中含有的其它物质所形成的。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温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压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气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轻质油组分增加,粘度降低。
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间,粘度大的原油俗称稠油,稠油由于流动性差而开发难度增大。
一般来说,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较大。
凝固点:原油冷却到由液体变为固体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原油的凝固点大约在-50℃~35℃之间。
凝固点的高低与石油中的组分含量有关,轻质组分含量高,凝固点低,重质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蜡含量高,凝固点就高。
溶解性:原油很难溶于水中,但却能溶于普通的有机溶剂,如苯、氯仿、酒精、乙醚、四氯化碳等。
虽然原油几乎完全不能和水相溶解,但仍有少量水分会“包溶”于原油中,一定条件下可自然析出。
含蜡量:含蜡量是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蜡和地蜡的百分比。
石蜡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由高级烷烃组成,熔点为37℃~76℃。
石蜡在地下以胶体状溶于石油中,当压力和温度降低时,可从石油中析出。
地层原油中的石蜡开始结晶析出的温度叫析蜡温度,含蜡量越高,析蜡温度越高。
原油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原油基础知识的必学知识点:
1. 原油的定义:原油是一种混合烃类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的硫、氮、氧和金属组成。
原油在地下形成并存在于地球的沉积岩层中。
2. 原油的分类:根据原油的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可以将原油分为轻质、中质和重质原油。
轻质原油富含较短的烃链,燃烧后产生较少的
污染物,而重质原油含有较长的烃链,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污染物。
3. 原油的采集和提炼:原油通常通过钻井从地下开采出来,然后被送
往炼油厂进行提炼。
提炼过程中,原油会被加热至不同温度,不同分
子量的烃类会在不同温度下蒸发和冷凝,从而分离成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4. 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原油价格受到供需关系、地缘政治因素、经
济形势、货币汇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供需关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之一,当供应增加或需求减少时,原油价格通常会下跌,反之则上涨。
5. 原油市场的交易方式:原油市场通常通过期货合约来进行交易。
期
货合约允许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和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原油。
期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对于石油生产商、炼油商和消费者等各方都具
有重要意义。
6. 原油的全球产量和消费量:世界原油产量和消费量巨大,主要产油
国包括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和伊拉克等。
同时,世界上一些国
家也是主要的原油消费国,包括美国、中国、印度等。
以上是关于原油基础知识的一些必学知识点。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油市场和能源产业的运作。
原油相关常识知识点总结1. 原油的产地原油主要存在于地球的沉积岩层中,通常形成于海底或湖底腐殖质淤積并经过几百万年的生物和非生物作用。
全球原油的主要产地包括中东地区、北非、拉丁美洲、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
2. 原油的分类原油可以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
轻质原油密度较小、比重小、黏度小,燃烧时释放的热量较大,适合于汽油、柴油、喷气燃料等的生产;中质原油处于轻质和重质原油之间;重质原油密度大、比重大,黏度大,因此适合于生产燃料油、沥青等。
3. 原油的开采原油的开采通常分为陆上开采和海上开采两种。
陆上开采一般是通过钻井机将原油从地下钻出,然后通过管道输送至处理厂进行加工;海上开采则需要通过海底油井进行钻探,之后原油通过管道或船只输送至岸上进行加工。
4. 原油的加工原油加工是将原油中的各种组分分离出来,以及对这些组分进行物理和化学反应,最终得到所需的石油产品的过程。
原油加工通常包括蒸馏、裂化和重整等工艺流程,最终得到的产品包括汽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和石油化工原料。
5. 原油的市场原油市场是全球最活跃的商品市场之一,主要受到供需、地缘政治、货币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原油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紧张关系以及国际能源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6. 原油的交易原油交易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期货市场之一,主要分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
期货市场主要是通过期货合约进行的交易,主要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期货交易所等;现货市场则是以现货价格进行交易,主要有伦敦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等。
7. 原油的使用原油主要用于燃料生产和化工原料的生产。
石油产品包括汽油、航空燃料、柴油、润滑油、燃料油、石油化工产品等。
此外,原油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合成纤维、塑料和橡胶等领域。
总之,原油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它的产地、分类、开采、加工、市场、交易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点将影响到原油在全球的地位和发展。
对原油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全球能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