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课件第四章民事诉讼目的论
- 格式:ppt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民事诉讼法课件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本法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1.本法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民事诉讼活动。
2.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诉讼活动。
第二节民事诉讼的特点1.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为了解决民事纠纷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
2.民事诉讼具有平等性、自愿性、争议性、协商性、公开性等特点。
第三节民事诉讼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依法受理、审理和裁判案件。
2.等待原则:当事人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法院应及时受理。
3.公正原则:法院应公正、独立地行使职权。
4.公开原则:诉讼活动应当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情况除外。
5.听证原则:法院可以组织听证会,听取相关当事人的陈述和证据。
6.保护当事人权益原则:法院应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
第二章诉讼条件第一节主体资格1.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提起诉讼的主体资格。
2.法定代理人可以代表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提起诉讼。
第二节管辖权1.人民法院对本辖区内的民事案件享有管辖权。
2.当事人可以协商选择适当的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第三节利害关系1.提起诉讼的当事人应当与诉讼请求有直接利害关系。
2.第三人可以作为共同诉讼人或第三人介入诉讼。
第四节责任追究1.当事人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两年,但特定情况下可以延长或中止诉讼时效。
2.法院应当及时受理并审理案件,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三章诉讼的开始第一节起诉1.当事人可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起诉状应当包括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证据和所依据的法律。
第二节受理1.法院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起诉应当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
2.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起诉,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节程序准备1.法院在受理案件后,进行程序准备工作,包括审查起诉状、组织调解等。
2.当事人应积极配合法院进行程序准备工作。
第四章证据第一节举证责任1.原告应当承担证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