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版:教师版梦游天姥吟留别(创新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0.71 KB
- 文档页数:8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友情、故乡的怀念,培养珍惜友谊、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意境的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释义问题,理解句子含义。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
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中“故乡”一词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字词释义、句子翻译、诗歌背诵等。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3.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
八、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唐代杜甫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进行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了解杜甫的作品风格和人生境遇。
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诗的美妙之处,并了解诗人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明确诗歌的表达意图;2.分析杜甫的作品风格、人生经历;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对文本的理解;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诗歌欣赏和评论。
三、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2.诗歌分析:诗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和意象的解读等;3.杜甫的作品风格和人生经历;4.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唐代文学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和研究的欲望。
2.课文学习(20分钟)教师将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整体朗读,然后再逐句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表达意图和诗的内在艺术结构。
3.诗歌分析(30分钟)教师可以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4.杜甫的作品风格和人生经历(20分钟)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杜甫的作品风格和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
5.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感受和理解,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诗歌阅读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继续对古代文学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写作能力:学生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理解和评论;3.阅读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4.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果及参与度等。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体会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典故,自行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的结构,讲解生僻词语和典故。
(2)解读诗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3. 收集其他李白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经典典故进行详细讲解。
3. 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其他李白的诗作的异同。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梦游天姥吟留别》个性化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2)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韵律、意象、情感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感悟文章。
7. 板书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其他李白的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2. 延伸拓展:教师介绍天姥山的传说和现实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现实背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热情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人教社研讨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刘忠锋《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诗意象奇特、想象丰富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人傲岸不羁的个性特质和人生态度。
3.初步尝试用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品读突破与研讨深化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来到百年一中,感到非常荣幸;能在太白楼下和同学们一起研讨李白的诗歌,我相信更会使我终生难忘。
这位诗界泰斗,曾于1200多年前,飘然而至,他迷恋于孔孟之乡之的美景与深厚的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他的仙踪侠影,他浣笔写诗,吟啸长歌,所以,今天的济宁才还有一条曲折的浣笔泉路和一中前面的太白楼。
而后,在长安度过了两年官场生活,因受到小人排挤,被赐金放还,他想去寻访名山大川,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愤懑之情。
他先来到咱们山东,在作别东鲁的友人之时,他写诗言志,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千山万水虽能阻隔他的双脚,却无法阻断他对天姥山的想象。
那么,他梦中天姥山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二、教学环节(4:20)【检查预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25)走进一首诗歌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这样一把金钥匙,接下来请同学们推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学生推荐)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从字音与节奏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4:30)读出一种意境刚才我们一起从诗歌的读音、节奏方面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但是真正的读懂一首诗,我们还要深入品味诗歌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第一单元侧重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探究诗歌主旨;第二单元侧重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把握诗歌意境;第三单元侧重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学会朗诵诗歌。
但是,具体到每一首诗歌鉴赏时三者又不得不合而为一,只是在处理某一单元时有所侧重。
本诗是第二单元第2课,所以,人教社在编排本单元时侧重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学会把握诗歌意境一般方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新课标、突出任务环节)【学习提示】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
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②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素养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积累相关文体知识。
2.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总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4.明确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
【重点难点】把握梦境的含义及作用,并从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他因“梦长庚星而诞”,又因“乘酒捉月,遂沉水中”而死。
他喝起酒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作起文章来“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政治上却屡屡受挫。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评价他:“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环节一:知人论世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2.了解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离开长安后,李白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3.解题“梦游”:在梦里游玩;“天姥”:梦游的对象,山名,在今浙江新昌东,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掌握。
2. 诗歌意境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中隐喻、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诗歌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剖析诗歌意境和情感。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梦游天姥吟留别》及相关李白诗作。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背景音乐等。
3. 参考资料:有关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八、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介绍李白及诗歌背景,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3. 第三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最新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
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对自然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解释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古今异义和用法。
理解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李白的生平介绍视频,引起学生对李白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白诗歌,为新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让学生圈出生僻字词,查找其意思和用法。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欣赏与朗读: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让学生跟读或背诵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梦游的地方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朗读。
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生僻字词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估:检查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写的短文,了解他们对梦游主题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文学成就,如散文和赋。
《梦游天姥吟留别》个性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人的想象力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体会诗人独立人格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象征意义。
2. 诗人的想象力和创作风格。
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和应用。
2. 诗歌象征意义的挖掘。
3. 诗歌创作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查阅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人的想象力和创作风格。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6. 诗歌创作:(1)启发学生模仿诗人的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8.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9. 板书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天姥山、梦境、仙境等典故:谢灵运、孙悟空等象征意义:追求自由、超越现实等10.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 1.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本诗的节奏之美。
诗仙李白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
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
是啊,想当年力士为他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
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
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
昔日他骑御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
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
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厚德1.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赏读:曾子说:“君子爱人依照德的标准,小人爱人则对人姑息纵容。
”2.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赏读: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3.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修身》赏读:见到善良的行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问自己;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必定引起忧惧,认真地检讨自己。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天宝元年秋,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
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做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
天宝三年春,李白被放还乡。
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乱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
后隐居于庐山。
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
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
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
至巫山时遇赦放还。
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
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背景简介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预习作业1.字音识记①渌.水()②澹.澹()③魂悸.()④石扉.( ) ⑤訇.然( ) ⑥天姥.( ) ⑦剡.溪( ) ⑧木屐.( ) 答案 ①lù ②dàn ③jì ④fēi ⑤hōnɡ ⑥mǔ⑦shàn ⑧jī2.辨形组词①⎩⎪⎨⎪⎧ 倚( )绮( )②⎩⎪⎨⎪⎧ 冥( )瞑( )③⎩⎪⎨⎪⎧ 栗( )粟( ) ④⎩⎪⎨⎪⎧ 澹( )赡( )⑤⎩⎪⎨⎪⎧ 鸾( )挛( )⑥⎩⎪⎨⎪⎧矜( )吟( ) 答案 ①倚靠 绮丽 ②青冥 瞑目 ③战栗 稻粟 ④澹泊 赡养 ⑤鸾鸟 痉挛 ⑥矜持 吟唱3.词语解释①烟涛微茫信.难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云霞明灭或.可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渌.水荡漾清.猿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栗.深林兮惊.层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水澹澹..兮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确实 ②有时 ③清澈;凄清 ④天黑,夜晚 ⑤使……战栗;使……震惊 ⑥波浪起伏4.名句默写①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③________________,恍惊起而长嗟。
④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⑥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
答案 ①一夜飞度镜湖月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 ③忽魂悸以魄动 ④古来万事东流水 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虎鼓瑟兮鸾回车5.文白对照海 客 谈 瀛洲, 烟涛 微茫信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难 求; 越人语 天姥 ,云霞 明 灭 或可睹。
在难以找到;越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间或可见。
天姥连天向 天横 , 势拔 五岳 掩 赤城。
天姥山高耸入云遮住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这座山,欲倒东南倾。
(天台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我想依据越人的传说梦游吴越,于是一夜飞越,伴明月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来到镜湖边。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不久又把我的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清波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猿猴长啼,景致凄清。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攀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直上云霄的山路。
在云间的山腰,看见东海日出,半空中传来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天鸡鸣啼。
山岩迂回,道路万转,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泉在震响,使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战栗,使层巅震惊。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荡漾,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霹雳,使山峦崩塌。
仙府石门,訇的一声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从中间打开。
天空青湛湛,望不到边,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忽然心头一颤,猛然醒来,长叹一声。
此时看见的,惟有身边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世间的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万事从古都像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流的水一样。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暂且放养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要走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逐笑开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高亢的呼喊,使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江涛怒吼,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
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是对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实现的充满愤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重点突破一、填写下表,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张③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④夸张、拟人、描写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提示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请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
提示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
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御用文人。
封建君主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
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
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四、诗句“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不是流露出作者消极的思想?提示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解读: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指津:把握古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