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道法)集体备课7.1家的意味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是本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明白家的重要性和责任。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家的定义、家的功能、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责任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家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可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的可能是长子或长女,有的可能是有弟弟或妹妹的哥哥或姐姐。
他们对家庭有感情,但可能没有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明确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难点: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庭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庭场景,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4.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3.7.1家的意味一、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家的内涵、功能、意义。
2、中国人心目中家的意味。
3、孝亲敬长的原因与要求。
能力目标:增强对家庭的理解能力,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认同中华文化“孝”的价值观念;增强孝亲敬长的责任意识与情感,践行孝亲敬长。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家的作用;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中的“家”;如何将“孝”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法、讨论法、情感交流法学法:探究交流、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分析法、阅读法二、教材分析本框题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亲人的交往,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一般为12周岁,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处在这个阶段的部分孩子或过多的享受家庭带来的关爱,却很少关爱家庭,或出现青春期逆反心理,缺少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激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国家是我们的“大家”,我们每个人都应热爱我们的祖国。
同时,我们也都有自己的小家,老师也一样,家对我来说意味着是一束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掉心上的冰雪寒霜;意味着明灯,可以照亮前进的方向;也意味着清风,可以拂去烦恼和忧伤;那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意味,你的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家的意味。
新课讲授首先进入目标导学环节明确我们今日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1、家的内涵、功能、意义。
2、中国人心目中家。
3、孝亲敬长的原因与要求。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过渡:提起家总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老师想听一听你眼中的家是什么?活动一:我眼中的家生:(四到五个)师:有同学说家是地域、有同学说家是住所是爸爸和妈妈、也有人把家比喻成温暖的避风港、一片天、一把伞、一个安乐窝,其实这些说法都代表了家的不同意义。
《家的意味》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的意味》,下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分为两个板块“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框题中,已经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他们宝贵的生命也是父母给予的,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在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家庭文化,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因而本框题的学习也为后面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依据】本课所依据课表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二、说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再加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过多地享受来自家庭的关爱。
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体会亲情、感悟自己家庭的温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学情依据】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的人。
可见初中生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
但初中生对家的建立和功能认识上比较模糊;对“孝”文化认同程度低,缺少关心父母和家人的意识,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和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体验家庭的温暖、对父母的情感;知道家庭的含义以及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2、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家规家训”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认同家庭中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并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
课题名称7.1家的意味课时 1 授课时间课标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沟通,调试‘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背景分析本框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美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履行法律义务。
学习目标1.通过情境、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对自己的关爱之情;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传承中华家庭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能力,养成关爱家人的意识,增强孝亲敬长的行为动力;3.通过学生分享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勇于承担责任。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家的认识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家的意义;难点:从“家”文化谈起,让学生从“家”文化中发现“孝”,意识到尽孝在当下,学会用实际行动来尽孝。
评价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一(生命的居所)(检测目标1)完成学习任务二(中国人的“家”)(检测目标2)所需条件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亲情故事、礼物盒、卡片等)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习内容、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课上保持精神饱满板书设计身心寄居之所生命的居所心灵的港湾家的意味生活共同体中国人的“家”孝亲敬长学习过程(一)、辅助环节:导入新课:师:播放视频《我想有个家》,通过音乐带着学生走进本节课。
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怎么样的?那么,家是什么?你想拥有什么样的家,你能为家做些什么?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家的意味示标示导: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自主学习教材P71-75页内容,边读边划。
【评价标准】七分钟后,逻辑清晰,声音洪亮的回答出自学指导中的第2、4、5题。
1.家庭的含义是什么?(指向学习目标1)2.家的意义是什么?(指向学习目标1)3.如何理解中国人心中的“家”?(指向学习目标2)4.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指向学习目标2)5.我们如何孝亲敬长?(指向学习目标3)(三)、班内质疑:学习任务一、生命的居所探究活动一:家庭的含义师:想家,似乎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1)
教学设计
时间:2016 年11 月15 日星期四课题:家的意味第 1 课时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家庭的组织依据
2.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家庭的重要性)
3.中国人眼中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4.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孝亲敬长的原因)
5.如何孝亲敬长?
能力目标:重新认识自己的家庭,明白自己的家庭组织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家庭对于自己的意义,爱家爱父母,珍惜亲情,感受亲情,呵护亲情
二、教学重点:明白自己的家庭现状,学会珍惜家庭,孝亲敬长
三、教学难点:重新感受家庭,去呵护家庭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准备:预习案、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主备人:何晓琴审批者签字:2016年11月15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1《家的意味》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深思的问题和富有启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组成和家庭的功能,使学生对家庭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逐渐独立,对家庭的关系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家庭的期待和需求也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有的学生可能面临家庭矛盾和困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思考家庭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关系和家庭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和故事分享,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定义、家庭的关系和家庭的功能。
2.难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理解家庭的意义,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和功能。
2.问题讨论: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故事分享:分享有关家庭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4.小组活动: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家庭的重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庭的照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和功能。
3.问题讨论: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4.故事分享:分享有关家庭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
5.小组活动: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家庭的重要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课方案《家的意味》教课方案【学习目标】1.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认可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顺父亲母亲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够意会家的内涵,用实质行动表达孝顺之心。
3.知识目标:认识家庭的含义、家的意义、家的特色以及怎么样理解中国人心中的“家”,理解尽孝在当下。
【重难点】要点:家的含义及特色难点:1.怎么样理解中国人的家。
2.孝在当下【教课准备】准备上课所用的音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师:第一让我们赏识音乐《我想有个家》,会唱的同学能够随着一同唱。
师:一曲《我想有个家》让我们沉醉在家的暖和中,也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惊。
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家有我们暖和的惦念,有真情的关心和等候,家不不过是一个场所,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
家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孝亲敬长?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二.自主学习师:下边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五个问题,预习课本71-75页,预习的过程中把答案在书上标志出来。
1、家庭的含义是什么?P71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P72-731/6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课方案3、如何理解中国人心中的“家”?P744、我们为何要孝顺父亲母亲?P745、我们如何孝顺父亲母亲?P74三、合作研究新课①师:家是我们最熟习的字眼,那么什么是家呢?请联合你的经验,谈谈你认为家是什么?生:家是房屋/家是吃饭的地方/是心灵的港湾/家是生命的摇篮师:对,总而言之,家是放“心”得地方。
对于707班的我们来说,班级就是我们的家;对茅坪中学的我们来说,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对作为一名秭归公民的我们来说,秭归就是我们的家;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我们来说,中国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②师: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班级、学校、秭归、国家这些是大家,狭义的家和家庭相关,请大家在书上找出家庭的含义。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时,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一部分。
教材从多个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理解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感受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家庭,热爱家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对家庭的关系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但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父母关系的挑战。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意义,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知道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家庭,热爱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意义,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问卷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导入新课。
2.教学基本内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讲解家庭的基本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分析家庭的结构,阐述家庭的功能。
2)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作用。
3)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讲解家庭和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营造和谐家庭。
3.拓展延伸: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从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课题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授课时间课时1课时课型新课实际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过程与方法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课堂导入激发互动学习方法发现探究合作交流教具ppt民族团结教育内容1771年1月5日,吐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于6月回到祖国的怀抱。
吐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
一、自主预习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_____关系、_____关系或_____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_____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_____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_____。
家里有_____,家中有_____。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_____、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_____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知识模块一生命的居所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探究三:教材P73阅读感悟(1)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答案提示:(1)略。
(2)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知识模块二中国人的“家”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答案提示:我感受到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家的意味》《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是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2.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独学、对学、小组合作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多媒体课件,多功能教室;(一)导入新课(教学时间约3分钟)多媒体播放漫画《三毛流浪记》【学生活动】思考:三毛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教师活动】是啊,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家,家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的家文化中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
(二)新课教学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教学时间约16分钟)1.生命的居所【教师活动】“家”是我们很熟悉的字眼,什么是家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比作自己的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这些是广义上的家。
狭义上的家与家庭有关,即“小家”。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