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真题及阅卷评分细则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本试题的阅卷评分细则一、客观题部分严格按照标准答案给分,由电脑扫描识别系统自动判分,只要考生按照自己的答案使用2B铅笔规范填涂,得分无误差,这里不赘述。
二、主观题部分(一)第 6 题评分细则:1、外因(4 分)——包括环境(2 分)和时间(2 分)。
环境:湿热多雨(2 分);湿 1 分(气候潮湿,多雨,湿度大);热 1 分(光照时间长,温度高,气温高);环境不好,受环境影响 1 分。
时间:时间 1 分,久远 1 分;保存时间(1 分),长(1 分);历史悠久(2 分),形成于 18世纪(2 分),距今 300 年历史(2 分)2、内因(2 分)——一纸张(1 分)酸化(1 分)文件酸化(2 分)用原句回答三句中两句可以给 2 分,一句给 1 分(文章材料三第三行)。
(二)第 8 题评分细则: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1 分)或者是艰苦卓绝/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不辞劳苦(1 分)2、言行、语言、动作、细节、心理(1 分)品质:坚毅/刚毅/坚定/坚韧/坚忍/有韧性寡言/沉默/一声也不响/不爱说话。
语言:刚直有力/刚正/刚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1 分)3、对比/反衬/衬托/映衬/侧面描写/正面侧面结合/侧面烘托(1 分)塑造了禹艰苦卓绝的品质精神/乞丐似的大汉形象/社会环境背景渲染/把人物置于困难,自然灾害中,矛盾冲突中(1 分)(三)第 9 题评分细则:第一点两分。
①大禹治水 1 分②于史有据/博彩文献/历史上有记载/古代就有/历史上有/真实的/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上存在的(1 分)。
(历史韵味,历史感,历史上真实的,情节真实,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年代感,真实可信,可信)第二点两分。
①新的历史讲述方式/细节虚构/现代元素/杂文笔记/幽默诙谐,夸张/现代/摩登水利局等现代词语(1 分)②想象力/创造力/创造性/新颖/充满想象力/留下想象/富有想象力(1 分)第三点两分。
谈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作者:徐晓彬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4期谈到当今高考语文试题变化的趋势,一般人都会有一个印象:主观题增多,而客观题变少了。
那么,何谓主观题?何谓客观题?按照一般教科书的说法,主观题也称主观性试题,是指应试者在解答问题时,可以自由组织答案,对给分标准评分者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一致,需要借助主观判断确定的试题。
主要包括论述、作文、翻译、简答、填空、改错等。
客观题也称客观性试题,是指把格式固定的答案形式提供给被试,给分标准容易掌握,评分客观的试题。
主要包括选择、是非、匹配题。
显然,这种区分是从阅卷者的角度着眼的。
如果从答题者的角度,每道题都是主观题,即使是ABCD勾勾划划的选择题,又何尝不需要主观判断呢?综览全国每年十数份高考语文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此消彼长,分量悬殊,剃头挑子明显热在了主观题那一头。
首先,客观题几乎只剩了选择题,而1984年曾昙花一现的匹配题却未得到继承。
其次,绝大多数为单项选择,江苏卷自2006年便从正卷中取消了唯一的多项选择。
再次,选择题早已从语言运用、诗歌鉴赏中退出,而在现代文阅读中也行将消失了。
最显著的是分值比例,每况愈下。
选择题的分值比例一下子下滑了将近40%,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客观题越少,主观题越多,才越像一份语文试卷呢?换句话说,是不是要读得越多,就代表考得越全?写得越多,勾得越少,才越能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呢?似乎又不尽然。
台湾大学统考的国文卷一向是选择题大行其道,以2009年为例,满分100分,选择题占55分,单选题17道占34分,多选题7道占21分;此外一题简答(诗歌鉴赏),一题作文。
而对台湾卷的好评倒也颇不少。
“试题上起诗经,下迄现代新诗,从古典的文言到现代的白话,如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充分反映出汉语的特质和美,不像大陆那样干瘪乏味,有…言‟无…文‟,如一盘难以下咽的菜。
”“标准化考试并非生下来就与汉语是一对天敌。
高考语文考什么和怎么考面对高考语文有两个问题是最值得重视的:一是考什么;二是怎么考。
这两个问题关系到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考查考生的题型设计。
考生只有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才能走出复习备考的盲区,变被动为主动,变不自觉为自觉。
因为“3+X”的高考真真切切是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它与“3+2”考试是有区别的。
我想谈下面四点:一、能力是高考语文考查的主题《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到,实施的高考“3+X”改革中,要贯彻“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说的“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它的含义是:把语文的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根据此题旨,自由剪裁,搭配语文学科的内容(字、词、句、篇章……)确定适当的表现形式(即题型)。
试题情境和设问完全服务于能力考查,从而达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命题是把知识作为思维的材料和思维的对象,考查考生对语文材料的组织、吸取、存储、提取、运用的学习能力。
高考语文试卷,为了突出“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在考试的内容和结构上都作了调整,取消了对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和现代诗歌的考查。
古代诗歌的鉴赏由选择题,改为要求能力更高的主观题;新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和名句默写等内容,在试卷的结构上,由原来的六个部分,改为七个部分,新增加的第四部分则考查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在答案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试卷的主观题比例由原来的60%,调整为70%,加强了对考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
现代文阅读则体现了对考生阅读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语文科“以能力立意”,将更加突出考查考生进人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和其基础文化素质及创新意识;在考查语文学科能力的同时,将更突出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的知识渗透能力。
在这里语文是作为工具出现的。
在编拟试题时,选用的情境(即背景材料)是力求反映时代特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二、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网络高考多年来,对知识的考查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的存储、吸纳、提取和运用的能力。
新高考语文七大命题趋势山东省模拟考试的语文试卷公布后,不少高中语文老师看完后都直呼“崩溃”:取消考纲后,题型变化真的很大!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学的,都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上。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有资深语文教师对这份模拟试卷做了详细的分析,整理如下:1.整张试卷,几乎全是考查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一大题就是一篇超过2000字的阅读!阅读篇幅大大增加。
连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都是放在阅读题中考!2.修改病句、成语题这样的客观题大量减少,主观题增加了!3.诗歌考查出乎意料!诗歌阅读竟然占了16分。
这是很多老师和考生都没有预料到的。
此前,高考语文试题中很少出现诗歌这种体裁的阅读题。
4.文言文考查难度明显加大!文言文阅读中竟然出现了主观题。
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提高。
特别强化信息筛选概括能力。
5.从整张试卷来看,最大的改变就是: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减少!这个变化,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
6.作文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侧重交际应用(发言稿)和具体情境写作。
建议今后重视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练习,比如发言稿、辩论稿、演讲稿、书信。
新高考语文七大命题趋势“教改必须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写作的教学。
预计未来的中高考,命题人会在更大范围内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题型来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文化经典阅读情况...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升学要吃大亏!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高中语文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2017年说的这番话,现在看来,没人敢说“雷声大雨点小”了。
照这个趋势,只有“雷声大,雨点更大”!这份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导命题的语文模拟试卷,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温儒敏先生之前谈到的新高考语文七大命题趋势。
1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区别是什么
主观题:开放性的题⽬,会提供⼏项回答要点,只要提出⾃⼰的观点,且在在题⽬包含的范围内均可得分,重在集思⼴益。
客观题:答案的形式唯⼀,通常为经验结论。
扩展资料
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区别
⼀、本质上的区别
主观题要答题者根据⾃⼰积累的经验、观点、看法,对某⼀问题进⾏“⾃以为是”的阐述,并不设唯⼀的答案,考察的是答题者的知识积累和对⽣活的认知程度。
客观题就是反映社会⽣活本来⾯⽬,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往往考察⼈的知识⾯。
⼆、题⽬类型区别
1、主观题的题型有简答题、论述题、应⽤题、作⽂题等。
主观题也称⾃由应答型试题。
2、客观题题型有判断题、选择题等。
三、答题优势不同
1、主观题对于考查考⽣的语⾔表达能⼒、思维创新能⼒等⽅⾯有独到的功能,但评分容易受到评卷⼈的主观因素影响。
2、客观题也称固定应答型试题,以客观题为主体的试卷有⾜够的覆盖⾯,阅卷、评分完全避免阅卷⼈的主观因素的⼲扰,还可以通过机器阅卷,提⾼阅卷效率。
周刊18教育观点|写作指导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角度,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纵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的诗歌鉴赏命题,难度趋中,题型趋稳,但依然是得分率偏低的重难点试题之一。
下面,我以2020年全国卷一诗歌鉴赏题为例,从四个角度管窥此题的方方面面,试图为今后的备考提供一点借鉴。
一、试题立意该题题型沿袭了近年诗歌鉴赏题的样式,即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情感主题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诗歌进行理解与鉴赏,这样的要求,需要考生具备多种语文能力。
具体地说,涉及到这样几种能力:阅读理解、形象思维、语言二、解题思路首先我们来看客观题:全国卷1从2018年开始一改以往5选2的模式,变为4选近3年来全国卷1诗歌鉴赏客观题的选项设置各具有针对性。
2020年全国卷1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首联含义)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颈联情感)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尾联技巧)本诗属酬和诗,诗词酬和,历代为文人墨客雅事也,宋人洪迈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从标题的“奉和”可见是作诗词和别人相唱和;“见寄”是寄给我,“见”字这一用法在人教版课文《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和《陈情表》中“慈父见背”已经学习了;“次韵”是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什么是客观题什么是主观题
主观题是让考生自己答题,以表达对试题的理解与详细解读。
试题的题型有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作文题等。
主观题也称自由应答型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
此类试题对于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功能,但评分容易受到评卷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客观题是让考生从事先拟定的答案中辨认出正确答案且只有唯一答案。
题型有判断题、选择题等。
客观题也称固定应答型试题,以客观题为主体的试卷有足够的覆盖面,阅卷、评分完全避免阅卷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还可以通过机器阅卷,提高阅卷效率。
区别:
主观题由于是“发挥性题目”,往往带有主观性,多数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即它们可以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文科的问答辨析题,没有标准答案,能说的有理有据就行。
与主观题相对的客观题则是答案唯一,求解过程符合客观规律,如算数题1+1=2。
怎么做高考语文题客观题高考语文客观题答题技巧【客观题】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 【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生僻字一般不会错。
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 【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
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5. 【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
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符号题】答题技巧: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引号、破折号、括号、分号、问号)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
7.【排序题(语言连贯题)的考查】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
江苏职教高考语文知识点江苏职教高考是每年的一项重大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取得良好的成绩至关重要。
其中语文科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围绕江苏职教高考语文知识点展开论述,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江苏职教高考语文考试的命题特点。
江苏职教高考语文考试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主观题主要包括作文和阅读理解,客观题则包括选择题等。
主观题通常要求考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作答,而客观题则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因此,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兼顾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语文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江苏职教高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包括诗歌鉴赏、修辞手法、名句名篇、语态和时态、词语辨析等。
诗歌鉴赏是考查考生对经典诗歌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对古代文化和诗意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修辞手法则是指对词语、句子的修辞运用,考生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名句名篇则是对经典著作的重点内容进行考查,考生需要掌握并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语态和时态是考查考生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时态的运用能力,需要考生能够准确地使用各种语态和时态。
词语辨析则是考查考生对词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能够正确运用词语,避免语病和歧义。
再次,我们来思考一下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首先,考生需要认真复习课本知识,对于基础概念和理论要保持清晰的认识。
其次,考生可以通过做题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历年真题进行练习,这样既能熟悉考试形式,又能够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此外,考生还可以参加一些辅导班或者线上课程,通过专业老师的指导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最后,考生需要多读书,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江苏职教高考语文知识点的备考要点。
首先,考生需要了解江苏职教高考语文考试的命题特点。
其次,考生需要掌握并理解各种语文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二)有用类文本阅读(12分)4.客观题(选择题)(3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5.主观题(4分)6.主观题(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9.主观题(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11、12、1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415题: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15.主观题。
(侧重于思想内容)(三)名句默写(5分)16.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四、写作(60分)啥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有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时评、书评、政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为主;有用类文本:新闻、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高考语文试卷题型及分值分析2全国卷1语文卷试题,严格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表达课程标准的精神,着重考查核心素养,考点掩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技能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适中。
相较往年,题型改变较大,更侧重于规律思维技能考查,更着力于引导同学关注时代进展、社会改变,更希求引领同学拓宽视野,培育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的《中国参加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把脉时代的症结。
文本在800字左右,比考试说明题型例如字数略少,阅读量有所减削。
全文采纳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和最末一段信息量不大,理解起来难度也不大,中间两段是阅读理解做题的关键。
原文虽然涉及了一些考生较为生疏的术语,但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楚,总体上通俗易懂,不难把握,适合高中生阅读和理解。
从考点掩盖看,依旧着重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的观点立场的技能。
谈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
作者:徐晓彬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4期
谈到当今高考语文试题变化的趋势,一般人都会有一个印象:主观题增多,而客观题变少了。
那么,何谓主观题?何谓客观题?
按照一般教科书的说法,主观题也称主观性试题,是指应试者在解答问题时,可以自由组织答案,对给分标准评分者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一致,需要借助主观判断确定的试题。
主要包括论述、作文、翻译、简答、填空、改错等。
客观题也称客观性试题,是指把格式固定的答案形式提供给被试,给分标准容易掌握,评分客观的试题。
主要包括选择、是非、匹配题。
显然,这种区分是从阅卷者的角度着眼的。
如果从答题者的角度,每道题都是主观题,即使是ABCD勾勾划划的选择题,又何尝不需要主观判断呢?
综览全国每年十数份高考语文试卷,主观题和客观题此消彼长,分量悬殊,剃头挑子明显热在了主观题那一头。
首先,客观题几乎只剩了选择题,而1984年曾昙花一现的匹配题却未得到继承。
其次,绝大多数为单项选择,江苏卷自2006年便从正卷中取消了唯一的多项选择。
再次,选择题早已从语言运用、诗歌鉴赏中退出,而在现代文阅读中也行将消失了。
最显著的是分值比例,每况愈下。
选择题的分值比例一下子下滑了将近40%,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客观题越少,主观题越多,才越像一份语文试卷呢?换句话说,是不是要读得越多,就代表考得越全?写得越多,勾得越少,才越能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呢?似乎又不尽然。
台湾大学统考的国文卷一向是选择题大行其道,以2009年为例,满分100分,选择题占55分,单选题17道占34分,多选题7道占21分;此外一题简答(诗歌鉴赏),一题作文。
而对台湾卷的好评倒也颇不少。
“试题上起诗经,下迄现代新诗,从古典的文言到现代的白话,如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充分反映出汉语的特质和美,不像大陆那样干瘪乏味,有‘言’无‘文’,如一盘难以下咽的菜。
”“标准化考试并非生下来就与汉语是一对天敌。
”(王丽《语文丢失了什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主观性试题固然有它的优点,能清晰地反映解题过程,易于测量独到见解和创新能力,但题量小,覆盖面较小,内容效度较低。
一旦过量,则会造成考点过度密集,甚至叠床架屋,重复累赘。
比如两篇现代文阅读,虽然体裁有别,但考点多集中在语句理解,信息筛选。
再者,主观题易出难改,客观题难出易改。
主观题增多,从命题者而言,等于是走了条捷径,卸了个包袱,但包袱其实是丝毫未减,转嫁给阅卷者了。
从答题者而言,一旦试卷中去除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轻盈灵动的选择题,每道题都需要不胜其烦地写将下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那感觉真是何其板滞、琐碎而沉重!
反过来说,选择题固然有它的缺陷,不易测量发散性思维、独创精神、文字表达,考生有猜答案的机会,但用它来考查聚合性思维、甄别能力、知识广度,不也挺合适吗?俗话说得好:一块馒头搭一块糕。
《中庸》曰: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份好的试卷也该如此。
更何况好的客观题能让人忍俊不禁、过目不忘,比如前文所提到的1984年的匹配题,就堪称一份试卷中的妙笔。
下面列出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二人和古典文学作品十二篇,请把每一位唐代作家和他的作品分别用线条连起来。
(画错倒扣分)
陶渊明琵琶行
欧阳修六国论
韩愈阿房宫赋
陆游桃花源记
杜牧石钟山记
辛弃疾中山狼传
王勃捕蛇者说
杜甫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濂师说
李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马中锡梦游天姥吟留别
贾谊孔雀东南飞
这道题,是一道匹配题,也可说是一道“差额选举”题。
如果要求把十二人和十二篇作品一一对应,都连起线来,也许正确率还要高些。
可偏偏左右是不对等的,有的只有作者没有作品,如欧阳修、陆游、辛弃疾、宋濂、贾谊;也有的只有篇名没有作者,如《六国论》《石钟山记》《捕蛇者说》《孔雀东南飞》。
再加上“唐代作家”这根竿子一横,“画错倒扣分”这柄宝剑一祭,临时抱佛脚、随便猜猜看的学生兴许就心里发毛了:谁知道究竟有几个唐代作家呢?——而这样的区分度恰恰说明了命题者的成功。
马茂元先生曾这样评价楚辞:“在文学艺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时代中最高成就的作品总是形式和内容完全相适应的。
从内容来看,它不会有一点不在形式中表现的东西;从形式看,它也不会有一点多余的、与内容不相适应的成分。
”
如果我们把语文试卷尤其是高考语文试卷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创作——难道不该这么要求吗?——那么这条评价应该也是适用的。
不论主观题、客观题,都只是这件艺术品的形式。
而借以表达的母语特点及文化内涵、需要考查的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才是它的内容。
一份好的语文试卷,甚至可以是寓教于乐、寓乐于考的,严肃的考查寄托在轻松的文字游戏、雅致的文化熏陶之中。
可是这样“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好试卷目前还只是奢望。
一方面,我们很难在层出不穷的语文试题中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在题型、题量日趋凝固的试卷中,日新月异的时代所要求的日益丰富的语文素养也逐步被格式化、模块化。
于是愈演愈烈的是刻板而重复的“大网捞”式训练。
一句话,我们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
尤其是内容。
启功先生在《〈汉语现象论丛〉前言》里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某些方法上,‘借英鉴汉’,又有何不可!只是‘借英鉴汉’与‘以英套汉’应该有所不同。
假如从汉语的现实出发,首先承认汉语自有规律,然后以英为鉴,鉴其某些适用于汉的精神、方法、乃至局部零件,岂不很好!小孩游戏,有套圈一项。
如用小竹圈套小老鼠,自然没问题,如套大熊猫,就非换大圈不可了,何况汉语研究,又非套圈游戏可比呢!”
作为高考理论基础的能力层级说,正是一只舶自西方的套圈,而博大精深的国文,却如大熊猫,以彼量此,完全合身吗?
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卷,对对子占10分,标点30分,作文60分。
陈寅恪先生在《关于国文题对对、作文之意义的谈话》中论及:“入学考试国文一科,原以测验考生国文之文法及对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
中国文字固有其种种特点,因其特点之不同,文法亦不能应用西文文法之标准。
出对子之目的,简言之即测验考生:(一)词类之分辨(二)四声之了解(三)生字及读书多少(四)思想如何,悉与国文文法有密切之关系,为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之方法无疑。
”正可作为语文命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须适合内容的典范。
只有对中国文字固有的特点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对高中生理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握得更深入更准确,我们的考查形式才可能允执其中,各尽其宜。
高考之所以被称为“一卷定终身”的高利害的考试,不仅在于命题,也在于阅卷。
因此,对命题好丑、题型优劣的评价,不能仅从命题看命题,还要从阅卷看命题。
主观题越多,试题的质量越取决于阅卷的质量。
理想的阅卷,自然是“自作自受”,由命题者包揽,一把尺子量到底。
但放眼今日,每省动辄数十万考生,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近年来,日益增多的主观题,确实成了阅卷中的一大难题。
虽说是电脑阅卷,真正机读的题越来越少,大量的题目需要人脑判别。
不仅是聚讼纷纭的作文,所有的简答题都煞费脑筋。
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考生为了务得不惜贪多,几乎把格子都填满了,将简答变成了小论文。
阅卷总是很辛苦的。
陈寅恪先生曾连续三年为江西教育司阅留德学生考卷,“因看卷时间久,又患神经衰弱、失眠,并肠胃不消化等病”。
而在高考阅卷点晕倒的事例,每年也都有所闻。
时间紧,人手少,强度大,任务重。
只能“踩点得分”,无暇“披沙拣金”,所以每年现代文大阅读的得分率总在50%左右。
是每届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都不高吗?是否也有阅卷时“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原因呢?“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果真如此,是不是与“发现创造思维与独特表达”的命题初衷又事与愿违了呢?
综上所述,关于语文试卷中主观题、客观题的讨论,试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应全面认识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的功能和优势,不能把选择题当成鸡肋,变成点缀,甚而变成“行走在消失中”的过客;应该翻翻家底,看看境外,把选择题变成试卷中流光溢彩的风景,举足轻重的东道。
第二,超越于主客观之争的,应该是追求探索汉语文的特点。
只有加深了“中国文字特点之认识”,也才能量体裁衣,选择好相应的题型。
否则,便成了孟子嘲笑的齐人,虽有一妻一妾,而本人却是个废物,日从祭者乞其余,怨不得妻妾嗟叹。
第三,两种题型,乃至某一具体题目的是非优劣,都应该放在从命题到阅卷的整个评价系统里来衡量,要经得起检验。
鼓浪屿上鳌园有联曰:“有旧谊方展新型,是小岛能成大观”。
窃以为,理想中的语文试卷亦当如此。
“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檴之所同”,让我们一起努力!
徐晓彬,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南京。
本文编校: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