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285.00 KB
- 文档页数:4
八上·物理·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的形式来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v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所以计算“山谷的距离和宽度、海水深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2)例题:(1)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传声。
(2)甲同学在一根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头重重敲击一下,贴耳在另一头的乙同学能听见次声音。
为什么?(3)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4)宇航员们在飞船舱外工作时,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是因为(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5)小明向山崖大声呼喊,2s后又听到了一次声音,这是_______。
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人离山崖的距离。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振动、水;3(v固>v液>v气>v真空);A;B;回声;340m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3、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1)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振动的快慢、频率(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频率范围:手写注意: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1—3章 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 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20Hz —20000 Hz ; 超声波:高于2000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次声波:低于2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3、噪声的来源: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dB )。
声音强弱的等级:(1)小于90分贝,保护人的听力; (2)小于70分贝,保证工作和学习; (3)小于50分贝,保证休息和睡眠。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4、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回声定位: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纳。
利用声纳系统,能够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在捕鱼时,能够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能够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2)传递能量声波能够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能够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太阳、电灯等物体能够发光,这些物体就是光源。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
3、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为:c=3*108m/s,它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的3/4。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的2/3。
4、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5、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6、光的色散(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声现象(讲义)一、知识点睛1.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1)转换法:把的现象转换成的现象。
应用:。
(2)实验推理法:有的实验受条件限制难以实现,可在大量可靠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得出规律。
应用:。
(3)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受影响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因素,而控制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
应用:。
2.声音的特性和波形图频率越高,越高;波形图横向越。
振幅:物体振动时离开_ 的最大距离;决定的大小。
振幅越大,越大;波形图纵向越。
波形:波的形状反映的是声音的。
3.影响乐器音调的因素:鼓:、;编钟、铜锣:、;弦乐器:、、;管乐器:。
二、精讲精练【板块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有声音的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振动停止,声音要慢慢消失 D.拍桌子时,桌子不振动也可以发声2.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这说明了。
3.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该实验使用了法,乒乓球的作用是。
4.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运用的物理方法是。
5.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
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
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2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哗哗”响时,观察树叶在振动;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让橡皮筋振动发声;把手放在音箱的纸盒上,感受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方法技巧: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①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如本节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这是,可运用转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的跳动、泡沫小球的摆动、乒乓球的跳动、水花飞溅等可见的现象来来体现发声体在振动。
在有的例子中把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方法,使它放大便于观察,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
例如音叉的振动很小,放在水中使水花飞溅,振动就被放大便于观察。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
本节中,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从而确定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③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如通过归纳大量的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在振动,但是几秒种后,仍会听到回声,就是原来发出的声音继续存在并传播的结果。
第 2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流传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真空不可以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流传,声波抵达人耳,惹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 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状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为0m/s。
4. 回声是因为声音在流传过程中碰到阻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假如回声抵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阻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起码为17m。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 1 S总1 vt总。
2 2二、声音的特征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次相关系,频次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次,物体振动越快频次越高。
频次单位次/ 秒,又记作Hz。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相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本来地点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自己决定。
人们依据音色能够鉴别乐器或区分人。
不一样发声体的资料、构造不一样,其发作声音的音色也不一样,可依据音色来可判断瓷器的利害、西瓜利害、诊断病情等。
三、声的利用能够利用声来流传信息和传达能量。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辩路、捕食;雷达利用回声定位搜寻敌机;医学上利用回声定位制成了 B超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凌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歇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扰乱作用的声音。
2. 人们用分贝( dB)来区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出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出70dB;为保证歇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出50dB 。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靠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传播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④公式为v=s/t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 以上时。
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②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
声现象知识点1.1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当即消失。
(因为原先发出的声音仍能够继续传播);3、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二、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必然在振动,在振动不必然能听见声音;(低于20 Hz或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样情形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样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一、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刻距离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二、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定是不是除以2)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五、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样不同,因此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点也就不同,可由此判定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1.2、声音的特性一、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作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必然不同;(分辨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阻碍,彼此独立;二、超声波和次声波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1、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暴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三、乐音和乐器一、冲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冲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新版新人教版《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
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 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新版新人教版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2.声音强弱的等级单位:分贝(dB)
3.噪音常识:0分贝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分贝是较为
理想的安静环境;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精神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流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我们正常休息和睡眠的时间不能超过50分贝.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
声.15度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5.声音的特性:物体振动的频率高,发出的音调高.物体振动的振幅大,
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6.声的利用:声作为一种波,即可传递信息,又可传递能量.人们把高于
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强烈.
7.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控制噪
声可以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三个方面着手.。
2012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
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HZ~ HZ。
人们把高于HZ的声叫做波;把低于HZ的声叫做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
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声;地震、海啸、
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窄)。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生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辨别的。
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起,产生的音调高低
为;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高低为。
p37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还可以传递。
2、利用声来传递的例子很多: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群;
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
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
超生洗碗、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的例子。
第4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
(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的声音为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人们以为单位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分贝。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的产生声音---空气等传播声音---鼓膜的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2)阻断噪声的(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即(1)在声源处减弱如安装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3)在人耳处减弱如用手指堵住耳朵。
(你的建议?)
5、右图是的标志。
第二章声的世界(共4节内容)参考答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震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空气作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同、不同)。
声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钢管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水、空气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回声。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17 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vt/2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响度、音色
①音调,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响度,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③音色,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
用音色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HZ)。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HZ~ 20000 HZ。
人们把高于20000 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 HZ 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
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广、窄)。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音调,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生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音色辨别的。
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起,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丁甲
乙丙;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丙乙甲丁。
p37
第3节声的利用
3、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4、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例子很多: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
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
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
超生洗碗、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例子。
第4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为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0 Db 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50 分贝。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产生2)阻断噪声的传播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2)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植树造林、修隔声墙。
(3)在人耳处减弱如用手指堵住耳朵。
(你的建议?)5、右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