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分析框架的社会学建构
- 格式:pdf
- 大小:241.36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组织社会学是研究组织结构、组织行为和组织变迁的学科。
这个学科对于解析组织内部的事务、有效地管理组织以及促进组织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组织建构视角、组织环境视角和组织变迁视角三方面探讨组织社会学。
一、组织建构视角组织建构视角是指组织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它研究组织内部的各种机构、角色和关系,并强调组织结构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组织建构视角的研究范畴包括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和组织设计等。
在组织理论方面,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的规则、制度与习惯等方面。
组织理论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如机械型组织、有机型组织、人类关系运动和系统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各种分析框架,用于解析组织内部的运作机制。
在组织行为方面,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组织内部各种角色和关系的互动行为。
组织行为研究包括领导、沟通、决策和协作等多个方面。
对于组织的有效管理和组织成员的发展,组织行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组织设计方面,研究人员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结构的构建与演变。
组织设计是从模块化、流程化和可视化等角度出发,针对组织内部功能进行构建和反思。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的设计成为组织变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组织环境视角是指组织所处的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研究组织环境有助于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帮助组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做出有效的决策。
组织环境视角包括组织资源理论、环境依赖理论和组织社会学视角等。
组织资源理论假定组织会与相关的资源进行交互作用。
这些资源可以是资金、知识、人力、技术或市场等。
组织通过获取和管理这些资源,可以增强自身的决策能力和竞争优势。
环境依赖理论研究组织所处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是否可以预测,来评估组织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时,组织会面临更高的竞争和更高的风险。
因此,组织需要尽可能适应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适应可以在组织战略、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得到体现。
社会学入门知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学入门知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视角。
社会结构是指由各种社会组织、制度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整体,而社会关系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概念、类型和重要性。
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它描述了社会的组织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社会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组织,例如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
这些组织通过规范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并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社会角色和身份。
2. 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中的制度是指社会组织和行动的规范化和常规化形式。
例如,教育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它们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塑造了社会的形态和特征。
3. 社会角色: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是指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制度中扮演的身份。
例如,家庭中的父母角色、学校中的学生角色等。
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个体与社会结构产生联系。
社会结构不仅包括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安排,还包括各种社会层级、阶级和群体的存在。
不同的社会结构形成不同的社会秩序、权力分配和资源分配模式,对个人的生活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它包含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各种互动和联系。
社会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1. 社会互动: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通过社会互动,人们建立了朋友、家庭、伴侣等关系,同时也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
2. 社会网络:社会关系形成了人们的社会网络,这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联系组成的系统。
社会网络不仅包括亲属、朋友和同事等密切的人际关系,还包括了社交媒体、社团组织等虚拟和现实中的关系网。
3. 社会支持:社会关系为个体提供了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资源支持等。
社会支持能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对抗生活挑战的能力。
54 2023.4摘要: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如何建构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当前国内社会学界面临的紧迫议题。
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渊源的实践社会科学,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自然离不开对该学科自身发展脉络的关注。
因此,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共同体采取内在反思性认知立场,从学科知识生产的特质理念、学科延续过程中的发展性危机以及学科知识生产的潜在规则三个层面获取启发性经验,在差异分歧性共识的基础之上,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生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特质理念;发展性危机;螺旋式轨迹;自主知识体系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3)04-0054-09差异分歧性共识: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启发性经验——基于学科发展史的内在视角文/姜利标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知识和情境中的新传统:关联视角下的社会学本土化知识生产”(22FSHB001)作者简介:姜利标,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市,710049。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如何建构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当前国内社会学界面临的紧迫议题。
实际上,社会学之所以能被视为一门科学且传承和延续下来,某种程度上与“该学科所客观存在的自反性传统拥有关系”,[1]即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始终没有脱离对其思想渊源的积极关注。
因此,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根植于学科传统里的本质发展特性,进而在回应具体社会现实的挑战过程中“彰显自身知识体系的全球影响力”。
[2]本研究将从社会学知识生产的特质理念、社会学学科延续的发展性危机以及社会学知识生产的潜在规则三个层面,围绕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现象展开论述,试图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独特性理解视角以及启发性参照经验。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又称为社会建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说法不一)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他强调文化和观念对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反结构主义的兴起是有关的。
正当结构主义在法国成为学术主流思潮,并受世界关注之时,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进而产生了分化,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比较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同质同构);而后结构主义则转向异质事物,认为此乃世界均衡的基础。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如果这种差异消失就会导致事物结构变异与更替。
**结构主义表现出对客体的依赖和对理性的信仰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性;而后结构主义则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
**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后结构主义则对事物整体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整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只有消解整体性,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结构主义无限发展了索绪尔的共时性和特别强调了结构的客观性,而没有对历时性和实践主体的主观性给予应有的关注。
这样,在结构主义内部的一些人对结构主义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加以全新的改造或者说进行了完全相反的解释,形成了后结构主义。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昭示出人渴望着重建精神价值的新维度,在充分获取个体丰富差异性的同时,重新整合起人的完整形象。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进行系统的评介。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Ostrom's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简称IAD框架)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的一种制度分析框架。
该框架自提出以来,在公共治理、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理解制度变迁、分析政策效果以及指导实践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IAD框架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包括其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和分析层次。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IAD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过程和实际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IAD框架的优缺点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本文将探讨IAD框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概述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AD)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公共池塘资源(Common-Pool Resources, CPR)的管理问题。
这一框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将制度分析、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多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以揭示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行动场景(Action Arena)、行动者(Actors)和结果(Outcomes)。
行动场景是指公共池塘资源及其相关的使用规则、社群结构和制度环境。
行动者则包括个体、团体和组织,他们在特定的行动场景中通过策略性互动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n Social Sciences: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社会科学中的制度分析社会科学中的制度分析::问题问题、、理论理论、、方法方法))2013-2014学年学年,,第一学期一学期,,周五下周五下午午 1.30-4.00授课老师授课老师::唐世平唐世平、、李辉李辉、、熊易寒制度分析已经成为社会科学中最为核心的课题之一。
本课程将向学生介绍社会科学的各主要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人类学)对制度的理解和分析的演进、前沿进展和分析方法。
修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该可以从事初步的定性制度分析。
定量方法需要学生单独修学定量方法课程(本课程的老师强烈推荐)。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政治学理论(POLI6003)或者是本科是修过政治学课程。
最好修过定量方法初阶。
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英文的阅读能力。
课程的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读完150页左右的材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每一次课,老师都会事先给出几个问题。
每一节课开始,老师会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之后是学生回答问题(每一位学生15-20分钟)。
然后是讨论。
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硕士生:出勤10%,课堂presentation20%,两篇短评(2500-3000字)20%,期末考试50%。
博士生:出勤10%,课堂presentation20%,两篇短评(2500-3000字)20%,期末论文50%特别提示特别提示::期末论文期末论文不能是不能是不能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必须是必须是真真正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
必读书目1. Jared Diamond, Guns, Germs, and Steel (New York, Norton, 1997)(《枪炮、病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Norbert Elias, [1939] 1993. The Civilizing Process . Oxford: Blackwell. (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1927)是“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戈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其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戈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框架理论的简介框架理论的来源有两方面的取向,一方面是心理学,一方面是社会学。
心理学方面的学者主要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框架,他们认为框架是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称基模,schema),“为人们据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心智代表,若经启用可影响其后续诠释或判断”(黄惠萍,20xx)。
另有一种心理学研究取向认为,框架是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中安排信息,以至于一个议题的某些东西在个人的认知资源中占有更大的部分。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这一部分东西在影响个人的判断和推断上变得很重要[1] 。
实际上,这两种研究中的“框架”一词的含义已经有了一些差别,前者指的是已经形成的框架(frame),后者指的框架形成的过程(framing)。
虽然frame和framing两个英文单词对应的中文都是“框架”,但显然是两层意思,而这两层意思在框架理论的相关叙述中也时常交替出现。
加姆桑(Gammson)在戈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