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能力的内涵及其支持要素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语言概括能力
语言概括能力是指一个学生对身边事物或文章内容所有的归纳、简要复述和总结能力,从小学到高中,对这一能力的考核贯穿始终。
可以说,凡是有语文阅读的地方,便有概括能力的考核。
语言概括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是否用简洁的语言,简明的概括文章中所描述的人或事物的特
征。
具体表现为:在叙事或写人文章中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
质;在说明文中要求概括出说明对象的性质、用途、功能、作
用等;在写景作文中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在抒情文章中概括出
人物的思想感情。
2、是否能根据提名要求,简洁完整地对文章或局部内容进行概括
性复述。
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故事情
节;概括出某段落大意;通过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概括出事
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等。
3、是否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的行为情感。
知识点易错类型提示
1、简洁、明确、完整,是概括文章内容、故事情节、段落大意时
的共同要求,凡是概括题丢分,都是在以上三方面出了问题。
2、除了下面序号1中的问题外,遇到概括题时,通过“起因、经
过、结果”或“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基础思路依次概
括,将有助于我们理清故事内容,并且做到语言简洁。
3、“明确”不等于具体,不要在概括中出现人物具体的语言、动
作和故事细节。
提升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识字和阅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达和应用所学知识。
本文将从重要性、影响因素、提升方法等方面阐述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一、重要性概括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
概括是将信息或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概念或理论的思维能力。
通过概括,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同时,概括能力也影响着小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二、影响因素影响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习惯等。
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如果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那么概括起来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思维能力是影响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小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那么在概括时就会受到限制。
此外,阅读习惯也会影响小学生的概括能力,如果他们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那么在概括时就会缺乏整体性和概括性。
三、提升方法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引导小学生关注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而不是只关注个别细节。
可以通过让他们复述故事情节或回答问题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增加知识储备:通过多读书、多积累,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这样,他们在概括时就会有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3.锻炼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游戏或活动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题、小组讨论等。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写作:写作是锻炼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指导小学生写作,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提炼主题、组织思路和表达思想。
可以先让他们模仿一些优秀的范文,再逐渐引导他们自己创作。
5.定期评估和反馈:定期对小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一、什么是概括能力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
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概括性。
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
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
在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概括能力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要素:即理解力、表达力、思维力。
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意义(一)有利于学生深入阅读要想准确地概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通读文章。
这样,认识和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就成了最起码的要求。
如果字、词、句都读不通,读不懂,那么就谈不上去理解了。
而如果学生对旧有的知识水平概括能力低,就不能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去阅读文章,难以产生对新知识的迁移,无法有条有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二)有利于学生准确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对文章的分析具体分为几个问题、几个内容,然后请学生来回答概括。
这时,有的学生虽然已经读过多遍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比较熟悉了解了,但是如果让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就会觉得很困难,说得疙疙瘩瘩,不着要点,甚至是颠三倒四,不知所云。
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的机会也就少了。
概括课文内容不是简单、机械地摘录课文的语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要求之下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观点态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表现出来,它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以文章的结构层次为脉络,确立自己语言组织的逻辑顺序,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确定自己具体使用的字词句,然后才可能简洁、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
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内容进行取舍,对结构进行解析,对语言进行整合,凡此种种训练,必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等到全面的提升。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
公务员申论概括能力知识点精讲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概括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能力。
具备良好的概括能力,能够帮助考生迅速准确地把握给定材料的核心内容,提取关键信息,从而为后续的分析、论述和提出解决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公务员申论概括能力的相关知识点。
一、什么是申论概括能力申论概括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从纷繁复杂的给定材料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进行整合、提炼,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它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材料的主旨,区分主次信息,去除冗余和无关的内容,抓住重点和关键,形成一个清晰、准确、有条理的概括。
例如,给定一段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材料,其中包括了交通设施不足、管理不善、市民出行习惯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考生需要从中概括出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如“城市交通拥堵主要源于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手段不科学以及市民不合理的出行方式”。
二、申论概括能力的重要性1、有助于快速理解材料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往往篇幅较长、内容繁杂。
如果没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考生很容易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迷失方向,无法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要点。
而具备良好的概括能力,能够帮助考生迅速理清材料的逻辑结构,抓住关键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2、为后续答题提供基础申论的题目通常要求考生基于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论述和提出解决方案。
只有在对材料进行准确概括的基础上,考生才能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回答。
例如,在写对策题时,只有清楚地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3、体现考生的综合素养概括能力不仅反映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体现其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在公务员的实际工作中,也经常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因此,申论考试中对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未来工作能力的一种预演和检验。
三、申论概括能力的考查形式1、概括主要内容这是最常见的考查形式之一,要求考生对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数学学习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析一、概括能力的内涵概括能力是指利用概括性思维,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问题的能力。
概括是一种能力,不但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概括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信息的能力。
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资料,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分析和解决提供基础。
2、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数据中蕴含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为后续的归纳总结奠定基础。
3、总结概括的能力。
能够通过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问题。
4、运用概括的能力。
能够将概括出来的规律、本质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概括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不断总结和归纳,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培养概括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和途径1、注重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学生的概括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启发式教学正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从而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学习笔记的整理、归类、总结、回顾等,这些常规的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打破局限思维的能力。
3、强化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学科中许多概念、定理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概念和定理出发,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4、注重情境交融。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可以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形成情境交融的学习方式,通过认知科学的思维手段,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5、注重多元化的教学。
如何提升现代文阅读的概括能力如何提升现代文阅读的概括能力山东淄博市教研室王玉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概括能力的要求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概括归纳,就是用简约、通晓的语言把繁杂的、众多的人、事、景、物的个性与特点加以总结与规整。
概括的本质是思维的聚合和抽象,它与发散和阐发是一组互逆关系。
如何提升现代文阅读的概括、归纳与整合能力呢?一、概括能力的范畴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的范畴主要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等。
一般包括:层意段意概括,中心主旨概括,事物特点概括,原因条件概括,艺术特色概括等。
要能够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首先要明确概括的思维过程。
通常情况下,一是读原文,知大意,二是审题干,明要求,三是作对应,析要点,四是组织语言加以概括。
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整合、提炼与归纳。
即习惯上所说的概括的方法或技巧。
高考阅读题的概括题型大致有三类:一是对文本的概括,进行判断选择;二是对并不完整的内容加以局部补充;三是依据原文和有关限制要求,组织语言概括简答。
根据概括题的不同要求和难度,常用的概括方法有如下四种:一是摘取法。
就是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二是合取法。
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依据概括要求,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三是舍取法。
要求概括回答主要点或其要点,主次分清,依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回答。
四是意取法。
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它的答案要通过阅读文章,让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
二、概括能力的基本要素:提取与勾连提取,就是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相关的信息,进行跳跃式提取信息。
勾连,就是根据提取的信息进行适度的组织与连接,使之信息完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两点:抓重要的关联提示词语;抓重要的体现文本内容的词语。
柯灵的散文《乡土情结》中有一段文字:“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关键考点——概括能力【考点阐述】概括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在“精读的评价”中指出:“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这里说的“要点概括”,就是概括能力,新课标把它列为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关键考点。
因而,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对概括能力的考查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概括能力包括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对文章要点的概括、对词句意思的概括、对段落大意的概括、对人物特点的概括、对事物特征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对作者观点的概括等等,就是在认真阅读选文的基础上,按照试题要求,对相关内容做出归纳、总结。
【典例剖析】关键词: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例1.本文说明的主要的内容是什么?这是05年山东课标卷中《神秘的海啸》一文后的第一个试题,主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说明文的段落相对独立,即一段说明一层意思,只要抓住每段的关键词句,搞清每段说明的内容,就能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选文共6段,第1段由印尼海啸说起,引出第2段的提问,第3段说明海啸的成因,第4段说明海啸的两种表现形式,第5段说明海啸的危害,第6段说明海啸来临前的预示。
把这六段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了:海啸的成因、形式及危害等。
关键词:对文章要点的概括例2.本文依次从那几个方面说明了光污染的危害?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
这是05年夏门课标卷《光污染》一文后的试题,要求概括文章要点,这其实和上面的概括主要内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主要内容要综合在一起说,要点要分别列举。
这篇文章6段,其中前5段都是分别说明光污染的危害,最后一段说要尽量减少光污染。
这样,把前五段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依次说明的五个方面的危害了。
关键词:对词句意思的概括例3.第④自然段“人吃了这些作物或用禽畜加工成的食品”一句中的“这些作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这是05年四川课标卷《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一文后的试题,是要求对文中词语内容的概括。
概括能力的内涵及其支持要素作者:宋煜阳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11期概括是思维的基础。
学习和研究能否获得正确的抽象结论,取决于概括的过程和概括的水平。
概括是一个从具体向抽象、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概括是有层次的、逐步深入的。
随着概括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概念的发展过程,及时向学生提出高一级的概括任务,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本期刊发相关文章,旨在引发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坚持能力为重。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概括、学会推理。
为此,对于“概括”一词,我们除了要从思维手段加以解读外,还要从能力维度进行分析。
本文试着从概括能力的内涵、培养概括能力的支持要素来谈谈笔者的认识与思考。
一、概括能力的内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与手段,概括是指把抽象出来的若干事物的共同属性归结出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
概括要以抽象为基础,它是抽象的发展。
抽象与概括联系紧密、相互依存,所以很多时候两者是相提并论的,如“概括”表述中一般会连带“抽象”一词,通称为“抽象概括”。
从思维过程与方法来看,抽象与概括都是从研究对象或问题中抽取、归结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其他属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关系、性质、法则、符号等都是抽象概括的思维产物。
作为一种能力,概括是指发现关系的能力,即发现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关系的能力。
不同的人在学习数学中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
有研究表明,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差异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水平之间的主要差异之一。
实现对数学材料的有效概括,其中重要的标志是能够从不同的现象中发现共性、从不同性质的现象中建立联系,善于从具体的各种对象、关系或结构中抽象出相似的、一般的和本质的东西。
由于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可以分解为知识的摄取、理解、巩固和应用等环节。
数学学习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探析一、概括能力的定义概括能力,也称为总结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是指通过对各种具体事物的分析、比较、筛选、归纳等方法,找到具有普遍性、共性、规律性的事物特征,进而以此为基础,推断出新规律、新结论、新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的知识点非常多,为此需要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二、培养概括能力的方法1.积累知识点2.分类比较分类比较是概括能力的重要体现。
学生需要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找到归纳出相同的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是普遍规律或个别规律,同时可以通过实际应用得到验证。
分类比较可分为两种,相似的比较法和不同的比较法。
3.归纳总结在分析和比较之后,就到了总结和归纳的环节。
在归纳中,学生可以对一些相似的事物进行归纳总结。
这时,学生需要观察问题的本质,抛开细节,把握问题的大纲,然后从中得出结论,总结出数学方程或定理,提高学习效率和基础素质。
4.练习题的答案练习题的答案不仅仅是得到正确答案,更要意识到答案本身的意义和规律。
练习题的答案往往蕴含着规律,学生只有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和归纳,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
5.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得到的。
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学习和思考,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理解规律性和共性的本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三、总结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十分重要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积累知识点,逐渐掌握分类比较和归纳总结方法,对练习题的答案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同时要完善自我学习能力。
这些方法虽然不是一蹴而就,但长期坚持,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的内涵及其支持要素
作者:宋煜阳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11期
概括是思维的基础。
学习和研究能否获得正确的抽象结论,取决于概括的过程和概括的水平。
概括是一个从具体向抽象、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概括是有层次的、逐步深入的。
随着概括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概念的发展过程,及时向学生提出高一级的概括任务,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本期刊发相关文章,旨在引发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坚持能力为重。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概括、学会推理。
为此,对于“概括”一词,我们除了要从思维手段加以解读外,还要从能力维度进行分析。
本文试着从概括能力的内涵、培养概括能力的支持要素来谈谈笔者的认识与思考。
一、概括能力的内涵
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与手段,概括是指把抽象出来的若干事物的共同属性归结出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
概括要以抽象为基础,它是抽象的发展。
抽象与概括联系紧密、相互依存,所以很多时候两者是相提并论的,如“概括”表述中一般会连带“抽象”一词,通称为“抽象概括”。
从思维过程与方法来看,抽象与概括都是从研究对象或问题中抽取、归结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其他属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关系、性质、法则、符号等都是抽象概括的思维产物。
作为一种能力,概括是指发现关系的能力,即发现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关系的能力。
不同的人在学习数学中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
有研究表明,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差异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水平之间的主要差异之一。
实现对数学材料的有效概括,其中重要的标志是能够从不同的现象中发现共性、从不同性质的现象中建立联系,善于从具体的各种对象、关系或结构中抽象出相似的、一般的和本质的东西。
由于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可以分解为知识的摄取、理解、巩固和应用等环节。
前三个环节相应的核心心理因素分别是感知、思维、记忆,其间都伴随着概括行为的发生,而且在不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知识的摄取即信息获取阶段,概括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数学材料的形式化知觉能力。
它是指能否迅速从具体问题中迅速抽象,实现数学化、符号化。
当学生面对不熟知的具体问题,能否快速解读题意、洞察问题本质并与相关知识实现对接就反映出对形式化的知觉水平。
比如,在“最大公因数”概念学习时,人教版教材是借助铺地砖的生活问题加以引入的,主题图通过图文结合方式提供有关信息:“我们家储藏室,长18
分米,宽12分米”“如果要用边长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储藏室的底面铺满(使用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反映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上述题意,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快速地将铺地砖生活情境抽象为数学情境,这样导致在信息获取阶段的知觉水平差异影响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学习。
另一方面,是对题目形式结构把握能力。
它是指面对较为复杂、综合的问题情节能否找出其基本结构形态和产生类化的联想。
如学生面对“体育室有60个球,其中篮球占■,其余的是足球。
足球比篮球少几个?”的三步问题,要能转化为两步问题:“体育室有60个球,其中篮球36个,其余的是足球。
足球比篮球少几个?”和一步问题:“体育室有篮球36个,足球24个。
足球比篮球少几个?”对题目形式结构把握能力除了将较为复杂的问题概化为基本问题外,还要善于在相关问题题组中对题目形式结构从类化角度作出联想。
比如,当学生面对一组题:“学校为体育室新添了一些球,篮球单价100元,足球单价80元,两种球各买了5个。
一共要花多少钱?”“两个工程队合挖一条水渠,甲队每天挖100米,乙队每天挖80米,两队合挖了5天完工。
这条水渠多少米?”“客车、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就要能够发现这三题都是属于“(a+b)×c=f”两积之和的结构,产生“相遇问题”类化思考。
在知识的理解即数学信息的加工与运用阶段,概括能力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简缩差异。
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摆脱一些具体的数量,用简缩的结构解决问题。
如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服装厂接到生产360套西服的任务,前8天完成了总数的40%。
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就会呈现“■=■”“■=■”两种比例解法,显然后者跳过了“360套西服”具体的总量,以更为简缩的思维抽象出对应数量关系。
在知识的巩固即数学信息保持阶段,概括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关系和数学形式的记忆,初步形成知识系统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在数的整除单元中,有许多相近概念,只有当学生能梳理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概念图,此时的概念记忆才是具有逻辑联系的、才是具有概括化的。
二、概括能力的支持要素
1.充分感知。
对数学材料的概括都是从对材料的感知开始的。
对材料的感知充分程度,直接影响着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
而对材料的感知充分程度,主要有赖于直观感知的过程性和感知材料的丰富性两个方面。
直观感知的过程性,主要是指通过适当的感知手段方法,实施适度的感知强度与感知时长来提高感知质量。
学生对事物或概念的感知,一般都是伴随已有的个性化经验进行的。
这种经验对事物的感知有时是正向影响,有时也是负面影响,因此在开展感知活动时,要引领学生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全面的感知,防止以偏概全;要借助感知器官,通过必要的操作手段和操作频次要求等来保障感知的效度,防止走过场。
比如在学习“面积”概念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的“面”。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也会安排直观感知活动,但往往很随意地组织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桌面、书本
封面就立马进入“面”的大小比较环节教学,造成感知活动不全面、不充足。
很显然,课桌面、书本封面是概念的感知对象,用手触摸和用眼观察是概念的主要感知手段。
然而,在感知过程中,缺乏操作感知的方法与要求。
这个摸桌面的感知要求与方法可以为“舒展整个手掌,轻轻放在感知的面上,从上往下或从左往右有序地缓缓摸遍整个面,边摸边想它的大小;每个面完整地一次性摸完,每次摸完后稍微停顿想一想后再摸,共摸上三遍。
”只有做出了“把面一次性摸遍”“每次摸完后想一想”“摸三遍”等操作方法引领、操作强度刺激,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才能有所感觉,才能有效地将感觉到的信息汇集到大脑,从而对面的大小产生较为完整、准确的印象,由此来实现有效感知。
感知材料的丰富性,主要借助一定数量、各类典型性例证材料来表现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属性,帮助学生概括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或属性。
在例证材料中,有肯定例证(正例)和否定例证(变式或反例的)材料之分,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信息,变式和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提供充分全面的变式和反例,有助于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对概念理解更概括、更深刻。
如在“面积”概念学习中,当学生建立起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表象时,教师要适时补充变式性材料,可以出示橘子,组织学生说说橘子的“面”在哪儿,然后剥下橘子皮平铺后进行观察,通过变换物体的“平面”为“曲面”来丰富物体的“表面”含义。
也有教师提供乒乓球,要求学生说一说、摸一摸它的“面”,并把乒乓球压瘪让学生指认物体的表面变化情况。
这样的变式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概括与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感知的充分并不完全在于材料的数量,而在于材料是否典型全面,是否能促进学生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
只有合适、典型的具体事例,才能够全面反映事物的各方面属性,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
2.比较举例。
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是构成一切复杂思维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互相渗透,在训练和培养中应协同使用、相辅相成。
比较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
只有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的异同点及其关系后才能进行本质属性的概括。
另外,学生在概括某一事物本质属性之前,往往对概括结果或部分结论有所了解却未必理解,我们通常需要采用举例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实现概括内化。
在获取一个数学概念,尤其是以概念形成方式来学习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整体分析比较、举例内化的概括路径,让学生置身于对概念全部属性的一次性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增进学生对概念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关系的发现,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比如,在认识长方形中,可以采用以下路径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组织学生观察下列各组图形,思考回答问题。
■(1)这些是长方形。
(2)这些不是长方形。
■
(3)哪些是长方形?■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长方形吗?
(5)根据自己写下的定义,仔细检查是否适合上面举出的例子。
(6)反馈交流,归纳长方形特征。
(7)学生自行举例。
上述概念的概括过程,直接提供“这些是长方形”的肯定例证和“这些不是长方形”的否定例证,并提供一组具体例证让学生作出判断,然后组织学生尝试概括长方形特征并提醒学生进行比照,在学生交流中归纳得出正方形特征后再次组织举例。
在这个分析、比较、判别、归纳、举例的系列思维活动中,有效推动了学生从边和角两个核心要素对长方形与其他图形之间关系作出分
化与类化,提升了空间关系的内化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