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6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
一、引言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生物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生态环境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体系1. 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要求、程序等。
2. 部门职责(1)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3.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1)按照潜在危险程度,将转基因生物分为四个安全等级:I、n、m、iv。
(2)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3)转基因生物在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等环节,必须进行安全评价。
4. 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1)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2)转基因食品、饲料等应标注转基因成分、来源等信息。
(3)违反标识管理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 转基因生物进口管理制度(1)对进口转基因生物,实施安全评价、风险评估和审批制度。
(2)进口转基因生物必须符合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标准。
6. 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制度(1)对转基因生物加工企业,实施生产许可制度。
(2)加工企业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
三、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与监管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认知。
2. 强化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3. 完善技术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管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活动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评价工作。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对于进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于研究和试验的、用于生产的以及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种用途实行管理。
第二章用于研究和试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第五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安全等级Ⅰ、Ⅱ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
引进单位应当凭此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安全等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和所有安全等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中间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研究或试验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五)《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
引进单位应当凭此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五)《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决定正文:----------------------------------------------------------------------------------------------------------------------------------------------------农业农村部令2022年第2号《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决定》已经2021年12月31日第18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21日起施行。
部长唐仁健2022年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规章的决定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决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4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一、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1月5日农业部令第8号公布,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2016年7月25日农业部令2016年第7号、2017年11月30日农业部令2017年第8号修订)作出修改(一)第十八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鼓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的单位建立或共享专用的试验基地。
”(二)对附录Ⅰ作如下修改1.将“二、转基因植物试验方案”中的“品种、品系”修改为“转化体”。
2.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2修改为:“试验转基因植物材料数量:一份申报书只能申请1个转化体,其名称应与前期试验阶段的名称或编号相对应。
”3.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3中的“应在批准过环境释放的省(市、自治区)进行”修改为“应在试验植物的适宜生态区进行”。
4.删除“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3.5.10。
5.将“三、转基因植物各阶段申报要求”4.1修改为:“项目名称:应包含目的基因名称、转基因植物名称等几个部分,如转cry1Ac基因抗虫棉花XY12的安全证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与法规汇编一、概述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特别是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立法者和监管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转基因的定义及意义1. 农业转基因技术是通过改变作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具有抗逆性、高产性等优良特性,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2. 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1. 农业生物技术管理条例农业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细化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和管理要求,明确了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性评估、检测监管和标识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 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办法国家审定了一系列转基因作物品种,并对其进行管理,确保了转基因作物的品种质量和生产安全。
该办法制定了转基因作物的审定程序和标准,落实了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严格管理。
3. 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制定了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规范,规定了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抽样检测和检测标准,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四、国际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对比1. 欧盟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欧盟对转基因作物的审批和标识规定非常严格,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来保护环境和用户的利益。
2. 美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美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较为宽松,审批程序相对简化,但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和标识要求较为严格。
3. 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了国情和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发展,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和法规,保证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食用和生产。
现行有效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相关的部委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部分地方规定,由食品伙伴网整理汇总,仅供参考。
一、法律法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04号)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总局令第62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8号)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9号)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0号)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农业部令第59号)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8号)国家标准:GB/T19495.1-2004转基因产品检测通用要求和定义GB/T19495.2-2004转基因产品检测实验室技术要求GB/T19495.3-2004转基因产品检测核酸提取纯化方法GB/T19495.4-2004转基因产品检测核酸定性PCR检测方法GB/T19495.5-2004转基因产品检测核酸定量PCR检测方法GB/T19495.6-2004转基因产品检测基因芯片检测方法GB/T19495.7-2004转基因产品检测抽样和制样方法GB/T19495.8-2004转基因产品检测蛋白质检测方法农业行业标准:NY/T 672-2003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通用要求NY/T 673-2003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抽样NY/T 674-2003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DNA提取和纯化NY/T 675-2003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大豆定性PCR方法NY/T719.1-2003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生存竞争能力检测NY/T719.2-2003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外源基因流散的生态风险检测NY/T719.3-2003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检测NY/T720.1-2003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生存竞争能力检测NY/T720.2-2003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外源基因流散的生态风险检测NY/T720.3-2003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检测NY/T721.1-2003转基因油菜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生存竞争能力检测NY/T721.2-2003转基因油菜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外源基因流散的生态风险检测NY/T721.3-2003转基因油菜环境安全检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检测NY/T 1101-2006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导则NY/T 1102-2006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大鼠90d喂养试验NY/T1103.1-2006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抗营养素第1部分:植酸、棉酚和芥酸的测定NY/T1103.2-2006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抗营养素第2部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测定NY/T1103.3-2006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抗营养素第3部分:硫代葡萄糖苷的测定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194-2003植物及其产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抽样和制样方法SN/T 1195-2003大豆中转基因成分的定性PCR检测方法SN/T 1196-2003玉米中转基因成分定性PCR检测方法SN/T 1202-2010食品中转基因植物成分定性PCR检测方法农业部869号公告农业部953号公告农业部1193号公告农业部1485号公告。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管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活动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评价工作。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对于进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于研究和试验的、用于生产的以及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种用途实行管理。
第二章用于研究和试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第五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安全等级Ⅰ、Ⅱ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
引进单位应当凭此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安全等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和所有安全等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中间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研究或试验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五)《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
引进单位应当凭此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五)《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得利斯股字[2008]34号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安全管理制度山东得利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4-4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活动,确保转基因生物在装卸、运输、储存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封闭式管理,防范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结合华农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用于农产品加工的具有活性的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具体指进口转基因大豆及其加工的产品(包括豆油、豆粕、浓缩磷脂产品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是指以具有活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为原料生产农业转基因产品的活动。
具体指以进口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生产豆油、豆粕、浓缩磷脂产品的活动。
第二章组织保障第四条成立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管理小组为确保进口转基因大豆在采购、运输、贮藏、加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安全性,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将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公司特成立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管理小组(以下简称“安全管理小组”),主要负责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日常监督检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等工作。
组长:陈汉宗执行组长:卢德明执行副组长:王海波组员:王永强赵淑颖殷方玉崔文学黄庆第五条职责分工(一)组长(1)负责公司进口转基因大豆各环节安全工作的总体策划。
(2)负责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工过程中及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相关资源(人力、物力,必要时财力等)的配备工作。
(3)负责转基因生物扩散等突发事件的总指挥及突发事件后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
(4)对本公司采购加工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负整体责任。
2、权限(1)有权调动公司内一切资源。
(2)有权组织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进口转基因大豆相关安全工作会议。
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转基因作物不仅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还可以增强抗病性、抗虫性等。
然而,转基因作物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如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
为了确保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制1. 国家层面国家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办公室”),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国家办公室下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委员会”),负责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组织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等工作。
2. 地方层面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地方办公室下设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等工作。
3. 企业层面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本企业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1. 评价原则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应当遵循科学、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评价内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转基因生物的来源和特性;(2)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3)转基因生物对环境的潜在风险;(4)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5)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3. 评价程序(1)申请: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应当向国家委员会提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
(2)受理:国家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分级管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已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更是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保障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我国已经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分级管理。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分级管理是指对转基因生物按照其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管理的制度。
根据我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生物被分为四个等级,即高风险转基因生物、中高风险转基因生物、中低风险转基因生物和低风险转基因生物。
不同等级的转基因生物在生产、研发、实验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
高风险转基因生物是指具有极高风险的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这类转基因生物的研发和实验必须在严格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且需经过专家组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
同时,高风险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应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控性。
中高风险转基因生物是指具有较高风险的转基因生物,其研发和实验也要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但是相对于高风险转基因生物而言,其审批程序相对简单。
对于中高风险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应用,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控性。
接着,中低风险转基因生物是指具有一定风险的转基因生物,其研发和实验可以在普通实验室中进行,但是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要求。
对于中低风险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应用,也需要经过审批程序,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控性。
低风险转基因生物是指具有较低风险的转基因生物,其研发和实验可以在普通实验室中进行,但是也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要求。
对于低风险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应用,只需要进行备案登记即可。
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分级管理中,除了对不同等级的转基因生物进行分类管理外,还有着相关的监管机制和责任制度。
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对于违反相关法规的行为,也将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一、总则为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以下简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防止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经营、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内容1.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1)设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设立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
2.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1)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
(2)对转基因生物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 转基因生物试验与生产(1)转基因生物试验应在符合国家规定的试验场所以及试验设施内进行。
(2)转基因生物生产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品种、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进行。
4. 转基因生物经营与使用(1)转基因生物经营单位应取得转基因生物经营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条件经营。
(2)转基因生物使用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使用转基因生物。
5. 转基因生物标签与标识(1)转基因生物应标明转基因生物名称、转基因生物标识等信息。
(2)转基因生物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应严格执行标识制度。
6. 转基因生物事故处理(1)发生转基因生物事故时,事故单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事故单位应及时向当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报告事故情况。
(3)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并依法进行处罚。
7. 转基因生物信息管理(1)建立转基因生物信息管理系统,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经营、使用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
(2)加强转基因生物信息安全管理,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四、监督管理1. 各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应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管理,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活动的安全管理.第三条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评价工作.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的安全管理工作.第四条对于进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于研究和试验的、用于生产的以及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种用途实行管理.第二章用于研究和试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第五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安全等级Ⅰ、Ⅱ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
引进单位应当凭此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安全等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的和所有安全等级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中间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研究或试验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五)《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经审查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批准文件.引进单位应当凭此批准文件依法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七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引进单位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一)农业部规定的申请资格文件;(二)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三)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的证明文件;(四)引进单位在引进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五)《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阶段所需的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7年修正本)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I、Ⅱ、Ⅲ、Ⅳ四个等级。
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制度。
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中国有关转基因生物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摘录)(2001年5月9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第三十三条境外公司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作加工原料,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下列条件,并经安全评价合格的,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1)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2)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经过科学试验证明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无害;3)经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检测,确认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不存在危险;4)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摘录)(2001年7月11日农业部通过,2002 年3月20日施行)第十二条境外公司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作加工原料的,应当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领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三条境外公司提出上述申请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一)进口安全管理登记表(见附件);(二)安全评价申报书;(三)输出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的证明文件;(四)输出国家或者地区经过科学试验证明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无害的资料;(五)农业部委托的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安全性的检测报告;(六)境外公司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过程中拟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审批程序》(境外研发商首次申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审批内容:1.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2.转基因生物的食用安全性;3.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4.转基因生物在国(境)外的批准状况;5.申请人的相关资格办理程序:1.材料受理。
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室受理申报单位报送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报书》及其相关材料,并进行初审。
2.项目审查。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修正版)2001年的今天(23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正式实施,下面是特地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修正版),欢迎大家阅读与收藏。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修正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4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令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
规的决定》修订
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加工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包括:
(一)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
(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三)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
(四)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
本条例所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
第四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卫生、外经贸、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其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国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制度。
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二章研究与试验
第九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安全评价管理工作,并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生产、加工、检验检疫以及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的需要,可以委托具备检测条件和能力的技术检测机构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检测。
第十一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单位,应当具备与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设施和措施,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安全,并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小组,负责本单位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安全工作。
第十二条从事Ⅲ、Ⅳ级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的,应当在研究开始前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一般应当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三个阶段。
中间试验,是指在控制系统内或者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小规模试验。
环境释放,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所进行的中规模的试验。
生产性试验,是指在生产和应用前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试验。
第十四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实验室研究结束后,需要转入中间试验的,试验单位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需要从上一试验阶段转入下一试验阶段的,试验单位应当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安全评价合格的,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转入下一试验阶段。
试验单位提出前款申请,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和确定安全等级的依据;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四)上一试验阶段的试验报告。
第十六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的单位在生产性试验结束后,可以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试验单位提出前款申请,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等级和确定安全等级的依据;
(二)生产性试验的总结报告;
(三)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试验材料、检测方法等其他材料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委托具备检测条件和能力的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组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合格的,方可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七条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
利用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的或者含有农业转基因生物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定、登记或者评价、审批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第十八条中外合作、合资或者外方独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应当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生产与加工
第十九条生产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应当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
生产单位和个人申请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除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通过品种审定;
(二)在指定的区域种植或者养殖;
(三)有相应的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四)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条生产转基因植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生产档案,载明生产地点、基因及其来源、转基因的方法以及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流向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的,应当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批准的品种、范围、安全管理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生产、加工、安全管理情况和产品流向的报告。
第二十三条农业转基因生物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生基因安全事故时,生产、加工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运输、贮存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控制措施,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运输、贮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