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快评 大陆纪念 二二八 戳穿绿营片面建构历史观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一二八事变期间英国对日本的遏制与纵容
肖如平;李泓泽
【期刊名称】《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一·二八事变前夕,英国为了维护上海公共租界的安全,与日本等国合作制定了上海租界《协防计划》。
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初,为避免租界沦为中日冲突的战地,英国联合美、法、意等国对日本施压,阻止日军在租界内跨防区巡逻,反对日本陆军增援上海,提出调停中日冲突的“中立区”方案。
在遭到日本强硬拒绝后,英国政府接受林德利和白利南的建议,默许日军大规模增援上海,坐视甚至推动日军尽快击退中国守军。
英国在一·二八事变中的因应,充分展现了其应对中日上海冲突的复杂面相与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
【总页数】21页(P86-104)
【作者】肖如平;李泓泽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无力遏制日本独霸步伐:英国政府对七七事变的应对
2.一·二八事变期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评析
3.论"一·二八"事变期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兼与"九·一八"事变对
日政策比较分析4.九一八至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邮务工会抗日活动述论5.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租界中立原则的破坏与美国的护侨应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汪精卫讲话篇一:汪精卫怎么由抗战变为汉奸汪精卫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谁都知道他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叛逃日本,在沦陷区建立了日本傀儡伪政府,从而堕入卖国贼的深渊。
但谁又知道,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张学良都还停留在避战时,汪精卫就率先高呼抵抗,之后更曾对张学良以辞职相逼要求其抵抗。
高呼对日抵抗的汪精卫又是如何蜕变成求和卖国的汉奸的呢?这期《重读抗战》我们就来聊一聊。
[详细]率先呼抵抗:九一八后汪精卫确定边抵抗边交涉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提出,成为此时一直到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庐山讲话止国民政府应对日本的长期策略。
蒋介石从九一八事变刚发生时避战的态度上转变,接受了汪精卫“边抵抗边交涉”的战略。
九一八后汪精卫倡导对日抵抗汪精卫自1927年12月17日发表通电宣布“引退”而沦为在野之身后,一直从事反蒋活动,力图恢复失去的权位。
为此他与胡汉民结成同盟,一致展开对蒋介石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给了胡、汪联盟的机会,在之前叙述两广军阀真相的那期《重读抗战》中我们已经说到。
也正是抓住这一机会,汪精卫在公开场合高调主张对日抵抗。
9月24日,他出席广州各界抗议日本侵略大会,并发表演说,称:“当此危亡之秋,我们应持勇与定态度,纵外交不能收效,四万万同胞为救国而死,亦觉值得。
”11月16日,汪精卫根据宁粤上海和会的上述决议,强调指出:“至对日问题,不能专倚国联之助我,尤恃我有抵抗之能力及牺牲之决心。
”与同样高唱抵抗但却不愿走上前台带领政府负起责任的胡汉民不同,汪精卫高喊抵抗的同时,也做好了进入政府承担责任的准备。
从此,胡汪分道扬镳,胡汉民留在广东做他永远的反蒋派,而汪精卫则与蒋介石达成妥协,共组政府。
在汪精卫上台前夕,在对日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
出长行政院后,汪精卫本此方针来行事。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的当天,汪精卫入主行政院,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内政部长,形成蒋主军事、汪主行政的再度合作局面。
深圳实验、湛江一中、珠海一中2024届高三三校联考试题历史一、客观题(48分)1.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
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
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A.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B.石家河周围存在发达的贸易网络C.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D.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2.宋人李觏非常讨厌某位思想家,有人投其所好写了几首诗。
其中有云:“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必纷纷说魏齐。
”李觏“见诗大喜,留连数日所与谈”。
据此判断,李觏讨厌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3.汉初案宗记载:“南,齐国族田氏,徙处长安,(临淄狱史)阑送行,娶为妻,与偕归临淄。
”胡县官员根据律令认为阑可能犯来诱罪(诱郡县民至诸侯国)、奸罪、隐匿罪,数罪并罚应处以磔刑。
廷尉复议时改为黥为城旦。
这表明汉初A.法律判决考虑社会政治影响B.诸侯势力削弱难以对抗中央C.帝国采用外儒内法意识形态D.省刑薄罚引导基层移风易俗4.唐中后期牛李党争不断,在取士用人问题上也各有主张“(李党)陈夷行、郑覃请经术孤立者进用,(牛党)李珏与杨嗣复论地胄词彩者居先。
”由此推断A.中枢机构的权力发生了明显异化B.李党较牛党更容易受到进士支持C.传统世家大族不能干预选举人才D.科举存废问题成为两党攻伐战场5.“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指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政策A.将兵法B.农田水利法C.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6.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单位:%),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A.纸币退出社会流通领域B.政府对金融控制力削弱C.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D.商品经济冲击农业生产7.以下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张税捐执照,这则材料最能够说明,太平天国A.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C.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D.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8.一封清末的奏折中写道:“俄罗斯处负隅之势,兵力素强,得以安常习故,不与风会为转移,乃近以辽沈战争,水陆交困,国中有职之士,聚众请求。
高密的民间世界作者:夏世龙来源:《关东学刊》2023年第04期[摘要]《檀香刑》讲述了一个关于高密的民间故事。
这个故事是以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事件为原型而写成的,在《高密县志》《筹笔偶存》以及卫礼贤的个人记述中对事件原型都有记载。
相关历史人物、历史细节在小说中有显现,也有缺失。
从这个角度看,小说写出了历史,也呈现出莫言对历史的想象。
[关键词]莫言;《檀香刑》;高密;民间世界[基金项目]惠州学院教授、博士启动项目“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莫言小说研究”(2018JB031)。
[作者简介]夏世龙(1976-),男,文学博士,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惠州51600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走向民间的倾向成为普遍的存在。
有人把民间当作一种立场或姿态,将之作为对权威意识形态的反拨。
在《民间的还原》一文中,陈思和提出民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即“自在的文化形态”【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
基于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和立场,李新宇拒绝虚构和想象民间概念。
他在《泥沼面前的误导》中提出现实层面的民间没有摆脱权威和传统的双重控制,“自由自在的民间”是难以存在的。
【李新宇:《泥沼面前的誤导》,《文艺争鸣》1999年第3期。
】而且,他还指出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文化基础是相同的,只有知识分子话语因更多地承载了外来文化而成为陌生的异己。
因而,在辨析民间概念时,我们要做具体和深入的分析,避免理解的表面化。
1900年左右,高密县发生了乡民阻路抗德事件。
莫言以这个事件为原型写了小说《檀香刑》,为读者虚构了一个高密民间世界。
源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该事件进行史料钩沉,并从民间的角度对小说再解读。
一据《高密县志》(民国版)记载,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德人筑路至县境,民间不知为清廷所许,县民孙文率徐元禄、李金榜等聚众抗拒。
夏六月,清廷命山东大吏杀孙文,李金榜下狱(胶济路修至县境姚戈庄,有西乡官亭孙文号召柳沟河西一带,南自葛家集,北至车辋,共百零八村。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
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
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
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
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
“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
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
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
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
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
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
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
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
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
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
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8 选修内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梭伦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重新分配政治权利。
这项措施A.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B.使不同等级公民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D.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2.(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
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
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
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
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
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
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
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
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3.(2022·湖南·高考真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客,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
1. (2022 ·滨州摹拟)1845 年,清政府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发布《上海土地章程》。
其条款称: “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打算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造房舍及居留之用。
”这一条款表明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C.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D.上海开头成为通商口岸【解析】选A。
依据材料“打算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造房舍及居留之用”可知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故A 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政府屈辱地出租国家领土主权,不是外交近代化,故B 错误;依据材料“清政府官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发布《上海土地章程》”可以看出上海地方官代表的是清政府,故C 错误;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第一次雅片战斗后《南京条约》中,故D 错误。
2. (2022 · 皖南八校摹拟)《(1898 年)新政始基》中说,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 “未之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材料中的“战” ( )A.是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B.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解析】选B。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及相关内容可以判断此战斗是甲午中日战斗。
西方联合侵华的开端是其次次雅片战斗,故A 错;甲午中日战斗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对华投资设厂,从而拓展了列强的侵华途径,故B 正确;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C 错;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意识成为主流,D 错。
【加固训练】(2022 ·梅州摹拟)关于甲午中日战斗中国失败的原由有多种观点。
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生疏》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者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其罕见的。
这有力地驳斥了 ( )A. “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 “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 “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解析】选 D。
秦始皇评价试题3.(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25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①,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
……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
并绘图以进。
”……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
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1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分)(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2分)【答案】(1)结束分裂局面,建立统一国家。
(1分)(2)设置羁縻府州。
(1分)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2分)(3)措施:决定在台湾设立统治机构,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原因:台湾国防地理位置重要,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与稳定。
(4分)(4)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贡献。
(2分)【点拨】第一问,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结束了以往封建割据的局面;第二问,考查唐朝实行边疆政策;清朝统治者鉴于台湾的重要地理位置,设台湾府,实施有效统治;不管何种措施,三位古代政治家本身就是属于统治阶层,当然其目的都是为维护统治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17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一、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2.(4分)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图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4分)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5.(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6.(4分)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
2024年高考重庆市历史试题主观题部分(有答案)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材料一: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
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雍的现象。
万历三十七年(1609),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
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公里积沙被扒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
—据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材料二: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清末民初有6个堡寨、421个村宅、近10万亩农田遭埋压危害。
沙区垦民为求生计,背扛肩挑,移沙造地,垒石防沙护田,散压柴草挡风救苗,依然不改“满眼尽飞沙”“树少不闻鸦”的景象。
金鸡滩村马德宽借风移沙造田,或扬沙移丘,或背驮土石压沙,早出晚归,奋战10余年,夺地20余亩,微产杂粮,仍不解贫。
——摘编自《榆林市志》材料三:1953年后,埃及政府对治沙实施政策扶植,并对各省的土地开发建设局实行系统领导,协调治沙。
埃及还成立了专门的沙漠研究中心,从1979年起建立了5个沙漠土地开发技术实验推广示范中心。
这些研究机构与推广示范中心紧密配合,研究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应用。
此外,埃及还从联合国、世界银行、中国、美国、法国等组织和国家获取资金、技术、设备及优质种源等。
埃及开发沙漠农业的成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摘编自郝晋珉等编著《中国荒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
1984年,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荒地。
石光银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合同,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三十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多措并举,历经千辛万苦,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一道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扭转了“因沙致穷”的千年困局。
参考快评 | 大陆纪念“二二八”戳穿绿营片面建构历史观
原创2017-02-28参考消息参考消息
新闻事件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3日报道称,今年的2月28日将是台湾“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这个过去在国民党“戒严”时期在台湾被装作从未发生的事件,即使在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无完整的真相。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5日又报道称,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当局文化管理机构25日宣布,将禁止在观光场所中正纪念堂贩卖有关蒋介石的纪念宣传品,并废除“蒋公纪念歌”的播放,希望未来能渐渐去除其形象。
▲2月27日,台湾当局文化管理机构宣布,中正纪念堂2月28日闭馆一天。
(台湾“中央社”)
专家点评
纪念“二二八” 遏制“台独”议题发酵蔓延
朱松岭(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
“二二八事件”是岛内“台独”势力塑造悲情史观的理论发动机。
大陆纪念“二二八事件”,有利于全面揭开历史真相,戳穿绿营片面建构的历史史观。
2008年以来,由于两岸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推动和平发展,尽管大陆仍在隆重纪念“二二八”,但宣传相对低调。
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拒不对“九二共识”做明确表态,如今再次来到“二二八”这一时点,且恰逢70周年,各界对大陆相关纪念的规格、论述抱以关注,并将之视为两岸争夺“历史诠释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背景下,尤其可以看出隆重纪念“二二八”、全面客观呈现当年史实的重要性。
▲2月23日,纪念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出席并讲话。
新华社发
尽管任何历史事件都会因观察视角、个人价值判断等因素存在不同侧重和取舍,但努力追寻零散的记忆、表象,才能让史学家有更多机会来还原事件原貌。
而只有厘清历史本身的面目,才能消除台湾民众内心关于两岸过往矛盾的心结,从而弥合伤痕,由根本上实现两岸同胞心灵的契合。
纪念“二二八”就是在推动这样的进程,更高层次上说,用全面深入的研究、隆重庄严的纪念来告慰“二二八”的死难者,用尽量立体的视角全面展示历史史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
具体到实现方式上,有必要做两件事:
首先,两岸有识之士要充分搜集史料。
历史面前,史料第一。
史料全面,就掌握了话语权的主动性,就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史实的客观性,更好地反驳片面塑造历史事件的观点,就能够用更扎实的证据戳穿“台独”谎言,更好地化解“二二八”受难家属心头的阴云,化解制造仇恨的史观,建立两岸心灵契合的史观。
其次,要准确、及时批驳“台独”史观和片面夸大的悲情史观,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史观。
只有这样,才能遏制住“台独”议题的蔓延和发酵,才能引领两岸关系的正确方向。
三大“二二八”禁忌绿营不敢面对
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
关于“二二八”历史真相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台湾社会一直有一些要求调查该事件原委的声音,特别是绿营民进党。
但是,其实绿营所说“二二八”真相也是片面的,绿营并不敢面对很多真实的历史。
于是,这其中就有了若干“禁忌”。
首先是“二二八”事件中到底死了多少人。
这个问题在民进党上台之后成为了一个禁忌,没人敢碰,因为谁要是去谈论这个问题,谁就会被批判。
现在台湾影响较广的说法是死亡一万到两万多人,但这个数字恐怕是极度夸大的。
其中歪曲事实、歪曲真相的目的当然非常鲜明,绿营就是要把“二二八”当做所谓的“屠杀”,解释为所谓“外省人”杀“本省人”,似乎把“外省人”的原罪加得越重,对于“台独”就越有利。
第二个绿营不敢面对的禁忌就是,在“二二八”期间中共地下党人所发挥的作用。
包括“二二八”的32条处理大纲,乃至在“二二八”发生过程中坚持斗争的武装力量,实际上都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作用。
绿营之所以不敢面对,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影响的“二二八”起义,当然是以支持统一、爱国主义为旗帜。
如果绿营承认中共的作用,就意味着否定所谓“二二八”是“台独”起源这个伪命题。
第三个禁忌就是在“二二八”发生的过程当中,台湾社会的参与者是比较复杂的,而事件期间,也有很多“外省人”成为遇害者,这个历史事实也是绿营不愿面对的。
所以,我们在审视“二二八”时,要看到这一事件所体现的追求民主、反对国民党专制、追求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二二八”事件的宏观历史背景。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二二八”实际上是台湾民众争取解放、争取民主自治的反抗行动。
正因为如此,纪念“二二八”,正是要充分揭示、充分肯定其中的爱国主义传统,这在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台北“二二八”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