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收入理论及我国采取的消费政策、效果、原因和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9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30年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30 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1978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 年和1980 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 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
与1978 年相比,2007 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 倍和44.62倍。
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 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如果与GDP 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 增长率,而在1994 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 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追求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解决已有绝对贫困问题的物质和发展条件,也具备了通过缩小贫富差别从而缓解相对贫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
五中全会有关解决贫困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从根本上缓解贫困问题时代的到来。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十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自1978年到2000年,虽然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
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然而,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
在此期间,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01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
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
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
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口、产业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西方经济学网上形考学员须知1.学员登录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平台/fes3/2.登录测评系统:14位学号,密码:8位的出生年月日(早期有修改过电大在线登录密码的同学请选查找密码,09秋新生学号为13位)3.点选课,我要选课,在相应网上形考课程前的方框打√,点添加即完成选课。
4.开始做作业:点查看/完成任务,点任务列表,点开始作业,查看作业题目(下载附件),按规定做完成作业(内容较少时直接在方框中答题,内容较多时,用WORD或EXCEL做题,点上传,将所做答案以附件上传,最后点保存,交卷即可完成作业。
应注意各次作业的开始和结束日期,超过规定时间就无法做该次作业。
5.查看作业成绩:点查看/完成任务,可查看教师已改完的作业成绩,或查看教师是否退回你的作业。
请关注右上角的形考累积成绩,当最后形考累积成绩(即4次作业)不到六十分时,本学期课程考核为不合格.宏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一、考核改革的目的1.通过本课程考核的改革,深入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成人学习课程考核的基本模式;2.通过本课程考核的改革,探索宏微观经济学课程及财经类相关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3.通过本课程考核的改革,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的落实,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各个学习环节,达到学习目标,;4.探索远程成人考核的信度、效度,保证学习质量。
二、考核目标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西方基本经济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要检测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西方经济理论解释、分析、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主要目的:通过形成性考核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地方电大本课程教学辅导教师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管理,优质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指导和检测,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自主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再一方面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经济学理论解释分析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得以提高。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摘要:本文从理论及实证两个方面探讨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在理论上,通过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包括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及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分析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在实证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回归模型,以收入差距作为解释变量,以消费需求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ols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通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提高消费需求。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income gap on consumption from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in theoretical aspect, the effect of income gap on consumption was analysed by consumption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including the theory of absolute income, life-cycle theory of consumption and permanent income theory of consumption. in empirical aspect, using econometric methods to construct the regression model, taking income gap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taking consumer demand asexplained variab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was analyzed with the use of ols method. finally,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by raising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residents,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and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improve the consumer demand.关键词:城镇;农村;区域;消费需求;消费倾向;收入差距;消费率key words: urban;rural areas;area;consumer demand;propensity to consume;income gap;consumption rate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172-02————————————作者简介:沈春艳(1992-),女,江苏启东人,学士,研究方向为金融数学。
答:(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2、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
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3、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5、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1、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相同。
2、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这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这一点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的结论相同。
3、从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
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4、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莫迪利安尼对生命周期假说的研究主要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就是说,各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与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谋求在其生命周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的或多或少的企图,而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一篇: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基础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现实经济生活中,各当事人掌握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不对称的。
在证券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类型:(1)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2)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拥有较多信息的投资者有动机“积极”交易,他们可以凭借信息优势在与信息较少投资者的交易中获利。
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管理层可以通过信息优势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例如通过扭曲财务报表来误导投资者的买卖决策。
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对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充分的信息披露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即使在充分的信息披露的情况下,由于公司管理层基于管理层报酬、债务契约、税收、监管等方面的考虑,报表往往存在被粉饰的可能性。
加之广大投资者可能并不具备报表分析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所以,对报表信息进行分解,分析和传播的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就随之产生。
财务报表分析在信息源扩展和信息解释方面对于减弱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经典研究学派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经典研究学派在会计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目前任然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框架基础,对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有着重大的影响。
该学派认为公司的内涵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他们试图从理论的角度寻求所谓的最佳的会计方法,以确保财务报表能够尽可能反映公司的内涵价值,应计制制便产生了。
应计制制强调会计中的配比概念,指出收入和费用之所以应当被记录,是因为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应予以恰当配合,而只报告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难以产生合适的配比。
然而,应计制在实际运用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依靠大量的假设。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关联方交易极为频繁,各种融资、投资方式不断被创新,这些直接加大了应计制会计的难度,使得应计制下的财务报表难以被投资者所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公司管理层对实际经营情况了如指掌,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他们往往受托对应计制财务报表的编制做出估计和假设。
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因此,扩大消费须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两年一次的加工资.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即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增长幅度;(2)平均消费倾向MPC是消费曲线C=C0+bY的斜率;(3)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是:在E点上,C=Y,APC=1;在E点之左,C>Y,APC>1;在E点之右,C<Y,1>APC>0。
具体概括为:是由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
他强调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
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这里所说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
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递减,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其核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
二、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消费以相对收入为函数。
(1)在稳定的收入增加时期,平均储蓄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2)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是稳定的;(3)短期考察,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最高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业,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大;(4)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平均储蓄倾向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三、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
莫迪利安尼认为,理性的消费者要根据一生的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
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所以,家庭的消费函数是:在上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
年轻和中年时期阶段,老年时期是退休以后的阶段。
一般来说,在年轻时期,家庭收入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
进入中年阶段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偿还青年阶段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防老。
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
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不变的。
根据上述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安尼建立了下述总消费函数:上式中,c t、Y t、Y * 、A t分别代表现期消费、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和现期财产,b1、b2、b3分别代表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和现期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
莫迪利安尼认为,可以把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收入的一个倍数,即则总消费函数可以变为: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的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生命周期假说把消费与一生收入和财产联系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
它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消费波动的原因。
具体的,在长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变的,可支配收入中劳动收入的比率(YL/YD) 也是大致不变的,因此,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
但在短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变动的,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
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阶层家庭消费的差别、消费的逐季变动等问题。
对生命周期假说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一假说的一些假设条件上。
例如,储蓄无利率、生命周期与预期寿命的确定性、消费者的理性等等。
四、佛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持久性(而非暂时性)收入水平决定消费。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 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性收入。
对于消费支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这一点,所有经济学家都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在于可支配收入的含义是什么。
凯恩斯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现期绝对收入水平,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相对收入水平,持久收入假说则解释为持久收入。
• 2.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区分与联系。
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不同,只有前者才影响消费支出。
暂时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响而发生的。
可以过去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变动来计算出持久收入。
• 3.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也是稳定的。
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
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即:在上式中,为现期消费支出,c为边际消费倾向,为现期持久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
估算持久收入的计算公式是:上式中,YPt为现期持久收入,Yt为现期收入,Yt-1为前期收入,为加权数。
该公式说明,现期的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两个时期收入变动的一定比率,或者说等于现期收入和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加权数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这种预期要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修改,称为适应性预期。
如果人们认为,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长,就大,反之,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短,就小。
根据持久收入的估算公式,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写为: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收入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财产收入,因此,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还取决于财产,这一点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相同。
把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从而把收入变动分为持久性收入变动和暂时性收入变动是持久收入函数理论假说的贡献。
这一区别既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的波动,又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
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暂时性收入变动通过对持久性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影响消费,所以短期中暂时性收入的变动会引起消费波动。
五、我国采取的消费政策、效果、原因和建议长期以来,我们对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识不够,消费政策经历了一个由“重积累、轻消费”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过程。
最近,国家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都一再提出要扩大消费,各地也都在研究扩大消费的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采取了或鼓励或抑制的消费政策,国家消费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增长具有较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中外消费政策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别。
如:两者起初都执行了重生产而轻消费的政策;两者都是在经济发展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严重制约时才开始注重对消费的引导和调控;等等。
但是,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传统、历史沿袭、思想意识、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消费政策的形成演变及其现实运用中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
1、中外消费政策的比较分析通过和西方国家消费政策的比较不难看出,我国消费政策在以下五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第一,消费政策的理论基础十分薄弱。
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开始重视消费理论研究,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消费理论体系,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消费政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思想上、体制上的束缚,对消费问题的讨论讳莫如深,理论界更是将消费问题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外,使我国消费理论的研究发展极为缓慢,直至现在也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理论体系。
第二,运用消费政策起步较晚、缺乏经验。
西方国家消费政策初步形成于二战以后,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消费政策调控体系。
我国只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重视运用消费政策,至今不过20年的历史,在消费政策的实践经验、调控手段、调控方式上都显得很不成熟。
第三,消费政策调控手段单一、调控方式僵化。
西方国家在消费调控中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价格、收入分配、消费引导等多种政策工具,既有对宏观消费结构的引导和调整,又有对微观消费主体的调节和控制,在实践中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相机抉择,灵活运用,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国消费政策的调控手段则显得单调僵化,缺乏调控消费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实践中的效果也不够理想。
第四,缺乏适合消费政策发挥作用的体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任何政策都要在一定的体制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
西方国家由于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运用价格、利率、工资等经济杠杆调节消费,引导居民消费行为。
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干预手段已不再适用,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尚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间接调控手段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我国消费政策的调控能力。
第五,我国消费的出发点背离了消费者主权原则。
西方国家消费政策的实践表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应当成为消费政策的首要目标。
而我国的消费政策多数站在政府和企业的立场上,如传统体制下的低工资政策;近几年实施的“自律价”、“停产保价”等措施,都严重背离了消费者主权原则。
制定消费政策偏离了消费者主权原则,从而无法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预测社会消费变动的趋势,结果是某些消费政策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2、西方国家消费政策的启示虽然我国同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不同,但市场经济的环境、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并无本质的区别,从我国消费政策与西方国家消费政策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深刻启示:第一,高度重视消费理论研究。
理论是政策的基础,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就难以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
西方国家正是因为有了完备的消费理论体系的支持,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消费政策。
因此,必须改变对消费理论研究重视不够的现象,加大消费研究、宣传和引导力度,形成全社会重视消费、关心消费的良好氛围,培养专门人才,尽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消费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