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备课资料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共3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1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两篇诗歌,分别是英国诗人羅伯特·彭斯的《向未知的海洋》和美国诗人迪伦·托马斯的《没有完美的微笑》。
《向未知的海洋》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展现了英国人向未知探索的冒险精神,赞美了孕育荣光的大海和人类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
《没有完美的微笑》则是一篇抒发迷茫和无奈情感的诗歌,通过一个女子的微笑,表达了作者对于无奈的人生和坚定的信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诗歌语言、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学生能够写作文,并结合所学的课文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是传递人类情感的艺术,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世界的探索,使学生对于生命和存在方式的思考更加深入。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演示法、情感表达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演示法为主,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不断转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 教师播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简单谈论海洋的特点。
第二步:前置知识引入1.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向未知的海洋》。
2. 分析例句:“像有生命的波浪翻卷,/汹涌着,含着欢喜。
”3. 提问:为什么会有“欢喜”?第三步:精讲课文1. 教师依次讲解《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内容和结构,阐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如对比、借喻等。
3. 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情感表达。
第四步:合作探究1. 举办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无畏勇气”和“人生信仰”。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外国诗两首》,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详细内容包括对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两首诗,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句解析和诗歌鉴赏的实践操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飞鸟集》作者:泰戈尔背景: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人生哲理b. 《夜莺》作者:济慈背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
b. 请从《夜莺》中选取一句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a. 示例:《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b. 示例:例如“夜莺,不是凡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外国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西风颂》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第四章《诗歌》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两首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风和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风和生活给我们启示。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诗,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
3. 例题讲解对比分析两首诗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讲解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4. 课文分析(1)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方法,对两首诗进行鉴赏。
6.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2.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两首诗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谈谈你对两首诗情感表达理解。
2. 答案:(1)象征意义:西风代表革命力量,生活代表人生道路。
隐喻手法:通过西风和生活象征,表达诗人思想和情感。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两首诗情感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象征意义把握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查找更多关于雪莱和普希金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2)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或生活为主题诗歌,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风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你》,我设计一个实践情景引入环节。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外国诗两首》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之一,选自美国文学家爱默生的诗歌。
本单元主要以阅读理解和写作为主线,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引导学生体味文学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意思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了解并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美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培养学生对中外名家文学的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堂1.听一段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2. 阅读诗歌1.教师分别讲解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教师引导学生破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3.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默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鉴赏,通过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鉴赏和解读诗歌。
4. 诗歌创作1.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2.学生自由创作一篇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3.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写的小诗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的收获和感受;2.教师向学生反馈,肯定学生的发言和表现;3.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外国诗两首》的意义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学生深入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2.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具体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飞鸟集》为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主要描绘了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而《夜莺》则是英国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展现了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飞鸟集》和《夜莺》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和评价泰戈尔与济慈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及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济慈在《夜莺》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飞鸟与夜莺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之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a. 分析《飞鸟集》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飞鸟与天空的和谐关系。
b. 讲解泰戈尔在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飞鸟象征自由,天空象征包容等。
c. 分析《夜莺》中的象征手法,如夜莺象征永恒、美好等,以及济慈如何通过描绘夜莺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飞鸟集》a. 主题: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b. 意境:自由、包容c. 艺术手法:象征2. 《夜莺》a. 主题: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b. 意境:永恒、美好c. 艺术手法: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包括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和济慈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1.1.2 学生的实际情况1.1.3 诗歌内容的特点1.1.4 教学方法的选择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介绍2.1.1 第一首诗的作者及背景2.1.2 第二首诗的作者及背景2.1.3 诗歌的文学地位和影响2.1.4 诗歌的翻译及解读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内容解析3.1.1 第一首诗的主题及意象3.1.2 第二首诗的主题及意象3.1.3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1.4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4.1.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4.1.3 能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表达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4.2.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2.3 通过创作和表演激发创造力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4.3.2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美好情感4.3.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理解5.1.2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5.1.3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的欣赏5.2 教学难点5.2.1 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表达5.2.2 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理解5.2.3 诗歌的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引导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6.1.1 包含诗歌文本6.1.2 包含作者及背景资料6.1.3 包含重点难点讲解6.1.4 包含课堂活动指导6.2 打印的诗集6.2.1 包含两首诗歌6.2.2 方便学生阅读和标记6.2.3 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6.2.4 增加课堂的互动性6.3 音频资料6.3.1 包含诗歌朗诵6.3.2 帮助学生理解情感6.3.3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6.3.4 丰富课堂的学习方式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7.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情感7.1.3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7.1.4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7.2 学习诗歌7.2.1 分组朗读诗歌7.2.2 学生互评朗读效果7.2.3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和知识点7.2.4 学生提问和讨论7.3 分析诗歌7.3.1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7.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意象7.3.3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7.3.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4 课堂活动7.4.1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7.4.2 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7.4.3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7.4.4 学生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7.5 小结课堂7.5.1 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7.5.2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7.5.3 布置课后作业7.5.4 强调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八、板书设计8.1 诗歌和作者8.1.1 突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地位8.1.2 方便学生随时回顾和记忆8.1.3 增加课堂的条理性和清晰度8.1.4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8.2 诗歌意象和语言特点8.2.1 通过关键词和图示展示诗歌意象8.2.2 标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8.2.3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8.2.4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九、作业设计9.1 诗歌背诵9.1.1 要求学生准确背诵两首诗歌9.1.2 检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9.1.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记忆技巧9.1.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9.2 诗歌解析9.2.1 要求学生书写诗歌解析文章9.2.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9.2.3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9.2.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9.3 诗歌创作9.3.1 要求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9.3.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9.3.3 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9.3.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评价10.1.1 学生课堂参与度10.1.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10.1.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10.1.4 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10.2 学生学习反馈10.2.1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评价10.2.2 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困惑和问题10.2.3 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程度和阅读习惯10.2.4 学生对诗歌创作和表演的体验10.3 拓展延伸活动10.3.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10.3.2 邀请作家或诗人讲座10.3.3 开展诗歌创作展览10.3.4 引导学生参与诗歌社团或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具与学具准备1.1 PPT课件1.1.1 重点关注诗歌文本的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本课文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分别是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春天之歌》和美国诗人卢瑟福·斯图尔特·洛夫莱斯的《森林之夜》。
这两首诗歌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其中《春天之歌》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而《森林之夜》则描写了森林中神秘的气氛和生命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天之歌》和《森林之夜》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用词的含义•学习诗歌的词汇、句法和语言运用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习诗歌中的生词、词汇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抒发•理解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不同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例如,通过提出“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词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诗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课前阅读的任务或课堂讨论。
通过互动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体验教学法通过图像、声音、触感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例如,让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或音乐,来提高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认识和感知。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画、歌曲等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例如,播放《春之祭》的片段或先给学生播放《春天之歌》的歌曲。
2.阅读让学生在课前识读两首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
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诗歌理解和分析,包括生词解释、诗歌大意概括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
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济慈简介。
(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
备课资料
重温经典
帆
(俄)莱蒙托夫
在那烟雾蒙蒙大海上,唉!它不是在寻找幸福,
有一叶孤帆在闪着白光。
可也不是抛开幸福他往。
它到遥远的异地去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丢弃在自己的故乡?……它的下面湛蓝的微波荡漾,
它的上方金黄的骄阳辉煌……
狂风呼啸,翻卷着巨流,而不安分的它在祈求风暴,
桅杆弓着腰,嘎嘎作响……是在风暴中才得安详!
提示:这是一首以象征手法做成的风景哲理诗,既有风暴画画的精彩描绘。
又含有发人深省的哲理。
诗中帆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画面,与诗人站在岸边看到画面而深思的情景交替出现。
构成了这首诗特有的意象组合。
诗人将大海上的一叶孤帆人格化,赋予它生命的意义,并且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帆”成了诗人所处时代拼搏进取精神的象征。
梦
休斯
梦,必须被紧紧地抓住,梦,必须被紧紧地抓住,
因为它一旦消亡,因为它一旦远走他方,
生活就如断翅的鸟儿,生活就会像荒芜的土地,
永远不能飞翔。
冻结成霜野冰床。
(选自《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 提示:休斯的这首诗告诉人们。
“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这是深深了解民族歧视之苦的诗人对冷酷现实的“温和的抗议”。
诗篇中的梦不仅体现着希望的温馨,而且也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深深哀叹。
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全诗形式工整、韵律和谐、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