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环境人口容量
- 格式:ppt
- 大小:684.50 KB
- 文档页数:25
地理中的人口分布知识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涉及到人口数量、密度、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地理中与人口分布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一、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人口密度的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人口密度的高低反映了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
通常情况下,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可能导致城市过于拥挤,而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单位地区内的人口总数。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数量的多少还与国家的政策、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就业、教育、医疗资源等的供应与需求。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的人口数据。
人口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组成的特点,是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人口结构的不同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老龄化人口结构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结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两类。
内部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通常是由于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
国际人口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趋势对于源地和目的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人口集聚与稀疏人口集聚是指人口在某一地区集中分布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人口集聚在一些城市和城市群中较为明显。
人口集聚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经济和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人口稀疏则是指人口在某些地区稀疏分布的现象,如偏远山区等。
人口集聚和稀疏的地理分布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等。
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点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1第一章人口1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2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的必修知识2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1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希望对大家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8.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人教版高二必考地理知识点高考考点清单2023人教版高二必考地理知识点1一、概念1.人口素质的概念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某个侧面,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的整体。
2.人口身体素质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人口素质的好坏,一方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的长期影响。
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如果说早期人类的身体素质较多的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的身体素质就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
(师生活动举例说明)例如由于某些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丧失,致使世界上吸毒人数、感染艾滋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死亡人数也与日俱增等。
2.自然环境因素(1)原生环境主要指地形、气温、降水、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
这些环境要素与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例如,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所需的某些化学元素,或过多的含有某种人体所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种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
(师生共同活动)列举一些常见的地方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缺碘);甲亢(多碘);氟骨病(氟的含量过多);克山病、大骨节病(缺硒);还有某些地方,由于自然放射线较高,容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率较高等现象。
这些疾病都会导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
进而影响死亡率。
(2)次生环境主要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因素。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地球上无处不存在人类影响的环境。
高二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对图中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Ⅰ:农业文明阶段B.Ⅱ:后工业文明阶段C.Ⅲ:处于高增长阶段D.Ⅳ:属于低增长阶段【答案】AD【解析】读图可知,Ⅰ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应为农业文明阶段;Ⅱ阶段自然增长率快速增长,应为工业化阶段;Ⅲ阶段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应为后工业化阶段;Ⅳ阶段自然增长率低,且逐渐降低,应为低增长阶段。
【2】目前,该地区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有A.鼓励提前退休B.鼓励生育C.鼓励到海外务工D.接纳海外移民【答案】BD【解析】目前,该地区人口增长逐渐减慢,劳动力逐渐减少,应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来增加劳动人口。
【考点】该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2.(12分)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材料二(1)描述图中所示区域积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2)简述歌谣所反映的西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3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分)【答案】(1)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1分)、河谷较两侧高(1分);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1分)河谷地势较低(1分)(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天气多变。
(3分)(3)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1分);不利:就业压力加大。
(1分)(答1点即可)【解析】(1)读图,可以判断西部属于第一阶梯,东部属于第二阶梯。
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所以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
河谷处地势较低,所以河谷较两侧积温较高。
(2)歌谣中一日携四季装,反映了昼夜温差大。
山上与山下的差异,表现出地势起伏大,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体现了天气多变特征。
甘谷一中07—0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关于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总是低于发展中国家B.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C.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D.发展中国家人口呈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特征2.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目前地球上所有的人口数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由人口不断增长造成的C.正确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D.当全球人口约为100亿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将大为降低3.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压力小的农村,人口迁出使劳动力不足,不利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B.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入区得到发展并使综合环境得到较大改善C.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D.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环境的影响更广泛4、下列各项功能中,城市所具有的是:()①进行第一产业的生产②进行第二产业的生产③进行第三产业的生产④文化传播职能⑤行政中心职能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5、关于城市功能区的正确叙述是:()A、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B、同类经济活动会造成同类功能的企业相互分离C、城市不论大小,城市中必有文化区、行政区D、各功能区中,最基本的职能分区是工业区6、关于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市场经济越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小B、城市中心对商业、工业和住宅这三种活动的吸引力大小是一样的C、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是最大的D、在市中心附近出现住宅区,是因为这里的通达度较高7、下图是城市的布局形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属集中紧凑式布局形式B、属分散疏松式布局形式C、这种形式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出现D、这种形式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8.下列事物属于文化景观的有()①黄果树瀑布②苏州园林③八达岭长城④黄山云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文化景观就如同社会文化史的化石,人们可以通过新旧文化景观的对比,分析出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的变化”,这种说法体现了文化景观具有()A.空间性B.功能性C.时代性D.指示性10.下列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是()A.坎儿井B.陡坡梯田C.发菜批发市场D.围湖造田11.“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结果()A.传染扩散B.刺激扩散C.等级扩散D.迁移扩散12.旅游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经济B.丰富物质生活C.娱乐和享受D.丰富文化生活13.就连人迹罕至的南极洲也留下了旅游者的足迹,形成这种旅游现象的特点是()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D.旅游目的的娱乐性14.对旅游者来说,万里长城吸引人的地方主要是()A.具有探险、猎奇的重要意义B. 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C.具有非凡的历史文化价值D.具有雄伟的自然形态美15.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传统的风景画相比较()A.都是追求真实地表现自然的风格B.都把大自然作为创作母体,并不拘泥于逼真的描绘,而是追求意境的表达C.中国的山水画不拘泥于逼真的描绘,而是追求意境的表达;西方传统的风景画则追求真实地表现自然的风格D.中国的山水画追求真实地表现自然的风格;西方传统的风景画则不拘泥于逼真的描绘,而是追求意境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有“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称,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高二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图甲、图乙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8分)材料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北上蒙古、西去宁夏,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走西口。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表2示意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1)读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走西口对Q地产生的影响。
(4分)(2)读图甲,我国一条重要的河流流经Q地,请描述此河流在该河段的水文特征。
(6分)(3)据图乙、表2分析法国R地一月份均温比宁夏Q地高的主要原因。
(4分)(4)与法国R地葡萄园相比,请说出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4分)【答案】(1)开发土地(1分)带去了农耕技术(1分)缓解了劳动力不足(1分)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1分)(2)水量较大(1分)季节变化大,主汛期为夏汛(2分)有结冰期(1分)有凌汛(1分)含沙量较小(1分)水流平稳(1分)(7选6)(3)①R地海拔较低;(1分)②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2分)③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1分)(共4分)(4)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②劳动力丰富廉价;③冬天气温低,病虫害少。
④土地租金低(4分)【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学会从材料中发现关键信息从而解答问题。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蒙古、宁夏等北部地区人口稀少,无数山西人的到达,缓解了当地的劳动力不足;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也就是带去了农耕技术,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开通了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通道,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内陆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高中地理世界人口分布间案世界人口分布是指全球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以及人口数量的不均衡分布情况。
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因素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世界人口分布的一些主要特点和规律。
首先,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以亚洲为例,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0%。
但同时,亚洲的人口密度分布非常不均衡。
东南沿海地区(如东京、上海等城市)以及印度河流域地区(如孟买、卡拉奇等城市)的人口密度非常高,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
其次,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条件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气候、水资源等条件的优越,往往是人口集聚的地区。
相反,高山、沙漠、丛林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稀少。
此外,江河湖泊等水域和肥沃的土地也是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例如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等。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往往人口密度较高,如欧洲西部、日本、美国等地。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人口向这些地区流动。
相反,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如非洲大部分地区和南美洲的内地地区。
第四,政治稳定程度也影响人口分布。
政治不稳定的地区,如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人口密度较低。
因为这些地区的不稳定局势会造成人口大规模的外流或者内流,导致人口减少。
例如,过去的叙利亚内战导致数百万叙利亚人逃离家园。
最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也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人口过度集聚的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相反,人口分布稀少的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
因此,合理调控人口分布,促进平衡发展,是地理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