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4.4谁先迎来黎明
- 格式:pptx
- 大小:24.54 MB
- 文档页数:16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4谁先迎来黎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4.4谁先迎来黎明》一课,主要讲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以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能解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及其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昼夜交替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一: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的特点。
3.探究活动二:分析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讨论,得出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4.知识拓展:介绍地球自转的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总结提升: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作业布置:设计一份关于昼夜交替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
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共分为三部分内容:一、谁先迎来黎明。
利用地球仪和一个模拟实验确定要研究不同地球谁先迎来黎明的两个先决条件是: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二、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会先迎来黎明就会有正确的判断。
三、时区及时差。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
让学生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2.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背景: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概念也比较难理解。
如何把抽象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是需要好好再研究的。
这一课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顺时针旋转、相对运动等等,需要学生对空间有很好的想象力,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不能过于死板教条,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可能一下会搞混,对于他们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会带来一定混淆。
上课前,教师利用在教室四边的墙分别贴上东南西北,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样是自西向东运动,什么样又上自东向西运动(随时结合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
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核心价值观: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一课《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
本课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并初步认识地球仪,明确两个城市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第二部分,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发现由于自转的方向不同,两个城市迎来黎明的顺序发生改变,这部分是将问题直接指向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三部分,在理解相对运动的基础上,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应用地球自转方向理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多少小时,拓展至时区的概念。
其中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生活现象出发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自然相对运动的现象和坐在转椅上顺时针转动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根据太阳的视运动来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
【学情分析】大部分的五年级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和“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这些事实,甚至也听说过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概念阶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为什么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也就是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学生往往是没有这样的空间概念的。
同时由于每天看到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因此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地球是自东向西转。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4.4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地球仪;世界时区图。
教学过程:一、确定城市位置,导入主题1.(出示北京和乌鲁木齐2个城市的图片。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很多,请看大屏幕,这是哪里?(北京、乌鲁木齐)2.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出示中国地图)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一下。
一般我们观察这平面地图,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所以,北京在乌鲁木齐的__ 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__ 边。
(东,西)3.通过黎明升旗来引出谁先黎明(1)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到了北京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那就是:去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你们知道是什么时间升旗的吗?(的确是早晨。
天安门升旗有个特点,就是与太阳一起升起,我们把太阳升起的时候叫做黎明。
)(2)如果乌鲁木齐的小学也想黎明升旗,你们认为升旗的时间会和北京升旗的时间是同时还是有先后呢?到底谁会先迎来黎明升起国旗呢?4.提出问题并出示课题:谁先迎来黎明生:一样;北京先;乌鲁木齐先。
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谁先迎来黎明1.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真面目,那怎么知道你们说的谁对呢?在我们科学课堂中,通常可以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观察谁先迎来黎明。
(出示模拟实验方法的图片及要求。
)我要请10个同学上来做,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
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
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