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7.99 MB
- 文档页数:10
陕西省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1~3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
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陕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所需的场所,加速了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随着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强,雾霾逐渐消散。
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
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
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
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
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
铜川市2020版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共1题;共8分)1. (8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要求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95个字。
(2)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40个字。
二、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2. (14分) (2020高三上·潮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
永乐末进士。
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
议论持大体,有清望。
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
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
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
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
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屡辨疑狱,无所挠屈。
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
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
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 ,嬉笑自如,不宜居职。
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
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
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
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
景泰元年仍命兼理。
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
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
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
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
不然,徒冗食耳。
”乃不增戍。
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
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
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
”乃转右副都御史。
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 ,事乃寝。
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铜川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下·孝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良好的家风能够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风,流传着许多有关家风的感人故事。
孟子成为一代旷世大儒,离不开孟母“三迁其家”“断机教子”的教育;陶侃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离不开同母“截发延宾”的用心。
关于家风的典籍比比皆是,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吴麟征的《家诚要言》、清朝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
这些中国古人留下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诚然,如今的家庭模式与历史传统已相去甚远,但今天我们所推崇和坚守的家风。
也正是那些不因时间遽逝而失去现实价值的家风。
近年来,家风建设被不同程度忽视,甚至出现了断层。
这种家风断层现象的严重后果就是:一些手握公权之人缺失“勤政为民”,情操的现象层见不鲜,,一些普通民众对缺失“为人处世”基本操守的做法司空见惯。
因此,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我们更要努力抓好家风建设,让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历史启迪我们要正家风。
正家风也是现实的召唤B . 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
现实也引唤着正家风C . 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也是现实的召唤D . 历史启迪我们要正家风,这也是现实的召唤(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勤政为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项是()A . 亭子的正上方。
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爱晚亭”三个大字。
B . 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2020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二)(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
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败;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
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
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
2020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作为文化自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国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
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
而道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
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木诎于文辞”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至成为晋职的障碍。
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积聚。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创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
当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缚骤然减少,在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
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语空间是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在国际上实施的影响力和实力场域,是一个国家在全球话语体系建构中的能力和实力的具体体现。
话语就是说话或所说的话,是人类表达思维、思想的形式。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话语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大,逐渐由学术领域扩展到新闻传播领域,又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拥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我们此处采用广义的“话语”,既指话语本体,也指被喻化的“实体话语”。
新时代以来,我国的话语空间,包括领域话语空间、区域话语空间的宣誓和建构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新时代我国提出“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国内话语空间,为国民提供了国家复兴的伟大构想。
此外,在国内区域空间中,提出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等一系列的话语空间范畴。
这些概念完善了中国人民奋斗的话语空间范畴。
在全球话语空间的建构中,也完善了全球的话语空间范畴系统,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区域共同体”“抗疫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等具有全球性质的话语空间范畴。
这些范畴的提出,使中国成为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引领者。
在既有世界秩序空间范畴分崩离析之机,及时进行了补缺,适时地服务于全球新秩序的建构。
此外,利用既有的国际话语空间,充分发挥中国的话语功能,强化国家话语权,充分发挥话语空间、话语体系建构的引领作用,利用既有霸权国家“退群”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有力地打击了逆全球化势力。
近年来,个别霸权国家利用国内优先政策,先后退出许多国际组织,妄图制造混乱,重构、制衡世界秩序,让出了大量的国际话语空间,为我国国家话语空间的拓展提供了良机。
中国趁此机会主动出击,及时补缺,强化了中国的全球话语权。
此外,我国还主动加入了一些新成立的区域话语空间组织,比如“二十国集团组织”,促进了我国领域话语体系的建构。
铜川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2020·芜湖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城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俗称可燃冰。
可燃冰分布广泛,占用体积小,蕴含能量大。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研究发现,1立方米可燃冰最多可分解为164立方米甲烷,是一种清洁环保、燃烧值高的新型能源,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下固态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
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
通过勘查,中国已在海域圈定了6个成矿远景区;陆地方面,青南藏北也优选了9个有利区块。
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可满足未来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都制订了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计划,中国也随即响应。
(摘编自李代广《神秘的可燃冰》材料二:中国科学家预测海城可燃冰地质资源量表预测(摘编自孙运宝《国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评价方法对我国的启示》)材料三:据自然资源部官方微博消息,3月26日,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任务。
2017年5月10日,中国在神狐海域进行了第一轮成功试采,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为后续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据介绍,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攻关,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此次试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