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
- 格式:docx
- 大小:4.15 MB
- 文档页数:23
【导语】很多动物的⾝体后⾯会拖着⼀条尾巴,它们或长或短,或⼤或⼩,或光滑或披⽑,煞是可爱。
下⾯是⽆忧考分享的⼗万个为什么之动物为什么要长尾巴。
欢迎⼤家阅读参考! 【动物为什么要长尾巴】 很多动物的⾝体后⾯会拖着⼀条尾巴,它们或长或短,或⼤或⼩,或光滑或披⽑,煞是可爱。
例如:⾦鱼在⽔中不停地摇动⼤尾巴,似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春季,雄孔雀展开绚丽的尾⽻,在⾝后竖起⼀⾯华美的“扇屏”,那泛着黄铜⾊及辉蓝⾊的亮丽眼斑如同⼏⼗双明亮的眼睛在不停地晃动;松⿏在树上跳跃时,随之摆动的膨松⼤尾巴也极为好看……那么,它们为什么要长尾巴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动物尾巴都在⼲什么吧。
仔细观察⾦鱼,你可能会发现:它随着尾巴的摆动,可以促使⾝体前进或转向。
没错,在⽔中游泳的鱼⼉都能借助尾巴来获得前进的⼒量,如果需要转弯或掉头换个⽅向也很容易,摆摆尾巴就能做到。
企鹅、海豚、鲸鱼等虽然不是鱼类,但它们的尾巴也具有类似的功能。
⽐较特殊的是,有些鱼⼉的尾巴还有其他功能,例如⼀些鲨鱼就可以利⽤其长⽽强有⼒的尾巴驱赶鱼群,甚⾄将它们击晕然后饱餐⼀顿。
陆地上⽣活的动物也能⽤尾巴来完成各种任务。
鳄鱼尾巴粗壮厚实,甩动起来是攻击敌⼈或猎物的好武器。
壁虎、蜥蜴的尾巴柔韧,被捕捉时可以及时断开逃⽣。
雄孔雀炫耀漂亮的“扇屏”,为它们赢得了雌孔雀的青睐。
⿇雀、斑鸠等鸟⼉依赖尾巴上的⽻⽑掌舵,控制飞⾏和降落。
松⿏、猫在树上灵活跳跃⽽不摔下来,得益于尾巴控制着平衡。
擅长跳跃的跳⿏和袋⿏,得益于其长长的尾巴的帮助,停⽴时长尾⼜能作为⽀柱。
尾巴还有类似“⼿”的作⽤。
如:卷尾猴、巢⿏能将长尾缠绕在枝条上玩起倒挂;⽜和斑马能把尾巴甩来甩去,赶⾛讨厌的蚊蝇。
尾巴还能表达感情,狗就会“摇尾乞怜”……尾巴的功能已经被动物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内部解剖构造上看,动物之所以有尾巴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内有⼀根纵贯躯体、类似被串起的“多⽶诺⾻牌”构成的“柱⼦”—脊椎,在柱⼦末端的多个或数⼗个“⾻牌”即是尾巴所“依附”的尾椎⾻。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400字篇1在暑假期间,我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动物篇,比如《蜻蜓会走路吗?》、《为什么孔雀会开屏》、《为什么苍蝇爬过的食物不能吃》等。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非常奇妙,只要你读懂了它,你就会觉得万物都是非常有趣的。
在动物篇中,有的可爱,有的凶猛。
你别看那些凶猛的动物对猎物张牙舞爪的样子,但是一看到它的孩子,就有了180度大转弯,立刻转凶为善,真是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呀!那些可爱的动物,别看它平时玩耍时那么顽皮那么可爱,但是一碰到自己的天敌时,就会立刻做好战斗准备。
有些动物能够适应特殊的环境,比如说企鹅、北极熊,骆驼等动物。
还有一些动物是稀有的,比如说:东北虎、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扬子鳄;还有一些鱼类,比如:红招财、金帆船、大铅笔、女王神像、青魔等都是世界上稀有的鱼类。
另外还有一些水母是绿色的,最小的水母是还没有出生在妈妈肚子里的微型水母,水母98%是水,2%是肌肉,没有骨骼。
可真神奇呀!现在你觉得动物奇妙吗?《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400字篇2我看过很多书,有《西游记》、《白雪公主》、《一千零一夜》等等,但是在我所看过的这些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当打开《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时,看见这上面有许多深奥的问题,便产生好奇心。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种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数不胜数。
《十万个为什么》当中经常给我们介绍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说一年中的“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下是什么颜色?海水为什么会发蓝?荧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从中我发现了许多科学道理,解了我心中的谜团。
其中令我感兴趣的一篇*叫《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萤火虫发光与它尾部的发光器有关,在发光器内含有荧光素酶发光物质。
当空气进入发光器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产生的能量转化为荧光,进入发光器的空气中越多,发出的荧光越亮。
由此可知,萤火虫并不是在黑夜发光只不过是光亮度不如太阳光,便以为白天不发光。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_400字
在暑假期间,我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动物篇,比如《蜻蜓会走路吗?》、《为什么孔雀会开屏》、《为什么苍蝇爬过的食物不能吃》等。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非常奇妙,只要你读懂了它,你就会觉得万物都是非常有趣的。
在动物篇中,有的可爱,有的凶猛。
你别看那些凶猛的动物对猎物张牙舞爪的样子,但是一看到它的孩子,就有了180度大转弯,立刻转凶为善,真是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呀!那些可爱的动物,别看它平时玩耍时那么顽皮那么可爱,但是一碰到自己的天敌时,就会立刻做好战斗准备。
有些动物能够适应特殊的环境,比如说企鹅、北极熊,骆驼等动物。
还有一些动物是稀有的,比如说:东北虎、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扬子鳄;还有一些鱼类,比如:红招财、金帆船、大铅笔、女王神像、青魔等都是世界上稀有的鱼类。
另外还有一些水母是绿色的,最小的水母是还没有出生在妈妈肚子里的微型水母,水母98%是水,2%是肌肉,没有骨骼。
可真神奇呀!
现在你觉得动物奇妙吗?
1 / 1——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个人分享学习参考。
十万个为什么15篇十万个为什么15篇十万个为什么1在暑假期间,我看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动物篇,比方《蜻蜓会走路吗?》、《为什么孔雀会开屏》、《为什么苍蝇爬过的食物不能吃》等。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非常奇妙,只要你读懂了它,你就会觉得万物都是非常有趣的。
在动物篇中,有的得意,有的凶猛。
你别看那些凶猛的动物对猎物张牙舞爪的样子,但是一看到它的孩子,就有了180度大转弯,立即转凶为善,真是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呀!那些得意的动物,别看它平时玩耍时那么顽皮那么得意,但是一碰到自己的天敌时,就会立即做好战斗准备。
有些动物可以适应特殊的环境,比方说企鹅、北极熊,骆驼等动物。
还有一些动物是稀有的,比方说:东北虎、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扬子鳄;还有一些鱼类,比方:红招财、金帆船、大铅笔、女王神像、青魔等都是世界上稀有的鱼类。
另外还有一些水母是绿色的,最小的水母是还没有出生在妈妈肚子里的微型水母,水母98%是水,2%是肌肉,没有骨骼。
可真神奇呀!如今你觉得动物奇妙吗?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十万个为什么》。
这本书非常有趣好玩,是一本可以让你摆脱好奇心的好书。
它还让我理解到各种有趣的知识,比方为什么马的耳朵会经常摇动,为什么九条路不能相交是错的,为什么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这些让我感兴趣的知识真是数不胜数,让人欲罢不能。
这本书还让我对神秘的宇宙有了探究的欲望。
看着看着仿佛自己就变成了宇航员,在浩瀚的宇宙里,探究着各大行星的神秘之处。
这本书还让我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智慧。
知道了吃药片时要用温开水送服,知道了高压锅容易把食物煮熟,还知道了雷雨过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一些如今我们能用的东西,在创造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克制困难的。
比方如今的枪械,以前在____筒时,枪筒里没有螺旋线而导致枪械无法正常使用。
后来是在陀螺的身上得到了启发,从而解决了让科学家们头疼的问题。
看来生活中充满了智慧,就看谁能拥有那双发现智慧的眼睛了。
《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15篇《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1我今天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
动物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他是我们它是我们的亲密伙伴。
可爱的动物世界里面充满了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奇妙故事,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这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遐想和疑问:小海马是不是妈妈生的?海绵为何会千姿百态?袋鼠为啥会有口袋?……这些有趣的问题让我们对动物有了兴趣。
为了给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作者就特意为我们编写了这本书。
十万个为什么内容广泛从小得连眼都看不见的草履虫都兽中之王老虎,和我们身边的常见的小动物都不常见的珍奇猛兽,可以让我们尽情领略动物世界中的新奇和奥秘。
我建议让同学也来看看这本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2我家的书柜里,最显眼的一本书莫过于《十万个为什么》。
这本书使我终生受益。
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知识。
原来,我一直搞不明白兔子的耳朵有什么用途,现在,这本书给我了答案:兔子为了更有效地逃避天敌的追捕和突然袭击,必须随时掌握周围的情况。
在自然演变中,为了生存它们的耳朵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长长的耳朵能及时收集到声波。
当兔子感到声音非常可疑时,会立刻逃窜,以防不测。
兔子逃窜时跑动的方式分别是跳跃式、直跑式和曲线式。
遇有老鹰捕捉时,会立即钻入树丛避险,老鹰也无可奈何,兔子的耳朵真是帮了大忙。
哈哈,是不是很惊奇呢?除此之外,我还懂得了很多知识:鹦鹉能听懂人话吗?琴鸟的名字从何而来等等。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十万个为什么》把我们带进知识的海洋,让我们畅游世界,这真是一本值得多读的好书!《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3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书后,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很奇妙,也很神奇。
原来我以为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
《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我知道因为白兔的身体是不含色素的,它的眼睛应该是无色的,我们看到的颜色其实是小白兔血液的颜色。
我也知道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保护色是动物为了能适应生活环境和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的颜色。
《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蚂蚁为什么总是很忙碌通常,我们看到的蚂蚁总是在忙忙碌碌地觅食,没有一点偷懒的迹象。
它们为什么如此勤劳呢?原来,在蚂蚁家族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大家分工明确,共同维持着蚂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在这个家族中,蚁后是最高的统治者,负责生儿育女,雄蚁仅负责与蚁后交配,兵蚁负责安全保卫工作,而外出觅食、照顾蚁后、打扫巢穴等许多任务是由工蚁来承担的。
工蚁数量最多,它们的行为受蚁后分泌的信息素严格控制。
在蚁后信息素的作用下,工蚁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完成各类工作,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但是,一旦蚁后死去,又没有新的蚁后来接替,工蚁就会一改以前忙碌而有序的工作作风,变得不知所措,整个蚁群在“无政府状态”下也会变得杂乱无章。
所有的蚂蚁都那么勤劳吗?有没有偷懒的蚂蚁?经过观察,科学家发现,一直被人们称赞的蚂蚁也有“偷懒”的家伙。
如一种多齿蚁的工蚁,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闲逛。
但这些家伙并不是在真正地偷懒,而是作为巢群在紧急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预备部队”呢。
为什么全球“通缉”一只小蛾一只小蛾,由于其胃口出奇地好,会大量啃食树叶,有能力将绿树剃成“秃头”,受到了全球“通缉”,大家都恨不得将其尽快“捉拿归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有9个区县都发现了这种外表轻柔、体态娇小的小蛾,当即就采取了果断措施。
这种让人闻之色变的小蛾,就是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它原产于北美洲,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
美国白蛾在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中国,1979年首次在辽宁省丹东市发现,后传入山东、陕西、天津、北京、河北等省市,已被中国政府列入“极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名单,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通缉的“杀手”。
美国白蛾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胃口好、食性广,可为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为害多种阔叶树,是真正的“饕餮之徒”。
它们的幼虫经常成群结伙地吐丝结网,把一大片树叶覆盖起来“聚餐”,一个星期就能吃光一棵大树。
美国白蛾的危害一点不亚于森林火灾。
在大发生的春夏之交,树木之上密密麻麻分布着美国白蛾的幼虫,树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啃光,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脉。
2010年,数亿只美国白蛾肆虐山东省,山东各县市为了消灭美国白蛾,全民动员,在每一个角落“通缉”这种作恶多端的小虫。
为什么没有三条腿的动物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这一传说中的古代神话奇兽,居然是一种只有一条腿的动物。
腿是动物的运动器官。
现实中,蜗牛依靠一条“腿”爬行,青蛙、蜥蜴、豹子、大象等利用四条腿跳跃、爬行和行走,人类、蝙蝠、鸟儿和已经灭绝的翼龙等长着两条腿。
然而,任凭你绞尽脑汁,估计也没办法列举出哪一类动物长着三条腿,其原因很可能与生物的进化历程有关。
在生命诞生之初,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
之后,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命,比如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
虽然有些海绵有一定的形状和对称性,但多数是像植物一样不规则地生长,形成扁的、圆的、树枝状等不对称的身体结构。
接着,水母等腔肠动物开始出现,它们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生物学上将具有这种形态的生物称为“辐射对称生物”。
它们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只能在水中固定着或随水流漂浮,被动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
后来,为了取得主动出击的权利,一类既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的动物出现了。
要做到这一点,它们的身体必须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而在形态上,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可以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这类动物被称为“两侧对称动物”或称“左右对称动物”。
这种由不定向运动朝定向运动的转变,使得动物适应的范围更广,是一种比辐射对称更高等的进化形式。
属于两侧对称的动物有很多,如蜗牛、螺等软体动物,人类、豹子、大象等哺乳动物,鸟类,蛙、蜥蜴等两栖爬行动物,蜻蜓、蝗虫等昆虫。
顾名思义,它们体现在腿的数量上时要么是1(可以一分为二),要么是2、4、6等偶数,否则在体形上就无法对称了。
因此,三条腿的动物不可能存在于两侧对称的行列中。
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在辐射对称的生物中呢?在一种被称为五辐射对称的动物中,确实有长着五条腕的海星可作缓慢移动。
按此推论,你可能会提出也应该有三条“腿”的“某种海星”,可惜目前为止尚未发现。
而且从根本上来说,这类固定着或漂浮着作被动运动的生物其实没有真正“腿”的结构。
或许,在生命演化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三条腿的动物。
只是非常遗憾,不管是现生的还是相关的化石,都没有找到这类动物。
至于新闻报道中偶见的长着三条腿的动物,那是因为环境和基因突变形成的畸形,是没有办法稳定遗传到下一代去的。
为什么有些动物有毒在海面上漂浮的晶莹剔透的水母,在泥土里蠕动的色彩斑斓的蜈蚣,在海滩上漫步的背负着美丽贝壳的芋螺,在树枝间驻足的张着神奇网络的蜘蛛……如果你不小心和这些漂亮的生物亲密接触,可能除了痛之外,还会面临生命的威胁。
传说古埃及最后一位女王,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埃及艳后,就是由一条毒蛇结束了她传奇绚丽的一生。
许多美食家会“拼死吃河豚”,而被胡蜂、蜘蛛袭击致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是因为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会分泌毒液。
人们熟知的有蛇、蝎、蜘蛛、蜈蚣、蚰蜒、河豚、箭毒蛙、胡蜂等,不熟悉的有芋螺、海葵、水母等。
一旦被这些动物刺破身体注入毒液,在没有救治的情况下,被刺者很快就会麻痹最终死亡。
那么,为什么这些动物要分泌毒液呢?那是动物的一种生存策略,或者是为了防御,或者是为了进攻。
不论是蜈蚣、芋螺还是蝎子,毒液无一例外都是它们有力的猎食工具,正是有了这一有效的手段,这些动物才能在严酷的自然界中存活下来。
从表面上看,动物分泌毒液是一种攻击手段。
如海葵、水母等腔肠动物,它们在受到刺激后会射出含毒的刺丝,这种刺丝刺入敌体后,会引发剧痛、红肿、休克甚至令敌人毙命,人类仅被腔肠动物刺伤后引发的皮炎就达70种。
但从本质来说,分泌毒液仍是一种防御形式。
动物分泌毒液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如海葵,它对自己的食物—甲壳类具有剧毒,但对于软体动物、两栖类、哺乳类却没有致命的威胁;蜘蛛的毒液能让它的猎物难逃厄运,但真正能置人于死地的却只有寥寥几种。
如果你稍留意还会发现,一般有毒的动物都是些较低等的动物,如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腹足类、腔肠动物等,或者是鱼类和两栖类,最高等级的也不过是爬行类,而哺乳类及鸟类这些进化较高等的动物罕有含毒液的。
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有毒动物的毒素只针对进化更高的动物才会产生强力的作用,而对于比它进化慢的生物,毒性就要小些,甚至完全不产生作用,这也证明了动物的毒液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防御手段。
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因为有了更多其他的生存策略,似乎也不屑于下毒这种下策了。
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夏日里,我们在湖泊、溪流、池塘等有水的地方时常会看到蜻蜓在水面上缓缓飞行,还不时用尾部触及水面,激起一个又一个的小水圈,似乎玩得很开心。
那么,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呢?难道真的是为了好玩吗?这还得从蜻蜓的繁殖行为谈起。
昆虫是怎么飞上天空的昆虫最早发现于志留纪,它的起源现在还没有定论。
昆虫可能起源于虾、蟹所属的甲壳类的原始祖先,也可能起源于蜈蚣、千足虫所属的多足类的原始祖先。
目前大部分科学家认为昆虫起源于前者。
它是节肢动物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类型,虽然经历了数次集群灭绝事件,但还是成功地一直演绎到今天。
如果仅就数量和种类而言,昆虫无疑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一个类群。
在石炭纪的谢尔普霍夫阶晚期(距今约3.2亿年),能飞行的昆虫就已大量出现;到石炭纪末期,很多现生有翅昆虫的祖先已经出现了。
迄今发现的最早具有翅膀的昆虫化石,可能是产自苏格兰距今约4.1亿年的早泥盆世地层中的莱尼颚虫。
不过,这个只有米粒大小的化石其实只是一只昆虫的一个前颚,无法复原其长相。
莱尼颚虫上颚内侧形成了一个双凸的凹槽,这种特征只在有翅昆虫种类中出现,研究人员据此推测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翅昆虫。
莱尼颚虫可能是靠咀嚼陆地植物的孢子和枝叶为生,但它的样子还无从知晓。
早期的大型昆虫翅膀都很长,且只能上下运动,不能折叠在身上,称为古翅昆虫。
这样的翅膀不利于躲避捕猎者,在残酷的生存竞争和天敌的威胁下,这些大型昆虫最终被体形小巧、翅膀既可以上下前后灵活运动又可以向后折叠贴于腹部的新翅昆虫取代了。
蜻蜓属于半变态昆虫,即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
为了区别于其他昆虫的幼虫,人们给半变态昆虫的幼体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稚虫。
成虫和稚虫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一个在陆地,一个在水中,因此成虫只有将卵产在水中,才能保证孵出的稚虫有一个适宜生活的环境,产在陆地上的卵是不能孵化的。
我们在水边看到的“蜻蜓点水”现象,正是蜻蜓成虫的产卵行为。
蜻蜓有发达的复眼,通过观察水面形成的反光来寻找水环境,进而完成产卵。
但过分依靠视觉的蜻蜓有时也会犯错,汽车外壳等光滑的物体表面有时也会产生类似于水面产生的反射光,而蜻蜓妈妈全然不知,居然也前来“点水”产卵,这些生错地方的可怜“孩子”在无水环境中自然也就夭折了。
并不是所有蜻蜓都具有点水产卵的习性,有这一行为的主要是一部分蜻科的种类,如黄蜻。
其他蜻蜓则通过另外的方式将卵产在水中。
常见的玉带蜻在产卵前会寻找合适的水面漂浮物,如树枝、木段等,先停息在漂浮物上,然后将卵产于漂浮物水下部分的表面。
大蜓科种类采取的是另外一种产卵方式,它们常沿着林下的溪流穿梭,寻找浅水山涧,发现合适地点后,成虫便悬停在水面上,身体向下弯曲,以几乎与水面垂直的角度,将腹部反复多次插入溪流底部的泥土中产卵。
雌性大蜓腹部末端具有尖锐而有力的产卵器,能轻而易举地将腹末插入水底的土表层中完成产卵。
蜓科的一些种类则借助于水生植物产卵,成虫将腹部伸入水下,并刺入植物的茎干内,然后将卵产在其中。
一些豆娘甚至可以潜水,沿着水生植物爬入水下,将卵产在植物的茎干中。
产于美洲的瀑布豆娘甚至能够飞入瀑布,将卵产在瀑布内的石壁上。
蜻蜓妈妈为了给自己的后代一个良好的水生环境,真可谓费尽千辛万苦啊!蝈蝈为什么要不停地“唱歌”生活在荒野灌木丛里的小蝈蝈,有各种鲜嫩的枝叶和美味的野果充饥解渴,偶尔还有毛毛虫可以开开小荤。
随着一次次蜕皮长大,蝈蝈有了越来越健美的身材,它的两对翅膀日益健全,强壮的后腿也越来越适宜跳跃了。
灌木丛里食物丰富,小蝈蝈只需伸伸腿,蹦一下,就能饱食终日了。
在茂密的树叶和枝条的隐蔽下,蝈蝈几乎可以高枕无忧,只要它的动作不太大,蝙蝠和鸟儿也很难找到它。
当小蝈蝈长成一只健壮的雄蝈蝈时,就要找女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