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0
【天净沙·秋思】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
天净沙秋思主题思想
《天净沙·秋思》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体现了飘泊羁旅的游子思乡的愁苦以及孤寂,悲凉的心境。
《天净沙·秋思》原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的古诗翻译及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是否了解它的翻译和想要表达的意境呢?这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已经整理好了。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天净沙秋思的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净沙·秋思枯藤②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一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1.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⑴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⑴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⑴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⑴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天净沙·秋思》笔记整理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下面是《天净沙·秋思》的笔记整理: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黄昏。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怎能不愁肠寸断?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原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对名都语重深,只有香如故。
总胜欢笑今古里,晓风残月白云低。
更无人处那堪薄,云淡风轻近午时。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绝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词的开篇写下了秋天的景象:“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诗人借景抒怀,将秋日的丰收与凋零描绘得淋漓尽致。
草色烟光残照,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了远方,细细品味着这个季节的变化。
然而,无言谁会凭栏意,诗人的心事只能自己品味,而无法述说给他人听。
接下来,诗人着墨于“名都”,通过对名都的描绘,深化了诗的意境:“拟对名都语重深,只有香如故。
”名都指的是世态炎凉的都城,表达了诗人的欲言又止,将自己的思绪与情感倾诉于名都。
而“香如故”,则带有浓郁的怀旧之情,让人感叹岁月的流转。
下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总胜欢笑今古里,晓风残月白云低。
”诗人虽然生活在繁华喧嚣的环境里,但内心却感到孤独和落寞。
总胜欢笑今古里,虽然四周一片欢声笑语,但其中却无法填补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晓风残月白云低,诗人通过对风、月、云这些象征性的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之感。
最后一句“更无人处那堪薄,云淡风轻近午时。
”诗人感叹着人事无常,岁月荏苒。
更无人处那堪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寂寞。
云淡风轻近午时,则是对光阴易逝的叹息。
这句话既是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内疚与思念之情。
通过对词中意象的运用,诗人巧妙地表现了孤寂、荏苒和无奈的情感。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成功传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使得这首词成为了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品味的空间。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原⽂及译⽂天净沙·秋思原⽂及译⽂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元代:马致远 枯藤⽼树昏鸦, ⼩桥流⽔⼈家, 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 断肠⼈在天涯。
译⽂译⽂ 天⾊黄昏,⼀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桥下流⽔哗哗作响,⼩桥边庄户⼈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
⼣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只有孤独的旅⼈漂泊在遥远的地⽅。
注释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的古⽼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如柴的马。
⑷断肠⼈:形容伤⼼悲痛到极点的⼈,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
赏析赏析 这⾸曲⼦的题⽬叫《秋思》,是⼀篇悲秋的作品。
秋⼠易感,是中国⽂坛古⽼的传统。
⾃屈原的《离骚》起⼀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内⼼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之动物,物之感⼈,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引起你内⼼感动的'是‘⽓’。
那⽓⼜是什么呢?古⼈认为,宇宙间有阴阳⼆⽓。
是它们的运⾏才产⽣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最盛,所以草⽊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渐⽣,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最重,因⽽草⽊衰败。
阴到极点⼜转为阳,阳⽣⽽万物长。
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然景⾊也不同,⼈的内⼼也就随着这些变化⽽感动。
春天草⽊的萌发让⼈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理。
秋天草⽊的凋零让⼈联想到⽣命的衰⽼与终结。
因此会让⼈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之零落兮,恐美⼈之迟暮。
”宋⽟在《九辩》⾥说:“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摇落⽽变衰……。
《秋思》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译文、诗意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译文:《天净沙秋思》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秋思》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天净沙秋思》注释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天净沙秋思》译文二作者:晓寒微羽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天净沙秋思》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