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目录
CONTENTS
一、审计证据 二、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概念和特性
(一)审计证据的概念 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
计事项,支持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的各种事实依据。 审计证据是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取得的可为自己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二、审计证据的种类
6. 环境证据。 环境证据也称状况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事项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环境证据一般不能
用于直接证实有关被审事项,但可以帮助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事项所处的环境或发展状况,为判断 被审事项和确定已收集其他证据的程度提供依据。
环境证据分为内部环境证据和外部环境证据。内部环境证据指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的各种环境事 实,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内部控制、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素质、各种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主要管理人 员的观念及品行等。外部环境证据是指存在于被审计单位外部的各种环境事实,主要包括法律法规、 统一的规章制度、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指导、行业自律状况和社会舆论关注度等。
第一节 审计证据
四、获取审计证据应考虑的因素
1. 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判断审计事项的重要性。从数量上说,可以用金额或其他量 化方式反映审计事项的重要性,一般说来,数量越大的项目越重要。如在审查若干笔销售业务时,销 售收入总金额越大,该项销售业务就越重要,需要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从性质上说,存在舞弊怀疑、 改变比率关系、涉及特定方等项目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如有些项目虽然数量不大,但是在这些项目的 审查中发现了舞弊迹象,如现金结余经常性短缺,那么这些项目也需要内部审计人员获取更多的审计 证据,以查明是否存在舞弊行为。 2.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审计风险水平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密切相关。内部审计人员事先确认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 审计过程中需要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就越多;反之,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高,需要取得的审计证据 数量就越少。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根据项目审计方案中所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来确定审计获取审计证据应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