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讲义知识点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42.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化1、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
(2)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3)某些大陆东部边缘被岛屿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4)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
2、陆地与海洋地貌(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75m。
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
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等(1)山地面积不大,陆地上有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带,它沿太平洋两岸作南北向分布;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
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末以来近期地壳运动(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平原面积最广,约占1/4的地面海拔不足200m。
一般来说,大陆中部是平原。
平原的东西两侧多有高山耸列,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带。
这个特点,以北美和南美大陆最为显著。
陆地上还广泛分布着大片隆起的高原,它们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地壳相对较稳定,高原面起伏不大。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 m, 宽度10~1 000 km以上。
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陡急斜坡。
其下限不等,一般为 2 000~3 000 m。
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理环境组成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天然环境、人为环境。
它们都具有圈层性。
4. 四大物质组成是:岩石、水、空气、有机体5. 地理上的六大要素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第二章地壳1. 地球内部的组成是:地壳一一地幔一一地核2. 地球外部有三大圈,分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 岩石的分类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
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沉积岩,重量占份最多的是岩浆岩。
而施工中多用岩浆 _4.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喷出岩。
主要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构造。
5.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有:层理构造6.8. 岩石的意义: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资源形成了地貌景观是探索研究宇宙的窗口和研究对象9. 典型岩石景观如张家界,属于砂瑛沉积岩,其特点是层理清晰,纹理均匀。
10. 园林常用石材如:太湖石(岩浆岩),黄石青石(岩浆岩),钟乳石(沉积岩)等。
11.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背斜是指岩层向下凸曲,但不一定凸起。
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凹曲,但不一定凹陷。
12. 断层构造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3.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 全球火山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地带,东非火山带。
15. 火山的地理意义:A. 引起污染B. 释放有害物质C. 引起全球气温变化D. 引发毁灭性灾害E. 形成风景名胜F. 提供资源16. 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震级,震中,震源深度。
(裂度:毁坏性大小)17. 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71%,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25%,震源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4%,震源深度超过300km)。
18. 地震的破坏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19. 地震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
以下是一些重点知识点: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天体的关系是理解地球环境的基础。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地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宜的位置,这为生命的诞生和演化提供了条件。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
太阳活动如黑子、耀斑等会对地球的磁场、气候和无线电通讯产生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方向。
公转则形成了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称为板块。
板块在软流圈上漂移运动,相互碰撞、挤压或分离,从而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的常见表现形式。
褶皱是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而断层则是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
三、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的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大气的垂直分层从下往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形成了低纬、中纬和高纬的环流圈,而季风环流则与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有关。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的知识1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自然地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海洋和陆地水01、水循环:自然界中在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的过程02、海峡:指位于两块大陆之间,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03、凌汛: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会出现上游解冻早,下游解冻晚,向下游移动的冰块可能淤积成冰坝导致水位太高的现象。
04、包气带:指地面与潜水面之间的岩石层带,为水土气三相系统。
05、牛軛湖:由于河流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导致原河道变成了湖盆,所形成的弯月型湖泊。
06、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
07、分水岭:是指量河流或水系之间的分水高地。
2、地貌07、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季节性和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降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08、泥石流:指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09、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基岩之上的残积物在地壳表层构成的一种外壳。
10、河漫滩:汛期被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地。
11、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床两侧的地方。
12、河流劫夺:一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
13、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使物理及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14、雅丹地貌:干旱地区河湖相地层,由于干缩而产生龟裂风沿裂隙吹蚀形成沟槽和垄背相见分布的特殊地貌。
15、滑坡:斜坡上的土体、岩体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16、岩溶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可容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落、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3、土壤圈16、田间持水量: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17、凋萎系数:土壤干燥时的含水量是土壤有效水分的下界,也是植物利用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临界点,土壤中水分的水势和传导度下降为零,不再满足植物的需要时,植物缺水发生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
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1、温室效应和温室效应加剧温室效应:某些对辐射有选择性吸收的特征的气体,它们能将吸收的长波辐射热量用于加热地表面和大气,使其温度升高,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简称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加剧:是指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
2、矿物:地壳中自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的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3、流域与水系流域:指河流的集水区域,包括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
水系:由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网状系统称为水系。
4、石漠化: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背斜与向斜背斜: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核部岩层比两翼岩层老的褶曲。
向斜:向斜是岩层向下坳曲、核部岩层比两翼岩层新的褶曲。
7、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指原来的河谷谷底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谷坡上的地形。
8、海水盐度: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盐分的浓度,通常指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的总克数,以千分率表示。
二、简答题1、大气的组成以及各成分的作用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N2(78%)和O2(21%),其次是Ar(0.93%)和CO2(0.03%),此外还有微量的Ne、He、Kr、Xe、O3、Rn、NH3和H2等气体。
又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等层次。
空气各成分的作用:氧的主要作用是呼吸供氧和燃烧助燃,氮是生命基础——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植物3大营养要素之一,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料,氩、氖等惰性气体用于填充灯泡,以延长灯丝寿命,甲烷、氢为可燃气体,可作为能源,有些碳、氮、硫化合物气体对人畜和植物有害,但含量极微,不会造成危害,如果排放过量,干洁空气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有保湿作用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其表面大部分是水,陆地面积比例较小。
地球是由内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内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是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有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壳主要是玄武岩。
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自行调节的能力,并且平衡循环。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每天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使得地球的各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夜晚。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年。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四季变化。
此外,地球还有章动、岁差和进动等运动。
三、地理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跃层和吸收层。
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圈的主要现象包括大气运动,如风、雨等。
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体称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水汽等。
水圈是地球上极其丰富的资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圈的运动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运动等。
3.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
大陆地壳地势高,山地居多。
海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组成,地势低,海水深广。
地球表层的地形和地势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四、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层的物貌形态,是地表地理环境受到大地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所形成的地形面貌。
地形地貌的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
2. 气候气候是地壳与大气所共同形成的微气候长期统计特点的总和。
主要包括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
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
1.太阳辐射: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3.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4.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和大气成分来影响气候,并且影响越来越大。
①根据气温季节变化特点,判断南北半球:如果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则为北半球;如果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则为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气温或最热月气温,判断所属温度带:如果最冷月气温高于15℃,则为热带气候;如果最冷月气温0~15℃,最热月均温大于25℃,则为亚热带气候;如果最热月均温10~20℃,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果最冷月气温0℃以下,最热月均温20℃以上,则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如果最热月均温10℃以下,则为寒带气候。
③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通过以上复习,就能够真正熟悉和理解气候影响因素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
绪论一、“地球表层”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自然地理环境。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
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第一章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