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宪法日文字内容
1、国家宪法日的由来: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
具体时间是每年的12月4日。
自此12月4日开始被称为国家宪法日,也称12.4国家宪法日。
设定宪法日并非我国独创,世界上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等国都设有宪法日。
作为一种法定国家节日,宪法日的设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2、为何要设立国家宪法日:通过国家设立节日的方式来纪念、庆祝、宣传宪法,有助于社会各界深化对宪法内容和含义的直观认识。
其目的是增强宪法观念,传播宪法精神,提高公民法律信仰和守法意识。
3、为何国家宪法日确定为每年的12月4日:我国之所以确定每年的12月4日作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实施的。
4、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何时制定: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6、宪法有哪些主要特征: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
一般法律的内容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
宪法的内容涉及国
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是制定法律、法规的依据。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要以宪法为依据。
校长宪法讲话内容——摘自人民日报宪法报道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10月27日至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会议审议了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反间谍法草案、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反恐怖主义法草案、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草案等法律草案,审议和听取了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和任免案。
11月1日,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通过了反间谍法,通过了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及关于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事项。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听取的内容也成为公众格外关心的焦点。
·什么是宪法?宪法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它所规定的都是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宪法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关系决定并影响着宪法的具体内容。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效力和修改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法律。
·宪法的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国家宪法日的由来及意义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教育日,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国家宪法日。
下面店铺整理了国家宪法日的由来及意义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宪法日的由来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决定指出,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
决定将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日期,即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决定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决定指出,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会十一次会议作出这一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2年对现行宪法作过四次修改。
上周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国家宪法日的意义首先,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助于落实依宪治国,发挥宪法作用,维护宪法权威。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今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申了这一点,并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国家宪法日资料
国家宪法日是指某个国家为了庆祝宪法的颁布或修订而特别设立的一个节日。
不同国家的宪法日的日期和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国家宪法日的资料:
1. 美国宪法日(Constitution Day):每年的9月17日,庆祝1787年9月17日美国制宪会议通过并签署了美国宪法。
2. 法国宪法日(Fête de la Constitution):每年的7月14日,庆祝1790年7月14日法国通过了法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里程碑。
3. 中国宪法日:每年的12月4日,庆祝1982年12月4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法律地位。
4. 德国宪法日(Tag des Grundgesetzes):每年的5月23日,庆祝1949年5月23日德国联邦共和国宪法(《基本法》)的颁布。
5. 韩国宪法日(제헌절):每年的7月17日,庆祝1948年7月17日韩国宪法的颁布。
需要注意的是,宪法日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设立的节日,而且不同国家对于宪法的庆祝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可能包括庆祝活动、宪法讲座、宪法展览等。
12.4宪法日手抄报内容一、国家宪法日的由来?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具体时间是每年的12月4日.自此,12月4日开始被称为“国家宪法日”,也称“12.4”国家宪法日.设定宪法日并非我国独创,世界上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波兰、俄罗斯等国都设有宪法日.作为一种法定国家节日,宪法日的设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二、为何要设立国家宪法日?通过国家设立节日的方式来纪念、庆祝、宣传宪法,有助于社会各界深化对宪法内容和含义的直观认识.其目的是增强宪法观念,传播宪法精神,提高公民法律信仰和守法意识.三、为何国家宪法日确定为每年的12月4日?我国之所以确定每年的12月4日作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公布实施的.四、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五、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何时制定?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六、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何时制定?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
12.4宪法日手抄报内容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
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
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
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
如建国以来,绍兴县第一起绑票案作案者陈铁江(当时17岁),因经常逃学,与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人混在一起,染上赌博和玩游戏机,为弄钱以绑票索要钱物2万余元,并将9岁男孩杀死,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危害;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
这些国家宪法日基本知识
以下是一些国家宪法日的基本知识:
1. 美国宪法日:每年的9月17日,纪念1787年签署的美国宪法。
2. 墨西哥宪法日:每年的2月5日,纪念1917年通过的墨西哥宪法。
3. 德国宪法日:每年的5月23日,纪念1949年通过的德国基本法,也是该国的宪法。
4. 日本宪法日:每年的5月3日,纪念1947年通过的日本宪法。
5. 韩国宪法纪念日:每年的7月17日,纪念1948年通过的韩国宪法。
6. 巴西宪法日:每年的10月5日,纪念1988年通过的巴西宪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国家的宪法日,每个国家在宪法日都会举办庆祝活动以表彰和弘扬宪法的重要性,并向人们普及宪法的基本知识。
2023年国家宪法日宣传内容1. 介绍国家宪法日的由来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法定节日,旨在纪念国家宪法的颁布和实施。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体现了国家对宪法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提醒人民要珍惜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每年的国家宪法日都是我国法治精神的弘扬和法治意识的提高。
2. 国家宪法的重要性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章程和基本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是全体公民和各级政府、各种组织及其他机构都必须遵守的最高法律规范。
宪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系的总纲和总纲领。
3. 宣传国家宪法的重要性在国家宪法日这一天,应该加强对国家宪法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宪法的重要性,增强法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宣传国家宪法,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法治观念,促进国家法治建设,维护国家的法律权威。
在宪法宣传中,可以重点讲解宪法的基本原则、法治精神、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和国家制度等内容。
4. 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活动还应当进一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素质。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族的法治意识,引导人们增强法治信仰,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可以通过举办法治知识竞赛、法治宣传展览、制作法治宣传海报和漫画、举办法治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增进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5. 弘扬宪法精神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活动也要突出宪法的精神,弘扬宪法的价值观。
宪法的精神包括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
在宪法日的宣传活动中,应当强调这些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气。
6. 增强宪法意识宪法意识是公民的法治意识的核心,是公民应有的基本法治观念。
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活动还要着力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使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把宪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家宪法日的来历一、引言国家宪法日是一个特殊的纪念日,它旨在纪念国家宪法的颁布和实施。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庆祝和宣传宪法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公民对宪法的认识和了解。
本文将介绍国家宪法日的来历和意义。
二、宪法的重要性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组织机构的职权和责任、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规范了政府的权力行使,使政府不得滥用权力。
因此,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国家宪法日的起源国家宪法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颁布宪法的国家,1787年9月17日,美国宪法正式通过并生效。
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事件,美国国会于1952年9月17日将其定为国家宪法日。
随后,其他很多国家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国家宪法日。
四、国家宪法日的意义设立国家宪法日的目的在于加强公民对宪法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宪法的法律权威性和尊严性。
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对于公民和政府都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力。
通过庆祝国家宪法日,可以加深公民对宪法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宪法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国家宪法日也是一个宣传宪法的机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五、国家宪法日的庆祝活动国家宪法日的庆祝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宣誓:公民可以在这一天举行宪法宣誓仪式,表达对宪法的忠诚和信仰。
2.宪法讲座和培训: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举办宪法讲座和培训,向公众介绍宪法的基本原理和条款。
3.宪法知识竞赛:举办宪法知识竞赛,吸引公众参与,加深对宪法的了解。
4.宪法书展和展览:举办宪法书展和展览,展示和推广宪法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六、总结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它提醒人们宪法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庆祝和宣传宪法,可以加强公民对宪法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国家宪法日的由来和意义有哪些国家宪法日由来及其意义国家宪法日在我国是每年12月4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而且这个节日是法定的。
那么国家宪法日是怎么来的呢?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国家宪法日的由来国家宪法日是1982年12月4日宪法正式公布的日子,从此之后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为了国家宪法日。
1982年12月4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正是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了重要的里程碑。
在宪法的发展进程中,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行至今,我国已先后有了4部宪法,而全国人民每到这一天便常常庆祝和回忆宪法的历程,重温我国宪法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二、国家宪法日的意义1、倡导宪法意识国家宪法日是中国的重要法定节日之一,它不仅是我国宪法的全文公布日,更是用以纪念宪法生效的重要日子。
通过这样的节日,能够强化国民的宪法意识,把人们对宪法的尊重和使用扎实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在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认真地学习和思考宪法,便于加深对我国宪法内容和精神的认识,切实营造宪法至上,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氛围。
2、弘扬法治精神国家宪法日中秉承了法治精神。
宪法是集中体现了国家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文献,是全体公民的法律基础和领导层的公款。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要强调重温我国宪法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遵宪守法、文明守法、安全守法,共同构建和维护了法治兴国的新环境。
3、推进宪法建设国家宪法日的背后还蕴含了人民群众对宪法建设发展的巨大支持。
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使人民们的自由和权利得到实质性的保障和体现。
国家宪法日在这一天上在号召人民群众来共同参与宪法的建设和发展,尽可能让宪法在社会中展开最广泛的宣传,促进宪法的深入人心和广泛推广。
总的来说,国家宪法日是每年的一个重要节日,意在展现我国宪法建设的成就和宪法规定的社会进步。
通过这一天,国人能够体验宪法的魅力,培养宪法文化和法治精神,增强宪法意识和参与宪法建设的自豪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我国自现行宪法公布实施以来,法律界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呼声就未曾停息。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迈出了我国法治前进的一大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宪法宣传日的“今生前世”。
我国宪法的由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不具备,于是由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宪法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
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继承了共同纲领的建国目标,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宪
法观,奠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之后我国又分别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通过了三部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四部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后实施。
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于88年、93年、99年、2000年和2004年先后以修正案的方式对82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12.4”法治宣传日的由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文件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决议的要求,从1986年至2000年,全国实施了三个五年普法规划。
200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2001年5月,中宣部、司法部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对“四五”普法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明确规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2011年-2015年是我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第六个“五年”,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201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首次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并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及时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10月27日,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议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三天之后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使得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依法治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公民在生活中要主动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让宪法成为“至上”的法律,才能让这张“纸”切实保护好我们每一位公民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