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颜色品系暹罗斗鱼色素细胞的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452.34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五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实验目的一、观察动、植物活细胞内线粒体、液泡系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二、学习一些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
实验原理活体染色是指对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能着色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
它的目的是显示生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舶死亡。
活染技术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根据所用染色剂的性质和染色方法的不同,通常把活体染色分为体内活染与体外活染两类。
体内活染是以胶体状的染料溶液注入动、植物体内,染料的胶粒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结构里,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
体外活染又称超活染色,它是由活的动、植物分离出部分细胞或组织小块,以染料溶液浸染,染料被选择固定在活细胞的某种结构上而显色。
活体染料之所以能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的部分,主要是染料的“电化学,,特性起重要作用。
碱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阳离子,酸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有阴离子,而被染的部分本身也是具有阴离子或阳离子,这样,它们彼此之间就发生了吸引作用。
但不是任何染料皆可以作为活体染色剂之用,应选择那些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料,而且总是要配成稀淡的溶液来使用。
一般是以碱性染料最为适用,可能因为它具有溶解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的特性,易于被细胞吸收。
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和中性红(neutral red)两种碱性染料是活体染色剂中最重要的染料,对于线粒体和液泡系的染色各有专一性。
实验用品一、器材显微镜、恒温水浴锅、解剖盘、剪刀、镊子、双面刀、载玻片、凹面载玻片、表面皿、吸管、牙签、吸水纸。
二、试剂1.Ringer溶液氯化钠0.85g(变温动物用0.65g)氯化钾0.25g氯化钙0.03g蒸馏水100ml2. 10%、1/3 000中性红溶液称取0.5g中性红溶于50 ml Ringer液,稍加热(30~40'C)使之很快溶解,用滤纸过滤,装入棕色瓶于暗处保存,否则易氧化沉淀,失去染色能力。
色素分层实验现象及原理
研磨液迅速倒入以及用棉塞是因为研磨要加入丙酮,丙酮很容易挥发,丙酮是用来溶解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因为叶绿素能溶解在丙酮里。
单层尼龙布是为了过滤充分吧,因为叶片的研磨有残渣。
分离要用的主要试剂是层析液。
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
叶绿憨氦封教莩寄凤犀脯篓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层析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将纸条画有滤液细线的一端置于烧杯中的层析液中,注意千万不要将滤液细线浸没在层析液中,否则会使色素溶解而导致试验失败。
层析液是挥发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并且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操作中要尽量用培养皿盖住烧杯口。
观察实验结果:最后滤纸条上将分离出四条色素带,颜色从上往下分别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四种色素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该实验属于分配层析,纸层析。
纸层析是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
滤纸纤维和水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吸收22%左右的水,而且其中6~7%的水是以氢键形式与纤维素的羟基结合,在一般条件下较难脱去,而滤纸纤维与有机溶剂的亲和力甚弱,所以一般的纸层析实际上是以滤纸纤维的结合水为固定相,以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当流动相沿纸经过样品(这里为叶绿素)时,样品点上的溶质在水和有机相之间不断进行分配,一部分样品随流动相移动,进入无溶质区,此时又重新分配,一部分溶质由流动相进入固定相(水相)。
随着流动相的不断移动,各种不同的部分按其各自的分配系数不断进行分配,并沿着流动相移动,从而使物质
得到分离和提纯。
海底总动员章鱼变色的原理
章鱼是著名的变色高手,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迅速改变体色以达到伪装和隐藏的目的。
章鱼变色的原理其实是因为它们拥有特殊的细胞称为色素细胞和质量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协同工作来改变体色。
具体来说,变色过程如下:
1. 色素细胞:章鱼体内有多种不同颜色的色素细胞,例如黑色、红色等。
当需要改变体色时,色素细胞会通过系统的管道将色素释放到外部。
2. 质量细胞:在色素细胞释放色素的同时,质量细胞会改变自身形状,从而改变色素的分布。
质量细胞通常是圆形或者棒状的,可以通过收缩或扩张来调整色素细胞的位置和密度。
3. 神经控制:鱿鱼的神经系统可以控制色素和质量细胞的协同工作,使其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迅速改变体色。
这种变色机制的具体原理仍在研究中,但一般认为它可能是通过改变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的位置、密度和形状,以及通过质量细胞的控制来实现的。
这种能力不仅可以用于伪装和隐藏,还可以用于沟通、情绪表达等。
由于章鱼的变色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迅速适应并保持隐蔽,是一种非常具有适应性的功能。
健康养殖 兽医导刊一、鱼类体色变化的机理1.鱼类的色素细胞。
鱼类的体色之所以如此丰富,是由于皮肤中具有无数的色素细胞的缘故。
色素细胞也分布于神经和血管周围以及体腔膜上。
鱼类基本色素细胞有四种。
(1)黑色素细胞(melanophore):星状,周围又很多突起,细胞本身含有棕色的、黑色的或灰色的色素细胞颗粒。
鱼类色彩的浓淡变化是这些颗粒位移的结果。
黑色素属于不溶性的蛋白质色素族。
黑色素细胞在鱼类中最为普遍。
(2)黄色素细胞(xanthophore):在鱼类皮肤中也像黑色素细胞一样能普遍见到,构造也大致相同,色素颗粒小。
在透光下呈淡黄色、深橙色,密集时甚至呈红色。
属于脂肪色素族。
脂肪色素在光线影响下会迅速退色。
(3)红色素细胞(erythrophore):在鱼类中较罕见,大多见于热带奇异鱼类,其分布也是局部的。
构造与黄色素相似,内含红色素。
亦属于脂肪色素族。
(4)光彩细胞(iridocyte):或称反光体,亦称虹彩细胞。
细胞无突起,呈多边形或卵圆形,内含鸟粪素颗粒。
鸟粪素有剧烈折光作用,能反射出一种闪光的银白色彩。
光彩细胞在鱼体上很多,因而鱼类常有银色的虹彩,鳞片上的银白色,亦是这种色素。
这种细胞还分布于体腔膜、鳔、 眼球的银膜等处。
2.鱼体色素细胞中的色素。
鱼体中的色素主要有黑色素(黑色素体)、类胡萝卜素(其他色素体)、蝶啶和嘌呤。
鱼体可以合成黑色素,但不能从头合成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分成两大类,其中叶黄素类在鱼体内沉积效果最好,在鱼体内起作用的叶黄素类主要包括虾青素、黄体素和玉米黄质。
3.鱼类体色的形成。
鱼类体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述的四种色素细胞在鱼类皮肤、鳞片中的分布和数量的不同,使鱼类表现为不同的体色和花纹。
鱼类体色变化的生物学基础是色素细胞数量、分布、形态以及色素体在色素细胞中的分布状态,而这些色素细胞特征的变化主要受神经、内分泌激素和部分生理条件等方面的调节和控制。
鱼体内两个与体色有关的腺垂体:前腺垂体,产生黑色素集中素,它使鱼在白色背景下能使黑色素集中.后腺垂体产生中叶激素( MSH ),能调节色素,并能抑制新黑色素细胞的形成。
实验二鱼类的鳞片和鳍的观察一、实验目的:熟悉各鳍的名称,功能及与生活习性的关系,了解盾鳞和骨鳞的基本结构,能够写出实验鱼的鳍式和鳞式。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解剖盘,解剖镜,鲤鱼标本,盾鳞,骨鳞(圆鳞和栉鳞)标本三、实验内容:1观察鲤鱼的鳍式: D代表背鳍A代表腹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以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数目。
如花鲈: D.XII, = 1 \* ROMAN I-13表示第一背鳍由12枚鳍棘组成,第二背鳍由一枚鳍棘和13枚鳍条组成。
鲤:D.3—15~22表示背鳍由3枚不分枝鳍条(假棘)和15到22枚分支鳍条组成。
①软条:柔软、分节a分枝鳍条:末端分支b不分枝鳍条:末端不分支②硬刺:坚硬a真硬刺(棘):鳍条变形,1根,不分节。
b假硬刺:两鳍条骨化成,水煮可分开,分节。
算作一枚分枝鳍条。
2观察鳞片的结构:鳞焦,鳞嵴(环片),鳞沟,前侧区,后侧区,上侧区,下侧区,色素细胞骨鳞为真骨鱼类所特有。
每一鳞片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骨质层,比较脆薄,为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下层柔软,为纤维层,由成层的胶原纤维束排列而成。
表面可分四区:前区,亦称基区,埋在真皮深层内,后区,亦称顶区,即未被周围鳞片覆盖的扇形区域,上、下侧区分别处于前后区之间的背腹部。
表面结构有骨质凹沟的鳞沟(辐射沟),骨质层隆起线的鳞嵴(环片)及鳞中心位置的鳞焦。
依后区鳞嵴的不同结构可将骨鳞分成圆鳞与栉鳞。
(1)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整个鳞片表面都有鳞嵴环绕中心排列,后区鳞嵴常变异成许多瘤状突起。
鳞焦偏于基区或顶区。
鳞沟辐射状或仅向基区或顶区辐射,许多鲤科鱼类属之,如鲤的鳞。
(2)栉鳞:后区缘具齿状突起,手感粗糙。
鳞沟仅向基区辐射。
鳞焦偏顶区,如脂科的鲈。
(3)侧线鳞:侧线鳞是被侧线管所贯穿的鳞片,从头后纵列至尾基,外观呈点线状,其数目是分类依据之一。
侧线管在基区开口于外表面,在顶区开口于内表面。
观察时可用一条黑细线穿入前后侧线鳞的侧线管中。
曼龙鱼色素体的显微结构鱼类的体色多种多样,色彩因种而异。
这些特征主要由无数色素细胞产生。
现已知鱼类的色素细胞有4种类型: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又名鸟粪素细胞)(Spaeth,1913;Brown,1933;冷向军,李小勤,2006)。
目前有关鱼类体色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鳞片和皮肤显微结构的观察(陈桢,1959;叶元土等,2006;徐伟等,2007;刘晓东,陈再忠,2008)。
曼龙鱼Trichogastertrichopterus 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斗鱼科Belontiidae。
目前,国内外对曼龙鱼的研究主要在其生活习性、繁殖和仔鱼的培育等方面(施振宁,陈亚琴,2002;Frankel,2005;陈学群等,2008)。
有关曼龙鱼色素细胞显微观察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试验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CCD 摄像系统对曼龙鱼的色素细胞进行记录,以期为鱼类体色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鱼选作试验观察的曼龙鱼共30尾,购自重庆观赏鱼市场,体长6~7cm,体重3~5g。
1.2色素细胞的观察每次取曼龙鱼各鳍、皮肤和鳞片,面积1~1.5cm2,厚度1~2mm。
常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后分别置于Olympus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下对曼龙鱼色素细胞进行观察,用Olympus专业显微数码CCDDP72摄像系统进行拍照,用系统自带软件分别测量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的直径大小。
2结果2.1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比其他种类的色素细胞要大,细胞直径100~300μm,有1个细胞核,含有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色彩呈黑色或褐色。
在鱼体表层皆有分布,有两种形态:一种树突状分支多且较为粗大,延伸成放射状,颜色较深(封4,图版,1);另一种树突状分枝不明显,个体相对较小(图版,2)。
用调节显微镜焦距的方法观察鳞片和皮肤表层的色素细胞,可见黑色素细胞位于最上层,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在下层。
变色龙实验报告实验目的:观察和记录变色龙的颜色变化过程,了解其色素细胞的运作原理。
实验材料:1. 变色龙(5只)2. 餐具盒(透明)3. 食物(小昆虫)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在透明餐具盒内放置一只变色龙,并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每只龙应有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食物供应。
2. 观察初始状态:记录变色龙的初始颜色以及整体外观特征,例如身长、体重等。
3. 饲养与观察:每天给变色龙提供适量的食物。
观察并记录变色龙的行为、食欲和排便情况。
4. 颜色变化观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变色龙颜色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a. 温度变化实验:将变色龙放置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记录其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并进行描述。
b. 环境光线变化实验:改变变色龙所处的光照条件,观察其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c. 激素注射实验:在几只变色龙身上注射色素调控激素,观察其颜色变化情况,并与未注射激素的变色龙进行对比。
5. 实验结果与讨论:总结观察结果,并与相关文献进行对照分析。
讨论变色龙颜色变化的原因以及背后的生理机制。
实验结果:1. 饲养与观察结果:变色龙在适宜的环境下生活,食欲正常,行为活跃,体重和身长保持稳定。
排便正常。
2. 温度变化实验结果: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变色龙颜色变暗;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变色龙颜色变亮。
说明变色龙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
3. 环境光线变化实验结果:在较暗的环境下,变色龙颜色较浅;在充足明亮的环境下,变色龙颜色较深。
变色龙可以通过色素细胞的调节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4. 激素注射实验结果:注射色素调控激素后,变色龙的颜色发生明显改变。
注射激素产生的效果比自然环境变化更为明显。
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变色龙的颜色变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和光线等。
2. 变色龙可以通过调节皮肤中色素细胞的活动来改变颜色。
3. 变色龙产生颜色变化的机制涉及到多种色素的相互作用。
4. 注射激素能够加速变色龙的颜色变化过程,证明激素在色素细胞活动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简述色球藻属的观察实验色球藻属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藻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教学实验中。
色球藻属的观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它们的生长、分裂、光合作用等基本生物学特性。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色球藻属的生长特征。
将色球藻属的细胞悬浮液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我们会发现色球藻属的细胞呈现球形,直径约为10-50微米。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色球藻属细胞会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细胞。
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色球藻属的分裂过程。
色球藻属的细胞通过二分裂的方式繁殖。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逐渐分裂成两个相同大小的子细胞。
在分裂过程中,可见细胞质分裂鞘沿着细胞周边形成,在细胞核分裂后,鞘逐渐合拢并最终将细胞分为两半。
这样的观察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色球藻属生殖的基本特征。
除了生长和分裂,我们还可以观察色球藻属的光合作用过程。
将色球藻属细胞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并放置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
在观察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色球藻属细胞内的叶绿体,以及其在光照下的运动。
色球藻属细胞中的叶绿体会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以供细胞使用。
观察色球藻属的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以及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光合有机物生产者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以研究色球藻属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响应。
例如,可以改变培养基的酸碱度、温度、盐度等参数,观察色球藻属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活性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加入不同浓度的光合色素抑制剂,如苯酚红、曙红B等,来研究色球藻属的光合色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
总之,通过对色球藻属的观察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色球藻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分裂和光合作用等过程。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藻类生物学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也为生物学教学实验提供了一个便捷、直观的样本。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报告(2012——1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科学系2010 级一班姓名:学号:科目:细胞及遗传学实验实验项目: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一、实验目的:(1)观察动、植物活细胞内线粒体、液泡系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2)学习一些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其形态和数量随不同物种、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的生理状态而发生变化。
詹纳斯绿B是毒性较小的碱性染料,可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超活染色,这是由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这些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色基(即无色状态)。
三、实验用品:1、材料:人口腔上皮细胞。
2、试剂:1%,1/5000詹纳斯绿B溶液四、实验方法:1、取清洁载玻片放在37℃恒温水浴锅的金属板上,滴2滴1/5000詹纳斯绿B 染液。
2、实验者用牙签宽头在自己口腔颊黏膜处稍用力刮取上皮细胞,将刮下的黏液状物放入载玻片的染液滴中,染色10-15分钟(注意不可使染液干燥,必要时可再加滴染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四周溢出的染液,置显微镜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1、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口腔上皮细胞一个个分散的被染成淡蓝色的细胞在细胞中可以看到在核周围有被染成深蓝色的颗粒状结构,即是线粒体。
六、实验结果分析:因为特定的活体染色剂特异地针对某种细胞器的生理生化特点起作用。
例如詹纳斯绿B 只对线粒体具有专一性;而中性红则只对液泡系具有专一性。
因此,只用一种活性染色剂很难同时观察到多种细胞器。
用詹纳斯绿B 就可以观察到线粒体了。
鱼类鳃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快速制备及观察实验报告(一)鱼类鳃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快速制备及观察实验报告简介•本实验旨在探究鱼类鳃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特征,并通过快速制备和观察染色体标本来进一步了解其形态和功能。
材料与设备•实验所需鱼类样本(不同种类的鱼类均可)•细胞培养基•离心机•显微镜和镜片•血细胞计数仪•碘酸盐、醋酸、五氧化二磷、氯酸镁等试剂实验步骤1. 鱼类样本准备•选择新鲜的鱼类样本,并将其鳃片从鱼体中取出。
2. 细胞培养与处理•将鳃片置于含有适量细胞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确保鳃片完全浸没在培养基中。
•使用离心机将鳃片离心,去除培养基中的杂质。
•重复上述步骤2-3次,以尽可能减少杂质的存在。
3. 制备染色体标本•将鳃片放入含有5%碘酸盐的培养皿中,在室温下静置5-10分钟,使细胞表面膨胀。
•用吸管抽去碘酸盐溶液,并迅速加入适量的醋酸,以破坏细胞膜,释放染色体。
•再次用离心机离心,去除醋酸和碘酸盐。
4. 观察染色体标本•将制备好的染色体标本放置在玻璃片上,并加入一滴显微镜凝胶。
•将另一片玻璃片平放在标本上方,轻轻按压,将标本平展开来。
•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并记录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和大小等特征。
结果与讨论•我们成功制备并观察了鱼类鳃细胞染色体标本,并发现鱼类染色体呈线状结构,具有不同的染色体条纹,可以区分出不同的染色体对。
•通过观察不同鱼类样本的染色体标本,我们还发现了不同物种间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上的差异,这为鱼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结•本实验通过快速制备和观察鳃细胞染色体标本,成功展示了鱼类染色体的结构和特征。
•鱼类鳃细胞染色体的快速制备和观察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高效的特点,可在鱼类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 Smith, I. P., & Johnston, I. A. (1999). The cellular basis of muscle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in teleost fish.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9(1), 1-40. [2] Hinegardner, R. T. (1976). Evolution of cellular DNA content in teleost fishes. American Naturalist, , .。
栏目编辑魏友海2019.5渔业休闲观赏鱼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鱼类,它们往往具有鲜艳的体色或独特的体态。
根据观赏鱼原产地的不同可被分为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世界上的观赏鱼品种已经有1600多种。
由于观赏鱼业的兴起,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从品种培育、饲养技术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对观赏鱼进行了研究。
观赏鱼之所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因为其优美独特的体态和五彩斑斓的体色。
观赏鱼的体色是否艳丽,直接决定了其观赏性和商品价格,拥有鲜艳色彩和美丽斑纹的观赏鱼常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鱼类的体色受到许多因素的控制,水质、光照、养殖密度及营养因素等都会对其体色造成影响;但本质还是受到基因的调控,通过对鱼类体色基因和遗传的研究,可以在育种中有效地预测和调控鱼类的体色。
在鱼类饲料中添加色素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调控观赏鱼体色的手段,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增色及调控体色等方面,同时这也是最显著且最易人为控制的方法。
一、鱼类体色的形成及色素种类在鱼类的真皮层下方,有一层不发达的皮下层,其中存在着许多相互作用的色素细胞,使得鱼类表现出不同的体色。
这些色素细胞按原生质中所含色素种类的不同或呈色方式的差异可分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虹彩素细胞和白色素细胞。
各种色素细胞在不同的鱼类体表数量和分布变化多样,使其呈现出极为丰富的体色:如公子小丑、剑尾鱼和虎皮等观赏鱼上皮组织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均为扁平状,差异较小,但是不同种间色素细胞的分布位置、集中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刘海金等通过色谱和光谱两种方法对6种不同热带鱼的总色素和色素组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除金曼龙鱼之外,红剑尾鱼等其余5种观赏鱼均含有3种或以上色素,比如血鹦鹉含有3种色素分别是杏黄色、红色、浅红色色素;蓝曼龙鱼含有杏黄色、红色、黑色、浅红色4种色素。
一些色素的显色较强或含量较多,会使得其他色素的呈色效果被遮盖:如黑色金鱼除存在黑色素之外,还含有虾青素等其他色素,但由于其他色素的作用被黑色素遮盖,而使其呈现黑色的体色。
暹罗斗鱼的英文-暹罗斗鱼饲养注意事项暹罗斗鱼饲养注意事项暹罗斗鱼长8厘米左右,体呈纺锤形,侧扁。
自然界中的原种暹罗斗鱼体表为肉色,鳍为鲜红色。
现在我们见到的水族箱中饲养的暹罗斗鱼,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的优良品种,不仅有五颜六色的单色与复色鱼,而且雄鱼各鳍的长度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使其更具观赏性。
目前人工饲养的暹罗斗鱼,颜色多种多样,有全红色、全绿色、全黑色、全紫红色、全乳白色及多种杂色相间形成的复色。
雄鱼的背鳍、臀鳍、尾鳍特别长而柔美,尤其在打斗或追逐雌鱼时,各鳍耸起,抖动如旌旗,威风凛凛。
雄鱼的体色一般为棕红色,其上散布着大大小小、或密或稀的棕红、赤红及蓝色的斑纹;眼睛黄色,发蓝光;整个身体能发出金属般的光泽。
雌鱼各鳍较雄鱼稍短,体色稍逊,亦颇具观赏性。
暹罗斗鱼饲养要求暹罗斗鱼的雄鱼生性好斗,一缸容不得二雄,不能共养,否则,两雄相斗,非打得遍体鳞伤不可,甚至置一方于死地才肯罢休。
雌鱼同雄鱼相反,性情温和,但它却缺乏“母爱”天性,常会自食其卵,繁殖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暹罗斗鱼非常好饲养,饲养条件要求不苛刻,即使在严重缺氧的水中也能生活,因为它有辅助呼吸器官——褶鳃,可以直接从水面的空气中吸进氧气。
此鱼喜生活在中性水中,适宜水温为22℃~28℃,不能低于20℃。
饲水切忌过新,换水量要小,注意保持陈旧清澈,每次换水以3厘米深为宜。
暹罗斗鱼不择食,喜吃孑孓、鱼虫等。
若想使鱼体长得健壮、色彩艳丽,应多饲喂新鲜活饵。
该鱼同种间虽然会互斗,但对其他品种的小鱼却能和平共处,可以与其混养。
暹罗斗鱼有什么特征暹罗斗鱼有什么特征?如何饲养?暹罗斗鱼又名泰国斗鱼、搏鱼、彩雀,原产于东南亚的泰国、马来半岛及新加坡等地的静水水域中,雄鱼体长可达8厘米,雌鱼稍小一些。
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鱼,暹罗斗鱼有以下几个特①鳍长色美,暹罗斗鱼鳍宽大的程度,其他热带鱼是无法与之相,虽说雄孔雀鱼的尾鳍大如扇,但暹罗斗鱼与之相比毫不逊色,而且暹罗斗鱼的臀鳍也异常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