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专题遗传变异和进化
- 格式:docx
- 大小:221.79 KB
- 文档页数:14
初中生物遗传变异知识点归纳生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中的重要过程之一,它对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起着关键作用。
了解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物学的学习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组变异等方面,对初中生物的遗传变异知识点进行归纳。
首先,我们来了解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属于最常见的遗传变异形式。
有以下几种类型:1. 点突变:指DNA序列中的碱基发生改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是指一个氨基酸被另一个氨基酸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无义突变则是指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同义突变是指在不影响蛋白质结构的情况下,编码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改变。
2. 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插入突变是指在DNA序列中新增了一个或多个碱基,导致序列改变,缺失突变则相反,是指DNA序列中丢失了一个或多个碱基。
3. 倒位突变:指DNA序列中的一段发生了翻转。
接下来,我们了解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是生物体内核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基因。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缺失:染色体上的一部分缺失或丢失。
2. 增加:染色体上的一部分重复出现,或者染名染色体的数量增加。
3. 转位:染色体片段交换位置,常常会导致基因失调。
除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组变异也是遗传变异的重要内容。
基因组变异是指整个基因组的改变,涉及到大量的基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基因重复:某个或某些基因发生重复,导致基因拷贝数的增加。
2. 基因倒位:基因组中某个区域的基因顺序发生倒转。
3. 基因剪接:基因组中的某个区域的剪接方式发生变化。
了解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组变异的基本内容后,我们来看看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首先,遗传变异是基因进化的源泉之一。
通过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组变异,生物体内的基因组得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初中生物进化与遗传知识点梳理生物进化与遗传知识点梳理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进化和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于初中生物学的学习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中关于进化和遗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一、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1. 进化的定义:进化是物种在数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上,通过基因的突变、选择和遗传等机制发生的遗传变化。
2.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进化的起源,指基因组中的变异。
例如,点突变和插入/删除突变。
3. 进化的证据:- 古生物学证据:化石记录了生命的演化过程,可以了解到古代物种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 生物地理学证据: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反映了物种的起源和迁移。
- 比较解剖学证据: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似性,例如手的骨骼结构相似性,反映了它们的共同祖先来源。
- 分子生物学证据:DNA序列和蛋白质序列的比较揭示了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二、自然选择和适应1. 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选择是对适应性特征的自然筛选过程,使更适应环境条件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
2. 适应:适应是指物种或个体适应环境条件的特征和功能。
例如,鸟类的翅膀和鱼类的鳃都是适应于它们的生存环境。
3. 拟态:拟态是物种进化的结果,指生物体由于环境选择而表现出的相似特征,例如鸟类和昆虫的翅膀。
4. 同域异祖现象: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可能通过进化产生相似的适应特征,例如翼龙和现代鸟类之间的翼的形态相似。
三、人类进化1. 人类的起源:人类的共同祖先是古猿类,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先驱人、古人和现代人。
2. 人类智力的进化:人类智力的进化是人类进化的重要特征。
大脑的进化使我们能够思考、创造和使用工具。
3. 人类的直系祖先:人类的直系祖先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他们与现代人有共同的祖先。
四、遗传与遗传变异1. 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是指性状在后代中传递的过程。
遗传物质是DNA,它通过遗传元件基因的编码和表达,决定了个体的性状。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重点讲解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遗传与变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趣,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遗传与变异的奥秘吧。
首先,我们来聊聊遗传。
遗传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亲代将自己的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比如说,你的眼睛长得像爸爸,嘴巴长得像妈妈,这就是遗传的表现。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基因。
基因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指令官”,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而 DNA 就是携带遗传信息的大分子。
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比如,双眼皮是显性性状,用 A 表示;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用 a 表示。
如果一个人的基因是 AA 或者 Aa,那他就表现为双眼皮;只有基因是 aa 时,才表现为单眼皮。
在遗传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说的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会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自由组合定律则是指,不同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会自由组合。
举个例子,假设亲代的基因分别是 AA 和 aa,那么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A 和a。
经过受精作用,子代的基因就是Aa,表现为显性性状。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变异。
变异就是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能够遗传给后代。
比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的碱基对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比如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则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比如,你在太阳下晒黑了,这只是环境导致的肤色变化,不会遗传给你的孩子。
初中生物遗传与变异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原因
3. 掌握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4. 了解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基因的作用、遗传突变和变异的影响
难点:遗传原理、变异形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教学实验器材
3. 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眼睛颜色吗?
二、讲解遗传原理(15分钟)
1. 讲解什么是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3. 详细解释DNA与遗传之间关系
三、展示实验(15分钟)
教师进行基因变异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遗传变异的理解。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教师总结遗传与变异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评估: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初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练习题讲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我们了解物种的进化、适应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生物学学习中,遗传和变异也是一个重点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对初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练习题进行详细讲解。
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不属于生物的遗传物质?A. DNAB. RNAC. 蛋白质D. 糖类答案:C. 蛋白质解析: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和RNA,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RNA则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重要成分之一,但不是遗传物质。
2. 哪种方式是生物遗传基因的主要传递方式?A. 随机变异B. 遗传变异C. 染色体变异D. 突变答案:B. 遗传变异解析:遗传变异是生物遗传基因的主要传递方式,通过遗传基因的传递,个体间的基因特征会有所差异。
其他选项为个别情况下的变异方式。
3. 下面关于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述正确的是:A. 显性基因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B. 隐性基因掩盖显性基因的表现C.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相互作用D.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相互独立答案:A. 显性基因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解析:显性基因是指对于某一性状表现出优势的基因,它可以掩盖隐性基因的表现。
隐性基因则是被掩盖的基因。
二、填空题1. DNA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________互补配对,胸腺嘧啶与________互补配对。
答案:胸腺嘧啶;腺嘌呤解析:DNA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通过氢键互补配对。
即A与T互补,C与G互补。
2. 第一代杂交的子代称为________。
答案:一代杂交解析:第一代杂交的子代通常称为一代杂交,也被简称为F1代。
三、综合题1. 请列举一个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并说明其遗传方式。
答案:先天愚型是人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它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酪氨酸酶的活性所致。
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需要同时遗传母亲和父亲的突变基因才会出现疾病症状。
综上所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相关推荐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1、他们像吗?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活动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大象。
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
——斑马。
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
——长颈鹿。
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初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
2.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3. 掌握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 遗传的概念和原因;
2. 变异的概念和原因。
教学难点:
1. 掌握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 理解突变和遗传的区别。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玉米种子、实验室用具等;
2. PPT或教学板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物种间的遗传特征,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讲解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及关系,介绍DNA和RNA的作用;
3.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原因,重点说明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基因突变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第二课时: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展示他们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2. 讲解变异的概念及分类;
3. 探讨变异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
4. 综合训练: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或研究项目,观察变异对某种生物的影响并做出分析。
教学总结:
1. 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希望学生在未来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初中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概念总结在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中,进化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演变,还为我们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提供了关键的视角。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初中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概念。
首先,进化的基础是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复制和传递,但这个过程并非完美无缺,会出现一些变化,这就是变异。
变异可以是基因层面的,比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也可以是染色体层面的,比如染色体变异。
这些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的核苷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它是一种随机的、自发的事件,可能会导致生物产生新的性状。
比如,某个基因的突变可能会让一种植物的花朵颜色发生变化。
基因重组则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比如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则有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整套染色体组的增加或减少。
这些遗传变异在生物群体中普遍存在,使得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自然选择是进化论的核心机制之一。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具有某些性状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从而将这些有利的性状传递给后代。
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性状则逐渐被淘汰。
例如,在一个充满天敌的环境中,跑得快的兔子更容易逃脱追捕,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跑得慢的兔子则更容易被捕食,其基因在种群中的比例会逐渐减少。
同样,在干旱的地区,能够更有效地保存水分的植物具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自然选择并不是主动地“设计”生物,而是通过淘汰不适应的个体,让适应环境的个体有更多机会繁衍,从而逐渐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适应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等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比如,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白色的外观有助于它们在寒冷的北极环境中保暖和隐蔽;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脂肪,以应对食物短缺的时期。
但需要注意的是,适应是相对的。
初中生物动植物遗传与变异生物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生物的繁衍和进化过程。
通过遗传和变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植物的演化规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良农作物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初中生物课程中所涉及的动植物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一、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种群内部或个体间的基因在繁殖后代过程中传递的现象。
生物的遗传信息存储在基因中,基因则以染色体为载体。
每个个体都具有一套由父母遗传而来的基因组,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遗传的过程主要包括基因的复制、分离和组合,这些过程构成了遗传的分子基础。
二、动植物的遗传与变异1. 动物遗传与变异在动物中,遗传主要通过有性繁殖来实现。
动物的遗传变异主要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两种方式。
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然改变,可以导致个体的遗传特征出现突变。
基因重组则是指基因在有性繁殖中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组合,进一步增加了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
2. 植物遗传与变异与动物类似,植物遗传主要通过有性繁殖来实现。
植物的遗传变异也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植物的突变往往通过自体繁殖或有性繁殖(例如传粉)来传递给下一代。
基因重组则是通过染色体的配对和交换来实现的,在有性繁殖中,父本和母本的基因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遗传组合。
三、遗传与变异的影响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遗传和变异,物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生存竞争力,并最终保持物种的生存。
遗传变异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为自然选择提供了遗传变异的基础。
四、人类的遗传与变异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遗传与变异同样对人类有重要影响。
人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差异,例如肤色、眼睛颜色等特征。
人类的遗传变异还与某些遗传病的发生有关,例如先天性疾病。
遗传与变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五、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改良农作物了解动植物的遗传与变异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良农作物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总结生物遗传与进化是初中生物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遗传学研究了物种内部和不同物种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化规律,进化学则关注物种的进化过程和演化机制。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内容。
一、遗传基本概念1.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由DNA分子组成。
2. 父母个体的基因信息决定了子代的性状,具有遗传性。
3. 个体的性状由基因对所决定,其中一个基因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
4. 有些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具有显性(DOMINANT)和隐性(RECESSIVE)之分。
二、遗传的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分别是相对独立性、性状的分离和重新组合规律。
- 相对独立性规律:不同性状的遗传基因在个体的配子中是相对独立分离的。
- 分离与重新组合规律:杂交后代的性状在后代中重新组合,出现不同表现型的比例。
2. 染色体遗传规律:- 人类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相同的,称为同源染色体,最后一对是性染色体。
- 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男性为XY,女性为XX。
- 基因位点: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定位置,决定了一个基因。
三、遗传的描述方法1. 遗传图谱:利用遗传连锁分析建立的基因相对位置图谱,标记各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关系。
2. 配子组合表:用于描述基因在配子中的排列组合形式,可以预测某个性状的后代出现的概率。
四、突变与进化1. 突变:即基因突变,指基因发生变异或失活,可能由各种外界因素引起。
2.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基础,也是物种进化的源泉。
3. 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基因变异有利于个体存活和繁殖,逐渐在群体中传递下去,这就是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驱动力。
4. 进化:物种在环境变化中发生的遗传变异,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物种的进化和多样性。
五、人类与进化1. 人类进化历程:人类起源于非洲,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分为直立人、智人等不同物种。
初中生物遗传题解题技巧初中生物是一门涉及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在其中遗传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遗传学涉及到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是研究物种进化和遗传变异的重要科学。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遗传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难学的知识点,所以要有一些题解题技巧来辅助学习。
一、基因的遗传基因是一个物种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而基因的遗传则是研究基因在子代中的传递规律。
在初中生物中,基因的遗传主要涉及到孟德尔定律和杂交。
孟德尔定律是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它指出:在自交或杂交中,一对等位基因分离时,其分离的基因在子代中的表现具有独立性和随机性。
而杂交则是指不同品种或不同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在遗传题解题中,需要注意遗传规律、等位基因以及自交和杂交对基因的影响等知识点。
二、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而表现型则是指基因在环境中的表现。
在遗传题解题中,需要注意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以及基因表达的因素,如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互补、基因共存等。
三、遗传变异和进化遗传变异是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异,而进化则是物种在环境中适应和演化的过程。
在遗传题解题中,需要注意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如变异如何促进进化、进化如何影响基因变异等等。
四、解题技巧在遗传题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1. 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基因、等位基因、自交和杂交等;2. 分析题干和选项,确定考点和答案;3. 注意题目中所涉及到的范围和细节,例如孟德尔定律的适用范围等;4. 使用图表辅助解题,例如用基因型表格解答杂交问题;5.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例如显性、隐性、杂合等。
以上就是初中生物遗传题解题技巧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遗传学这一重要知识点。
初中生物遗传变异知识总结遗传变异是生物界中一种常见现象,它在物种进化和适应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了不同的表型特征的出现。
初中生物中,学生们接触到了一些关于遗传变异的基本知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初中生物遗传变异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了解遗传变异的概念。
遗传变异是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中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在基因水平上或染色体水平上发生。
常见的遗传变异方式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等。
这些变异方式使得个体的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进而在后代中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其次,遗传变异的原因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遗传变异可以是由于DNA复制发生错误所致。
这类错误通常被称为突变。
突变可以发生在一个基因中的一个碱基上,也可以发生在染色体结构上。
另一方面,环境因素也可以诱发遗传变异。
例如,放射线和化学物质都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
此外,一些自然选择的压力也可以导致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的发生。
接着,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遗传变异现象。
首先,基因突变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变异形式。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基因型的改变,从而带来一个新的表型。
例如,一个单个碱基的改变可能导致一个氨基酸的改变,进而使得蛋白质的功能发生变化。
其次,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
例如,染色体上的某个区域发生了重复、遗失或颠倒等改变,都会导致相关性状发生变异。
最后,基因重组是指在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片段的交换。
基因重组可以导致个体的遗传信息重新组合,进而带来新的表型。
遗传变异对物种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遗传变异为物种的适应性提供了基础。
新的遗传变异可能导致一些个体对于环境中的特定压力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拥有更利于生存的遗传变异的个体将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将这些有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遗传变异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由于遗传变异的存在,个体间存在多样的遗传信息,这样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物种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更高。
初中生物中的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归纳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
遗传与进化的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演化的机制,对于理解生物的起源、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生物中的遗传与进化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1.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种群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与变异。
遗传信息的传递依赖于遗传物质DNA。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通过复制和分离的方式传递给子细胞。
遗传物质会产生突变,导致遗传变异。
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染色体遗传规律,这些规律解释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传递和表现。
2. 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它是指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
遗传变异分为突变和重组两种形式。
突变是指基因产生变化、突变后的变异能为物种提供新的遗传方式。
重组是指染色体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遗传变异的积累促使物种的演化。
3. 人类的遗传与进化人类的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人类的遗传变异主要是由于突变的积累、基因流与基因漂变等因素的作用。
人类的进化过程包括智人起源、人类的演化和种族形成等。
研究人类的遗传与进化有助于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4.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
DNA是指导生物合成蛋白质的遗传信息的存储库,而RNA则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DNA的结构是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的碱基对,碱基对通过氢键相互结合而稳定。
DNA的功能是储存和传递基因信息。
5.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基因的表达指的是基因信息转录为RNA和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表达的调控包括转录调控和翻译调控两个层面。
转录调控是基因表达的前期调控,通过转录因子的结合与非编码RNA的调控来调整基因的转录水平。
翻译调控则发生在转录后,通过启动子和启动子附近序列的特异结合以及RNA剪接和RNA降解的调控来控制基因的翻译水平。
6. 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主要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生物的胚胎发育与比较解剖、生物的分子遗传学等。
初中生物与遗传变异知识点总结生物与遗传变异知识点总结生物与遗传变异是初中生物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形成以及个体的遗传性状传递等方面。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关于生物与遗传变异的知识点。
1.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变化,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习性等方面。
这是由于物种内个体的变异和适应环境的选择所引起的。
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以及比较解剖学、胚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2.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在遗传物质基因中发生的变化,导致了个体间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它通过遗传物质的变异和基因的重组来实现。
遗传变异的主要形式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漂移等。
3.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变化,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突变形式,它包括碱基置换、碱基插入和碱基缺失。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性状。
4.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父母个体的基因相互交换和重组。
这种重组可以导致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组合。
基因重组是物种进化和遗传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5. 基因漂移基因漂移是指在小群体中,由于偶然事件或环境因素的作用,导致基因频率发生随机变化。
基因漂移通常发生在种群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它可以导致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增大,并可能导致新种群的形成。
6. 遗传性状传递遗传性状是指由基因决定的个体特征,如眼睛颜色、血型、体质等。
遗传性状的传递基于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
在有性生殖中,双亲的基因组合决定了后代的性状。
遗传性状的传递可以通过遗传图谱和遗传学定律来研究和描述。
7. 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它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染、基因编辑等技术。
遗传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以上是对生物与遗传变异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了解遗传变异对物种形成和个体特征传递的影响。
初中生物进化遗传知识点整理进化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生物界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变。
在初中生物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进化遗传知识点。
下面是关于初中生物进化遗传知识点的整理。
一、进化的基本概念1. 进化的定义: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适应环境变化,逐渐改变其遗传特征的过程。
2. 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结构同源和发育相似等证据证明了生物界的进化。
3. 进化的驱动力: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基因流是驱动进化的主要力量。
二、进化中的遗传变异1. 突变: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突发性变化,它是进化中的一种重要遗传变异方式。
2. 遗传物质:DNA是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它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3. 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片段,它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来传递遗传信息。
三、进化中的适应性1. 适应性:适应性是指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它使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
2.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各种遗传变异的存在,适应性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和繁殖。
3. 拟态选择:拟态选择是指生物通过形态的相似性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如猎豹的速度和斑马的斑纹。
四、进化中的演化1. 物种的形成:隔离和适应是物种形成的关键过程。
隔离可以是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和生殖隔离等。
2. 运动适应:生物在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适应了特定的生存条件,如乌龟的钩爪适应了攀爬。
3. 捕食适应: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进化竞争推动了捕食适应的进化,如啄木鸟的喙形状适合取食昆虫。
五、人类的进化与遗传1. 人类的起源:根据化石和基因研究,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经历了直立行走、大脑发育和文化进化等过程。
2. 人类的遗传多样性:人类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和基因流导致的,它使得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
3. 人类的遗传疾病:遗传的突变和变异与一些人类遗传疾病的发生有关,如遗传性失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以上是关于初中生物进化遗传的知识点整理。
初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知识点的汇总与归纳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且基础的概念,它们涉及到物种的起源、多样性以及种群的遗传特征。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遗传与进化是一个重要的章节。
下面将对初中生物中遗传与进化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与归纳。
一、遗传的基本概念1. DNA:DNA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它以一条双链螺旋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
DNA由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鸟嘧啶)组成,并且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即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相互配对,鸟嘌呤与胸腺嘧啶相互配对。
2. 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中携带遗传信息的单位。
它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基本单位,可以定义为能稳定遗传并决定某个性状的DNA片段。
不同基因携带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从而决定了个体的表型性状。
3. 染色体:染色体是DNA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复杂结构。
人类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携带着人类的全部基因。
4.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它使得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相同的细胞,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与原细胞相同。
有丝分裂保证了各种细胞在维持稳定的染色体数目和遗传信息的基础上继续生长和发育。
二、遗传的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他总结了遗传中的三个法则,即单性隐性、分离定律和随机分配定律。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为后来的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2. 基因型与表型:一个个体的基因型是指其基因的组合,而其表型是指基因组合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基因型决定表型,但是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
3. 显性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指的是在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基因表现出来的性状,而隐性基因则是被显性基因所掩盖。
当隐性基因的表型不被显性基因掩盖时,它们会表现出来。
4. 基因的性状分离定律:遗传物质(基因)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以复制的形式分离,并在性别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重新组合。
三、基因突变与基因变异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某个基因的DNA序列发生突变,导致基因的功能发生改变。
初中生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学生用卷1、下图表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之间的关系,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A. 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B. DNA、基因、细胞核、染色体C.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D. 染色体、细胞核、基因、DNA2、小鼠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体细胞中具有20对染色体。
科学家在Y染色体上发现了决定雄性睾丸发育的基因SRY,将SRY基因转入含有XX染色体的小鼠受精卵细胞核中(如图甲),小鼠发育出了睾丸。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通常情况下,正常小鼠生育的后代,雌雄比例接近1:1B. 据上述信息可知,图乙的个体不会发育出睾丸C. 图甲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19对+XXD. 该研究结果表明,小鼠的性别与SRY基因有关3、东北虎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研究东北虎的遗传特性对其物种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图示为某东北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东北虎的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B. 东北虎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18对C. 据图判断该东北虎的性别为雄性D. 东北虎精子内性染色体为X或Y4、人的卷发和直发是一对相对性状。
一对夫妇,丈夫是卷发,妻子是直发,生了一个孩子。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若这个孩子是卷发,则卷发是显性性状B. 若这个孩子是直发,则直发是显性性状C. 若卷发是显性性状,则这个孩子一定是卷发D. 若直发是显性性状,则这个孩子可能是卷发5、如图表示甲乙两个双胞胎个体发育的部分过程。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过程①是在子宫内完成的B. 过程②是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的C. 甲和乙的性别不同D. 甲乙的性别主要取决于受精时精子中的性染色体6、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与人类相同。
如图是某个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果蝇的性别是雄性B. 该果蝇的生殖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C. 该果蝇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都为3条+XD. 该果蝇子代中雌性果蝇所占比例为50%7、科学家从一种水母体内获得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使秀丽线虫的神经元能够发出绿色荧光,得以跟踪观察秀丽线虫神经元的发育过程,在发育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初中生物专题遗传变异和进化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专题八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一、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知识网络结构]
遗传:亲子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基因决定性状。
蛋白质 组成 DNA
染色概念: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物质叫
基因种类 显性基因:用大写的英文字母来表隐性基因:用小写的英文字母来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
基因的概念: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
遗传病 概念: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叫遗传禁止近亲结婚:血缘关系越近,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
特点:在体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都成对存,在在生殖细3、基因的显性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
主要的遗传物
[课标考点解读]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章是探讨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要求了解遗传现象和遗传的物质基础;了解染色体同基因、基因同性状的关系;了解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及在遗传过程中的表现;认识常见的遗传病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了解变异现象及其原因;了解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在中考中,染色体、基因、性状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常作为考查的内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常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地从相关的图表、资料、图形中获取信息,正确地分析、判断提高解题能力。人类常见的几种疾病的病因要分清:白化病、血友病、色盲是遗传病;红眼病、艾滋病、流感是传染病;呆小症、糖
5、生物的变异 概念:指亲代与子代间和子代的个体间的差种类 从变异的遗传性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能够传给后 不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不能传 从变异对生物生存的意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的生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的生变异在进化上意义:为生物进化提供原
4、人的性别遗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的表生男生女机会均男性: 44+XY
生殖细胞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表示为:22+X 男性的精子有两种表示为:22+X或
女性:44+XX 尿病、侏儒症是由于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坏血病、夜盲症、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在中考中常将各种疾病混在一起,从某个角度来选择正确的选项。 [经典例题剖析] 例1:请据图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者在概念上的大小关系:( ) A细胞核>DNA>染色体>基因 B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C染色体>细胞核>DNA>基因 D染色体>DNA>细胞核>基因 [解析]本题要理清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染色体位于细胞核中,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DNA上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小单位。[答案]B 例2:从亲代的体细胞到生殖细胞再到发育成子代的受精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是 A.2N→2N→2N B.N→N→N C.N→2N→N D.2N→N→2N [解析] 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亲代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染色体都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在生殖细胞内减半。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又恢复到和体细胞一样的数目。[答案]D [预测新题演练] 【选择题】 1、下列哪一组是相对性状?( ) ①单眼皮和双眼皮 ②有耳垂和无耳垂 ③能卷舌和不能卷舌 ④卷发与黑发 ⑤双眼皮与色盲 ⑥头发左旋与惯用右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③④ 2、下列属于人类遗传病的是( ) A.坏血病 B.艾滋病 C.白化病 D.巨人症 3、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4、已知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现在有一对夫妇,男的基因组成是Aa,女的基因组成是aa,那么他们的子女基因组成可能是 ( ) A.AA 、aa B.Aa、 aa C.AA、 Aa、 aa D.aa 5、假如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 由儿子直接传给孙子, 那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最可能的位置是( ) A.位于常染色体上 B. 位于Y染色体上 C.位于X染色体上 D.位于性染色体上 6、豚鼠的黑毛(S)对白毛(s)是显性,一只基因组成为(Ss)的黑毛豚鼠,产生200万个精子,这些精子中约有多少含有白色隐性基因( ) A.50万 B.100万 C.150万 D.200万 7、人的体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生殖细胞、白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分别是( )条? A.46、23、16、23、46 B.46、0、46、23、23 C.46、0、0、23、46 D.46、0、23、23、23 8、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C.相互混杂 D.相互选择 9、在整个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①男性产生X型和Y型两种类型的精子且比例为1︰1,女性只产生一种X型卵细胞 ②女性产生X型和Y型两种卵细胞,男性只产生一种Y型精子 ③男性产生的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机会相等 ④女性产生两种卵细胞与精子结合机会相等 ⑤含XX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含XY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男性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10、下图表示人类性别决定的过程图解:依据上图回答,图中子代6和7的染色体组成分别是____、_____。
A. 44+XY、44+XX B. 44+XX、44+XX C. 44+XY、44+XY D. 22+XX、22+XY 11、玉米的白化苗在光下也不能形成叶绿素,这属于:( ) A. 有利的可遗传变异 B.不利的可遗传变异 C.有利的不可遗传变异 D.不利的不可遗传变异
亲代 配子 受精卵 子代 44+XY 44+XX 1 2 3 4 5 6
7 12、显微镜下有两个细胞,一个细胞核内有20条染色体(甲),一个有23条染色体(乙),以下推断中错误的是( )。(玉米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条) A.甲可能是玉米细胞 B.乙可能是人类的生殖细胞 C.乙可能是某种生物的体细胞 D.甲可能是某种生物的体细胞 13、我国生物科学家已成功地将人的血清蛋白基因导入奶牛的受精卵细胞中,由这样的受精卵发育成的雌牛产的奶中含有人的血清蛋白,该事实说明( ) A.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出现的 B.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C.基因存在于生物细胞的染色体上 D.细胞中的基因有显隐性之分 14、一个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是 A.0 B.12.5% C.25% D.50%
15、下列疾病中由于基因改变引起的是( ) A.夜盲症 B.色盲症 C.艾滋病 D.甲型肝炎 16、以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生物研究中心为主体的中国科学家成功地破译了水稻基因组信息下列有关水稻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稻基因实质上是水稻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B. 水稻抗病、抗倒扶、高产优质等一系列可遗传的性状均有基因决定 C. 水稻DNA分子是一种大分子化学物质,相对质量较大 D. 水稻、人类等生物体的基因、DNA、染色体不可能发生变化 17、一株高茎(DD)和一株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后代都表现为高茎,若后代进行自花传粉,则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可能( ) A . 一种 B. 二种 C. 三种 D. 四种 18、下面有关细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 C.在DNA上的基因带有特定的遗传信息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所以是整个细胞的控制中心 19、小明的父母惯用左手,小明也是如此,这是因为( ) A.小明的父母将惯用左手的性状传给了他 B.小明和他的父母朝夕相处 C小明父母将控制惯用左手性状的基因传给了他 D.小明的父母既传给了惯用左手的性状又传给予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20、老张因工作关系,手臂经常受到X光的照射,于是他担心X光会引起细胞中的基因发生变异而遗传给后代,但事实上不可能发生,其理由是( ) A. 手臂上的细胞对X光抵抗能力强 B.手臂上受伤的细胞很快会死亡 C.此人将不久于人世 D.生殖细胞没有受到X光的照射 简答题: 21、小红的母亲有耳垂、大拇指向背侧弯曲、体型肥胖;父亲有耳垂、大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体型较瘦;小红无耳垂、大拇指向背侧弯曲、体型正常。请你从 ①有无耳垂 ②大拇指能不能向背侧弯曲 ③体型胖瘦 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 (1)父母有耳垂, 小红无耳垂, 说明了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