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科学课上,像《保护植物》这样传统的环保类型的课程无非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教法刻板,课堂容量小,并且说教的味道比较浓厚,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简单的说教没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必要性。课上说得好好的,课下该怎么做还照样怎么做。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网络环境来学习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设计主要侧重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分析、汇报展示网络信息进行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为学生创设资料丰富、详实,图、文、视频相结合的网络环境,教师指导学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一、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又叫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和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并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将来建立和维持稳定和谐

的家庭和友谊都大有益处。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对于好学生、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参与的机会比较多,往往会扮演组内的主角,对于那些能力弱、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就成了听众,长此以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不能排斥个人独立的学习,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小组内通过合理分工(例如:讨论生成的小组长负责分工和组织讨论、化解矛盾,记录员负责书面材料,汇报员则作为本组的主讲人汇报学习成果等),个人独立完成一部分任务,讨论过程中,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取得最佳效果,成果共享。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恰当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是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网络环境下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模式,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彼此之间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二、网络环境下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图:

教学环节教师导航学生参与参与方式

三、教学模式的简要描述: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发个人思考: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最优化的教学氛围,可以使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例如,《保护植物》一课: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我抓住这一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今天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可不是放松、娱乐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完后还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的一双双眼睛都很专注地观看环保动画片。

看完后,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盖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树都砍光了,地球就会消失,我们得保护树木。”“盖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头,可是人类不能太贪,不能把树都砍掉。”“把树砍光,就没有氧气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就会憋死。”“树砍光了,地球就会变成沙漠,人就没法居住了。”……

接下来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认为植物很重要,不能随便破坏。植物对于人类到底重要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研究植物的什么问题,来证明植物的重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2、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有效进行新课学习:

在学习新课部分,各小组选定了研究内容后,经过商讨,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查阅(尽量避免内容相同)。这样,既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避免有些学生无事可干,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完毕,同组的学生对本组选定的专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在汇报研究结果时,充分体现了小组的合作。汇报员主讲,其他人作补充,使本小组的汇报完整、详实。

例如《保护植物》一课,为了让学生巩固保护植物的方法,我还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要想快速地闯过关卡,欣赏美景,小组各成员必须做到通力合作:有操纵鼠标的,有出谋划策的。实践表明,合作好的组的确要比合作差的组闯关速度快很多。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3、充分运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评价也是网络环境下科学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评价机制的采用应该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一项活动。

例如,学生分组学习不同的内容之后,要向大家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如果没有恰当的评价机制,往往致使台上的汇报员在汇报时,那些不善于表达或内向、拘谨的组员,就只担当听众的角色,不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动脑思维。台下的同学,会禁不住电脑的诱惑,不断地去看、去摸,不认真听取他组的讲解。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在小组汇报时,我采用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下面的听众给打分的评价办法:主讲人讲得精彩,下面的同学可以酌情给打3——5分(5分红花,3分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