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 格式:docx
- 大小:37.04 KB
- 文档页数:2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
一、四气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中药学歌诀
以下是一些中药学歌诀供参考:
中药性能歌:中药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
四气歌:四气分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温热可补火助阳,温里散寒;寒凉可清热泻火,解毒助阴。
治疗大法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纲。
五味歌:五味指辛甘苦咸酸,各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可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能缓急,苦可燥湿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软坚,酸能固涩收敛,淡能渗湿利水。
十八反歌:本草明确记载十八种药物相反,如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等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一章《中药学.总论》四气、五味、六陈、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中药性能歌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
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
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中药七情歌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忌歌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第二章《中药学.各论》一、解表药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
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
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
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
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
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
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
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
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
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
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
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
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熟地补肾归肾经, 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中药口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记忆方法,通过简短易记的语言表达,将中药的特点、功效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口诀中包括四气五味和升降的内容,下面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四气五味:四气是指中药的性质特点,包括寒、凉、温、热四种。
1.寒:寒性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证、湿证等。
例如:黄芩、薄荷。
2.凉:凉性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等作用,适用于热毒证、出血等。
例如:生地黄、银花。
3.温:温性中药具有温阳散寒、暖宫补肾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寒凝等病症。
例如:肉桂、附子。
4.热:热性中药具有温阳散寒、消积散结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症等。
例如:大黄、蜜炙生地黄。
五味是指中药的味道特点,包括辛、酸、甘、苦、咸五种。
1.辛:辛味中药具有发散风寒、散瘀通络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等。
例如:荆芥、紫草。
2.酸:酸味中药具有收敛止血、解毒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出血、溃烂等。
例如:藿香、枳壳。
3.甘:甘味中药具有益气补血、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气虚、阴虚等。
例如:人参、白术。
4.苦:苦味中药具有泻火凉血、利湿燥湿的作用,适用于火热症、湿热症等。
例如:黄连、苦参。
5.咸:咸味中药具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积聚、水肿等。
例如:海藻、石菖蒲。
二、升降:升降是指中药的作用方向,即对气血的运行调节。
1.升:升药具有抬举气血、宣通上升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胃下垂等。
例如:黄芪、山药。
2.降:降药具有沉降气血、宣通下降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上逆、气滞等。
例如:川芎、黄连。
口诀知识点速记起来较为简单,通过将每个知识点归纳成简洁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
当然,中药还有更多的知识点,口诀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还需要结合其他学习方法来深入了解和学习中药知识。
中药学必背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药学必背口诀:1. 《四气五味口诀》一寒二凉三温四热,寒能清热凉能泻。
温热助阳补虚寒,四气不同功效别。
一酸二苦三甘四辛,还有咸味在里边。
酸能收敛又固涩,苦能泄燥亦坚阴。
甘能补虚和缓急,辛能发散行气血。
咸能软坚润下走,五味各有其特点。
2. 《中药升降浮沉口诀》一升二浮上行走,发散解表宣肺透。
升阳举陷能托疮,病位在上用之妙。
一降二沉向下行,清热泻下利水尿。
降逆止呕镇安神,病位在下疗效高。
花叶草皮多升浮,籽实矿物常沉降。
顺着其性功效显,逆着其性病难疗。
3. 《中药归经口诀》一心二肺三脾胃,四肝五胆六小肠。
七膀八肾九心包,三焦脏腑要记牢。
药物作用有专属,归经不同靶向找。
心经用药治心病,肝经用药疗肝伤。
肺经之药理肺疾,脾经之药调脾恙。
依经选药效果好,对症用药病痛消。
4. 《中药炮制口诀》一洗二润三切制,保证药效少流失。
一炒二炙三煅烧,改变性能用途妙。
炒能增强止呕效,炙可缓和药性躁。
煅制收敛固涩强,炮制之法要记好。
加辅料炮有讲究,酒醋盐姜蜜麸炒,方法得当药增效,治病救人本领高。
5. 《中药配伍口诀》一相须二相使,协同增效力量强。
一相畏二相杀,毒性受制保平安。
一相恶二相反,配伍禁忌不能犯。
相须相使功效增,相畏相杀毒减轻。
相恶减效要注意,相反增毒不能用。
合理配伍疗效佳,用药安全心中装。
6. 《中药用药禁忌口诀》一妊娠二服药,禁忌事项要明确。
妊娠用药需谨慎,损害胎儿不可为。
活血破气药慎用,滑利攻下药莫追。
有毒之品更小心,致畸流产后悔迟。
服药食忌要知晓,生冷油腻辛辣避。
茶酒萝卜绿豆汤,影响药效要远离。
7. 《解表药口诀》一麻二桂三紫苏,四荆五羌六防风。
白芷细辛加藁本,辛夷苍耳与生姜。
麻黄发汗宣肺气,桂枝温通助卫阳。
紫苏行气宽中用,荆芥祛风止瘙痒。
羌防止痛治痹证,白芷通窍排脓疮。
细辛温肺化饮妙,藁本巅顶头痛尝。
辛夷通鼻窍常用,苍耳祛风除湿良。
生姜止呕又解毒,解表诸药各有方。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升降浮沉第一: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应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平和,称为“平”性。
但一般仍称四气。
第二: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味药具有发散和行气的作用,如生姜、紫苏、薄荷、陈皮、砂仁。
甘味的药多具有补养和缓急和中的作用,如党参、黄芪、熟地、甘草、大枣。
酸味的药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诃子,五味子、山萸肉、金樱子。
苦味药多具有清热、燥湿和泻下的作用,如黄连、黄柏、大黄、苍术。
咸味药多具有软坚和润下的作用,如海藻、穿山甲、芒硝。
淡而无味的药则具有渗湿和利小便的作用,如茯苓、通草、滑石。
涩味药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的作用。
虽有七种滋味,但“淡附于甘”,涩味与酸味相同,故习惯上仍称为“五味”归经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如龙胆草归肝胆经,藿香归脾胃二经。
又如,同是清热药物,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莲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等。
关于归经,古人亦将它和“五味”相联系,认为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这种归纳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升是上升,升提,能治中气下陷;降是下降、降逆,能治呕吐上逆;浮是轻浮,外行发散,治病位在表;沉是重沉、内行、泄利,治病位在里。
如羌活具发散作用,常用于风湿痛在上半身者;独活作用下行,用于风寒湿痹偏于下半身者。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增进疗效,有些减弱疗效,有些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有些则产生不利于人体的作用,可归纳成药性“七情”。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蜜佗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性,丁香莫与郁金用,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
中药性能歌诀,建议收藏!中药的性能四气温凉与热寒,五味辛甘酸苦咸。
升降浮沉与补泻,归经心肺肾脾肝。
(一)四气寒热温凉四气真,温热属阳寒凉阴。
温次于热凉次寒,程度差异在其间。
寒凉治疗阳热病,温热药物散阴寒。
另有一些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
(二)五味五味辛甘酸苦咸,另有淡味涩味添。
涩附于酸淡附甘,阴阳属性须分辨。
辛甘淡味属于阳,阴性所属酸苦咸。
辛味行气又行血,治疗表证可发散。
甘味补虚和中调①,缓急止痛解毒验。
酸味收敛又固涩,久咳久泻遗滑汗②。
涩似酸味能固涩,固精止带止血敛。
苦味能泄又能燥,咸味泻下可软坚。
淡味渗湿可利水,治疗水肿通小便。
注:①调和药性;②遗精,滑精、体虚多汗。
(三)升降浮沉.药有升降与浮沉,作用趋向规律循。
升浮属阳主发散,涌吐开窍效果真。
沉降属阴可收敛① ,清热利水镇安神②。
潜阳息风消导滯③,降逆止呕止咳喘。
病变上表用用升浮④,在下在里用降沉。
升浮性味辛甘热,沉降酸苦咸涩寒。
花叶皮枝轻⑤升浮,子仁矿壳⑥重降沉。
唯独旋覆花沉降,苍耳子升解表宣⑦。
酒炒则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⑧收敛。
注:①收敛固涩;②重镇安神;③积滞;④在上在表;⑤质轻;⑥矿物、贝壳;⑦宣通鼻窍;⑧醋炒。
(四)归经药物作用有侧重,归经定位要记清。
泄泻食少脾经药,咳嗽痰喘肺经从①。
肺热心火肝②胃火,分别选药效果灵。
引起头痛原因多,性质部位各不同。
葛根白芷治阳明③,羌活善治太阳经④。
柴胡少阳细少阴⑤,吴茱萸治厥阴痛⑥。
注:①选用归肺经的药物治疗;②肝火;③治阳明经头痛;④太阳经头痛;⑤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⑥厥阴经头痛。
(五)含毒下列中药含有毒,马钱子与生川乌。
生白附子天仙子,铅丹巴豆与蟾酥。
生半夏与洋金花,大戟南星①生草乌。
芜花人言白粉霜,官粉红粉轻粉毒。
水银雄黄白降丹,斑蝥甘遂与商陆。
火硝硫黄闹羊花,硇砂藤黄与狼毒。
山葱红娘②千金子,用药谨慎不容忽。
注:①生大戟、生南星;②红娘虫。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
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
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
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
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
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
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一)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一、四气五味
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
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
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