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大同”
4.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一方面,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 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 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
1.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文章开头运用类比论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接着 阐述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教 学相长。
2.多用对偶,增强气势。
文章多用对偶句,第一句,以两个“虽有……弗 ……”的类比,引出论点;第二、三句,分别用两个 “……然后知……”“知……然后能……”的句式 ,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这种句式,两两对 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不仅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 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文章开头由“嘉肴”写起有何作用?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 ”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 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其论 证思路。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知识梳理
通假字
(1)学学半(同“ 敩”,教导) (2)选贤与能(同“ 举”)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 鳏” ,老而无妻)
一词多义 学学半(动词,同“ 敩”,教导)
学 学学半(名词,学习)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只是)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