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到五(名解,问答)六到十二(名解)

一绪论

内环境:围绕于多细胞动物体内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p10

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从而可加强控制系统的活动,往往不可逆。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从而减弱控制系统的活动,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

反馈调节生理意义:维持机体的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就是反馈调节。反馈和负反馈都是维持内环境的。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①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反应迅速、作用精确局限、历时短暂。②体液调节:作用缓慢、历时持久,影响广泛,精确度差。③自身调节:调节强度弱,影响范围小,灵敏度较低,局限在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其调节准确稳定。

二细胞

单纯扩散:物质的分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过程,是被动转运。O2,CO2,N2,NH3,尿素酒精。p16

易化扩散: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包含载体,通道)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是被动转运。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的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位快速短暂的逆转,并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外负内正。

终板电位: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接头后膜上产生的一种电位。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膜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局部电位: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液态镶嵌模型:膜的分子结构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各种不同生理功能的球状蛋白质。膜脂和膜蛋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跨膜信号转导:不同形式的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外界信号通过引起膜结构中某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以新的信号传到膜内,再引发被作用的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原发性主动转运: 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逆着逆电-化学梯度转运时,由钠泵活动所造成的膜外Na+势能提供。钠-钾泵:Na+,K+-ATP酶为细胞膜中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并利用此能量进行Na+、K+的主动转运,即能逆浓度梯度把Na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把K+从细胞外转运入细胞内。

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收缩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的滑行,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横桥的作用下,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丝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把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过程两者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阈值,阈电位p27兴奋、兴奋性p29极化、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p21

据离子机制,静息电位产生机制:k+外流。

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膜两侧离子的不平衡分布,二是静息时膜对离子通透性的不同。当神

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这时k+会从浓度高的膜内向浓度低的膜外运动,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膜外正电的产生阻止了膜内k+的继续外流,使膜电位不再发生变化,此时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据离子机制,动作电位产生机制:Na+内流。

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去极化过程中细胞受刺激而兴奋,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的程度相等时,Na+的内流停止。

钠泵:镶嵌在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化学本质:一种Na+—K+依赖式ATP酶。转运机制:当细胞外K+浓度或细胞内Na+浓度上升时激活,分解ATP获得能量,逆浓度差将Na+泵出膜外,将K+泵入膜内。生理意义:①细胞内高K+为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细胞内低Na+能维持细胞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恒定③建立Na+跨膜浓度差,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Na+、K+分布的不均衡是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的基础。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三联体把T管膜的电变化转变为终末池释放Ca2+,Ca2+释放入胞质。终池内的Ca2+ 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肌质网对Ca2的回摄,钙泵将Ca2+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浓度降低,肌肉舒张。结构基础三联体,耦联因子Ca2+。p44

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概念不同。局部电位: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刺激的原因不同。动作电位是阈下刺激引起;局部电位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

3、特征不同。动作电位:①不是“全或无”的;②电紧张扩布;③没有不应期,可以叠加:包括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局部电位①具有“全或无”现象;②脉冲式传导;③时间短暂;④有不应期。

4、原理不同。动作电位:Na+少量内流;局部电位:Na+大量内流。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①运动神经纤维上传来动作电位时,神经末梢膜发生去极化②膜上的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顺浓度差由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③触动轴突末梢内的囊泡位移并与接头前膜接触,融合,以出胞的方式将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入接头间隙④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⑤与终板膜上的化学门控通道的结合位点相结合⑥结合乙酰胆碱的通道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而使通道开放,产生以Na2+内流为主的正离子跨膜移动⑦这些离子跨膜移动的综合效应是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局部兴奋,即产生终板电位⑧终板电位以电紧张传播的形式影响邻近的骨骼肌细胞,使后者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爆发动作电位并传播整个肌细胞。

三血液

红细胞沉降率: ESR,简称血沉,通常指红细胞在第1h末在血浆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P58

血型:血型是指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类型。

血清: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血液凝固:简称血凝,血液从可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固态的过程。P67 内源性凝血: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