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44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知识点
1.类风湿关节炎(RA)概述:RA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导致关节炎和疼痛。
症状包括发热、疲劳、关节肿胀和疼痛、僵硬等。
2. 诊断:RA的诊断需要根据症状和体征来进行,同时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3. 手术治疗:RA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关节置换术、关节固定术、腱鞘切开术等。
4. 药物治疗:RA的药物治疗通常包括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疾病修饰抗风湿药等。
5. 饮食调理:RA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量进食高热量食物和含糖分高的食物。
6. 运动锻炼:RA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来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建议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和轻度的力量训练。
7. 康复治疗:RA患者可以通过理疗、按摩、温热疗法等康复治疗来缓解疼痛和促进关节活动。
8. 心理关怀:RA患者需要得到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 1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以慢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
主要表现为手、腕、膝、踝和足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进展性多关节炎,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还可出现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及肺部损害等全身表现。
流行病学可发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30-60岁,女性占约75%(老年人无差异)。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但研究提示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性激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其中遗传背景和免疫学异常是发病主要原因,感染、吸烟等环境因素可能是促发因素,性激素增加易感性(雌激素促进发生;孕激素减缓发生),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参与RA发病过程。
病理基础滑膜炎(含有滑膜结构的动关节均可受累)、血管炎、类风湿肉芽肿。
临床表现大多数呈慢性隐匿性起病,症状在数周至数月逐渐明显,表现为对称性双腕、手、踝、足等多关节疼痛、肿胀及僵硬,可伴有乏力、低热、肌肉酸痛等关节外症状。
一、关节表现1.关节疼痛及压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最常见部位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
挤压炎症关节会引起疼痛。
2.关节肿胀:炎症早期以滑膜关节周围组织水肿和炎细胞渗出为主,中后期主要表现为滑膜增生和肥厚,表现为病变关节周围囊性感或“面团样”感觉。
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最常受累。
3.晨僵:指病变关节长期静止不动后出现关节部位发紧、僵硬、活动不便或受限,尤以晨起时明显,活动后减轻。
约95%以上RA病人有晨僵。
晨僵可见于多种关节炎,但以RA最突出,持续时间往往>1h。
持续时间长短可作为衡量本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但主观性较强。
4.关节畸形:病变晚期由于滑膜炎、骨质破坏、关节周围支持性肌肉萎缩及韧带牵拉的综合作用出现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关节破坏和畸形。
手足小关节易发,最常见关节畸形有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及“纽扣花”样表现。
5.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肿痛和畸形可造成关节活动障碍。
类风关诊断标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与其发病有关。
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RA具有重要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RA患者常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活动障碍等症状,且多表现为对称性关节炎症。
实验室检查方面,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是RA 的特异性标志物,它们的阳性率对于RA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此外,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常常升高。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 线、超声和MRI等,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观察关节破坏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RA的病情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诊断标准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诊断方法,如关节穿刺液检查、骨密度检测等,它们能够为RA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在临床实践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应该是综合性的,不能只依靠单一的指标或检查,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RA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需要熟练掌握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以提高对RA的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为R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支持。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
其确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
好发于中年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也有发病。
RA基本的病理改变为滑膜炎。
由于关节滑膜炎症和增生,形成绒毛状突入关节腔,对关节软骨、软骨下、轫带、肌腱等组织侵蚀,造成关节软骨、骨和滑囊破坏,最终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劳动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RA是最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
我科每年风湿专科门诊量中约一半为RA患者。
初步调查我国患病率千分之四左右,推测我国至少有500万RA患者。
未经及时诊治的患者,二年后致残率为50%。
三年后有7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
与同龄人相比,RA患者的平均寿命缩短10-15年。
目前R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而其临床表现又有个体差异。
从轻微、短暂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展的多关节炎,甚至可出现肺、心、肾、肝、神经系统等内脏损害。
典型的RA以双手近端及掌指关节、腕、膝、足关节受累最常见,且有明显的晨缰、关节肿胀和压痛。
典型的关节畸形是掌指关节的半脱位和手指尺侧偏斜,并由于近端指间关节过伸,使远端指间关节屈曲,呈"天鹅颈"样畸形。
严重者出现关节纤维化、融合或骨性强直,从而关节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实验室检查中,虽然活动期RA常有血沉、C反应蛋白(CRP)增高,但不具有诊断特异性。
因为在感染性疾病这些炎症也可升高。
关节液的检查对RA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无特异性。
众所周知,类风湿因子(RF)与RA相关,但其阳性率为70-80%,即并非每个RA患者RF阳性。
另一方面,RF阳性的患者,也不一定患RA。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现,正常人,尤其老年人约5%RF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其他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传染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疯、血吸虫病以及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患者中均可RF阳性。
已肯定,RF滴度越高,对RA的诊断特异性越高。
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周围关节疼痛、肿胀,晚期可强直和畸形、功能严重受损。
其病理特征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
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在成人任何年龄都可发病,80%发病于35~50岁,然而60岁以上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者。
女性患者约是男性的3倍。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尚不清楚。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与环境、细胞、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一)细菌因素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为RA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
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的RA相似,但不产生人的RA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RF)。
在RA病人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从未发现过细菌或菌体抗原物质,提示细菌可能与RA的起病有关,但缺乏直接证据。
(二)病毒因素RA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
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关节炎与RA不同,RA病人对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
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体,但到目前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发现EB病毒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
(三)遗传因素本病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
HLA研究发现DW4与RA的发病有关,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四)性激素研究表明RA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4,妊娠期病情减轻,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
动物模型显示LEW/n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雄性发病率低,雄鼠经阉割或用β-雌二醇处理后,其发生关节炎的情况与雌鼠一样,说明性激素在RA发病中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