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3.00 KB
- 文档页数:37
钒钛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及困难钒钛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的支持和各方的持续努力下,取得了快速发展。
钒钛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能源等行业,具有稀土替代、环保节能等优势,因此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
然而,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钒钛企业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当前,钒钛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
中国钒钛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
一方面,企业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来自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的钒钛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钒钛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份额。
除了市场竞争,钒钛企业还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保压力的问题。
钒钛矿石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四川、广西、湖南等地,资源储量有限。
同时,钒钛冶炼过程产生的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钒钛企业需加大技术改造和环保投入,提高资源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钒钛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仍然广阔。
首先,随着全球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对钒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钒钛作为钢铁冶炼的合金元素,可以增加钢铁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和降低环境污染。
其次,钒钛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巨大潜力。
钒钛电池是一种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好的新兴储能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电网、新能源车辆等领域。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工艺改进,钒钛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尽管如此,钒钛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钒钛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需要企业加大投入,推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革新。
其次,国际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包括贸易摩擦、市场价格波动等,这对钒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
攀枝花市12万吨/年高钛渣项目可研1. 总论1.1 项目的来源及背景我国四川省的攀枝花市西昌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钒钛磁铁矿。
在已探明的储量中,攀西地区钛资源的储量达8.7亿吨(以二氧化钛计)占全国的90.5%,占世界的35%。
但在钛资源的利用上,我国与先进工业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如:钛渣产量不足世界产量的4%,海绵钛产能占世界的5%左右。
2007年全国钛白粉的总产量达到大约100万t,超过年初预计的95~98万t,创造了我国钛白工业历史上年产量实现百万吨规模的新纪录。
但却大部分为低档的硫酸法钛白,远远满足不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每年都要进口高档钛白。
我国钛白粉工业近年在发展以金红石型为代表的高端产品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十多家企业生产金红石型产品。
行业前6名生产商的产品全部是金红石型或者以金红石型产品为主。
2006年全国金红石型产品首次超过30万t,并连续2年比上年增长8万t;2007年金红石型产品首次突破40万t,比上年净增近10万t。
尽管如此,金红石型产品也还只占钛白粉总产量的35.3%,距国际上85%~90%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
由此可见,我国在钛资源的利用上,无论是钛渣、钛材还是钛白都与钛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由于目前世界范围适合氯化法技术的高品位天然金红石原料供应有限,每年仅41万t左右,因此适合氯化法的富钛料需求极大,实现富钛料大型化生产对发展中国金属钛和钛白粉工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要提高我国钛资源的利用水平,建设富钛料的生产线是重要环节,是生产海绵钛及氯化法钛白的必经之路。
我国目前的富钛料生产,仅限于供海绵钛和人造金红石生产所需的高钛渣,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其它富钛料的生产发展缓慢。
世界上已利用的钛资源90%以上用来生产钛白,国外的钛白生产企业,由于环保的要求,无论是硫酸法钛白还是氯化法钛白,大都使用富钛料为原料,而且规模较大。
我国钛白生产,自2001年之后已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全国钛白粉的总产量达到大约100万t,到2010年前后中国钛白粉产能将达到约160万吨,但目前钛白生产中硫酸法比例占到98%。
2023年钒钛行业市场分析现状钒钛行业市场分析现状钒钛行业是指以钒、钛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钒钛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金属材料,广泛用于钢铁、冶金、化工、能源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对钒钛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钒钛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对钒钛的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是钒的应用领域日益拓宽,如钢铁添加剂、电池材料、催化剂等,使钒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同时,钛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化工等领域,这对钒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目前,钒钛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钒钛生产和消费国家,中国的钒钛产业链相对完善,拥有丰富的钒钛矿资源和完善的生产技术,全球钒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中国。
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钛矿资源国家,拥有丰富的钛矿资源储量,是全球钛矿产业的重要供应国。
然而,钒钛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钒钛矿资源的供给短缺是制约钒钛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钒钛矿资源储量,但是钒钛矿资源的品位较低,开采成本较高。
其次,钒钛行业存在较大的环境压力。
钛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尾矿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同时,钒的开采和冶炼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钒钛行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通过研发新的钒钛冶炼工艺和技术,提高钒钛矿的开采和冶炼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钒钛行业还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改善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加环境监管力度,实现钒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钒钛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钒钛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然而,钒钛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钒钛矿资源的供给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为了实现钒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产。
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模板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钛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
我国的钛资源储量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钛资源基地之一。
钛产业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化工、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我国钛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钛产业在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环保技术等方面还有差距,市场竞争力不足。
二、发展目标。
1.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端钛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2. 建设一批钛产业园区,推动钛产业集聚发展;3. 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提高钛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4.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钛产品出口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策略。
1. 加大科技投入,支持钛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2. 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高钛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3. 政府引导和支持钛产业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提高附加值;4. 加快建设钛产业园区,提供优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5. 健全标准体系,加强对钛产品质量的监管和管理;6. 加强国际合作,开拓钛产品出口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1. 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3. 加强行业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4. 建立健全的产业发展扶持机制,支持钛产业发展;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钛产业人才队伍素质。
五、实施路径。
1.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钛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 钛产业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3. 行业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4. 科研院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攻关,加快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5. 社会各界要关注和支持钛产业发展,共同推动钛产业迈上新台阶。
攀枝花选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攀枝花,这座因矿而兴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然而,在矿产开发的过程中,大量的选钛尾矿产生,给环境和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选钛尾矿不仅占用土地,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但其本身又蕴含着一定的可利用价值。
因此,如何实现攀枝花选钛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选钛尾矿是在钛矿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攀枝花地区的选钛尾矿通常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钛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同时还可能伴有少量的稀有金属和贵金属。
由于选矿技术和工艺的限制,这些有价值的成分在尾矿中未能得到充分回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大量堆积的选钛尾矿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尾矿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雨水淋溶、风蚀等方式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例如,尾矿中的重金属可能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然而,攀枝花的选钛尾矿并非一无是处,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综合利用措施,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针对攀枝花选钛尾矿的综合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尾矿再选。
通过改进选矿工艺和技术,对尾矿中的有价金属进行再次回收。
例如,采用新型的选矿药剂和设备,提高钛铁矿等金属矿物的回收率。
这不仅可以增加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减少尾矿的排放量。
其二,用于建筑材料生产。
选钛尾矿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加工,可以制成水泥、砖块、混凝土等建筑材料。
尾矿中的硅、铝等成分可以替代部分传统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其三,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
将选钛尾矿用于土地复垦,在其上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有助于恢复被破坏的土地生态。
同时,通过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可以吸收尾矿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土壤质量。
其四,制备功能性材料。
利用选钛尾矿的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诸如陶瓷材料、吸附材料等功能性材料。
例如,将尾矿制成多孔陶瓷,用于过滤和吸附有害物质。
钛产业发展概述及我国的机遇、挑战与对策作者:王本力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7年第3期■ 文/ 王本力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原材料工业研究所钛及钛合金具有密度小、质量轻、比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低温韧性好、无磁性等优越性能,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化工、医疗、体育、建筑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太空金属”、“海洋金属”、“智慧金属”,是21世纪重要的战略金属(表1)。
钛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的重点。
我国是世界钛大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钛产业体系。
一、发展现状1. 海绵钛和钛锭“去产能”出现分化一方面,由于行业需求不足,海绵钛价格下降,多家企业因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而陆续减产或停产,2015年海绵钛产能比2014年的15万t大幅降低41.3%,仅为8.8万t,行业内海绵钛进入实质阶段,海绵钛去产能较充分。
2015年海绵钛产量6.2万t,比2014年的6.8万t下降8.5%,产能利用率为70.5%(图1)。
另一方面,由于天工国际等国内大中型企业钛锭产能扩张,2015年中国钛锭的产能达到13.5万t /a,比2014年产能(12.4万t /a)增长8.9%。
2015年全国共生产将近6万t钛锭,钛锭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4.3%。
并且,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钛熔炼企业将低价、不易存储的海绵钛熔炼成钛锭存储备用,使得钛锭产量同比增长4.7%。
未来,随着主流炉型由2t以下逐渐被5t以上的大型真空自耗炉、电子束炉冷床炉等炉型所替代,再加上过高的钛锭库存,钛锭的去产能、去库存压力巨大。
2. 我国钛材产品结构性过剩美国钛加工材以钛合金为主,约占80%,特别是T C4合金占到56% ;钛加工材以锻压件为主,其次是板带材和棒丝材;钛材产品的50%出口到国外。
俄罗斯钛材以钛合金为主,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钛模锻件和锻件;V S M P O - A V I S M A公司2015年航空用钛材产品产量占比达到75%,且60%钛材产品出口到国外。
攀枝花钒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简析本文以攀枝花钒钛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钒钛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促进攀枝花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攀枝花市钒钛产业;现状;问题;对策一、发展现状(一)产业规模不断增长2017年,攀枝花市钒钛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2.73亿元,同比增长47.94%,其中,钒产业总产值为84亿元,同比增长26.56%;钛产业总产值为128.64亿元,同比增长66.33%。
钒钛产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797亿元的11.84%,同比上升2.84%。
(二)产业基础逐步夯实目前,攀枝花市已形成世界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是我国钛产业最集中的地区,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钛渣、海绵钛生产线,国内最大规模的颜料钛白和特种钛白的生产基地。
其中,钒渣、五氧化二钒等全系列的冶金用钒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钛精矿产量约占国内总产量的72%。
(三)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在钒钛原材料方面,已形成钒钛铁精矿、钒渣、富钛料、钒钛球团矿等生产企业,以攀钢选矿、龙蟒矿业为代表的企业钛精矿产能达到372万吨。
在钒钛材料方面,已形成生产钒钛冶金材料、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钛金属材料的产业集群。
其中,海绵钛有效产能1.5万吨,钛定1.2万吨,钛材0.6万吨。
在钒钛深加工制造方面,以形成含钒钛低微合金钢材、含钒钛合金化机械制造等产品生产企业。
二、存在问题(一)产业发育不足大量民营企业进入钒钛领域推动了攀枝花钒钛产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企业分散、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全市近40户钛精矿企业中,年入选原矿达到百万吨的不足10户。
目前,攀枝花钒钛产业以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产品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钒在中间合金、化工催化剂、光学功能材料、能源功能材料、精细化工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比较缺乏,钛材、钛合金等钛金属深加工产业缺乏,钛功能材料等产业还是空白。
(二)关键技术制约攀西钒钛磁铁矿含有20余种有价金属,结合致密,难以分离,现仅回收利用了70%的铁、47%的钒、19%的钛,铬、镍、镓、钪等尚未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中国钛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钛工业现状
1.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钛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钛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国钛产业的产值、出口额也在不断增加。
从2023年到2023年,中
国钛工业的产值增长了210%,从0.7万亿元增加到2.2万亿元,占到全
国钛产值的66.2%,在全球占据了主导地位。
2.制造业占比较大
由于钛行业的重要性及其独特的特性,中国钛产业的制造业占比非常
重要。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钛产业的制造业额占总出口额的65.8%,占到全国钛产值的86.1%,在全球占据了主导地位。
3.发展趋势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未来中国钛产业发展的趋势是稳步发展的。
2023年,中国钛产业产值增长了13.3%,而制造业额增长了14.1%。
不仅如此,随着化工、食品、冶金、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对钛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钛产业发展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
1.技术创新能力匮乏
中国钛产业尚未进入先进技术的制造领域,仍主要是以传统制造技术
为主导,技术创新能力匮乏。
虽然目前国内钛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的欠缺。
2.资源短缺。
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1.前言攀枝花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努力,已经形成规模化的铁、钒和钛产品生产能力,特别是攀枝花钛资源优势和钛产业技术创新给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确立了攀枝花作为重要钛产业基地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氯化钛白技术、硫酸法钛白技术、钛复合材料和钛合金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面对国内外巨大的钛白市场需求和钛合金应用领域的拓展,利用攀枝花丰富的钛资源,生产优质钛白制品、钛合金及系列钛产品,创建钒钛之都已经成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对攀枝花钛资源布局、钛产业布局和重点企业进行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对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三区两县钛产业发展的认识,增强了发展钛产业和建设钒钛之都的信心,但同时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有针对地提出发展钛产业建议,希望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引导和促进钛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保证攀枝花钒钛之都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外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1全球钛资源全球钛资源分布较广,三十多个国家拥有钛资源。
目前全球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钛资源主要是钛铁矿(岩矿、砂矿)和天然金红石,其中钛铁矿占绝大多数。
据2007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钛铁矿基础储量约12亿吨(以TiO2计,下同),储量约6亿吨,金红石基础储量约1亿吨,储量5000万吨。
全球钛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中国和印度。
其中加拿大、中国、印度主要是钛岩矿;澳大利亚、美国主要是钛砂矿;南非的岩矿和砂矿均十分丰富,表2-1给出了世界钛资源储量及其分布情况。
表2-1 世界钛资源储量及其分布(以TiO2计,万吨)注:美国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07年公布数据中国是一个钛资源大国,占有全球30%以上的钛资源。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2年底对中国钛矿资源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钛矿资源主要有三种类型:钛铁矿岩矿、钛铁矿砂矿和金红石矿。
其中钛铁矿岩矿以钒钛磁铁矿为主,是中国最主要的钛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攀西地区和河北承德地区,资源量4.36亿吨。
四川是中国钒钛磁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27个钛矿区,资源量为4.10亿吨,约占全国的94%,主要分布在攀枝花、西昌地区。
钛铁砂矿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资源量3629万吨。
金红石矿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和山西等,资源量798万吨。
2.2全球钛原料钛原料主要包括钛铁矿和富钛料(钛渣、天然金红石、人造金红石、升级钛渣(UGS))。
2006年全球总共生产钛铁矿约520万吨(按表2-2 2005~2006年世界钛铁矿及天然人造金红石产量TiO2计,下同),天然金红石36万吨,表2-2给出了2005~2006年世界钛铁矿及天然人造金红石产量。
生产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中国和挪威等。
2006年中国生产钛精矿70万吨(攀西地区约45万吨,云南地区约12万吨,其他13万吨),消费钛精矿103万吨,自给率约68%。
世界钛铁矿有相当一部分进一步加工成钛渣、人造金红石或UGS等富钛料,以满足于硫酸法钛白、氯化法钛白和海绵钛等的需要,2006表2-3 2006年全球钛渣、人造金红石及UGS产量(万吨)年全球钛渣、人造金红石及UGS的产量分别为254万吨、164万吨和20万吨,具体分布见表2-3。
中国2006年钛渣产量约7万吨,主要集中在川、滇两省川,估计2007年可达13万吨左右。
目前全球钛铁矿年需求量约为500万吨(以矿中TiO2计),现有钛铁矿年产能力约为1000万吨(以钛铁矿精矿计)和天然金红石40万吨左右,供需基本平衡。
但随着钛白粉生产量的逐年增加和旧矿山产量的下降,全球钛矿将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一些大公司分别在澳大利亚、南非、印度、肯尼亚等投入巨资开发建设新矿山,以缓解钛铁矿的供应不足。
由于中国近年钛白和金属钛产业的迅猛发展,钛铁矿资源的短缺已经凸显,截止2007年,中国钛铁矿资源有三分之一依赖进口,随着中国扩建和新建钛产业的相继投产,钛资源的依赖程度必将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将有50%左右的钛资源依赖进口,方可满足国内钛产业的需求。
2.3全球钛白及金属钛长期以来,世界钛原料的消费结构大致如下:90%用于生产钛白,5%用于生产金属钛(进一步加工成钛合金、钛材等),其余5%用于其它用途。
因此,钛白和金属钛是钛原料的重要消费途径。
2.3.1钛白钛白是仅次于合成氨和磷酸的世界第三大无机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化纤、油墨等领域,其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GDP的增长)密切相关,其消耗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全球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90多家钛白生产商,年产能约550万吨,主要生产国有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和德国等。
2006年全球钛白产量约为500万吨。
在生产工艺方面,全球约56%的钛白产量采用氯化法工艺。
全球前五大钛白生产企业的钛白产能均超过40万吨,其中美国的杜邦(Dupont)(全部为氯化法钛白)和美礼联(Millennium)(氯化法钛白占65%)分别达到了120万吨和72万吨,全球重要钛白生产商列于表2-4。
国际钛白工业发展趋势之一是产能集中度提高,世界前五名生产商的产能之和占除中国以外全球钛白总产能(480万t/a)的76%~78%,产品覆盖现有钛白标准。
表2-4 国外主要钛白商的钛白产能及生产工艺情况注:CP—氯化法工艺;SP—硫酸法工艺近年来中国钛白发展异常迅猛,民营及个体经济非常活跃,钛白生产企业已超过70家,实际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仅5家。
其中山东东佳集团、四川龙蟒集团和攀钢集团的钛白产能分别达到了9万吨、8万吨和7万吨,为中国钛白行业的前三甲。
中国钛白生产工艺,除攀锦钛业外,其余全部采用硫酸法,氯化法钛白比重不足2%。
中国主要钛白生产厂家列于表2-5。
近10年来,全球钛白产能从1996年的410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50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约2.0%。
预计到2010年,全球钛白粉的需求量将达到560万吨左右。
中国钛白产量从1996年的11.9万吨增加至2006年的85万吨,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1.7%,估计2007年将突破100万吨大关,一跃表2-5 中国主要钛白生产企业产能及产量情况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钛白生产国。
其间中国钛白进口量从1996年的8.3万吨增加至2006年的25.6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1.1%,出口由1996年的2.1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9.4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24.9%。
其中进口钛白多为高档金红石型钛白。
在钛白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时,钛白生产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由于各国环保法规的强化和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从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关闭了部分硫酸法钛白厂,加快了氯化法钛白的步伐。
到1992年,氯化法开始超过硫酸法,之后转为氯化法占主导。
目前,世界氯化法钛白占全球钛白产量约56%,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1.5%。
虽然近年来中国钛白行业发展迅猛,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依然缺乏竞争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钛白生产企业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低档钛白能力过剩,高档钛白缺口大,呈现“低端过剩、混乱,高端空缺、失守”的局面。
中国钛白产业2007年维持正常生产的钛白企业67家,分属于62个生产商,装置生产能力115万t/a,实际生产能力86万t,其中非颜料钛白5万t/a,生产能力和总生产量创历史新记录。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钛白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特别是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的需求增速更快。
按年平均10%的保守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国内钛白产能将达到150万吨以上,供需基本平衡。
但,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日益严厉和规范,国内不少钛白企业必将面临淘汰、重组的境地,由此必将导致国内钛白供不应求。
可见,中国钛白市场是稳定和具有潜力的。
2.3.2金属钛全球范围内有6个国家生产海绵钛。
2004年以前,全球仅有8家海绵钛生产企业,日本、俄罗斯是全球最重要的海绵钛及钛材生产国,全球海绵钛近年的产能及产量如附表8。
2005年以来,中国海绵钛迎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仅2006年中国海绵钛厂家就新增20家,截止到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已统计的20家海绵钛生产企业中,年产能在2000吨以上的有10家,其中累计已生产1000吨海绵钛的企业约6家,仅占全部海绵钛生产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海绵钛生产厂家的产能、产量见表2-6。
表2-6世界各主要海绵钛生产国近几年的产能及产量(单位:万吨)世界海绵钛消费以军工及航空航天工业为主,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容易受到外部事件的影响。
中国金属钛的消费以化工、机制、体表2-7 全国20家海绵钛生产企业基本情况(单位:t)育休闲等民用为主,因此其需求较为稳定。
另外,由于中国处于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军工、航空航天、石化、氯碱、电站、海水淡化、建筑和汽车等领域对钛需求量持续增长。
中国金属钛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徘徊不前,但近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海绵钛及钛材产量分别从2001年的2500吨和4000吨,分别增加到2006年的18037吨和14049吨,5年内海绵钛及钛材的年平均增速分别高达48.5%和28.6%,预计今后几年中国金属钛年需求将保持15%~40%的增长速度。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海绵钛与钢产量的比例约为万分之三,而中国不到万分之零点三,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
国内主要海绵钛生产企业见表2-7。
按中国现阶段的工业水平和发展态势,该比例至少应该在万分之一以上,特别在中国大力发展民用大飞机的驱动下,必将拉动中国金属钛市场的进一步增长,预计2010年,中国海绵钛的需求量应该达到5.0万吨以上,供不应求的局面依然存在,特别在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环境下,国内相当一批短流程的海绵钛生产线必将经受严峻考验。
3.攀枝花钛产业现状及特点3.1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现状攀枝花已建成钛制品企业65户,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共同参与,主要分布在东区、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和钒钛产业园区。
攀枝花市在建和已建钛精矿生产能力100万t/a,实际生产能力80万t/a,表3-1给出了主要钛精矿生产企业;在建和已建钛白粉生产能力28万t/a,实际投产钛白粉生产能力8 万t/a。
2006年共生产钛白粉3.96万t,表3-2给出了攀枝花钛白企业情况;在建和已建钛渣生产能力25万t/a,实际钛渣生产能力8万t/a,表3-3给出了攀枝花主要钛渣企业情况;在建和已建四氯化钛生产能力15万t/a,实际形成四氯化钛生产能力4万t/a,表3-4给出了攀枝花主要TiCl4生产企业情况。
3-1攀枝花主要钛精矿生产企业攀枝花现已形成金属钛和系列钛铁生产能力,不同企业正在组织生产或者准备建厂,后续能力可望进一步放大,表3-5给出了攀枝花主要金属钛和系列钛铁生产企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