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师寄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善于归纳、勤于温习,初学以记忆为主【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4.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预习】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
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课堂探究】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3.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你的收获:【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激凌融化B.苹果腐烂C.玻璃打碎D.海水晒盐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5.人类需要能量。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有关成分实验操作的探究,初步养成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并通过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学会全面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准确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识别常用化学仪器,了解其主要用途。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的方法。
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2)通过提出课题,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3)通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在进行分组实验时,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如实事求是)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都是历年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题型主要以选择题、探究实验题为主,题目难度一般较小,属于保分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中学吕敏【教学设计思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次化学实验。
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
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
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所以本课我重点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和进行实验的方法指导。
本课采用我校本学期实行的“四学一导活力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悟学并依托导学案完成物质的变化这一学习任务。
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
由于我校处于试验初期,并且学生以前没做过化学实验,所以教师没有完全放手,有一定的演示和指导。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认识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进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初步理解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质变化,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两种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自学、实验探究交流,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2、难点:观察实验的方法及归纳整理,描述实验现象;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教学设计题目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定边二中高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小组比拼
教具准备:
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吸管、玻璃片、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无色酚酞、《物质的变化PPT》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教学反思:
在学生已有经验和化学实验基础上,学生从实验中学会了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判断和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本节课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造成部分学生可能没能很好的接受本节知识。
所以在以后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各层以学生的学习设计,使每
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本课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学习分析: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已经了解到一些物质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这些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
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关“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增大了本节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2、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机。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难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2、变化和性质的分辨。
教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讲述、引导练习学法:阅读理解、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准备药品:胆矾、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烧碱溶液、蒸馏水、光亮铁钉和锈钉仪器:研钵、铁架台、大试管(2支)、小试管(4支)、小烧杯、磁铁教学过程【观看视频,新课引入】冰川融化,温室效应提问: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本节课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新课学习】讲述: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展示:一根光亮的铁钉和一根生锈的铁钉。
提问:纯净的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实验:请一位同学来演示用磁铁吸引光亮的铁钉和铁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用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
3.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4.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理解;
2.对物质组成进行化学式描述的能力;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物质分类方法和意义
2.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概念
3.实验观察物质性质
第二课时
1.物质变化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3.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参量的关系
3.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实验手册
3.模型演示
六、教学方法
1.讲授
2.实验
3.模型演示
七、教学评价
1.实验报告
2.练习题
3.课程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教材第一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是学生走入化学世界的第一步。
本课题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事例出发,通过老师演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分析等活动,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会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学科,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是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
如何将生活中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
同时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归纳能力不足,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让他们敢于张嘴,也是一个挑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1)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五、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学生动手进行试验探究,进行讨论分析,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深层次的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试验仪器与药品等七、教学过程【引入】魔术“大象牙膏”实验,将过氧化氢溶液、碘化钾、洗涤剂混合,学生看到大量泡沫像牙膏一样喷涌而出,特别震撼,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生锈了,纸燃尽后就成了灰,一到秋天,大量树叶发黄,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他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课题: 1.1.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课时1授课年级初三课标要求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知道化学变化常伴随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生颜色变化、发光,以及吸热或放热等现象;认识化学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重要应用,感受大自然中化学变化的神奇。
教材分析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一章节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然而,对于“物质的变化”这一概念,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节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进行概念教学,即详细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本课题采用了化学学科特有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通过观察和分析四个典型的实验(水的沸腾、石蜡的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学生将有机会亲自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颜色、状态、气味、发光、放热等。
这些实验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物质变化的过程,还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此外,本节课还强调了实验安全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化学学习之前,已经对物质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
例如,他们知道水可以结冰、蒸发,钢铁会生锈等。
这些生活经验构成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基础知识。
然而,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他们尚未建立起原子和分子的科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期望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理解物质的变化。
教学应主要在宏观层面进行,学生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主要是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丹水一中王平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2、运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判断一些简单的、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能力目标:1、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实验、观察、分析思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3、认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自觉形成“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1、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及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2、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得出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大理石、水、酚酞溶液、镁带、火柴等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等。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特点,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从本节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设疑自探(一):1、学生设疑当你看到本节的课题,你能提出那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疑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出示本节的自探提纲:1、举例说明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2、如何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的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师补充)过渡:大家所提出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通过以下探究实验,仔细观察实验各阶段的现象,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亲:你太厉害了,外网标志我还没发现呢?谢谢你哟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A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B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建立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检查元素符号的掌握情况。
2、化学是怎样一门科学?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新课教学: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师:演示[实验1-1]和演示[实验1-2]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思考后回答。
师: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试着说出物理变化的概念(概念略)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师:演示[实验1—3] 和[实验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变化?
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四、知识巩固:课本第10页1、2、3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