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强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事迹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村建设新农村先进典型材料
1. 浙江乡村振兴案例:浙江省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们致力于发展农村旅游业,通过规划设计美丽乡村,修复古村落,提升农村环境。
同时,他们注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刺激农民增收。
这些举措在推动村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广东“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农村综合开发典型:广东省在农村综合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尝试,通过整合农村资源,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管理理念,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他们注重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并推进农村电商的发展。
这些举措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湖南省的“芒果乡村”建设典型:湖南省通过发展芒果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他们注重整合农村资源,规划建设现代化农村,提升村庄环境,打造芒果乡村品牌,并开展农产品电商销售。
这些举措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4. 陕西省的“苹果小镇”建设典型:陕西省通过发展苹果产业,推动农村经济转型。
他们注重整合农村资源,提升苹果生产技术,打造苹果小镇品牌,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同时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这些举措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先进材料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农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村庄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村新农村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村新农村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1.案例1:某村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从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的转变。
村委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民增收等。
通
过村民的积极参与,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得到了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案例2:某村借助政府资金的支持,开展了多项农村建设项目。
他们修建了水电站,解决了村民的用水和用电问题;在村庄周边修建了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灌溉效率;
引进了先进的农机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这些措施,村庄的农业发展良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案例3:某村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了农村旅游产业。
他们打造了美丽的乡村风景,建造了农家乐和度假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通过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
平得到了提高,村庄也变得富裕起来。
4.案例4:某村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民增收。
他们购买了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开展了农产品加工业务,同时积极开拓市场。
通过产品优质且价格合理,吸
引了众多消费者,农民也得到了更多的收入。
这些案例展示了村新农村建设先进事迹,通过改革措施、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和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等方法,实现了农村的转型和村民的增收。
这些先进事迹可以为
其他农村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实施“五改四化一配套”打造美丽乡村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7年第11期梅河口市李炉乡永强村是第二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以来,永强村的新农村建设走过了一条由旧村改造型到美丽乡村型的发展道路,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连续4年被评为梅河口市级标兵村。
2015年被吉林省确定为美丽乡村。
永强村是一个丘陵环绕的小山村,风景优美、自然条件优越。
但是,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差,村庄与周边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
2011年新农村建设伊始,永强村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怎样确定新农村建设思路?几经推敲,最后确定了实行旧村改造,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发展思路。
提升环境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业,建设富裕、宜居的美丽乡村。
永强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五改四化一配套”:“五改”,一是改造老旧房屋。
293个农户的老旧房屋,木质门窗全部换成塑钢门窗,颜色灰暗的水泥瓦、土烧瓦全部换成橙红色的琉璃瓦,传统的24厘米薄墙全部做了10厘米的外保温,墙体表面统一粉刷乳胶漆。
二是改造砂土道路。
修水泥路1.7公里,油漆路3.4公里。
全村硬化路面实现了“户户通”。
三是改造供排水系统。
打深水机井5眼,铺设管道7公里,硬化边沟12000米,全村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排水沟渠硬化率达到100%。
四是改造围墙和大门。
破烂的砖墙、木板篱笆、秸秆篱笆一律拆掉,统一建仿古式围墙6000米、铁艺围栏8000米。
五是改造改造旧式厕所,将砖木厕所和临时搭建的简易厕所全部改建成粪尿分集式的标准化卫生厕所,全村建卫生厕所近300座。
“四化”,一是绿化。
全村植树1.4万株,有云杉、山桃稠李、金叶榆、金丝柳、红李子、梧桐、榆叶梅、杏树、樱桃、水腊等十几个绿化树种。
村屯道路、庭院周围栽满了茵茵绿树。
二是美化。
路边、花池种有野花组合、高粱菊、步登高、串红、牵牛花、孔雀草等,农户庭院内栽种葵花、地瓜花、扫帚梅等,30多万株花卉芬芳四溢,摇曳生姿。
村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迹材料村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迹材料科学引领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镇大树村位于通海县杞麓湖南测,处于城郊结合部,下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038户(其中农业户1016户,非农业户22户),3695人(其中农业人口3650人,非农人口45人,114名党员),全村耕地面积1672.3亩,人均0.46亩。
近年来,大树村两委带领全村广大群众致力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大树村连续五届被授予“市级文明村”、“市级五个好党总支”、“市级文明社区”,县第五、第六届“文明村”等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被县指定为“村务、财务公开示范点”、“十星级文明户示范点”、“旧村改造示范点”、“农村污染治理工程示范村”。
一、抓班子强队伍、夯实村级基层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大树村两委班子认为,“率先致富先治人,治人先治带头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立一个团结实干、富有战斗力的党支部班子,建设一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队伍。
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村两委首先抓好自身建设,建好基层组织。
先后配齐了计划生育管理员、护林员、治保主任、民兵营长、妇女主任和各组村民组长等人员,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把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具体人,把“云岭先锋”工程、党员先进性教育与村支部班子建设结合起来,按照“支部当先锋,党员作表率,建和谐农村”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管理。
对村、组党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档入册,严格按照党章要求管理党员,在农村无职党员中设岗定责,创新党员管理办法。
为切实解决好村内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党总支按照镇党委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工作的要求,聘请了11位家庭困难的党员专门负责整个村的环境卫生工作。
新农村建设典型事迹材料靠进展凝心聚力共同致富建强村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几年前,**曾是一具远近有名的穷村、乱村,并于2001年被海港区列为倒排5%后进支部。
村子穷,村班子散,群众的心寒了。
2001年11月,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上任后,组建了新的两委班子。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新一届“两委”班子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具团结务实的村班子。
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上任后,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机、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
依托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经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了自身政治素养、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
从群众别中意的地点改起,取信于民。
村委会办公室往常经常“铁将军”把门,他们拿下“铁将军”,改为村干部8小时上班工作制,如此一来群众遇到情况或难题,可以随时寻村干部解决。
变“一言堂”为“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发放、打算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咨询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同意群众监督。
从此,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咨询,且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
“两委”班子有了凝结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进展经济,使**村甩掉了“降后”帽子。
2002年底,**村党支部荣获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且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镇前三名。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进展创新高为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在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后,村干部号召村民种植“中华寿桃”,走特色种植业之路。
村干部把从外地学习来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并与群众一起总结栽培、治理经验,提高了寿桃的质量和产量。
村新农村建设先进事迹材料村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发展工作,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农村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美丽农村。
以下是一些村新农村建设先进事迹材料:1.安徽省黄山市中和镇杨家村:杨家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中和镇,该村通过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推广了高效农业技术,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村民们也积极参与村庄综合治理,改善了村容村貌,修建了集市、公园等公共设施,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2.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聚福村:聚福村通过建设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经营,发展了特色农业产业,如蔬菜种植、果树种植等。
该村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职业技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此外,村民们还积极参与村务决策,加强村容村貌建设,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3.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长安乡:长安乡通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方便了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
该乡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发展,如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同时,乡党委还建立了村级干部队伍,加强村务管理,促进了整个乡村的发展。
4.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大王庄村:大王庄村通过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使得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出去,吸引外地企业来村发展农业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
该村还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技培训,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和质量。
此外,村委会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些先进事迹展示了村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为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它们的成功经验体现在积极推进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参与等方面,为其他地区的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事迹材料1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多元,成为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十强村”和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村”的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实践中,人在他们的“当家人”的带领下,不断创新发展,更是展现出一派兴兴向荣的新风貌。
创办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是土生土长的人。
改革开放初,被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子。
凭着自己素有的超前意识和雄才胆略,先后办起了机砖厂、造纸厂、制革厂、平凉商城、百兴房产公司、百兴园美食城等6家企业,组建百兴实业集团公司,走上了集团化发展路子。
其龙头企业福利制革厂,经过四次扩建,已由建厂初期的2万标张4个品种,发展到目前年生产牛皮革100万标张,羊皮革100万自然张的“双百万”生产能力。
企业拥有总资产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05亿元),各类设备500多台(套),职工960人,年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销售收入24亿元,创利税1800多万元,成为了全省最大的制革企业及全国最大的鞋面革生产企业。
平凉商城综合批发市场,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拥有12个专业批发区域,1200多名批发商户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共有从业人员3000多人,安置下岗职工360多人,引进商品资金12亿元,经营百货、服装、布料、小五金等15大类3万多个品种,辐射平凉、庆阳、固原三个地区20多个县市,成为平凉商贸中心十大专业市场之一。
2019年,公司完成总产值26亿元,综合收入35亿元,实现利税2380万元。
公司多次受到省地市的表彰奖励,本人也被评为“全省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连续三届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村个体经济得到了的快速发展,个体企业已经发展到60多个门类200多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其中90来自于企业,全村400多户群众已全部脱贫致富。
公司实施的福利制革厂“整张革”生产线项目,现已累计完成投资2100万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1100万元),完成了产品展销售大楼的全部框架主体工程,新建厂房1栋2400平方米,购进部分设备;温州商城建设项目,现已完成投资380万元,完成了初设规划和部分拆迁,并实施了小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温州国美皮革公司签定了意向性协议。
乡村振兴工作典型事迹材料乡村振兴工作典型事迹材料: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某村位于中国的一个贫困山区,由于地理条件较差,农民长期以来面对着土地贫瘠、农业收入低等困境。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政府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
村民李明是这个贫困山村的一名农民,他在加入合作社之前一直只是种植小麦和玉米,并且收入微薄。
他看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后,毅然决定加入并参与其中。
一开始,他和其他村民一起购买了农机具和种子肥料等农资,通过合作社的采购渠道,他们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了高质量的农资,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合作社还为他们提供了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改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
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李明逐渐转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了科学的农业管理方法。
他开始尝试种植绿色蔬菜和水果,并运用先进的温室技术,使其可以全年种植,不再受季节限制。
这种新型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收入,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鲜和健康的农产品。
随着李明的经验积累和成功经营的案例不断增多,村里的其他农民也受到鼓舞,纷纷加入到农民合作社中。
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成员越来越多,不仅有农民,还有一些年轻人返乡创业。
合作社还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
如今,这个贫困山村已经焕发了新的活力。
通过合作社的发展,村民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许多外出打工的人纷纷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工作的成功在这个村庄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为周边的其他贫困村庄树立了榜样。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项典型事迹,它通过整合农民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方案。
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的背后,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坚定推动者和无私奉献者。
政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通过政策支持、拨款资金等方式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并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而村庄的基层干部和合作社的管理者则承担着具体的推进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乡村建设事迹材料近年来,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乡村建设的典型事迹,展示乡村建设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多地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某省某市开展了“美丽乡村”计划,先后实施了农村道路改造、饮水工程建设、农村供电改造等项目,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还注重了生态环境保护,增加了农村景观小品,提升了乡村的美丽程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
二、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也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在某县,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注重以产业带动乡村建设。
通过鼓励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升农民的收入,开展了农业技术培训,推广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养殖技术,提高了乡村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三、村庄环境整治乡村建设还着力改善了村庄环境。
某省某村实施了“五美村”工程,通过清理垃圾、整治污水、美化村容、改善公共卫生等措施,大力打造了一个宜居宜游的乡村环境。
如今,这个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当地的乡村旅游景点,带动了当地的农家乐、特色美食等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农民增加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四、乡村治理与民生保障在乡村建设中,加强了乡村治理和民生保障工作。
某村采取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村级自治,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落实,提高了村庄的治理水平。
注重了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中华传统美德,增强了农民的文明素质。
在民生保障方面,加强了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工作,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上只是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典型事迹,展示了乡村建设的成果和特点。
当前,乡村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产业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滞后、人才流失等问题,但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信我国的乡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
永强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事迹材料永强村是一个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的小村庄,该村人口不多,但是近年来,得益于村民们的奋斗和努力,永强村已经成为了一个“美丽新农村”。
本文就永强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事迹材料进行了介绍。
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永强村的发展离不开规划,2016年,永强村成立了规划小组,开始制定“十三五”规划。
在这个规划中,规划小组将永强村的发展目标明确为:在五年内,将永强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到城市标准,使得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为此,永强村规划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开始向当地政府申请项目资金。
经过不断努力,永强村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各项项目的批准。
二、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永强村位于宁波市的一个山区间,原来村里的环境非常恶劣。
由于村民们的生活垃圾不得到妥善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永强村开始大力投资改善环境。
首先,永强村建立了垃圾分类和收集的机制,村里安装了油桶收集器、塑料桶等设施,让村民们可以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并统一收集。
此外,永强村还开始购买大型清扫车,定期对村里的垃圾进行清理。
三、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永强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为此,永强村积极向政府申请项目资金,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永强村在道路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宽了路、平了路,建设了自来水、电线路,并安装了路灯,让夜晚的行走更加安全。
此外,永强村还在村内建设了一座实验室、一座小学、一座幼儿园,让村民的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四、村庄文化和民俗保护永强村位于山区,拥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俗。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和民俗传承,永强村开始进行文化和民俗保护工作。
首先,永强村在村庄的建设上开始考虑历史文化因素,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和传统的农具。
此外,永强村还建立了民俗文化保护小组,开始向年轻人普及传统的民俗文化和节日习俗。
总之,永强村成功地实现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得益于村民们的团结奋斗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某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典型事迹材料某村位于中国的农村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村庄。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和农业发展困境逐渐显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村积极投入乡村振兴计划,通过创新措施和实践经验,成功打造了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以下是该村典型事迹的材料,供参考。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某村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总人口约6000人。
以往,该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农民务工为生,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该村决定通过乡村振兴计划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二部分:措施与实践1.发展特色农业该村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出以果树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
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品种,提高果树产量和质量,并加强对农产品的营销,打造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果品品牌。
2.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该村采用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整合村民资源,共同经营和管理。
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和贷款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共同经营,村民们能够分享经济效益,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发展乡村旅游某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
村里修建了乡村客栈和农家乐等休闲设施,提供农家饭菜、农事体验等服务。
通过与周边景区的合作,某村成功打造了一个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提升了农民收入。
第三部分:成果展示1.经济发展通过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某村的经济发生了显著改变。
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回流创业。
村里出现了一批小微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2.环境改善某村注重绿色发展,积极推行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通过植树造林和环境治理,村庄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呈现出一个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风貌。
3.社会进步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社会进步。
新农村建设事例咱今儿个就唠唠新农村建设那些事儿。
你知道不,在咱隔壁村啊,那新农村建设搞得可真是热火朝天。
以前呢,村里的路那叫一个破啊,坑坑洼洼的。
一下雨,就全是泥,你要是穿双干净鞋出门,回来那鞋就没法看了,整个一泥坨子。
可现在呢,水泥路都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口啦。
那路修得又平又宽,汽车都能直接开到院子里呢。
村里的大爷大妈们,没事就坐在路边唠嗑晒太阳,可惬意了。
还有啊,村里的房子也都大变样了。
以前好多房子都是那种破破烂烂的土坯房,感觉风一吹都要倒了似的。
现在呢,政府给补贴,好多人家都盖起了小洋楼。
那小洋楼盖得可洋气了,白墙红瓦的,跟画儿似的。
而且啊,房子里面的设施也都现代化了。
以前上厕所还得去那种又臭又脏的旱厕,现在呢,家家户户都有干净的卫生间,还能洗澡呢。
再说这村里的产业发展。
以前啊,大家就守着那几亩地,种点粮食,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现在可不一样喽。
村里搞起了特色农业,种了大片大片的水果,像草莓啊、葡萄啊。
到了采摘季,那城里人都开着车来采摘呢。
既能体验采摘的乐趣,又能吃到新鲜的水果。
村里的人啊,就靠着这个挣了不少钱。
而且啊,还办起了农家乐。
那些城里来的游客啊,在这儿住上一晚,吃吃农家饭,感受一下乡村的宁静。
农家乐的饭菜那可都是地道的农家风味,什么土鸡炖蘑菇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啊,可香了。
咱再聊聊村里的文化建设。
以前啊,村里没啥娱乐活动,大家晚上就早早地睡觉了。
现在呢,村里建了文化广场。
每天晚上啊,那广场上可热闹了。
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那舞姿虽然比不上城里的专业舞蹈队,但跳得那叫一个带劲啊。
大爷们呢,就坐在旁边拉二胡、下棋。
还有些年轻人,会在广场上组织一些篮球比赛啥的。
这文化广场啊,把村里的人都聚到了一块儿,大家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还有教育方面呢。
以前村里的学校条件可差了,教室破破烂烂的,教学设备也很简陋。
现在啊,学校翻新了,盖起了新的教学楼。
里面的教室宽敞明亮,还有多媒体设备呢。
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了。
永强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事迹材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永强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事迹材料
,走进XX市小屯镇XX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刚刚建成的XX河大桥,干净整洁的街道。
引入注目的农家小院外,一辆辆满载煤炭的货车从宽敞的马路上川流而过呈现出一派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说起这里的发展变化,人们总会交口称赞村党支部书记XXX,夸他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深情筑起惠民桥
XX村共有426户、1500多口人,位于小屯镇西部山区,地处百里煤海腹地,交通便利,经商条件优越。
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小农意识束缚,该村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村民仍旧处于温饱状态,这给新农村建设中的富民工
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006年7月,敢于创新、靠经商致富的退伍军人XXX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针对本村的现状进行了认真剖析,认为XX村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大有潜力,村民们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又十分高涨,没有理由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于是,他和村两委召集党员干部、知名人士、经商能手,集思广益,制定规划,最后确定了以发展多种经营为基础,以工农并举强村富民为主导,3年要使XX大变样的经济发展思路。
战略方针确定之后,关键在于实施。
为使全村尽快富裕起来,XXX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小农意识的束缚,克服满足现状的观念。
他先后两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致富能手150人次到临汝镇小山沟村、临颍县南街村参观,还远赴山东日照市、天津大邱庄进行实地考察,开阔视野。
外地的发展经验和创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本村干部的心。
回来后,他们找差距,比不足,
寻找出阻碍XX村发展的症结。
该村南入口的XX河上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窄小危桥,经常发生堵车现象,而且一旦上游水库泄洪就会危及群众的生命安全。
于是,XXX决定重新修建这座桥,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要建造一座长50米,宽10米的桥梁,需要投资近百万元。
为解决资金问题,XXX召开了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大会,并诚恳地表态:大家筹资建桥是有偿的,村委会将来会加倍偿还,我是法人代表,如果村里还不上由我自己掏腰包还给大家。
XXX掷地有声、感人肺腑的话深深地感动了大家。
村民们纷纷慷慨解囊,不到一周时间就收到集资款11万元。
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更加坚定了村干部们的信心。
为争取足够的修桥资金,XXX四处奔波,不知磨了多少嘴皮、跑了多少路,光是到平顶山公路交通勘察设计院就跑了十几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个多月时间,他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90多万
元,保证了桥梁修建工程的正常进行。
如今,这座惠民桥就像彩虹一样横跨在XX河上。
汗水铺就致富路
过去,XX村的道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村民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由于环境脏乱,出行不便,造成村中80%的空房、空院无人问津,村民们只能抱着金碗要饭吃。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
从今年3月份开始,XXX把村里的道路建设做为全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
要修路,同样面临的是资金短缺问题,靠上级拨款是不可能的。
XXX组织村委班子搞规划,定措施,采取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干部带头集资捐款,向企业筹借等各种形式筹措修路资金。
为了把修路工作落到实处,XXX把组织协调能力强、思想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组成修路领导小组,把村部作为指挥中心。
他白天蹲在修路现场坐镇指挥,晚上汇集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经常通
宵达旦地工作,很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
渴了,喝口白开水;饿了,啃包方便面。
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
为了修路,他们不惜拆掉自家垒好的院墙、门楼等。
人心齐,泰山移。
经过艰苦拼搏,XX村的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总投资1600多万元、长8500米的水泥路终于展现在村民面前。
通往矿区的路通了,通往县城的路通了交通条件的改善,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前来经商、洽淡业务的人员络绎不绝,村里的空房、闲院被附近的矿工租赁一空。
为了保持街道、路面的干净,村里不但购置了洒水车,而且还成立了由10名村民组成的清扫队,有效地保证了街道、路面的清洁卫生。
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能致富,全靠康书记来领路。
情系百姓心为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