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史上最完美精校版
- 格式:doc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22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一、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高中生物必修2专项1教材必背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3节伴性遗传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节DNA的结构第3节DNA的复制第4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3节人类遗传病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专项2图形必看专项1 教材必背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 (教材P2)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________,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
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________。
2. (教材P3“图1-1”)杂交实验步骤其中,提供花粉的植株叫作________,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________。
3. (教材P3)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____________的不同表现类型。
4. (教材P4)________: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 (教材P4)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________,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________。
7. (教材P4)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F 1都是________,F 1自交后代高茎和矮茎性状分离比接近________。
8. (教材P5)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分离假设”:生物性状是由________决定的。
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存在的。
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________,进入不同的配子,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高中生物学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三)酶的发现史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五)遗传定律的发现史六)遗传物质的发现史七)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八)生物进化史九)内环境与稳态十)促胰液素的发现十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十二)种群与生态系统研究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 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 英国人,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 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 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 荷兰人,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 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 德国人, 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德国诗人、自然科学家 J.W.von歌德认为有机界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神圣统一性与第一原理衍生出来的, 即由共同的原型所组成。
德国自然哲学家、生物学家L.奥肯根据自然哲学思想与不确切的观察, 提出由球状小泡发展成的纤毛虫是构成生命的共同单位。
学者们寻找动植物原型的思想对细胞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影响。
19世纪20、30年代, 有些学者提出“小球”可能是植物或动植物的基本结构。
其中法国生理学家H.J.迪特罗谢曾明确指出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都由小球构成。
但是他所指的小球比较含糊, 有时是细胞, 有时是细胞核, 也有时甚至是早期显微镜缺陷所造成的衍射圈。
与此同时, 有些学者开始采用消色差显微镜。
1831年, 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高中生物学史高三往生物组1、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组成;2、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并命名“细胞”;3、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细胞;意大利-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4、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发现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5、177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提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6、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发现植物体只有绿叶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O2,吸收的是CO2;7、18世纪,英国-道尔顿发现了红绿色盲症,因此又称为“道尔顿症”;8、1817年,英国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9、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0、1857年,法国-贝尔纳指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11、1857年:法国-巴斯德提出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国-毕希纳从酵母细胞中提取了引起发酵的物质。
12、1858-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13、1864-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除了O2还有淀粉;14、1865-德国-萨克斯-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小的结构中,后来称之为叶绿体;15、1866-奥地利-孟德尔-以论文形式发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孟德尔同时代-魏斯曼-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16、1880-德国-恩格尔曼-叶绿体在有光的情况下会产生O2;17、1883-科学家发现马蛔虫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只有体细胞的一半,而在受精卵中又恢复成两对染色体;18、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19、1886-俄国-试图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但是仅得到氨基酸分子随机连接形成的多肽;20、1890-科学家确认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21、1891-科学家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22、19世纪末-欧文顿-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3、19世纪末-达尔文-发现了植物的向光性;24、1902-英国-斯他林、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25、1903-美国-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26、1909-丹麦-约翰逊-提出了“基因”的概念;27、1909年开始-美国-摩尔根-开始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最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8、1910年-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29、20世纪初-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30、1914-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31、1925-荷兰-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2、1926-科学家发现植物感染赤霉菌后,会植株疯长而得“恶苗病”;33、1926-美国-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34、1926-美国-萨姆纳-用丙酮作溶剂提取了脲酶,后来又证明脲酶是蛋白质;35、1927-美国-缪勒-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36、1928-荷兰-温特-对生长素命名;37、1928-英国-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提出转化因子的概念;38、1931-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39、1935-赤霉素被分离出来;40、1953-中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设想-1965-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41、1941-美国-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水;4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43、1943-一个发霉的甜瓜上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生产青霉素的菌种;44、1944-美国-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实DNA是转化因子;45、1946-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46、1951-英国-威尔金斯、富兰克林-提出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47、1952-奥地利-查哥夫-DNA中A=T,G=C;48、1952-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9、1952-法国-肾脏移植;(母亲移植给孩子,存活22天);50、1953-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51、1953-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52、1957-英国-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53、1958-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DNA半保留复制;54、1958-美国-斯图尔德-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植物激素+无机盐+糖类→新的植株;55、1959-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56、1961-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苯丙氨酸-UUU);57、1962-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英国-威尔金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8、1962-发现叶绿体基质中有DNA;(后来发现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DNA;)59、1965-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60、1967-荷兰-发现蜜蜂的圆圈舞和摆尾舞;61、1970-发现逆转录酶;62、1970-人鼠细胞融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3、1972-桑格、尼克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64、197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比利时-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罗马尼亚-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静态描述引向动态研究;65、1978-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获得成功的表达;6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67、1981-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68、1982-科学家发现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以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疾病;69、1982-美国一家基因公司用基因工程生产的胰岛素开始投入市场;70、1982-中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71、1985-中国-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72、1986-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风送到了2000km外的北欧;73、1988-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74、1990-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75、1990-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003年完成;)76、1990-美国-第一例临床基因治疗;77、1992-丹麦-环境激素影响导致的1940-1990年间男性精子数明显减少;78、1992-中国-红十字会创建了中华骨髓库;2001年4月起,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79、1993-中国-科学家培育出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抗虫基因来自于苏云金杆菌;80、1995-美国-文特尔-对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其仅有480个基因;81、1997-美英法德日等19国-启动人类脑计划;(我国2001年9月正式参与;)82、1998-美国-一位18岁的男青年因基因治疗而死于美国费城;83、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提出4条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国际合作。
、选择题1. 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为a、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为a'、染色单体数为b、DNA分子数为c。
下图中属于该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分别是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5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A. 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3. 下列细胞中,属于果蝇配子并能形成受精卵的是©甲内C.乙与丁D. 丙与丁4. 下列各图所示细胞均来自同一生物体,则下列叙述中错误… 的是A. 图①和图②可能来自同一初级精母细胞B. 精子的形成过程应为图中的④③②⑥①遗传细胞学基础A.(1)⑵B•⑴(4) C.(2 )(3) D.(2)(4)2.用35P标记了K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5P的培养基中培养,C.图②细胞中有8条脱氧核苷酸长链D.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5. 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动物精巢内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中列各项对本图解释完全正确的是(不考虑细胞质DNA分子数量的变化)。
下(?)① ② ③ ① ⑤ ⑥ ⑦2B. D 图为精子C. B 图中染色体与 DNA 分子之比为1 : 2D.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 A 图莓个J 中D 曲金了A. a 〜e 表示初级精母细胞, f 〜g 表示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B. b 点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形成,g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C. d 〜e 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 e 〜f 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e 点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f 点表示减数分裂结束6. 右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分裂产生 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C.1 、3 或 2、4 D.I 、4 或 2、37.右图是细胞分裂过程图,下列有关图中 a - c 阶段(不含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B. 细胞中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D. 此期的染色体行为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8. 下图为精细胞形成过程中,几个时期的细胞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c 两点)4>B.14N2N NA.精子形成过程的顺序排列为A T C TB T D① ② ③ ④A. ②细胞的时期,可发生基因重组,①内有四个染色体组B. 睾丸中有可能同时存在上图所示的四种细胞,③内有8个染色单体C. 若④中的a为X染色体,则b不可能是X或Y染色体D•①内的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线粒体通常在分裂中期复制10. 在细胞正常分裂的情况下,雄性果蝇精巢中一定含有两个Y染色体的是A.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初级精母细胞B.有丝分裂中期的精原细胞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次级精母细胞D.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11. 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的走向是A. 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B.A与b走向一极,a与B 走向另一极C.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D.走向两极的均为A a、B、b12. 对右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不是高等植物细胞B. ④是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①、③,并共含有两个双链DNAC. 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即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⑤和⑥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D. 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13. 下图的纵轴是一个细胞体积的相对量,横轴表示细胞分裂次数。
[管理]完整精练免费高中生物学史完整精练免费高中生物学史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小室组成,称之为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精确的描述。
3、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5、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8、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20世纪80年代,美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3、1771年,英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他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静态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7、桑格和尼克森:在“生物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清油般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运动的)”。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10、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一)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5、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8、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9、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0、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四)酶的发现史:?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高考生物必修考点专题研究精讲精练系列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师用第1讲细胞增殖和受精作用(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1.(创新预测)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
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 )。
A.细胞停止分裂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C.正常分裂D.不能形成纺锤体解析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分裂末期细胞板―→细胞壁)形成有关,因此破坏高尔基体,植物细胞的分裂停留在末期,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
答案 B2.(2011·山东聊城期末)某同学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4块装片1~4号,则最可能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的是( )。
A.1号,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染色体散乱排列B.2号,细胞中部形成了细胞板C.3号,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染色体散乱排列D.4号,细胞膜向内明显凹陷解析1号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该细胞为动物细胞;2号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此细胞为植物细胞;3号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4号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
答案 D3.(山东荣成质量检测)若将动物细胞培养在32P培养基中,则细胞周期中一个细胞的放射量的变化是(纵坐标为放射量,横坐标为细胞周期) ( )。
解析有丝分裂间期随着DNA 分子的复制细胞开始不断利用32P,细胞的放射量增加。
前期和中期放射量不变。
随着后期结束子染色体被分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的放射量也减少了一半。
答案 B4.(2011·辽宁大连双基测试)如图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比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图可表示有丝分裂中期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G1期D.丁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结束解析本题中等难度,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知识点主要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数的比例关系。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的调节2(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12、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垂体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15、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文科生了解)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浆细胞抗体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记忆T 细胞 侵入细胞的抗原 T 效应T 细胞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和体液免疫的相互协作)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简称AIDS ,病毒简称HIV)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不同促进效果,而A、B、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
)(文科生了解)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生长素浓度:A=B<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 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7、生长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把曲线图纵坐标改成种群增长率,图形又会变成怎样)(文科生了解)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区别种群密度)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8、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蓝藻/硝化细胞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1、结构如:蚯蚓为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