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战国策
- 格式:docx
- 大小:22.8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一、重要作家作品先秦时期1,《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约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各地的歌谣。
形式以四言为主,手法多用“赋”“比”“兴”。
《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它与《书》《礼》《易》《春秋》合为儒家“五经”。
里面的名篇《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着作,为孔门弟子编写,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南宋朱熹把这部书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相传,《诗经》为孔子删定。
3,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相传《国语》《左传》为其所撰。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
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4,《曹刿论战》:《左传》里的精彩章节,记述了齐鲁长勺之战,叙述了曹刿战前献策和战中协助鲁庄公。
文章以简明的问答形式,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见解和军事才能。
5,《孟子》:孟子和弟子着,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今山东邹县)。
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代表人,后世“孔孟”常并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等都是里面的名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古书导读:古书包括一些史记、左传、战国策、诗经等等。
下面老师具体讲解一些。
古书(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3)《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
(4)《三国志》:《三国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及范晔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记载三国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65卷,分为魏、蜀、吴三书。
作者陈寿。
(5)《墨子》: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辑录。
墨子,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生于鲁国(今山东滕州一带)。
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6)《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
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战国策典故【—解题技巧之战国策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秦欲攻周秦欲攻周,周最曰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有备周。
攻周,实无法利国,而声畏天下。
天下以声畏秦,必东由此可知齐。
兵弊于周,而再分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
就是天下欲辞秦,故力劝王攻周。
秦与天下俱辞,则而令不民不聊生于周矣。
”○宫他谓周君宫他曰周君曰:“宛恃秦而轻晋,秦饥而宛亡;郑恃魏而重韩,魏攻蔡而郑亡;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亲近敌也。
今君恃韩、魏而亲秦,国恐伤矣。
君不如并使周最阴合于赵以供秦,则杀身成仁。
”○谓齐王曰齐王曰:“王何不以地赍周最以为太子也。
”齐王而令司马悍以赂入周最于周。
左尚谓司马悍曰:“周不听到,就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
公不如曰周君曰‘何欲复置?令人微告悍,悍请令王进之以地。
’”左尚以此得事。
○三国攻秦反三国攻打秦反华,西周恐魏之藉道也。
为西周曰魏王曰:“楚、宋有利秦之德三国也,彼且攻打王之聚以利秦。
”魏王怨,令军设舍速东。
○犀武败犀武败,周并使周足之秦。
或曰周肢曰:“何不曰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缴必恶。
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恶臣于秦,而臣为无法并使矣。
臣愿免而行,君因相之。
彼得二者,不恶人周于秦矣。
’君重秦,故使相往;行及而免,且重秦也,公必不免。
公言就是而行,缴擅于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恶于秦,不擅于公且诛矣。
总结: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现出的典故之书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是对语典缺乏认识。
划清语典与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之间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
辞书关于语典的释文即“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必须再加上一层限定,这个限定就是“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
战国策主要内容概括
《战国策》是一部独特的国别体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一些相关史实和历史人物。
它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
此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
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
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
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
因此,《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钩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
而其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
如需更多关于《战国策》的解读,可以查阅古籍、文献或阅读相关论文。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一)春秋时代1、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所学课文《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2、左丘明,鲁国史官。
所学课文《左传》,《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曹崤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所学课文《曹刿论战》(二)战国时代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所学课文《孟子》2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4、列子,名御寇,道家前辈。
所学课文《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诸子哲理散文。
所学课文《杞人忧天》《愚公移山》5、庄子。
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所学课文《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所学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所学课文《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共160篇。
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所学课文:《穿井得一人》7、屈原,名平。
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所学课文《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
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
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中学初中语文《战国策》唐睢说信陵君文言文阅读练习【百科探秘】魏无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
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古文观止】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睢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①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忌②谨受教。
”《战国策•魏策四》【说文解字】①卒然:突然。
“卒、”,通“猝”。
②无忌:信陵君的名。
【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唐睢说.信陵君()②事有不可知.者()③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④赵王自郊迎()2、下列句中加点的“谓”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唐睢谓.信陵君曰 B.何谓.也C.太后明谓.左右 D.谓.为信然3、翻译句子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4、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答案: 1.①劝说、游说②知道③恨④“自”,从 2、AC 3、信陵君说:“我恭恭敬敬地接受你的教导。
” 4、提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必报。
参考译文: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睢对信陵君说:“我听到这样的说法:世上有的事情,是不可以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却是不可以不忘记的。
”信陵君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唐睢回答:“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能不忘记。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用典
【—之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使立论有根据
惹来前人之言或事,以检验作者之理论。
即为【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
例如李商隐之【有感于】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自是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严禁闻。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
(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直截了当表音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
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
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
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
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
总结: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齐广君一体,益觉凝练警策,念之令人心生无穷感叹
初一。
初中语文出自战国策的课文一、文学常识。
- 其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2. 关于唐雎。
- 唐雎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策士。
他在国家面临强秦威胁时,挺身而出,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完成了使命。
二、课文内容。
1. 故事背景。
-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国。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以五百里地易安陵五十里地),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
2. 人物形象。
- 唐雎。
-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面对强秦的威胁,他毫不畏惧。
例如,当秦王嬴政以“天子之怒”相威胁时,唐雎以“布衣之怒”进行针锋相对的反击,他列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表明自己要效仿他们刺杀秦王的决心,表现出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 唐雎也是一个善于言辞的外交家。
他在与秦王的对话中,步步紧逼,逻辑严密。
他先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直接拒绝秦王易地的要求,然后在秦王发怒时,沉着应对,用犀利的言辞使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 秦王嬴政。
- 秦王嬴政在文中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主形象。
他自恃强大,企图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
当唐雎拒绝易地时,他就“怫然怒”,并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表现出他的专横跋扈。
但在唐雎以“布衣之怒”进行反击后,他又“色挠,长跪而谢之”,可见其色厉内荏的本质。
3. 情节结构。
- 开端:秦王嬴政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 发展: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秦王不悦并以“天子之怒”相威胁。
- 高潮:唐雎以“布衣之怒”回应秦王,列举专诸、聂政、要离之事,并表示要效仿他们刺杀秦王。
- 结局:秦王嬴政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三、重点字词和语句。
1. 重点字词。
- 易:交换。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加惠:给予恩惠。
(大王加惠)- 虽然:即使这样。
文学常识辑录1、《论语十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春》《背影》——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
3.《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4.《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5.《钱塘湖春行》《观刈麦》,选自《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字乐天(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散文集);《社戏》《故乡》《孔乙己》选自《呐喊》(小说集);《风筝》《雪》选自《野草》(散文诗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
(共9篇。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7.《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9.《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10.《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全集》。
《雷电颂》,节选自历史剧《屈原》。
《静夜》选自诗集《星空》。
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11.《伊索寓言》是一部语言故事集。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
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国诗人普希金。
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13《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登飞来峰》)14.《最后一课》,法国作家都得。
(普法战争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15.《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观沧海》),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cháo)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
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相”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战国策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战国策,感谢您的阅读!《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12国策,共33篇。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周贞定王十六年,下迄秦二世元年。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赵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秦。
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
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古代谋士讽谏的技巧古代君主虚心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故事背景导入课文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中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
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是接受、采纳。
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
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
后与田忌不和,迫使奔楚。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2023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中国文学基础知识汇总一、中国文学常识大全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
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唯一的长篇抒情散文。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
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文学常识集锦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以下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的详细版本:课程名称:《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课程目标:1. 了解并理解《战国策》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人物形象。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共计6课时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第一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导入1. 介绍《战国策》的历史背景和作品特点。
2. 分析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3. 引导学生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文本解读与讨论1.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解读古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短语。
2. 分析文本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并探讨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探索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演绎课文中的对话和情节。
3. 讨论不同角度对邹忌和齐王的评价和解读。
第四课时:文学背景和文化内涵1. 研究《战国策》作为古代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时代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结合课文分析文学与历史的关联。
第五课时:写作训练1. 针对课文中的议论文风格,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作议论文或书评。
2. 强调论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并指导学生运用具体例子和证据进行支撑和论证。
第六课时:综合评价与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并进行互评和讨论。
2. 总结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回顾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并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以上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学课程设计的详细版本,该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并通过相关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战国策
导读:《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12国策,共33篇。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周贞定王十六年,下迄秦二世元年。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赵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
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秦。
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
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总结: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