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9.28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谈到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单位:牛顿(N)。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0.5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
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通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要画得越长。
●在力的示意图旁写出表示力的符号,如果力的大小已经确定,还要标清力的大小(如G=10N)。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又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那么它必定是受力物体。
●使火箭上升的是高温高压的气体。
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1.运动和力的关系: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伽利略斜面实验)。
【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①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原因是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提纲一、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实验时小车都从斜面同样高度滑下的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实验得出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说明:A、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原来静止,则保持_______,原来运动,则保持______。
B、由定律知: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_______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______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是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理解: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由于惯性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外力(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但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惯性仍然始终存在,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
只是由于外力(非平衡力)的原因,运动状态不得不发生变化,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必须有力的作用。
即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
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A、由于物体具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才有惯性定律。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与不平衡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弹力等内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状态改变或产生运动的物理量,它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m/s²。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三种:使物体产生运动、使物体停止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速率。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求解。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常用的方法有力的正交分解和力的正交分量法。
四、平衡与不平衡力当物体所受的多个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平衡。
如果物体所受的力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此时称为不平衡。
五、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力的作用都必然同时伴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对象不同。
六、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大小与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相等,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力的大小相等。
七、弹力弹力是指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
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八、其他知识点1.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压力:是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
3.功:是力沿着运动方向所做的力的大小与移动距离的乘积。
4.功率:是功对时间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5.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时具有的做功能力。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备课时间:审核:九年级物理组上课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会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会求物体运动速度;会用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并记录;知道力的产生和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画力的示意图;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问题,知道惯性的防止与利用;理解二力平衡并能做简单的应用。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识记一、运动的描述1.把叫机械运动。
2.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由决定。
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是的;若不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是的。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
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例如,教室的讲桌,以黑板为参照物,讲桌是的;以来回走动的老师为参照物,则讲桌是的。
练习⑴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⑵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②③。
4.课本29-30页图12.1-3、12.1-4二、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经过的路程;⑵经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⑶比较。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t——时间——秒(s)v——速度——米/秒(/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s或·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h或·h-1,1/s=36/h。
v=s/t,变形可得:s=vt,t=s/v。
2、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d)、厘米()、毫米()、微米(μ)、纳米(n)。
1=10001d=011=0011=00011μ=00000011n=000000000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重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亚里士多德: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惯性不是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第2节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3节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
第七单元复习提纲:运动和力基本知识点归纳:一.力的基本知识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是作用是相互的1)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力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上的应用:游泳,划船,各种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火箭等)3.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力的测量1)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所爱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①拉力方向沿螺旋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
②测力计测力时显示的是其挂钩所受拉力。
而不是它的圆环所受拉力或整个测力计所受的合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1)力的图示方法: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图示的特征:带有标度。
除了要保证力的大小是标度所表示的力的整数倍,还要保证表示力大小的线段长度是标度长度的整数倍。
②力的示意图方法: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将力的作用点方向表示出来即可。
力的示意图的特征:没有标度。
二.不同种类的力1.弹力: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都属于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必须有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如: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2.重力1)产生原因: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产生的条件:不需条件,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3)重力的三要素①方向:竖直向下.应用: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用水平仪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②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注意:在描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只能说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而不能说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因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重力无关。
力和运动复习提纲一、力的定义和性质1.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发生变化或物体发生形状改变的物理量。
2.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对象。
二、力的分类1.接触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
2.非接触力:万有引力、电磁力。
三、力的计算1. 力的计算方法: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2.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的计算、分解力的计算。
四、平衡条件1.物体平衡条件: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合力矩为零。
2.平衡的概念:静力学平衡、动力学平衡。
五、摩擦力1.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
2.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方向。
六、力的工作1.力的作功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位移× cosθ。
七、机械能1.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2.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和不存在能量损失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八、简单机械1.杠杆原理和条件:力的杠杆平衡条件。
2.斜面的力分析:斜面上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存在滑动与不滑动的条件。
九、质点的运动1.质点的平抛运动:自由落体和斜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十、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惯性质量。
3.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十一、万有引力1.万有引力定律的描述和公式。
2.引力的计算方法:万有引力和质量的关系。
十二、力学工作和能量1.功和能量的区别。
2.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功的正负和能量的增减。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
2S,13。
7S,13。
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九年级物理上册《运动和力》期末复习提纲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t——时间——秒v——速度——米/秒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s或·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h 或·h-1,1/s=3.6/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朴的机械运动。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国际单位制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
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0001d=0.11c=0.01=0.0011μ=0.0000011n=0.00000000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重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班级姓名学号(各位同学务必将每章复习提纲妥善保管好!)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又叫做惯性定律。
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3.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5.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与受到的力、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6.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仍然向前运动,但汽车的速度将变小,这是由于汽车受到__摩擦力_的缘故。
7.马路上的汽车突然启动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后倾倒,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前倾倒,这两个现象都是由于人有惯性而造成的。
8.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厢内,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球,突然小球向前运动,这时列车是在减速_行驶。
(填“加速”或”减速”)9.在航天飞行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仍具有惯性。
(没有/仍具有)(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情况下都有惯性)10.虽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事实_的基础上的,经过__推论概括_而得出的,因而是正确的。
第二节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静止状态或__匀速直线运动状态_。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尽管受到力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相当于不受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为 0 。
2.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个直线上,即合力为零4.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①相同点等大、反向、同一直线。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第九章《力和运动》
一、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
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
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
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
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
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
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 1 -
- 2 -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课本上研究二力平衡条件)
⑴ 由实验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⑵由实验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⑶实验中的木块换成两个木块分别受力,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课本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
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