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法”到拓本——道成年间金石画家山水画与金石学关系的一个假说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7
《芥子园画传》前所附之文宜熟读,初学画者先须从此出来。
:石壶论画语要《芥子园画传》,又名《芥子园画谱》,是清代初期开始陆续编绘印行的绘画图谱著作。
每卷首集有《画学浅说》,后有画法歌诀。
摩诸家图式,并附简要说明,末附所摩名家画谱。
《芥子园画传》的编绘印行相当漫长而复杂。
初集山水谱共四卷,包括树石谱、山石谱、(点景)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
全书前有“芥子园”主人李渔(笠翁)的序。
《芥子园画传》初集,由清初画家王概(安节)以明代画家李流芳(长蘅)的四十三页课徒稿为基础,加以增编,扩充为一百三十三页,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用开化纸五色套版印成。
《芥子园画传》第二集兰竹梅菊谱,共四卷。
起初由诸曦庵编画兰竹谱,王蕴庵画梅菊及草虫花鸟谱,后又增添诸升、王质所绘图谱,王概、王蓍(宓草)、王臬(司直)兄弟三人论订。
第三集花卉、草虫及花木、禽鸟谱,共四卷,为王概兄弟编画。
二、三集成书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也是用木版五色套印。
以上《芥子园画传》共三集,以李渔金陵(南京)别墅“芥子园”之名刻印,故名《芥子园画传》。
编绘《芥子园画传》的主要是王概。
王概,字安节,他的父亲名辅,字左车,其先为浙西人,后居于江宁(今南京)莫愁湖之东。
王概和两个弟弟王蓍、王臬,都爱好诗书画,。
王概善画山水。
他的山水学龚贤(半千)笔法,擅作大幅山水及松石等,以雄快取势,苍劲有余,冲和不足。
康熙中期,王概以明代李流芳旧课徒稿,增补编画,并在范画的前面著“画学浅说”。
王概领头编画《芥子园画传》,对清代和近代中国画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芥子园画谱》中提到的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衡,号檀园,又号香海、泡庵,晚称慎娱居士,本安徽新安歙人。
侨居嘉定、常熟。
万历十三年,李流芳中举人。
天启间阉党专权,遂绝意进取,专意于诗、文、书、画和刻印。
他的山水画学元代人黄子久、吴镇一路,《明画录》记其:“于吴仲圭尤为精诣。
”现存《长林丰草图》轴画,笔法爽朗,墨色清秀。
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一作观)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画苑补益误为频,画论丛刊作颖。
)埒素,黄绮同芳哉。
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
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山水大物也。
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看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谓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于文。
谈谈中国古代山水画与风水学说的联系中国人的风水意识由来已久,而且十分普遍的存在于中国文化中。
正式因为它在中国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风水学快速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得以不断延续。
宋代可谓是风水学及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本人基于前人的成果,试图用文献法重点从宋代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解读风水学说对中国宋代山水画的联系,希望能给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Chinese's geomancy consciousness was very early had, moreover in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al existence. Is precisely because it hold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ancient people's life, causes the wind hydrology to develop fast, and seeps to other domains, can therefore continue unceasingly.Song Dynasty is the wind hydrology and a landscape painting development prosperous time, myself based on predecessor's achievement, attempt with the literature law key to explain the geomancy theory from Song Dynasty's societ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the Chinese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relation, hoped that can give the friend who regarding this is interested certain reference function.【关键词】宋代、山水画、风水、道教【key word】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geomancy, Taoism【正文】一、风水学说的起源及宋代风水学说的发展风水是中国古代先民在与自然的相处和考察协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远古科学,是古先民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成果。
中国艺术名词解释一、金石学答:金石指的是古铜器、石刻的总称。
金,指钟鼎铜器之类,石,指的是碑碣、石刻之类。
钟鼎文字始于殷商,石刻文字始于秦代,两汉金石并盛,汉以后金多石少,南北朝以石刻文字为主,唐代碑碣文字更盛。
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辑录历代金石文字编为目录,而吕大临之《博古图》摹其文字形状为图谱。
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风大盛,顾炎武、叶奕苞等各有著述,金石学成为新兴学问。
二、颜筋柳骨答:晚唐柳公权继承颜真卿的刚健正直的书风,颜真卿楷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
柳公权用笔遒劲,结构劲紧,以骨力胜,在书法史上并称「颜柳」,号称「颜筋柳骨」。
三、文人画答:是士大夫为追求个人性灵的纾放所表现的绘画,不追求华丽与形似,不以形似做为绘画好坏的准,文人画是追求内在精神在水墨之间的表现,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院画的职业画,唐代王维为创始者。
四、南北分宗答:「南北分宗」是董其昌对山水画的流派而提出的,「北宗」是工笔设色山水,指用青绿、金碧设色,并用钩斫法的画法。
「南宗」是使用渲染法,以墨色运用为主的山水画。
董其昌的学说,标榜南宗而贬北宗,重视淡雅简约、不尚华丽的文人画,而贬低工笔设色风格。
五、谢赫与绘画“六法”论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
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元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
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其实谢赫的绘画六法,说到底,气韵生动并非作画的方法,而是指作品的总体艺术准则和境界。
所以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在创作和美学理论的探讨上都要正确地理解"气韵生动"这个传统的审美准则,切勿生搬硬套国画的艺术样式。
气韵生动最初是针对人物画的,而后又发展到鉴赏山水画。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 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 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1、北京猿人石器的意义?答:北京猿人是大约生存于四五十万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的猿人,从他们粗略的时期加工上,可以看出他们为适应不同的用途而把石器加工打制成不同的类型。
,从那种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上,已能明显看出来使用要求下的造型意识了。
2、为什么说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是艺术品?(山顶洞人装饰品的意义?)答: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有:截成小段的鸟骨,顶部磨出小孔的海蚶壳,在根部磨出孔眼的兽类牙齿,其中最重要的装饰品,是类似项链的美术装饰品,他们把不同类型的石材打制成同一类的小石珠。
又把同一类型的小石珠个体穿连在一起,并用赤铁矿染上色彩,着证明他妈妈对形式美的若干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说明了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美的观念。
这种具有一定含义的装饰品可以说是最早的美术萌芽。
3、山顶洞人戴项链装饰品的目的?答:增加自身的美观,引起人们的好感,有利于氏族之间的感情联系,甚至认为是可以加强征服自然的威力,说明了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美的观念。
这种具有一定含义的装饰品可以说是最早的美术萌芽。
4、举例说明彩陶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答:彩陶艺术的发展演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状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艺术体现,彩陶的装饰题材和纹样结构的来源,最后都只能从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寻求解释,陶器的发明与农耕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由于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发明了陶器。
“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把陶器的制作和作耕活动联系起来,就是反映了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情况。
《人面鱼纹盆》,在圆形的盆内以对称的结构画出人面和鱼的形象,其人面是概括的绘画形象,在圆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眉毛,眯成一线的双眼。
头上戴着尖顶饰物,耳边画出双鱼,嘴里还衔着鱼,考古学者认为这种人面与半坡氏族的某种原始信仰有关,具体含义的解释有:图腾,企求捕鱼丰收,生殖繁盛的祝福等说法。
论述题1.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发展特点?装饰特点?答:发展特点:1.商代后期,正式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兴盛阶段,青铜器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所铸造的青铜器,铜质优良,形状多样,纹饰精致华美。
展厅·中坚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苏
金
成
博
士
绘
画
品
评
文
_
中
央
美
中
国
美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
苏金成 湖上疏雨轻如烟138cm×69cm
20184.
苏金成 荷塘夜雨声138cm×69cm 2018
苏金成的作品有着学院训练的影响,又有丰富的学养。
因此,他的艺术成长过程可以说是当代画坛学人书画创作的一个缩影。
我们看苏金成的绘画作品,轻松愉快,没有压力。
他的作品松动、自由、明快、清雅。
这是他心性的
抒发、本质的展露。
苏金成对自己未来
书画的创作与学术研究确定了目标:将
文化学养融入笔墨之中,在中西文化交
融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具有个人独特面
貌的书画作品。
能够书画兼擅,并能熟
练进行多种绘画形式的创作,这与苏金
成多年来受到较好的艺术训练是分不开
的。
他将创作与理论较好地融合在一
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这就是苏金
成博士的绘画特色和成功原因。
约稿、责编:徐琳祺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金农的画,冷艳高贵金农午睡图金农罗聘金农有“丹青不知老将至”印章,并题有印款,印款透露出一些值得重视的思想:既去仍来,觉年华之多事;有书有画,方岁月之无虚。
则是天能不老,地必无忧。
曾何顷刻之离,竟何桑榆之态。
惟此丹青挽回造化,动笔则青山如笑,写意则秋月堪夸;片笺寸楮,有长春之竹;临池染翰,多不谢之花。
以此自娱,不知老之将至也。
金农墨竹图这里所说的“长春之竹”、“不谢之花”,在金农一生艺术中很具象征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金农的艺术就是他的“不谢之花”,花开花落的事实不是他关注的中心,而永不凋谢,像金石一样永恒存在的对象,才是他追求的。
大地上天天都在上演着花开花落的戏,而他心里只专心云卷云舒的恒常之道。
绘画,在金农这里,只是他思考生命价值的一种途径。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是雍正到乾隆时期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他一生艺术生涯异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有些繁杂,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都有贡献,他是当时很有影响的收藏家、鉴赏家。
一生心力并不主要在绘画领域,像青藤一样,他开始作画的时间也较晚,在绘画领域,并没有特别专长的类型,他喜欢画的题材有花鸟、道佛、鞍马等,并间有山水小品之作。
从绘画成就来说,他的每一种形式似乎都没有臻于最高水平。
如其山水不敌石涛,人物难与老莲、丁云鹏等大师相比,即如他最擅长的梅花,似乎也不在他的好友汪士慎之上。
他的人物、鞍马等有明显造型上的缺陷,与擅长人物的唐寅、擅长鞍马的赵子昂相比,有相当的距离。
按照今天艺术史的一些观念看,他很多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绘画性”并不强。
金农鞍马图但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却享赫赫高名,他被推为“扬州八怪”之冠,有的人甚至认为,他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位真正的文人画家。
时至今日,与很多艺术界朋友说起金农,还是有无限的景仰和歆慕,他的艺术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金农梅花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这与金农身上独特的艺术气质有关,与他绘画中所葆有的那种充沛的创造力有关,更与他绘画中所显露出的独特人生智慧有关。
饶宗颐饶宗颐,男,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
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
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取得显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
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饶宗颐捐款50万元港币。
目录1人物概述2人物简介3人物生平4学术研究1 4.1 敦煌学1 4.2 甲骨学1 4.3 词学1 4.4 史学1 4.5 目录学1 4.6 楚辞学1 4.7 考古学1 4.8 金石学1 4.9 书画1 4.10 潮州志1 4.11 学术方面1 4.12 艺术方面1 4.13 音乐方面5个人荣誉6人物评价1 6.1 专家叹服1 6.2 学者评价1 6.3 人物评价7个人作品17.1 书画作品17.2 诗词作品8著作列表9公益活动1人物概述饶宗颐(10张)饶宗颐(Jao tsung-i)[1],1917年生,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
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
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学、敦煌学、古文字学、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中外关系史、音乐、词学、经学、潮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目录学、简帛学等,均有专著,已出版著作100多种(其中专著逾60种),发表论文1000多篇,诗文集十余种,书画集45种。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
书存金石气论篆刻对写意画金石气的影响摘要:清末考据与金石学的兴盛,很多画家融入了倡导碑学的潮流,在绘画中吸取了书法篆刻的长处,以金石笔法入画,形成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富有创造性的绘画风格,这对中国写意画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中国写意画中的金石气这一创作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却很少有人论及。
通过研究写意画的金石气表现形式,阐释画者对篆刻的理解和借鉴、画者对金石画派的继承和取法、画者在写意画中的用笔用墨,提出影响书法金石气表现的首要因素是画者对篆刻的理解和借鉴、笔墨的金石味仍是写意画的审美标准的看法。
注重金石气的追求,可改变用笔用墨的单调呆板,增加线条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对当代中国写意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书法篆刻, 金石笔法,金石气 ,写意画前言清代金石学以来的研究对中国写意画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石派画家将篆刻的趣味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金石气是中国写意画里很重要的一个审美元素;金石味是书画笔墨中重要的审美趣味之一。
这种坚实厚重、斑驳苍浑而又空灵的味道值得我们很好研究。
但目前对于写意画中的的金石气这一创作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却很少有人论及。
本文就篆刻对写意画有着重要的影响,注重金石气的追求,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一、关于写意画的金石气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国写意画文化发展到了清代中叶,随着当时金石学的兴起,随着各种商周彘鼎、秦汉刻石、墓志碑碣的出土和发现,特别是书法篆刻的艺术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备受关注的金石派写意画。
画家们相互交流和学习,不断地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将新的书法风格、用笔方法及金石篆刻趣味、布局等因素引入绘画,使中国写意画表现出苍劲雄郁、奇逸高古的气派。
这种苍劲雄郁、奇逸高古的气派体现出了“清二百年中,唯金石家画尚存古意,其余不足论也”[1]的地位。
谈到有金石气味的画,我们一定会想起金石画派。
陈文波,1991年生,广东肇庆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生、美国布朗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访问学者。
金石题跋:考古得间与文字之缘◆陈文波(杭州)书法家陈文波题跋的起源至今仍无定说,虽然以余嘉锡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把它的历史追溯到了先秦时代,但实际上被称为“跋”的文本至六朝时才出现。
李绰《尚书故实》记载,顾恺之的《清夜游西园图》有“梁朝诸王跋尾”。
卢元卿《法书录》(一称《跋尾记》)著录王廙、萧道成和王羲之书迹各一卷,并具录装潢者与经眼者奉旨在卷末所作的署记,称之为“跋尾”。
这些跋文体式简单而统一,均仅有年月、署衔、署名。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温泉铭》唐拓本(巴黎国家博物馆藏,编号P.4508)后有“永徽四年八月五日围谷府果毅儿”墨书一行,是跋尾与金石相结合的早期实例。
在中晚唐古文家首创的一种题为“书后”或“题后”的读书短札影响下,金石书画的跋尾逐渐演变为内容丰富的短文,《步辇图》卷末有章友直以小篆过录的李德裕跋文,即其一例。
题跋虽在晚唐已初成气候,但它作为一种文体被广泛接受则要等到宋代。
题跋在宋代的蓬勃发展与当时方兴未艾的金石学风气大有关系。
第一个有意识地大量撰写题跋的人正是金石学的首倡者之一——欧阳修,他的题跋多以金石为话题中心,或著录出土信息,或释读文字,或考订史实,或鉴赏书法,无不言之有物,间发议论,亦不乏隽语。
这些题跋被汇编成最早的题跋集——《集古录跋尾》。
在此书的示范作用下,题跋成了金石学见解的主要表达形式。
众多对金石抱有兴趣的文人士大夫步武其后,精于考据者如董逌、赵明诚,长于鉴赏者如苏轼、黄庭坚。
他们的写作大大推动了题跋这一文体的发展,同时也使金石考鉴成为题跋的主要题材类型之一。
随着时间的流逝,号称“不朽”的金石也会因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断损泐,泐痕反映在不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 / 8楷书百家同时期制作的拓片上,成为独特的时代印记。
一般来说,旧拓泐痕较少,保存的原始信息较多,所以学术价值相对较高;同时,相比于只要金石原物不毁就能随时制作的新拓,旧拓因稀见而具备文物价值,进而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
中国美术史试题库〔4套〕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2分,20分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B 〕。
A、天地神话B、引魂升天C、墓主生活D、仙人出行2、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 D 〕A、虢国夫人游春图B、捣练图C、挥扇仕女图D、簪花仕女图3、?潇湘图?的作者是五代画家〔 C 〕。
A、荆浩B、关仝C、董源D、巨然4、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B 〕。
A、图画见闻志B、林泉高致C、画继D、山水纯全集5、“元四家〞中山水画章法稠密的画家是〔 C 〕。
A、黄公望B、吴镇C、王蒙D、倪瓒6、清代从摹习古法掌握前人经历与程式入手的绘画教科书是〔D 〕。
A、顾氏画谱B、程氏墨苑C、十竹斋画谱D、芥子园画传7、阿房宫是( A )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
8、霍去病墓的主题雕塑是( B )。
A.?避邪?B.?马踏匈奴?C.?羽人骑天马? D.?牵牛像?9、?读碑窠石图?作者是( A )。
10、?韩熙载夜宴图?作者是( D )。
11、徐悲鸿国画代表作品是( A )。
A.?愚公移山?B.?松影瀑声图?C.?水声山色图? D.?百寿图?12、六朝时期谢赫所著的〔 A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美术史论专著,在画史上享有不朽的声誉。
A?古画品录? B?叙画? C?历代名画记? D?画山水序?13、王蒙的山水常用〔A 〕皴。
A牛毛 B披麻 C豆板 D解锁14、“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发法通,假设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是〔B 〕的观点。
A苏轼 B 赵孟頫 C石涛D谢赫15、以画“兰竹〞著名的扬州画派画家是〔A〕。
A郑板桥 B金农 C黄慎 D 高翔16、永乐宫壁画以表现〔 A 〕题材为主。
A道教 B佛教 C历史 D现实17、李公麟的?五马图?的表现手法是〔 C 〕。
A写意B工间写 C白描 D泼墨18、“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表达了〔 A 〕的艺术思想。
金翔金石书画作品展作品欣赏
金翔
号鱼斋、甓甫,斋名抱甓精舍,浙江安吉人。
文博副究馆员。
师承郑德涵、喻蘅、韩天衡先生,复问学于周退密、钱定一、田遨诸先生。
兼习诗、书、画、印,并致力于古砖收藏与研究。
曾任诸乐三艺术馆馆长、吴昌硕纪念馆副馆长,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昌硕印社副社长、河北省金石学会顾问、中原金石研究会顾问。
出版著作有《金翔印痕》《故鄣砖录》《藏砖纪事诗》《抱甓精舍吟草》《抱甓行吟》,主编《诸乐三写生作品集》《吴昌硕纪念馆藏品集》《画里禅心》等。
▲金翔题拓作品《北魏魏石生造像拓本跋》
▲金翔砚铭作品《汉安元年砖砚》
▲金翔国画作品《君子座右》
▲金翔国画作品《富贵眉寿》
▲金翔书法作品《甲骨文不教亦见联》
▲金翔国画作品《吉祥草》
▲金翔国画作品《大石斋长物》
▲金翔刻壶作品《秦权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