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燕昭王简介 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王生平
- 格式:docx
- 大小:7.77 KB
- 文档页数:5
燕昭王求贤的历史典故燕昭王求贤【原文】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还有一个版本是: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
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
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
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
燕昭王的故事-千金买骨广纳贤在战乱年代,有时候一个人才抵得上千军万马。
古往今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离不开贤才的帮助,那么燕昭王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燕昭王的故事-千金买骨广纳贤吧!千金买骨广纳贤齐闵王是个有野心的君主,他联合楚、魏两国灭掉了宋国。
眼见他越发骄横,各国诸侯对此都很不满意。
特别是燕国,和齐国还有一笔账没有算。
原来当初燕王哙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竟然将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由此引发了相国和太子的争夺之战。
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国却假借帮忙平定内乱的名义,顺势攻入燕国,差点将燕国灭掉。
后来太子平继位,即为燕昭王,他带领燕国民众将齐国军队从燕国赶了出去。
从此他立志要壮大燕国的国力,不再受人欺负。
就在燕昭王四处物色贤才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去拜访下郭隗。
燕昭王便亲自登门,向郭隗请教寻求贤能之人的方法。
郭隗仔细想了想,说道:“我没有办法向您举荐贤能者,但是请允许我给您讲一个故事吧!”接着,郭隗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千里马,他经常派人到各地去寻求,可是找了三年一无所获。
有个大臣听说有个地方有千里马,便奏请了国王,拿着五百两黄金去买千里马。
可是等他到了那个地方,马已经得病死了。
无奈之下,大臣用重金买下了马骨回去复命。
当国王见到马骨的时候又心疼又生气,他责怪大臣用那么多金子就换来了一堆马骨头。
大臣反问国王:“如果您肯花重金买死的千里马,还怕没有人把活的千里马送到门口吗?”国王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不再责怪大臣。
结果国王重金买马骨的事情传开了,很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国王出售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接着对燕昭王说道:“您想要招揽贤才,不妨从我开始吧。
如果我都能够得到重用,那么比我更有用的人定然会欣然前往投奔您。
”于是燕昭王给郭隗建造了豪华的房屋,并将其拜为自己的老师。
别的国家的人听说燕昭王对贤能的人非常看重,于是纷纷来到燕国求见。
在这一批人中,当属赵国人乐毅最为出众。
在他的辅佐下,燕国渐渐强大起来。
燕昭王千金买骨中国历史故事第一篇:燕昭王千金买骨中国历史故事齐闵王是个有野心的君主,他联合楚、魏两国灭掉了宋国。
眼见他越发骄横,各国诸侯对此都很不满意。
特别是燕国,和齐国还有一笔账没有算。
原来当初燕王哙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竟然将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由此引发了相国和太子的争夺之战。
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国却假借帮忙平定内乱的名义,顺势攻入燕国,差点将燕国灭掉。
后来太子平继位,即为燕昭王,他带领燕国民众将齐国军队从燕国赶了出去。
从此他立志要壮大燕国的国力,不再受人欺负。
就在燕昭王四处物色贤才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去拜访下郭隗。
燕昭王便亲自登门,向郭隗请教寻求贤能之人的方法。
郭隗仔细想了想,说道:“我没有办法向您举荐贤能者,但是请允许我给您讲一个故事吧!”接着,郭隗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千里马,他经常派人到各地去寻求,可是找了三年一无所获。
有个大臣听说有个地方有千里马,便奏请了国王,拿着五百两黄金去买千里马。
可是等他到了那个地方,马已经得病死了。
无奈之下,大臣用重金买下了马骨回去复命。
当国王见到马骨的时候又心疼又生气,他责怪大臣用那么多金子就换来了一堆马骨头。
大臣反问国王:“如果您肯花重金买死的千里马,还怕没有人把活的千里马送到门口吗?”国王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不再责怪大臣。
结果国王重金买马骨的事情传开了,很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向国王出售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接着对燕昭王说道:“您想要招揽贤才,不妨从我开始吧。
如果我都能够得到重用,那么比我更有用的人定然会欣然前往投奔您。
”于是燕昭王给郭隗建造了豪华的房屋,并将其拜为自己的老师。
别的国家的人听说燕昭王对贤能的人非常看重,于是纷纷来到燕国求见。
在这一批人中,当属赵国人乐毅最为出众。
在他的辅佐下,燕国渐渐强大起来。
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很不得人心,于是便向乐毅说道:“现在齐王昏庸无道,我们不如趁着这个时候去攻打齐国,你觉得怎么样?”乐毅说:“齐国是大国,单凭我们的力量恐怕不能取胜,倒不如联合别的国家一起去攻打它。
燕昭王燕昭王,又称燕昭王喜,是中国战国时期燕国的第四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为燕国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他的家世背景、即位之初的政治局势、国内外的军事行动以及治国理政等方面来探索燕昭王的才华与智慧。
燕昭王的家世背景可追溯到燕国的开国君主大司马,他是大司马的曾孙,因此他对于燕国的家族血统具有很高的认同感。
燕昭王登基时,燕国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势,外有强大的齐国和赵国相威胁,内有部分贵族不服从他的统治。
燕昭王睿智聪明,他明白要想稳定国内局势,首先要获取国内贵族的支持。
他通过对贵族的封爵和赏赐来收买他们,同时也采用宽和政策,减少对贵族的压迫,使他们对他感到满意。
外交方面,燕昭王善于利用周边诸国之间的相争来维护燕国的利益。
他与齐国和秦国达成协议,分别与之进行联姻,以此稳定与他们的关系。
在与赵国的关系上,燕昭王采取缓和的态度,避免与赵国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与此同时,燕昭王在内政上也下大力气,致力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在军事方面,燕昭王更是创造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和战术。
他将士兵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等级进行统一训练和管理,使军队更加有战斗力。
他还注重士兵的精神状态,通过创造良好的待遇和奖励制度来激励士兵,提高他们的战斗士气。
燕昭王在战争中还善于运用伏击战术、反击战术等战术手段,并且不拘泥于传统战法,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燕昭王治国理念主张仁政,他重视对国家民生的关心,通过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改善农田灌溉系统、修筑水利工程等手段来改善生活环境。
他还鼓励百姓勤于耕种,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同时,为了遏制贪污腐败现象,燕昭王采取严厉的政策打击贪官污吏,让他们知道政府对于腐败行为的零容忍立场。
燕昭王的治国之道和战略决策为燕国带来了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他在位期间燕国的国力明显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有效地平衡,确保了燕国的安全和利益。
他的智慧和政治手腕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被誉为燕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君主。
燕昭王简介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王生平燕昭王简介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
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
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姬职为王。
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姬职即位后招贤纳士,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前279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艰难即位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
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
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
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
招贤纳士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
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
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
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谨。
他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清洁道路。
入坐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坐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
昭王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供其居住讲学。
后人因此便用“拥慧先驱”和“碣石宫”这两个词语来比喻用优厚待遇尊礼贤才。
昭王的这些做法应起了很大的反响,投奔燕国的士人更为踊跃。
昭王大开国门,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惟欢迎知名学者,而且把那些有志灭亡齐国的,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和君臣关系的`善于用兵打仗的士人,尽数收留下来,并给与优厚的待遇,多方积蓄力量,以利兴燕破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名鼎鼎却不知其名!究竟谁才是真的燕昭王?导语:昭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即位于燕国面临危难之际。
由于他发愤图强,礼贤下士,历二十八载之艰辛,终于使燕国由弱变强,一举昭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即位于燕国面临危难之际。
由于他发愤图强,礼贤下士,历二十八载之艰辛,终于使燕国由弱变强,一举击败了强敌齐国,洗刷了燕国蒙受多年的耻辱。
为此,历史给予他好评,唐代大诗人李白《行路难》一诗中“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的诗句,也是对他的称颂。
燕昭王在历史上无疑是一位才略出众的君主,但不无遗憾的是,这位史称“燕昭王”的君主是谁?却一直难以搞清。
为什么象燕昭王这样的一代英主还会搞不清是谁呢?这是因为古籍提供了两个人的名字,而这两个人又都可能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这样后人就难辨真假,不知所从了。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当时燕国历史说:燕国君主哙,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三年后国内大乱。
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进攻子之,“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
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
齐国乘燕国内乱侵入燕国,结果燕君哙死,子之亡,“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由这一记载看,可以说结束燕国动乱的燕昭王就是太子平(姬平)。
然而《史记·赵世家》却又提到了另外一件不容忽视的事,其文说,为了收拾燕国内江和齐兵入侵所造成的残破局面,当时颇有威望的赵武灵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归国为君。
如果以这一记载为根据,那么燕昭王就应该是燕国原先留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姬职)了。
以上两种说法显然是矛盾的。
当然,记载当时燕国历史和燕昭王其人其事的史书,还有《史记·六国年表》和《竹书纪年》可供参考,但由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后燕昭文皇帝慕容熙生平简介慕容熙是怎么死的
导语:慕容熙(385年407年),字道文,小字长生,鲜卑族,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少子,惠愍帝慕容宝之弟,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君主。
初封河间王,兰汗
慕容熙(385年—407年),字道文,小字长生,鲜卑族,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少子,惠愍帝慕容宝之弟,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君主。
初封河间王,兰汗之乱时曾被封为辽东公,慕容盛即位后,封河间公。
后燕长乐三年(401年),慕容盛被变军杀害,原本群臣希望慕容盛之弟慕容元继位,但慕容熙因正受慕容盛之母丁太后的宠爱,遂被密迎入宫即天王位,慕容元被赐死,不久慕容熙改元元始。
次年(402年),以故中山尹苻谟的两个女儿苻娀娥为贵人、苻训英为贵嫔,苻训英尤其受宠,丁太后怨恨,遂谋废慕容熙,事泄,丁太后被杀。
建始元年(407年),慕容熙被慕容云所杀,时年二十三岁,共在位七年,谥号昭文皇帝。
慕容熙生平简介
幸免于难
燕元二年(385年),慕容熙出生于常山。
建兴八年(393年),封为河间王。
永康元年(396年),随兄慕容宝奔赴龙城,拜为司隶校尉。
永康二年(397年),段速骨作乱,慕容熙时年十三岁,慕容氏的诸王多被杀害,慕容熙向来受到高阳王慕容崇喜爱,而慕容崇是段速骨一党,所以慕容熙才免得一死。
永康三年(398年),兰汗篡位,当时慕容垂的儿子只剩下慕容熙,遂封他为辽东公,承继燕祀。
不久,慕容熙的侄子慕容盛杀兰汗复国,慕容熙被降爵为河间公,拜为都督中外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兼任中领军。
跟随征伐高句骊、契丹,每次都是将领中最勇敢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燕昭王是不是个明君燕昭王的母亲是谁燕昭王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英雄,起码他不是昏君。
如果说他的好运气能够让他当上君王,那么他良好的品行,就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
他出现的时候,春秋时期一场场权力的角逐已经展开,摩拳擦掌之间,一段段春秋故事便展开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伧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凭吊怀古燕昭王招贤的历史典故,让这位伟大的君主又重新获得了世人的关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在后世广泛流传,“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这是千古贤才和人主渴望追求的境界,也是贤明的君主积极追求的东西。
燕昭王招贤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后世人见到了不一样的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很偶然,在没有即位之前,他有一个哥哥,他自己则在别的诸侯国做人质。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
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
燕国的动乱源于,燕昭王的父亲听信了奸臣的话,想要将自己的皇位传给相国之子,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随即发生大乱。
齐国在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之后,便显得骄纵起来,不把别的诸侯国都放在眼里,特别是爱欺负北面的燕国。
齐国本也有扩张的心,结果刚好遇到了燕国大乱,齐国国君简直高兴得心花怒放。
二话不说,便率领大军奔赴燕国,趁人之危的齐国将燕国打得落花流水,不仅如此,还将燕国好好劫掠了一番。
燕国本就处在动荡的时局里,齐国打着帮助燕国平定内乱的口号,实则是入侵燕国,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和哥哥太子平死于这场战乱中,燕国被齐国洗劫一空,燕国差点被灭掉。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燕昭王就在此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就是燕昭王,燕昭王接过这个燕国这样的烂摊子,实在是束手无策。
但是燕昭王并没有放弃,他在这种困境下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一个时期有很多鲜明又突出的事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历了很多屈辱,终于重新将越国复国,并且战胜了吴国,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一个霸主。
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荀子、与韩非子的
故事[修改版]
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荀子与韩非子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燕昭王在位。
燕昭王是一位贤明而
仁慈的君主,深受人民的爱戴。
荀子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深刻的哲学思
想和精湛的政治才能而闻名于世。
燕昭王深为荀子的学识和智慧所
吸引,决定邀请他来燕国任教。
荀子非常荣幸地接受了燕昭王的邀请,并来到了燕国。
他以他
独特的教诲方式,以及对人性和政治的深刻洞察力,影响了燕昭王
的理念和决策。
与此同时,韩非子也是当时知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
他对政治、法律以及国家管理有着独特而严谨的见解。
燕昭王听闻韩非子的才华,决定邀请他来燕国,与荀子共同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
韩非子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燕昭王的智囊团。
荀子与韩非子在燕国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和辩论,他们对政治、法律和社会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燕昭王通过与荀子和韩非子的互动和讨论,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和治国理念。
他逐渐意识到君主的责任不仅在于维护国家的安危,更在于保障人民的福祉和公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辩论的时期。
燕昭王、荀子和韩非子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对政治、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一个贤明和有远见的君主需要与聪明才智的智者共同合作,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燕昭王黄金台招贤典故一. 介绍燕昭王黄金台招贤典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黄金台是燕国昭王时期的一座宫殿,他以此为名,表明自己对才能的追求和重视。
这个典故被广泛用于形容一个君主或领导者招贤纳才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详细探讨燕昭王黄金台招贤典故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和深层寓意。
二. 历史背景1. 燕国与战国时期燕昭王黄金台招贤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燕国。
燕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当时六大国之一。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争霸,政治环境紧张动荡,君主们迫切需要能够辅佐自己的贤臣来稳定国家。
2. 燕昭王的治国理念燕昭王是燕国的第十三任君主,他登基后致力于改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他深知一个君主的智慧和能力有限,需要借助贤臣的智慧和才能来辅佐自己。
因此,他决定建造一座黄金台,以此为诱饵吸引贤才前来。
三. 典故故事1. 建造黄金台燕昭王下令建造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取名为黄金台。
此宫殿坐落于燕国的京城,宫殿内外镶嵌着大量黄金和珍宝,光彩夺目。
2. 招贤纳士燕昭王在黄金台举行了一系列盛大的宴会和招待会,邀请天下英豪、名士和学者前来。
他亲自主持这些活动,与来宾交谈,并进行文思泉涌的讨论。
燕昭王希望在这些宴会中能够发现有才华和智慧的人,为燕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3. 陆续招贤在黄金台的招待会上,燕昭王陆续招聘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科学家。
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为燕国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 蒙恬与黄金台蒙恬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也受到了燕昭王的邀请。
蒙恬在黄金台的招待会上展示了自己卓越的将才和军事战略,赢得了燕昭王的钦佩。
燕昭王特地任命蒙恬为燕国的军事总指挥,并赐给他一名册封为”镇国大将军”的印信。
这使得蒙恬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燕国的一位伟大将领。
四. 典故寓意燕昭王黄金台招贤典故包含了深厚的寓意,它向我们传达了几个重要的信息和价值观:1. 重视人才典故中的燕昭王深知君主的智慧和能力有限,需要借助外部的贤才来辅佐自己。
燕昭王人物传记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君主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名职,是燕国在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君主。
想当初,燕国遭遇了子之之乱,国家陷入了混乱与困境之中。
齐国趁火打劫,大肆侵略,燕国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燕昭王站了出来,肩负起了复兴燕国的重任。
燕昭王可不是那种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顺风顺水的君主。
他所接手的燕国,那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
国土被侵占,百姓生活困苦,国家的尊严被践踏在脚下。
但燕昭王没有被这巨大的困难吓倒,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发誓一定要让燕国重新崛起。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燕昭王那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就像咱们过日子,得有能干的帮手才能把日子过好不是?于是,他放下了君主的架子,四处招揽人才。
这其中就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故事。
据说,燕昭王为了招揽人才,专门建造了一座黄金台。
这黄金台啊,可不是用黄金简单搭起来的一个台子,那可是燕昭王满满的诚意和对人才的渴望。
他把黄金放在台上,就是为了告诉天下有才能的人:只要你来燕国,为燕国效力,荣华富贵都不是问题。
这消息一传开,那可真是吸引了不少人才。
其中有一位叫郭隗的大臣,他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个国君,愿意出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找了三年都没找到。
后来有个手下花了五百金买了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回来。
国君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你买骨头有啥用?手下说,您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花重金买,还怕天下人不知道您真心想要千里马吗?果然,没多久就有人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了这个故事,恍然大悟。
他就更加尊敬郭隗,还拜他为师。
这一下,其他有才能的人一看,燕昭王对郭隗这样的人都如此敬重,那自己去了燕国肯定也能受到重用啊。
于是,像乐毅、邹衍等一大批贤能之士纷纷来到燕国。
燕昭王对这些人才那是真心相待,不仅给他们高官厚禄,还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就说乐毅吧,燕昭王对他那是信任有加。
乐毅提出要改革燕国的政治、军事,燕昭王二话不说就全力支持。
关于燕国的历史故事
燕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其历史可追溯至周朝初期,是战国七雄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燕国的历史故事:
1. 燕昭王求贤:燕昭王即位后,为了报复齐国侵略之仇,他谦卑待人,尊重贤才,并以重金招聘天下有才能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拜郭隗为师,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此举吸引了众多有才能的人前来投奔,其中包括著名的军事家乐毅、哲学家邹衍等。
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逐渐强盛起来。
2. 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
乐毅指挥五国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军,并乘胜追击,连续攻克齐国七十余城,使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
这场战争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之一,也是燕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
3. 荆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派遣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荆轲以献地图为名接近秦王,并在献图时突然抓住秦王的袖子,另一只手则抽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然而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而被秦王的侍卫所杀。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4. 燕王哙禅让:燕王哙在位期间,受到纵横家苏秦的影响,决定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
这一决定引起了国内贵族的不满和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年的内乱。
最终齐宣王趁机派兵攻打燕国,燕王哙和子
之被杀。
这个事件使得燕国的实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中国历史故事-燕昭王招贤是怎么回事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是怎么回事“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燕昭王是个贤明的君主,他算是受任于临危之际,在关键时候能够将燕国复兴,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便在时代的召唤之下,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
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
燕昭王是个十分有作为的君王,他本来是不会继承王位的,却在燕国战乱的时候,能够受任于临危之际,带领着燕国发展,拨乱反正。
这一时期,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外的扩张,在燕国尚未崛起之前,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经受了一系列的忍辱负重之后,成功将越国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勾践给人最大的印象便是能够忍辱偷生,作为夏禹的后裔,本该显赫的他的一生受尽了凌辱。
他不曾想到自己堂堂一国之君,竟然给人当牛做马。
越王勾践跟吴王夫差的恩怨,原本不是他自己挑起的,是由于他的父亲允常与吴国产生了矛盾,父亲在吴越两国结怨后不久就去世了。
勾践继续与吴国对峙,在一次交战时,将夫差的父亲阖闾给射中了,受伤后的阖闾回国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夫差为了报仇便日夜练兵,勾践听闻此事,想要先发制人,范蠡让勾践不要轻举妄动,勾践没有听取范蠡的意见,情急之下,率兵攻取了吴国,结果越国大败。
越王最后能够成功击败吴王,越王勾践能够忍辱负重,我们觉得复国这是他的职责,是勾践应该承受的。
在这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代里,勾践的抉择是正确的,为了这个正确的答案,他不得不忍辱负重活得像条狗,为了生存的利益而臣服于他人脚下。
燕昭王姬职,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平的弟弟。
他是燕国国君的小儿子,按理说这个皇位是怎么也不会轮到他的,只能老老实实地在韩国做人质。
谁知道,这个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得太快了,燕国大乱,齐宣王趁着混乱占领了燕国。
齐国在占领了燕国之后,在燕国为非作歹。
燕昭王怎么死的燕昭王墓在哪燕昭王怎么死的?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
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
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姬职为王。
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姬职即位后招贤纳士,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前279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燕昭王墓在哪陵墓蓟县说在史学界,春秋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燕昭王的墓葬究竟在哪里,一直没有定论,成为千年未解之谜。
如今,蓟县史志人员在史志编修过程中发现,蓟县府君山下原来一直被认为是唐末学者窦禹均墓的大型封土堆就应当是战国燕国燕昭王的冢墓。
据史料记载,燕昭王是春秋战国时较有作为的君王之一。
当强齐虎视、燕国国势衰微之时,他奋发图强,卑身事贤,重用苏秦、乐毅,终于振兴了燕国,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据《中国通史》记载,燕昭王卒于公元前279年,他的儿子惠王继位。
但他的冢墓的确切位置却鲜为人知。
后来许多史志研究人员进行考察,也一直没有结论。
蓟县史志办赵学海主任说,自己在蓟县史志编修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认为蓟县府君山下白马泉村北的一个巨大的封土堆就应当是燕昭王墓。
据他介绍,这个大型封土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唐末学者窦禹均的墓,并因此将这里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通过史料分析,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据明嘉靖三年《蓟州志》和《遵化县志》记载,窦禹均墓在县城东南七十里,应当是如今的蓟县西龙虎峪镇境内,如今这一说法已得到证实。
那么府君山下这个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窦禹均墓的方圆120平方米、高五米的大型封土堆又是谁的墓呢?《九州记》云,古渔阳有无终山,山上有昭王冢……《水经》载:“燕昭王葬于无终山中。
”而无终山在战国时就是指蓟县一带的山脉,其中包括如今的府君山。
清智朴《盘山志》载,燕昭王墓在盘山千像寺东十里。
据此寻找,这个大型封土堆正好符合史料指述,应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昭王的墓葬。
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荀子、与韩非子的故事[修改版]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荀子与韩非子的故事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和战乱的时期,许多令人瞩目的人物和故事在这个时期发生。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有关燕昭王、荀子和韩非子的故事,展示他们在国家建设和政治道德方面的重要贡献。
燕昭王燕昭王是燕国的第五任君主,他在位时,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
他非常重视贤士的建议,因此吸引了荀子和韩非子这样的明智之士。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深信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只有通过教导和修养才能使人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
荀子在燕昭王的朝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主张君主应该贯彻仁义和礼法,使国家保持稳定和繁荣。
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许多有关政治和国家管理的理论。
韩非子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恶,但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可以实现社会秩序和良好的治理。
他的思想对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事燕昭王治理国家的时候,他多次咨询荀子和韩非子的意见。
一次,燕昭王问他们如何才能使国家更加安定和繁荣。
荀子提出了君主应该明辨是非,尽心为民的建议,他强调君主应该是一个德行高尚、能够以身作则的人。
荀子还主张君主应该推行仁义和礼法,使国家民风良好、法令严明。
燕昭王听后深感启发,决定按照荀子的建议去治理国家。
另一次,燕昭王向韩非子请教如何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外敌入侵。
韩非子告诉他,要实施严密的军事和国防措施,同时做好内部统一和国家道德教育的工作。
韩非子认为,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同时内外统一,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安全。
燕昭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倾听荀子和韩非子的建议,不断改革和完善国家制度。
最终,燕国在燕昭王的领导下变得强大和繁荣,受到了周边国家的尊重和注目。
结论燕昭王、荀子和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
他们在国家建设和政治道德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燕昭王以其明智和勇敢的领导,加上荀子和韩非子的智慧和建议,使燕国得以繁荣和安定。
燕国国君燕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现在中国河北省一带。
在燕国的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国君,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燕国的一些国君。
一、初代国君:燕太子丹公元前前540年,燕国开始建立。
燕太子丹是燕国的初代国君,他是燕昭王的儿子。
燕太子丹在位期间,致力于燕国的国家建设和军事发展。
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修筑城墙、组织军队等,使得燕国逐渐强大起来。
此外,燕太子丹还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提倡礼仪之道,促进了燕国的文化繁荣。
二、著名国君:燕桓公燕桓公是燕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君之一。
他在位期间,将燕国的国力推向了巅峰。
燕桓公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逐渐扩大了燕国的影响力。
此外,燕桓公还注重军事建设,在他的统治下,燕国的军队逐渐壮大。
燕桓公也非常注重内政建设,他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三、智勇双全的国君:燕昭王燕昭王是燕国历史上一位具有智勇双全的国君。
他在位期间,面对众多的战争和外敌入侵,展现出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勇猛的战斗力。
燕昭王善于运用兵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有效地反击了敌人的进攻。
除了军事方面的才能,燕昭王也非常关注国家的内政建设,他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福祉。
四、功绩赫赫的国君:燕文公燕文公是燕国历史上最有贡献的国君之一。
他在位期间,不仅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还致力于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了燕国的国际地位。
燕文公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礼仪之道,推进社会进步。
此外,燕文公还注重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为燕国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文化促进者:燕康公燕康公是燕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促进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推动了燕国的文化繁荣。
燕康公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燕康公也注重艺术、文学的发展,鼓励文人墨客的创作,推动了燕国文化的繁荣。
一代英豪燕昭王作者:门学文来源:《前线》2013年第10期燕昭王是战国时燕国国君。
史载,昭王姓姬,燕王哙之子,蓟丘人。
战国时蓟丘在今石景山地区,所以昭王堪称石景山地区最早的历史名人。
昭王登上燕国王位时,燕国刚被齐国打败,残山剩水,满目凄凉。
“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常“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
他为雪耻夙兴夜寐,殚精竭虑,采取了以下策略来振兴燕国: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昭王尊郭隗为师,为其“改筑宫室而师事之”,且面向各国招贤。
为齐国来的大知识分子邹衍拥慧折节,筑碣石宫,使其享受国宾待遇。
他求贤若渴,使大军事家乐毅从魏国奔来,名士剧辛从赵国来投……“士争趋燕”,“诸天下之士,其欲破齐者,大王尽养之;知齐之险阻要塞、君臣之际者,大王尽养之。
”行“韬晦”之计,迷惑齐国,用委曲求全方式换取齐国的信任,“使齐勿谋燕”。
《吕氏春秋·行论篇》载:有一次齐国攻打宋国,燕国派兵助齐,然而带兵的将领张魁却被齐王杀死。
昭王听谋士建议,谴使到齐国谢罪,表明自己用人不当,请齐王恕罪,以此迷惑齐国。
派苏秦离间齐国与各国关系。
《战国策》卷三十讲:苏秦向昭王献计,要他“阴出使,散游士,顿齐兵,弊其众”。
昭王就派苏秦去离间齐、赵关系,鼓动齐国伐秦灭宋、多建宫室园囿,以削弱齐国实力。
苏秦多次向齐王信誓旦旦保证燕国不会攻齐。
大张旗鼓地进行政治改革。
昭王接受乐毅“察能而授官”的建议,定下论功授爵授禄制度,“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改革官吏制度,燕王之下设相国和将军,分掌政治、军事大权。
修建燕下都,不让各国了解燕国虚实。
燕下都规模仅次于蓟城。
郦道元的《水经注》上说:“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建下都。
”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昭王为“燕人共立”,各种史书皆如此记载,说明昭王得到了燕国人的拥戴。
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公元前284年,昭王“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燕国相关的故事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存在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2年。
以下是燕国相关的故事:
1. 燕昭王求贤:燕昭王即位后,为了报复齐国侵略之仇,他谦卑待人,尊重贤才,并以重金招聘天下有才能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拜郭隗为师,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此举吸引了众多有才能的人前来投奔,其中包括著名的军事家乐毅、哲学家邹衍等。
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逐渐强盛起来。
2. 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攻占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
这一事件标志着燕国的崛起和齐国的衰落。
3. 荆轲刺秦:荆轲是燕国的著名刺客,曾受燕太子丹的委托,去刺杀秦始皇。
他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作为信物,来到秦国。
在献图时,荆轲突然扑向秦始皇,但最终未能刺杀成功,反被秦始皇处死。
这些故事展现了燕国的历史和重要事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燕昭王简介战国时燕国国君燕昭王生平
导语:燕昭王简介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
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
燕昭王简介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
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
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姬职为王。
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姬职即位后招贤纳士,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前279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艰难即位
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
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
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
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
招贤纳士
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才士争先恐后的奔赴燕国。
其中不乏名士: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人才济济。
邹衍是阴阳五行家,当时已名闻天下,他在齐国时就受到尊重;周游魏国时,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到赵国时,平原君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
燕昭王迎接邹衍时,比魏赵更为恭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