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梵高《自画像》 机自1206班 陈瑶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4
我最欣赏梵高作文
《我最欣赏梵高》
嘿呀,要说我最欣赏的人,那绝对得是梵高呀!
你们知道吗,我曾经在一个阳光超好的下午,跑去美术馆看梵高的画。
当我走到那幅《向日葵》前的时候,哇哦,我感觉自己好像被吸进去了一样。
我就那么呆呆地站在那儿,盯着那些向日葵看呀看呀。
我看到那一朵朵向日葵,有的仰着头,像是在跟太阳打招呼呢,“嗨,太阳公公,你好呀!”;有的微微歪着,好像在跟旁边的小伙伴说悄悄话,“嘿,你知道吗,今天的阳光可真好呀!”;还有的花瓣都有点耷拉下来了,像是累坏了,“哎呀呀,晒了一天太阳,我都困啦!”。
我就在那想象着这些向日葵的各种小表情和小动作,感觉它们真的好鲜活呀,就像一群有性格的小伙伴在我面前呢。
我欣赏梵高,就是因为他能把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画得那么生动,那么有感染力。
他用他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他的画里有他对生活的热爱,有他对美的追求。
他就像是一个疯狂的艺术家,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内心的世界展现出来。
哎呀,反正我就是特别特别欣赏梵高,他的画总是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特别的魅力。
以后呀,我还要经常去看他的画,去感受他的世界呢!这就是我最欣赏的梵高呀,嘿嘿!。
凡·高自画像的美学分析的论文美术论文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处在一个方法不断变革的文化语境中,一件艺术作品历久弥新,不但需要它自身具有艺术价值,也在于能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赋予它以丰富的意义差异。
这种差异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否定和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和参照,形成一个召唤思想的整体。
当然,艺术多元化特征自身性质也决定了这一点。
当代艺术史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艺术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艺术史分析方法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法、图像学方法、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分析法、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法和精神分析学方法等等。
这些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不过,方法论本身并不具有本体意义,人们是要通过新的方法抵达被遮蔽的艺术本体,揭示艺术本体的深层内涵,从而展示出人本然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
诚然,要洞悉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本体,还需要创作者和观者拥有一定的独创性认识,这依赖于他们的学识和美学修养,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性的观念。
此外,观者观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解读一件艺术品的重要参照。
本文试图借助于一些艺术史分析方法,考察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画像艺术本体的意义和解读无限的可能。
凡•高,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代表性画家,他从1886年至1890年艺术成熟期自画像作品多达四十几件,这在自画像艺术史上无疑是突出的,同时,也因凡•高对现代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关注。
因此选取这一题材作为参照具有一定的价值。
形式主义分析法形式主义分析者他们认为,形象出自线条、形态和色彩上观察到的一点,再进一步讲,是出自线条、形态和色彩排列的美学效果。
【图1:《戴草帽的自画像》,木版油画,40.5×32.5cm,1887年夏于巴黎,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藏。
self-portrait with straw hat,oil on cardboard 40.5×32.5cm paris summer 1887,amsterdam van gogh museum】如图,是一张凡•高1887年《戴草帽的自画像》,用这种观念来分析凡•高的这幅自画像时,我们就能注意到:整幅画面都是明亮的黄色,纯色面积较大,无论人物和背景,黄色是基本的色调,画家用明确的红色线条勾勒出人像的轮廓,人像旁用粗略且不规则的蓝色短线条交代出背景。
史上最全的梵⾼⾃画像深度解读视频版图⽂版梵⾼⼀⽣只留下⼏张照⽚却留下了四⼗多幅风格各异的⾃画像1886188718881889这些⾃画像不仅能看出他绘画技法的变化透过画布也偶尔能探测到这位天才画家的内⼼世界他笔下的⾃⼰时⽽西装⾰履仿佛⼀位中产阶级1887时⽽头戴草帽像麦地⾥的农民1887有时拿着画笔1889有时叼着烟⽃1888表情有庄严、有狰狞、有呆滞、有平和唯独不见微笑欣喜1888年圣诞夜梵⾼和邀请来阿尔⼀起作画的好友⾼更发⽣了激烈的争吵两⼈在⼀起就像铁锅碰到砂锅铁锅⽆意中撞碎了他的同伴⽆疑梵⾼就是那只脆弱的砂锅情绪失控之下他⽤剃⼑割下了⾃⼰的左⽿⽽⾼更则于第⼆天⼀早扔下梵⾼匆匆离开了阿尔凡⾼⾃残割掉左⽿后创作了两幅⾃画像第⼀幅画中的梵⾼⽿朵包扎着绷带扭曲浮肿的⾯孔和深陷的眼睛流露出悲愤和绝望这是⼀位⽣活在伤⼝⾥的画家⽽画布是他包扎伤⼝的绷带第⼆幅⽿朵仍包扎着绷带但嘴⾥已叼着烟⽃⽩烟袅袅在橘红⾊的背景前翻滚神情⾥已看不出丝毫的痛苦⽽是置⾝事外的从容与疏离好像刚发⽣的⾎腥惨烈和他⽆关世⼈判定的疯癫和他⽆关梵⾼通过⾃画像这⼀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愤怒、疯狂、忧郁和质疑他在不断的⾃省也在不断⾃问⼀个亘古天问:我是谁早期⾃画像1886年到1887年早期梵⾼还未受到印象派影响⾊调深沉⼜压抑正处于挨饿忧郁的阶段因梅毒被拔了⼗颗⽛⽤胡须来遮掩⾯部缺陷印象派时期⾃画像1887年梵⾼开始受印象派影响与之前阴暗的西装⾰履不同这个时期梵⾼喜欢以带草帽的形象⽰⼈颜⾊亮丽欢快点彩画法⾃画像1887年受修拉的影响梵⾼学会了点彩画法⼤病初愈后的⾃画像1887年后期梵⾼毫⽆节制的饮酒吸烟⾝患重病进⼊医院治疗后初愈消瘦苍⽩,瘦⾻嶙峋浮世绘风格的⾃画像1887年12⽉受⽇本绘画的影响⾃画像有浮世绘的影⼦巴黎最后⼀幅⾃画像1888年这是梵⾼在巴黎最后⼀幅⾃画像⼿握画笔梵⾼在背⾯签上了⾃⼰的名字宣告画家梵⾼⼜回来了全⾝⾃画像1888年梵⾼外出写⽣暂时远离忧郁这是唯⼀⼀幅全⾝⾃画像可惜这幅作品在⼆战中被毁送给⾼更的⾃画像1888年他⾃述:“我把这张画理解成⼀个永远崇拜佛陀的僧⼈肖像”此作作为友谊的象征送给了⾼更割⽿朵后的⾃画像1888年梵⾼与⾼更争吵后割下了⾃⼰的右⽿画下了两幅⾃画像个中滋味,⼀⾔难尽发病后的⾃画像1889年5⽉梵⾼来到圣雷⽶治疗精神疾病但他仍在努⼒证明⾃⼰神志清醒最后⼀张⾃画像1889年本欲作为给母亲的⽣⽇礼物证明⾃⼰精神健康可惜未能送出这幅画1998年拍出了7150万美元的⾼价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画像弗洛伊德认为创作⼼理,其实就是幻想这种“幻想”始终出现在梵⾼的⾃画像中⾃画像成为精神拯救或⾃⾝外化最为⽣动的⽅法他的确也因此⽽耗尽了⽣命的全部想了解更多梵⾼前⽣今世的故事和欣赏更多梵⾼佳作?点击进⼊》》⼝袋⾥的艺术馆名画知多少:⼝袋⾥的艺术馆每天⼀个3分钟的⼩视频,⽤趣味的语⾔解读枯燥的艺术从梵⾼到达利历史上的100幅名画陪你度过每⼀天的零碎时间给你⼀个装在⼝袋⾥的美术馆~。
梵高自画像赏析摘要:油画的题材丰盛绚丽,而又群芳争艳,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以特殊的精神内涵、表现形式和艺术功能成为油画艺术传达情感的重要题材,引起西方美术界的高度重视。
艺术家反复的画不同时间段的自己,以自身形象作为传达情感的直接媒介,是艺术家肯定自我,陈述自我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本论文尝试以分析梵高自画像为基点,探索画家通过描绘自我形象的缩影所传达的心灵愿望、生命状态,领悟梵高在油画创作中内心情感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希望在研究梵高自画像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油画创作相结合,反省自己的绘画思路,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油画创作方式。
关键词:自画像;梵高;油画创作;艺术家一、梵高自画像的艺术特点梵高的自画像绝大多数都是半身像,或称胸像。
纵观梵高全部的自画像作品都是以塑造画家面部为中心,锐利而又恐惧的眼神,纠结而又犹豫的眉宇,坚硬而又自信的鼻梁,紧抿而又沧桑的嘴巴都是梵高叛逆倔强的表现。
他渴望内心孤独的情感能以某种恰好的方式诉说出来,所以梵高不停的探索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语言。
个性而独特的梵高在自画像的色彩、造型、笔触等方面都进行了革命式的创新。
(一)一毫之差的造型梵高的自画像造型观念是建立在情感表现的基础上创作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内心情感他故意强化了自画像中的造型形象。
梵高的自画像造型随意、准确、洒脱,融会了画家本人充足的主观情感。
梵高在写给他唯一的知己提奥的信中说:“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你应该明白,我不愿意他们是学院式的准确……,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与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
是的,他们可能变成不真实的,你可以这样说,但是这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梵高的自画像造型变得越来越夸张、线条越来越简练、老辣,人物塑造平面化、简单化,具有浮世绘版画艺术的影子。
如《带灰色毡帽的自画像》(1886年),梵高戴著灰色毡帽,穿着深色西装领大衣,白色的衬衣做修饰装饰,面部的胡须修理整齐,画面的每一处细节都描绘的十分仔细,人物描绘的精神、干练,体现出小康生活的状态,突出了梵高个人的生活品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中画的是半身胸前像,人物占满了整个画面,塑造简练、准确、构图饱满;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结实、有神,五官刻画带动了整幅画的生命气氛;除面部表情,衣服和背景的刻画接近平涂,只有简简单单的色彩和笔触在颤动;这幅自画像非常成功的表现了梵高人生自信的心理状态,对生活、对生命炽热的爱,和不屑生活中挫折的叛逆,心中只有对人生信仰的执着。
梵高画作欣赏与思考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著名的后印象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梵高的作品,如《星空》、《向日葵》与《麦田上的乌鸦群》等。
充满了激情与灿烂的色彩,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尼采说:有些人要到死后才真正出生。
这句话用在梵高的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
梵高一生在孤独、贫困与流落异乡当中度过,只能靠自己的弟弟提奥的救济勉强度日。
别人轻视他,嘲笑他,更没有人去欣赏他的画作,然而他注定与绘画一生相伴,他借绘画对抗所有的人,也包括对抗自己,用画笔将激情与灿烂完全的诠释出来,但画作却无人问津。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身后名声鹊起,作品屡屡创下拍卖的新高,使他无可争议被列入世界伟大画家的行列,也许这也是命运对他的一丝安慰吧。
梵高曾说过:我想用《向日葵》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铭黄,从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梵高对向日葵的喜爱使他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从展示的《向日葵》中,我们可以看见一种高纯度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明亮的铭黄作为背景色,衬托着用中黄和橙黄描绘的向日葵,令画面又一种极致的灿烂效果。
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么的明媚,天空是那么的开阔。
这幅《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的时候画的,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往往把它看做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
梵高的向日葵并不是一种亮丽明快的,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比较疯狂的。
在梵高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对象都是充满一种生命——一种存在着压制与反压制关系的生命。
梵高一生中共画过11幅《向日葵》,10在他死后散落世界各地,只有一副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达他思想最佳的题材。
论凡·高肖像作品的特点摘要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作家,他的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
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里,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物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全部身心去拥抱一切。
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
他的画的确耐人寻味,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犹如亲眼看见一个鲜活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让我们从中体味和认识到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
本文阐述了凡·高肖像画特点形成的背景及特征,自画像特点及他的作品对后世有何重要的意义等问题,让人们更细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关键词肖像画;自画像;意义On Gogh's Portrait of FeaturesAbstractVincent van Gogh is the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artists, whose tragic life makes him a larruping legend. He abandoned the learned knowledge, especially the doctrines treasured by the academic. He even cast away the rationality, when he was totally absorbed in the vivid natural scenes. He embraces everything on earth, the intricate whole in his eyes. Vincent van Gogh’s paintings displaying a more vivid and meaningful world are worth tasting and as rich as his life, so they have gained men’s interest and love and the worldwide fame.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features of V incent van Gogh’s portraits and self-portrait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 artists after him, therefore makes V incent van Gogh more profoundly understood.Keywordsportrait; self-portrait; significance引论凡·高是一位天才作家,但命运似乎对凡·高特别不公平,成功似乎一次都没有宠幸他,他将生命沉浸在绘画中,创造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
梵高画作欣赏与思考姓名:学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矿物加工工程授课教师:时间:2012年5月31日摘要:梵高,著名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麦田上的乌鸦群》等,充满了激情与灿烂的色彩,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梵高艺术画作欣赏欣赏完电影《梵高》,自己内心对这位充满了艺术天分的画家有着太多的话要说,梵高一生生活在落魄与诗意之中,但是他却在这样灰色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画笔将激情与灿烂完美无瑕地诠释出来。
梵高一生在孤独、贫困、流落异乡中度过,生活像玩笑一样,梵高一生可怕的命运终究抵挡不了那异样的荣耀。
别人轻视他,嘲笑他,更没有人去欣赏他的画作,然而他注定与绘画一生相伴,梵高借着绘画对抗了所有人,也对抗了自己,绘画在他那里化作理想的世界,也是疯狂的世界。
他用眼睛观看世界,而他却看到了事物的真正面貌。
艺术源于生活这是艺术创作永恒的真理,梵高的每一幅作品都离不开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首先梵高对自己的观察超越了自我,像是客观的离开自己的身体,用灵魂去观察自我。
梵高40多幅的自画像反映了梵高的绘画风格、身体状况以及思想情绪的变化。
色彩、轮廓、线条和结构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情感从积极自信到焦虑悲伤的转变。
梵高能够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将自己的这种感情毫不掩饰地画出来,这不仅仅是对外貌的简单描绘,更是画家灵魂的表达述说。
梵高在圣•米雷精神疗养院疗养期间,创作了一幅最大的自画像,其面部表情和背景流露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梵高的自画像》在简陋的画板上,梵高用廉价的颜料,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展露出自己生命张力的自画像。
蓝色的背景像天空,褐色的外套像大地,他的面部及胡须组成了一棵竭力伸展的生命力暴烈的树,笔触跃过笔直坚挺的鼻梁奔向那双绿眸与眉宇的中心,在这处忧郁和热情的焦点四散开去,爬过绿色的眼睛,爬过横亘额头的帽子,爬过金红色的胡须,干净利落地嵌进“蓝天”和“泥土”里。
全是梵高自画像13820903 邹瞿早先,对文森特·梵高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向日葵》、《星空》等等,很浅甚至带有不解的的认识。
后来通过上课老师讲到梵高本人及其作品,了解到喜欢文森特·梵高的人是喜欢他的精神,他是一个很极端坚强倔强的人,然而我被那幅“割掉耳朵的自画像”所吸引,这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要去了解文森特·梵高这古怪又倔强的“老头”以及他的故事。
所以上网找了很多他的资料,通过搜索资料才发现,他的自画像却不止那一幅。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一系列自画像吧。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
1887年,通过弟弟提奥·梵高的介绍,文森特·梵高在巴黎见到毕沙罗,修拉、和高更。
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画风。
更加强调用色彩突出主题的绘画风格。
在他的画中,总是一片色彩和笔触的狂欢,我对他的画的唯一印象也就是画面上的笔触。
一笔一笔上去,深刻而又活跃。
这种画面所造成的气氛效果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旺盛的生命力。
这副《自画像》就是如此。
梵高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属较前期作品。
1998年11月19日,文森特·梵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拍出。
荷兰人因其狂热的激情而闻名于世,其中就包括对艺术的激情。
文森特·梵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
虽然他本人留着胡子,但是他将自己想象成没有胡子的样子。
梵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
这幅画于1889年9月在法国圣雷米普罗旺斯完成,画布上是一幅油画,尺寸是40厘米*31厘米。
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
也是世界上最贵的十幅油画的第九位。
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
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
梵高最有名的26张画,每一张都是经典“我的冒险,不是靠主动选择,而是被命运推动。
”——梵高梵高最有名的26张画欣赏解析▼▼▼【吃土豆的人】名称:《吃土豆的人》类型:油画时间:1885尺寸:83×114.5厘米收藏:阿姆斯特丹国立文森特·梵高艺术馆解析:《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苦的一家人劳作一天,晚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
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地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画中左手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胃口充满了负罪感。
昏黄的灯光下,围坐在餐桌边的一家人眼中却仍然透露出饥渴的神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他们的哀伤。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
与前面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
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
【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名称:《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时间:1888年类型:布上油画尺寸:纵51×横45厘米收藏:私人藏解析:这幅作于1888年2 月的《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
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
梵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
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
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
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收获的景象】名称:《收获的景象》类型:布面油画时间:1888年解析:梵高于1888年2月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并很快爱上了这儿。
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
创作进入了高峰。
梵高的自画像赏析手法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备受赞誉的荷兰后印象派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梵高创作了多幅自画像,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自身的外貌变化,更是其情感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本文将以梵高的自画像为主题,对其赏析手法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梵高的自画像在构图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他常常选择以半身或者肖像的形式呈现自己,将头部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使得观众的视线直接聚焦在他的面部表情上。
此外,梵高在自画像中经常使用对称构图,将自己的面部特征精确地呈现在画面中央,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头发和服饰。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能够突出他的面部特征,更能够展现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其次,梵高的自画像在色彩运用上展现出独特的技巧。
他常常使用鲜艳的色彩来描绘自己的面部特征,尤其是眼睛和嘴唇部分。
他善于运用对比色彩,将明亮的颜色与深沉的色调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同时,梵高在自画像中还经常运用厚重的油画笔触,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浓烈的笔触质感,这种质感不仅能够突出他的面部特征,更能够表达出他内心世界的激情和矛盾。
此外,梵高的自画像在表现手法上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他常常选择以侧面或者正面的形式呈现自己,将自己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些自画像中,梵高经常选择一种深沉的表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眼神常常显得深邃而忧郁,似乎在表达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内心痛苦。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能够展现他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更能够引起观众对他内心世界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梵高的自画像在情感表达上展现出独特的气质。
他的自画像常常呈现出一种孤独和忧郁的气质,似乎在表达着一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面部表情常常显得深邃而忧郁,似乎在表达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内心痛苦。
同时,梵高在自画像中经常运用厚重的油画笔触,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浓烈的笔触质感,这种质感不仅能够突出他的面部特征,更能够表达出他内心世界的激情和矛盾。
少儿美术鉴赏——梵高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美术运动。
一批青年画家探索色彩光线、描绘瞬间印象,突破传统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并引发出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艺术流派。
安格尔、库尔贝等人将素描关系的油画发展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峰,于是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方面寻求突破,而后印象主义反对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外光和色彩。
他们强调主观的再创造,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以及情感和个性。
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他说:“为了更真实地表达我见到的东西,我更自由地运用色彩,使其更具表现力”,“今天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在色彩上特别有生气,特别强烈和紧张的艺术”。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活跃于法国,是后印象派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
他以高昂激烈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强烈的个性气质。
他不满足只要轻松愉快的题材,也不投入那些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
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反对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用色彩和形体传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热情奔放的主色调黄色和他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是凡·高艺术的特色。
1888年,凡·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
他只活了37岁,绘画的历史不到10年,却奉献给人类近2000幅作品。
凡·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
他早期的画作喜欢用荷兰传统绘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
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在梵高的一生中,他所画的所有自画像都能代表他苦难的生活、昏暗的岁月。
《绑绷带的自画像》是梵高在精神失常初期著名的割耳朵事件不久之后创作的,属于后印象派画作,为后世创立的野兽派等现代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梵高文森特·梵高(简称“梵高”)于1853年出生,于1890年逝世,在被解雇后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他颓废过后决定拾起自己的理想——画画。
在确定方向以后,他坚强地克服种种困难,把自己所看到的呈现给大家。
1886年,他来到浪漫之都巴黎,接触到印象派画家,扩展视野,看过许多画家的画作之后风格大变。
1888年,梵高为了成立“南方画室”租了阿尔的黄房子,为了凑更多有名的画家一起作画,他首先发出邀请函的就是和他画风相似、放荡不羁、渴望摆脱印象派的古板的高更。
当时的高更资金窘迫,提奥答应资助之后,高更就答应了梵高的邀请,但是这并不是高更的终点,梵高的画室只是他人生实现更远目标的一个过渡点。
高更曾经在梵高的一个画展上赞美梵高画的向日葵,于是梵高在高更答应来画室,开心地为即将到来的伙伴准备住的屋子的时候,想到用12副向日葵来装饰高更住的房间,让高更开心。
兴奋的梵高在高更还没来的时候就向所有人宣布高更马上就要来的消息。
梵高的画如其人,兴奋、狂热、激情、强烈[1]。
后来的梵高时常疯癫,只有偶尔清醒时才能作画。
在1890年的7月,一个浪漫的秋天,梵高在神经错乱下对准自己的脑袋开了枪,当时的他年仅37岁。
2…画派风格梵高的《绑绷带的自画像》属于后印象派画作,开始尝试以新的色彩、新的元素来表现新的绘画风格,通过新的方式表现出这幅画想要表达给他人的感情和色彩[2]。
后印象派和印象派以及其他流派有很大的区别,后印象派几乎不顾及内容,只在乎形式主义艺术,在乎整幅画的构成关系。
后印象派主张画画要脱离生活的表面物象,画家通过自己的风格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3]。
美术鉴赏梵高作品赏析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
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
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
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
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
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
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
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
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
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
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赏析梵高《自画像》
凡高一生中创作了30多幅自画像,这幅作于1887年的画像是其中之一。
据记载,凡高于1886
年来到巴黎,并对莫奈等人的
法国印象派绘画技法产生浓
厚兴趣。
他试图采纳印象派画
家们生动的色彩和自由的笔
法。
然而,由于凡高当时没钱
雇模特写生,他只好把自己当
成模特,并且在一种最廉价的
材料——硬纸板上作画。
凡高
时年34岁,但是这幅自画像
怎么看都像是50来岁,可见画家当时的生活状态简直是太不顺心了。
虽然在西方美术史的江湖排位中,即使是在荷兰,凡高都算不上最伟大的艺术家——荷兰最伟大的艺术家是伦勃朗。
但是对于这位在37岁时就给自己的肚子来了一枪的疯子而言,他的明星效应是超越美术界的。
《自画像》是凡高于1887年所绘,被认为是凡高艺术生涯的代表作。
据阿姆斯特丹馆长TacoDibbits先生介绍,时年34岁的凡高爱上了长他15岁的酒吧经理,但是这段恋情没持续多久就因双方不断争吵而结束。
凡高在画这幅画时,特意戴上礼帽穿上夹克,还系了丝巾,以此显
示他城市居民的身份。
但显然他对这
身装束并不情愿,这从他严肃的眼神中就能看出当时凡高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使用的绘画材料也相当廉价,这幅自画像就画在硬纸板上,仅用油画颜料就创造出绚烂的色彩。
这张自画像作于凡高1886年2月刚到巴黎后不久,在这里他比以前要自信许多。
"无论在这儿的生活将如何艰难,即使会比从前更糟,但至少法国的空气清新了我的头脑,它对我是有好处的。
"
这是第一张显示出凡高受到印象派影响的自画像,尽管他对之理解很慢并且始终没有全部认同其主张,但它却改变了凡高对色彩的看法。
"永远记住今天艺术所需要的是非常鲜活的东西,是强化有力的色彩。
""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
"
"我喜欢画人的眼睛胜过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处藏着一种无论多么感人,多么肃穆的教堂都没有的东西。
我关心人的灵魂而不是结构,无论这灵魂属于一个贫穷的恶魔还是妓女。
这幅自画像同上一张大致画于一个时期(1887年夏季,巴黎)。
"你知道,我个人的冒险主要是快速成为一个满脸皱纹,胡子粗硬、牙齿松动的小老头。
"
"我希望能画出男人和女人那些永恒不灭的东西,人们常用光晕来象征它,我则试图通过色彩的真实颤动和闪烁来传达它。
"
这张自画像画于文森特和提奥关系不太好的一个时期,这时提奥受着神经紧张和身体疾病的困扰。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文森特辐射出的
接近于攻击性的自信。
这张《有日本画的自画像》很可能画于巴黎著名的Tambourin咖啡馆,在这儿凡高曾说服它的女主人举办了一次日本绘画展。
凡高和其他现代艺术家一样深受日本浮士绘影响,他说:"我不可能不怀着喜悦与欢乐去学习日本艺术。
"
这是凡高1888年早期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他自己将它称为"死亡之脸",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透过这张面对镜子画的自画像我得到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脸上长着一双绿眼,死灰的头发,额前与嘴周满是皱纹,呆僵木讷,非常红的胡子,被忽略而且充满哀伤。
"后来,凡高的兄嫂说这是他所有自画像中最象的一张。
这幅肖像画于凡高到阿尔后不久,在这儿他非常喜悦并充满热情,"我确信哪怕仅仅呆在这儿,我的个性都会得到自由。
"
1888年凡高开始认识阿尔以及它周围的乡村,"打动我并且使绘画如此有魅力的是这儿清新的空气,在故乡看到的只有灰色的地平线,而在这儿,即使再远的地方,物象的轮廓也清晰可辨,这给了人空气和空间的理念。
"
凡高1889年与高更大吵一架后割掉一只耳朵,他画这张画使自己和提奥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康复过来,"我相信这幅肖像比我的信更能清楚地告诉你我这儿发生了什么。
"
这是凡高的最后一张自画像,令人悲伤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事实上是一个谎言。
1889年初,凡高的母亲度过了她70岁生日,尽管不常联系,凡高对她仍怀有温暖的记忆,这年年底,他决定将这张自画像送给
她,主要是为了使母亲对他的健康放心,所以在这儿他比以往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并无法掩饰其眼底的绝望。
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自己的墙上。